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翻譯家」王宏印:文海漫遊 播種真知

2020-12-05 南開大學新聞網

  南開新聞網記者 藍芳

  王宏印教授未能見到自己的獲獎證書。

  筆耕不輟40餘載,出版文字約2000萬字,這位事跡載入《中國社會科學家大辭典》(英文版)、《中國教育專家名典》(國際版)、《中國翻譯大辭典》的著名中外文化典籍翻譯家不久前剛獲得了由中國翻譯協會授予的「資深翻譯家」榮譽稱號。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生命的寒冬悄然而至,時間最終定格在了2019年12月17日:王宏印教授走了,享年66歲。

  12月28日,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為王宏印教授舉辦追思會。在近150名師生親友的見證下,外國語學院院長閻國棟教授鄭重地將「資深翻譯家」的榮譽證書轉交到了王宏印教授夫人手中。眾人真情流露,憶起與王宏印教授的生前點滴,緬懷這位著作等身的學者、甘為人梯的良師,共同講述了一位把做學問視為人生追求的學人的一生。

  「翻譯未必要資深,自古青年出才俊。譯壇代有名譯出,融通中西師嚴林!」彼時,病榻上的王宏印教授曾在獲獎後寫下這首小詩共勉後學。

  譯林初心 樂此不疲

  王宏印教授是1953年生人,筆名朱墨,陝西華陰人。1976年畢業於西安外國語學院,直至去世前的43年間一直從事翻譯研究與教學工作。

  以跨文化研究為基礎,他學術涉獵廣泛,主要從事中外文學文化典籍翻譯與中西翻譯理論的教學和研究,兼及人文社科類比較研究與文學評論,是一位已出版書籍70餘部、發表核心論文100餘篇的「高產」學者和學術帶頭人。

  多年來,王宏印教授撰寫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學術論著、譯著、編著,包括《紅樓夢詩詞曲賦英譯比較研究》《詩品註譯與司空圖詩學研究》《長安譯論》《穆旦詩英譯與解析》《中國傳統譯論經典詮釋》《中國文化典籍英譯》《世界文化典籍漢譯》《中外文學經典翻譯教程》《哈姆雷特》《詩人翻譯家穆旦(查良錚)評傳》《西北迴響:漢英對照新舊陝北民歌》《中華民族典籍翻譯研究概論》等書籍,以及「讓世界共享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古詩文英譯選析》編寫原則與教學思想」、「探索典籍翻譯及其翻譯理論的教學與研究規律」等論文。

  「我們幾年出一本書或一年出一本書,王老師能夠一年出三、四本書。」旺盛的求知慾和創作熱情,令他無時不刻文思泉湧,學生們直言這是一位時刻保持好奇心而不會「變老」的老師,是一位永遠願意嘗試新事物的浪漫主義者。

  學術之餘,他興趣愛好廣泛,對書法、音樂、繪畫等頗有造詣,僅樂器就會吉他、笛子、二胡、簫、壎等。同時,他還進行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創作,出版有《彼岸集:旅美散記》《朱墨詩集》等。

  「有一天下午我去找他,他說自己玩兒了一下午。結果所謂的『玩兒』就是在電視上看到張惠妹唱《聽海》,讓他非常感動,於是就把歌詞翻譯成英文了。」南開大學校友、西安外國語大學教授李林波認為,自己恩師的不少學術成果正是這麼「玩兒」出來的,這也在王宏印教授的一些文字中得到了印證:

  「從事民歌翻譯,還有一個最大的契機,從陝西剛調到天津時,有半年多時間我獨自一人在南開大學,對家鄉的思念情結需要一種情感寄託,很自然地開始搜集、整理、分類,進而翻譯陝北民歌……我翻譯的方法主要是找質量不錯的帶子,一邊播放帶子觀看畫面,一邊記錄歌詞,這樣有當場的音樂節奏感,會比閱讀書本上的歌詞效果好些,然後翻譯時儘量照顧樂感。」

