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我想沒有人比我更適合了。作為大學日語系畢業生,日本語水平通過JLPT(日本語等級能力考試)二級水平(分為五個等級水平,最高一級,最低五級)。在多年學習日語後,本人對日語及日本文化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下面就日語來源和日本與中國千絲萬縷的聯繫來談談我的個人看法。
在古代,日本尚未形成統一國家前,日本被東漢稱之為「倭國」,根據史料《後漢書·東夷列傳》記載:「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以印綬。
當時的倭國使者來到大漢後,看到天朝物質豐盈、等級威嚴、國力強盛,而對比尚處於蠻荒文明的日本,倭國使者心態可想而知了。
於是倭國使者入朝覲見漢光武帝劉秀,請求賜名。在倭國使者一再哀求下,漢光武帝劉秀見倭國使者皆身材矮小,遂以同形字「矮」為參考賜名日本使者「倭國」,日本人也自此被稱之為「倭人」。
漢光武帝劉秀並授予倭國使者「漢委奴國王金印」,好讓使者回去交差。
受到天朝聖賜的「倭人」感激涕零,便打道回府。
伴隨著此後倭人對華夏文明學習的漸漸深入,「倭人」對漢字的理解也日臻加深,他們終於明白「倭」通「矮」字,明擺著自己就是小矮人嘛,除此之外日本人認為「倭」引申之意有猥瑣、低等等之意。
明白了漢字高深的意境後,「倭國」君民自然不願意再被人稱之為「倭人」了。
於是在唐朝初年,夜郎自大的倭國在朝鮮海域白江口海戰中被唐朝軍隊慘虐後,倭國君臣深深體會到了與中原王朝大唐相比根本不是一個重量等級。
為此,倭國派遣大量「遣唐使」赴大唐取經學習,並多次遣使懇求大唐王朝重新給倭國賜名「日本」。
當時主政的唐高宗李治並沒有理會倭國使者,但倭國使者並不放棄依舊多次向唐王朝求賜名。
終於在一次女皇武則天喝醉的時機,倭國使者抓住機會向武則天求取國名,武則天就隨口答應了。
倭國自此被稱之為「日本」了。
這就是日本國號的由來。
雖說國名有了,但日本在當時來說有自己的語言但根本沒有自己的文字,漢字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成為日本記錄本民族的歷史文化的最好的選擇了。
因此剛開始,日本所有的官方文件交流統一通行漢字,在日本皇室女性經常抄寫《萬葉集》和《源氏物語》等著作的過程,由於嫌繁體漢字過於繁雜,漸漸地在狂草的基礎之上,平假名誕生了,由於平假名是女性發明的,因此平假名在日本當時被稱為「女人的文字」,對於男尊女卑的日本社會,男性階層自然很鄙視「女人文字」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從大唐留學歸來的皇室重臣吉備真備根據漢字楷書的樣式,取漢字楷書的偏旁部首獨創出了平假名。
自此男人就有了自己的文字。
平假名和片假名並行不悖流通於日本。
然而,當時的平假名和片假名並不完善,在抄寫一篇文章的過程中,往往會夾雜著不少漢字,可以說當時的日本社會,漢字、平假名、片假名魚龍混為一體。
後來隨著日本國民對中原王朝學習程度的逐漸加深,平假名、片假名逐漸成為書寫的主流,「男字」、「女字」依然互為壁壘。
平假名由46個假名構成,片假名也由46個假名構成,平假名與片假名一一對應,就如同英語中的大小寫對應關係。
除了平假名與片假名,日語中還保留了大量繁體漢字,除了繁體漢字,日本人為了適應需要別出心裁地根據日本文化本土性創造了一些日本本土漢字,簡稱「日本漢字」。
因此日語是由平假名、片假名和漢字三種符號構成的混合型文字,簡單的來說其實日語就是漢字與假名混合在一起構成的「拼音文字」與「漢字」的組合體。
除此之外,由於古代日本人向曾經的中原王朝歷朝歷代派遣過「遣華使」,因此在日語中保留了大量古漢語發音。
這種現象普遍存在於深受以中原文化為主導而構築的東亞文化圈中的諸多鄰國之中,韓國、越南、日本古代文化薰染最深,因此這些國家語言中保留了大量古漢語發音。
尤其以日本保留的古漢語發音最為繁多,可謂保存最好、涉及中原歷朝歷代。
我們隨便列舉幾例:譬如「街」(jie),古代人肯定不會念jie,那麼他們怎麼讀「街」這個字呢?
正確的打開方式應該念gai,現在中國南方很多地方的方言中至今讀「街」為gai,這就很好的解釋了這一點。
日語中「街頭」(がいとう gaitou)初看之下是不是與中國南方方言發音gaitou毫無差別?
又例如「意外」(いがい igai),現在讀作yiwai,實際上古人是讀作yigai的,並且日語中的「意外」與漢字的「意外」都是同義詞。
還例如「走」這個字,古漢語中「走」的意思就現在說「跑」,而日語跑的意思就是「走」(走る 羅馬字音:hashiru)。
可見日語不僅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發音,甚至連古漢語的詞義也保留了不少,畢竟日語曾經發源於漢語,深受中原華夏文明的影響根深蒂固,與諸多鄰國相比,日語的發音更接近古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