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問小編,對中國人來說日語發音中最大的難點是什麼,小編覺得既不是促音也不是拗音、撥音,而是一個看似很簡單的問題——不送氣音,大部分的初學者都發不準。
送氣音?不送氣音?
很多人在沒學日語的時候就知道很多日語單詞,比如「爸爸」是「歐豆桑」,「你」是「阿娜答」,「謝謝」是「阿里噶都」。但真正學了日語之後,卻發現它們其實是寫作「おとうさん」(otousan)「あなた」(anata)「ありがとう」(arigatou)。也就是說,我們聽起來讀成「d」的音,其實是寫作「t」的。
其實,類似的現象出現在「か」「た」「ぱ」三行假名中,某些單詞中的「k」「t」「p」聽起來非常像「g」「d」「b」。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主角——不送氣音。
送氣音,日語叫有気音(ゆうきおん),指的是像k、t、p這樣發音時氣流有明顯的向外噴出的輔音。由於日語具有語速快,發音簡單柔和的特點,所以聽起來很生硬的這三行假名的發音,在實際應用中也會產生相應的變化。「か」「た」「ぱ」行的假名在位於單詞詞首時依然讀送氣音,但位於詞中或詞尾時通常讀不送氣音,也就是說發音時氣流不再向外噴出,日語把它叫做無気音(むきおん)。
那麼究竟怎樣才能發出不送氣音呢?大家可以試一下下面的方法:在讀這樣的音時把手放在離嘴巴一釐米遠的地方,是不是能感覺到氣流噴到手上?再嘗試著把氣息控制住,不讓它往外噴,直到你的手不再感到有任何氣流噴出為止,這樣發出的音就是不送氣音啦!
不送氣音?濁音?
對日語學習者來說,不送氣音聽上去與濁輔音「が」「だ」「ば」極為類似。但二者有本質性的區別:不送氣音在發音時聲帶是不震動的,而濁輔音在發音時聲帶要震動,發音聽起來更用力,位置也要低一些。
但對初學者來說這種解釋太難懂了,只有少數語感極好的人能辨別出兩者的差異,大部分的人還是不送氣音和濁音傻傻分不清楚的狀態。那麼該怎麼辦呢?
小編有以下幾點建議:
1)千萬不要刻意模仿,發成濁音。
小編見過很多同學為了模仿日式發音,會把不送氣音刻意地發成濁音。比如「そうですか」發成」soudesuga「,還覺得這樣的發音聽起來很地道。
但實際上這樣的發音不僅不標準,還容易造成單詞拼寫錯誤,久而久之就會清濁音不分,形成習慣改不過來可就糟了。
2)清音不要讀得太用力。
如果不明白不送氣音怎麼發,可以先按原本的發音來,但注意一定要輕一點,不可太過用力,儘量控制氣流的噴出。之後再通過聽日本人的發音慢慢模仿,找到語感,不久就能掌握了。
3)不要太過糾結
不送氣音發不好會影響到整個發音的優美程度,但並不是一個致命的問題。只要其他的發音正確,聲調也準確的話,不會影響到日語表達,所以大家也不必過於煩惱和糾結啦!
好,關於不送氣音的發音方法,小編就介紹到這裡!大家有什麼好辦法也歡迎留言告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