最近在網上看到這樣的一個觀點,有網友認為:中日在語系上相對來說比較接近,而且日本在文化上也繼承了中國的部分,所以在翻譯的時候中文翻譯者相較於英文翻譯者更有優勢。
但是實際上日文的語系一直沒有定論,語言學界也沒有公認的看法。我們認為中文和日語更加接近,單純只是因為在日語中含有大量的漢字,所以誤以為它的含義就和中文中的相同。事實上,日文漢字其實是對中文翻譯者的障礙,因為一不小心就會想當然,然後造成中文讀者的困擾。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是在日文的「翻譯家」和中文的「翻譯家」在意思上存在差異,日語中的「翻譯家」指的是職業譯者或專職譯者,而中文中的「翻譯家」指的是從事翻譯有成就的人。相較來說,日語的「翻譯家」所涵蓋的範圍更大些。
而且漢字詞很容易被錯誤地照搬到中文之中,尤其是某種含義與中文相同的多義詞。以《挪威的森林》為例,日語中有這樣的一句話:「記憶というのはなんだか不思議なものだ。」 很多人會將其翻譯成「記憶這東西真有些不可思議。」但是事實上,日文裡的「不思議」和中文的不可思議並不能劃上等號,日文「不思議」的語氣比中文的「不可思議」輕得多,譯法可以有很大的彈性。再比如「それは何を見ても何を感じても何を考えても、結局すべてはブーメランのように自分自身の手もとに戻ってくるという年代だったのだ」,很多人會將「年代」直接引用過來,但是事實上,在這個句子中,「年代」確實也有中文「年代」的含義,但是根據語境,它其實是「年紀」的含義。
翻譯日文,除了可能陷入日文漢字的陷阱外,也可能會因為過度受限於原文,譯出語感怪異的中文來。例如我們就經常會根據日語的短句方式,會將「為此,…」、「原來,…」、「所以,…」單獨成句,這其實會讓很多的中國小夥伴看著不太舒服,但是看慣了日劇或者日本的電影的人,應該會對這種語氣熟悉一些。
所以我們在翻譯的時候,不僅要讓句子連貫,還要學會根據語感讀一讀,我們翻譯後的內容是不是通順,這些都是我們翻譯所需要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