  源於思鄉情結的小試牛刀,2009年《西北迴響:漢英對照新舊陝北民歌》出版,隨後王宏印教授開啟了系統翻譯民歌之路,《中國古今民歌選譯》《英國詩歌選譯》等佳作陸續有來,他還把民歌翻譯納入了自己典籍翻譯的體系中。

  「對於我的莎劇英譯和英美詩歌漢譯都有重要影響。如莎劇中的民歌,我的英譯採用民歌體,而不是前人翻譯時採用的文人創作體。這在莎劇英譯中是個很明顯的突破。」王宏印教授曾表示,對中外民歌的搜集和翻譯的關注,幫助提升了他的語言錘鍊和翻譯修養。

  生活點滴皆學問,興趣愛好皆養分,王宏印教授治學樂不思蜀。曾有人問他難道學術不枯燥麼,王宏印教授一言以蔽之,「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三尺講臺 作育桃李

  「古今中心的旁徵博引,文史哲的自由出入,理論關照與實踐滲透,皆匯於對翻譯的學術洞察。」南開大學校友、魯東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王曉農至今難忘初次聆聽恩師講座時的情景。「他是一位學貫中西、橫跨多科的學者,一位才華橫溢的文學翻譯家和詩人,也是一位深諳心理學和教育學的教學名師。」

  2000年,王宏印教授離陝入津,調入南開大學,事業得到進一步發展。

  他先後擔任外國語學院英語系主任、博士生導師,外國語學院翻譯研究中心副主任,南開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站長,長期在教學一線為研究生開設跨文化交際學、世界名作漢譯選析、中國傳統譯論現代詮釋、文學翻譯評論與詩歌翻譯鑑賞等課程。

  「18年前,我還是一名研究生一年級學生,聽聞院裡新調來了一位老師給大家上『世界名作漢譯選析』,都特別期盼。」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翻譯系副教授商瑞芹的記憶中閃現了一段畫面,「王老師給我們講的都是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洛克、休謨、亞當斯密等的名著。我們才知道,在他的教材裡和課堂上,講的不只是文字的對譯或翻譯技巧的傳授,而是一場思想盛宴。在他的指導和幫助下,我把學術方向從英美文學轉向了文學翻譯。」

  追思會上,王宏印教授的30餘位師生親友發言,最令大家難忘的,還是三尺講臺上那個沒有著名學者的架子,妙語連珠、啟智開慧的「王老師」。

  「那是2011年的暑假,我們聯合北京大學等高校搞了一個MTI大講堂。當時條件沒那麼好,外國語學院四樓頂樓的教室很炎熱,沒有製冷設備。王老師來給學生們講跨文化交際和典籍翻譯等,經常是從早上8點開始一直講到中午12點半。好幾次是我怕他身體吃不消,臨近下課打斷了。」在外國語學院翻譯系王傳英教授的回憶裡,是對學生傾囊相授而滔滔不絕的王老師。

  作為學術帶頭人,王宏印教授還兼任全國翻譯碩士專業學位(MTI)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英語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典籍翻譯研究會會長、中國跨文化交際學會常務理事、天津市政府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西安外國語大學「特聘教授」和絲綢之路語言服務協同創新中心名譽主任、《國際漢語詩壇》藝術顧問等。

  於是,他成為了親友眼中行色匆匆的「大忙人」,平日裡如此、七年前大病初癒後如此、2018年退休後亦如此,只要身體狀況不算太差,他就總是日程滿檔。

  「這些年來,每一場碩士生、博士生論文答辯會上,我們都會看到王老師過去稍微胖一些,直至後來越來越瘦削的身影。對於全國各地高校的邀請,眾多弟子的邀請,他總是不顧車馬勞頓,有求必應,全力以赴。」外國語學院院長閻國棟評價這位共事近20年的同事,「他是我們的一面旗幟,為我國翻譯學建設事業和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人才培養及翻譯學科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王宏印教授逝世後,外國語學院收到了全國翻譯碩士專業學位(MTI)教學指導委員會、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等機構和兄弟高校學院等近50份唁電。

