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和幾個學習語言的小夥伴們聚會,他們總是詢問我學習日語的進度,其實最近因為工作壓力,也沒有特別花時間去鞏固學習,確實有些內容都有些忘了,就在這時,一個剛剛加入我們語言小組的小夥伴問了我一個問題:哥,為什麼日語裡不僅有平假名、片假名,還有漢字?搞得這麼麻煩,為什麼不用平假名標註不就沒有問題了嗎?我思考了一下,卻沒有給出回應,因為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英語用abc就可以,而日文卻要搞這麼多東西去記憶呢?
於是我特意去查詢了相關的內容和資料,原來平假名和片假名都是來自同一祖先——漢字,這裡的漢字並非中國漢字,而是被日本借用了的中國文字。因為日本最初並沒有自己的文字,雖然日本語言一直存在,但是卻沒有對應的表記文字,也沒有辦法傳承下來,就在這時,中國漢字的傳入,讓它們的表記成為可能,於是他們就借用了我們的漢字,開始有了文字。因為語音和文字本身就是兩碼事,所以我們要分開來看。
日本語的語音體系主要由五十音表中的清音、鼻音,再加上濁音、半濁音和拗音,再變化出長音、促音等組成,而漢字本身作為一種表意文字,我們可以完全不知道它的發音,卻能從它的字形知道其意思。所以日本人就開始嘗試借用漢字作為假名來進行表記發音,例如「安/阿=a, 以/伊=i, 宇=u…」,用它們來寫文章,讓知識和思想的傳遞變得可能,主要有兩種借法,一種被稱為借訓,而一種被稱為借音。後來因為漢字筆畫繁雜,如果這樣寫會用掉非常多的時間,於是日本人就開始將其進行簡化和草體化。之後草書化的假名就成為現在所謂的平仮名,而簡化體的假名則慢慢演變成了現在的片假名。這些假名,不再像原本的漢字,每個字代表獨立的含義,而發展成了表音符號,由表意文字變成音節文字,每一個字代表一個音節。
其實在剛剛開始的時候,平假名地位其實相比片假名要低,所以當時的高階的文書都會以片假名書寫,隨著歷史的車輪向前,到了現代,平假名相對來說更加普及,片假名則主要用作外來語、外國人名或地方名、專有學術名詞、擬聲詞等等比較特別的表達。再經過演變,有的時候特別想強調語氣的話,也會特意用片假名,比如說:「カッコいい!ヤバい!」來表達驚呼。
所以說,日文構成雖然看起有點複雜,但是也因為它的這種複雜性和歷史背景,讓它顯得更有深度,更加富有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