  古今中外 傳承文脈

  「他很看重這本《哈姆雷特》,它對文化交流具有很深遠的意義。」

  2013年,南開大學校友、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王洪濤在英國牛津大學作訪問學者,王宏印教授託他把自己翻譯的《哈姆雷特》帶到大文豪莎士比亞的故鄉,放到莎士比亞墓前。當地的莎士比亞中心隨即收藏了這本來自中國翻譯家的譯著並致感謝信。這是一本耗費了王宏印教授9年時光的力作,他曾興奮地賦詩一首,寫道:「哈劇又出新譯稿,畢生一卷無憾事」。

  文字傳承文脈。人類文明交相輝映,得益於像王宏印教授這樣一批一批的翻譯工作者,他們充當著「文字使者」、「精神橋梁」,嫁接起了人類社會百花齊放的文化思想。

  譯者甘苦也正得於此。

  將一種語言文字的意義用另一種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像是破譯密碼,需要孤獨而求索地面對著一種文字與另一種文字背後的歷史文化人文基因。即便是對於王宏印教授這樣著名的翻譯學專家而言,也並非易事。

  「語言並非簡單的單詞排列,它本身也是有生命力的。」追求文字的極致表達,王宏印教授把人生與學問高度統一的「學人」境界作為畢生追求。

  「關注的重點大概是從中國古典、原始文化,到現代、後現代再到民間文學的回歸和循環。這一總體傾向對我的學術視野、翻譯的理論和方法都有直接的促進和影響。」王宏印教授曾在文章中介紹過自己的學術興趣。「我總對文化、語言及人類的起源感興趣,對原始文化感興趣,對民間的象徵符號感興趣,這就形成了持久的學術興趣中心。」

  為此,他孜孜以求、嚴謹治學、厚積薄發。

  他曾撰文寫過一篇《自由出入學科之間才能做大學問》的文章,認為作為一名文科學者,需要自由出入文史哲之間,「對於一個人的為學之道而言,到了成年和成熟時期,是否具有整體性的認識,乃是個人學術能否持續獲得創造性資源和取得重大突破的關鍵,舍此就只能在一個狹隘的專業領域裡緩行,取得點滴的進步而自以為滿。」

  人們也常常驚嘆於王宏印教授所展示的翻譯世界,稱讚於他的翻譯理論研究是立體的,能夠感受到它並非枯燥而是有繽紛色彩的。想其因由,約是他把自己生命的色彩與溫度,傾其一生的絕學與感悟都融入進去了。

  「一個人把一門學問爛熟於心,搬上講臺,繼而他又能把它變成一種可以接受的教學模式,這個就是他的貢獻。一個教育家,只有教育思想還是不夠的,如果沒有自己編寫的教材,其影響和學問就是有局限的。有人認為典籍翻譯可以沒有教材,而我的典籍翻譯就變成教材了,如《中國文化典籍英譯》,還有《世界文化典籍漢譯》。這是知識的傳承。」2019年1月,在「第三屆全國汪榕培典籍英譯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文學文化典籍翻譯研究高層論壇」上,王宏印教授作了主旨發言。他提到,凡屬於重大的研究領域,重大的研究成果,都要設法進入教育系統,以便產生基礎的、永久的、穩定的影響。

  春風化雨,譯筆生花。追思會現場,擺放了一個長長的展示櫃,裡面放滿了王宏印教授的書籍著作,大家紛紛來到櫃前細細閱覽。

  未完待續,翻開一本書,他還在。

相關焦點

  • 《神經漫遊者》再引進 網友:新版翻譯能看懂了
    今年恰逢《神經漫遊者》問世的第30個年頭,記者昨日從讀客圖書獲悉,此書被再次重金引進,出版方將部分試讀章節貼出來後,網友表示:「這個新版翻譯得特別好,我和我的小夥伴們都能看懂了!」  納米技術、身份盜竊、黑客入侵、計算機病毒,甚至是當下最火熱的「谷歌眼鏡」技術……早在30年前,就已經有人將其不差毫釐地寫入了小說裡。
  • 河南大學教授:填補中國傳統文化英譯空白,榮獲「資深翻譯家」稱號!
    2019年11月9日,由中國外文局指導,中國翻譯協會主辦的新中國翻譯事業70年論壇暨2019中國翻譯協會年會在北京召開。河南大學郭尚興教授榮獲由中國譯協授予的"資深翻譯家"稱號。"資深翻譯家"是中國譯協對長期奉獻翻譯事業的專家學者的突出業績和敬業精神的高度評價,是翻譯工作者的極高榮譽。
  • 關於開展2012年英語資深翻譯、一級翻譯評審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中央國家機關各部委(局)、各人民團體、有關企業集團(總公司)人事(職改)部門、局屬各單位:根據《資深翻譯和一級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評價辦法(試行)》(人社部發〔2011〕51號)和《2012年度專業技術人員資格考試工作計劃》,2012年上半年,將進行英語一級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2012年第四季度將進行英語一級翻譯和資深翻譯的評審。
  • 【悅讀】2001:太空漫遊
    他一生創作過100多部作品,被翻譯成40多種語言,作品總銷量1億多冊,並多次獲得雨果獎、星雲獎、軌跡獎等科幻至高 獎項。1986年,獲得美國科幻與奇幻作家協會終生成就獎——大師獎。克拉克也被譽為偉大的太空預言家,獲得過數學和物理學一等學位。
  • 北美票房奪冠 《銀河系漫遊指南》復甦迪斯尼
    本周,《銀河系漫遊指南》以2170多萬美元的院線收入(北美公映範圍為3133家電影院)強勢開局,一舉擊退了環球的「小金人組合」(波洛克+妮可+西恩)《翻譯風波》,佔據榜首的位置,繼《撒哈拉》之後久違四周,科幻片再獲冠軍。
  • 民族典籍翻譯研究的學科基礎與發展目標
    要是缺乏這個的話,典籍翻譯就會被看做是一個翻譯工作,在機械地做轉換。其實,要進入人類學,尤其民族典籍翻譯研究,應該和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形成比較好的研究格局。它的詩歌範圍比較寬廣,可以是當地原始民族或原住居民用本族語創作的詩歌,例如,中國古代的漢族民間詩歌《擊壤歌》,或者用漢語翻譯的民族歌曲《敕勒歌》(當然,這些詩歌的外文翻譯也可以再返回來回譯成為漢語),也可以是後來的語言人類學家或其他非本族人創作的反映這些民族生活與信仰的詩歌,例如,白人用英語創作或翻譯的印第安人的詩歌。
  • 《2001太空漫遊》發布重映預告
    11月18日,《2001太空漫遊》將與《發條橙》《妙想天開》《1984》等一同參與英國電影學會舉行的科幻電影展。為此,英國電影學會(BFI)與華納兄弟公司聯手推出了119秒鐘的《2001太空漫遊》全新預告片。
  • 翻譯家的寂寞與翻譯界的清冷
    但謝素臺的去世告訴我們,翻譯界太清冷了,乃至於如此之重要的一位翻譯家去世,都是通過微博這種熱鬧的網絡場所傳遞出來的。 謝素臺擁有著不小的學術聲望,她翻譯的《安娜·卡列尼娜》,是這本名著最好的中文翻譯版本,被無數人閱讀過。
  • 譯界「北鬥」頓失光亮 翻譯家草嬰先生昨晚去世
    同為俄語翻譯家的高莽先生得知噩耗後沉痛不已,他說:「草嬰先生算是我的老師,雖然我和他年齡差不多大,但是他的翻譯成就比我大得多,我從他那裡學習、汲取了諸多翻譯經驗。」說起草嬰,青年翻譯家黃福海傷感的語氣裡滿是敬重:「我在2003年左右跟他有過接觸,當時翻譯家屠岸從北京來上海探親,我們在一起吃飯。他說話很少,但是神情永遠是堅毅的。
  • 南京跨年詩會 | 許鈞:產生共鳴,翻譯家助力中國文學「走出去」
    受訪人:許鈞 著名翻譯家、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  莫言是中國當代傑出作家的代表,我一直都在跟蹤閱讀他的作品。  翻譯家與作家之間是一種歷史的奇遇,一個好的翻譯家,要善於去發現好的作家。
  • 《白日漫遊》:當代青年的精神漂流
    青年作家遠子在其新書《白日漫遊》的開篇《業餘》中對於編輯職業進行了這樣的調侃。《白日漫遊》是遠子過去的短篇合集,他談道這些作品基本上都是在工作時間創作出來的。《白日漫遊》刻畫了在大都市掙扎求生的年輕人,描述青年人們渴望自由而又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的生活狀態:不想工作,又害怕失業;想要戀愛,卻又恐懼婚姻;有吶喊,更有彷徨;一心要逃離,卻不知逃向何處。
  • 著名翻譯家沙博理獲「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近日,「世界因你而美麗--影響世界華人盛典2010-2011」最受矚目獎項「終身成就獎」獲頒人已經確定,著名翻譯家沙博理最終榮膺2010-2011年度「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這是盛典舉辦四屆以來,首次將這一獎項頒給在華人領域極具影響力的中國籍猶太人。
  • 天文入門級經典《《太空漫遊》:參與一場夢想中的旅行
    《太空漫遊——宇宙中100個令人神往的目的地》這本書將是所有天文愛好者和科幻迷們了解宇宙的入門嚮導,它將浩渺的宇宙分為100個必看景觀,帶領讀者乘坐一艘不受時空限制的專屬飛船「託勒密號」,遊覽不容錯過的100個令人炫目、最熱最新的天文景觀。從我們的出生之地,直到目前人類可觀測到宇宙的邊緣。每到一處,他們會告訴我們已經離開地球家園有多遠,並說明那一站在天文學方面的最新消息。
  • 銀河漫遊指南:專為二次元用戶打造的ACG旅遊網站
    二次元市場大熱的背後,二次元產品的變現問題也越發地引人注目,而二次元旅遊也提供了一種變現可能性,「銀河漫遊指南」便是一個為二次元用戶打造的ACG旅行服務網站。銀河漫遊指南原為bilibili旗下子品牌bilibiliyoo,5月20日,B站宣布,bilibiliyoo將拆分成為獨立公司,新公司更名為「銀河漫遊指南」並進行獨立融資
  • 64年前翻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他,13年前第一次踏上俄羅斯說了...
    圖說:薛範與陶辛對談 官方圖他翻譯的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被國人傳唱了60多年,他就是著名音樂學家、資深翻譯家薛範。昨天下午,薛範在上海圖書館攜《薛範60年音樂文論選》,與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陶辛共話60年來其在音樂文學事業中的成就,並向觀眾分享了自己翻譯生涯的一系列心路歷程。《薛範60年音樂文論選》以「歌曲研究」為切入點,翔實地記錄了薛範60年來在外國歌曲翻譯過程中辛勤耕耘播種的艱難足跡,可謂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一部不可多得的「歌曲翻譯史」。
  • 翻譯是「世界之眼」
    在西藏很多地方,人們常能看到一幅叫做「董總當把」(聖僧圖)的壁畫,寓意翻譯家們要像「巧嘴的鸚鵡」,把準確無誤的信息傳遞到世界各地和各族人民中間。只有兩種情況會阻礙翻譯的應用和表達,一個是譯者對原文的理解不透不深,一個是譯者自身的母語造詣不專不精。藏文的先進性和豐富性也是學者們公認的。如歐要次仁有個做藏譯西方學術名著的翻譯家朋友,他告訴歐要次仁,漢文和英文中有的詞彙藏文中都有,而且越挖越多、越豐富、越是得心應手。藏族有一種說法:「世界衰退愚痴引起,世界開明文化先行」,文化是走向世界的軟實力,西藏文化也不例外。
  • 15年資深翻譯實錄:非英專是如何成為頂級同傳大牛的?
    今天,小映將帶來一位資深同傳譯員的獨家採訪。一起來看一下吧~譯員介紹資深同傳譯員何老師,擁有15年會議口譯經驗。英語流利純正,形象氣質上乘。持有高級口譯證書。小映:在您十多年的翻譯經驗中,有沒有印象特別深刻的翻譯,或者特別有成就感的案例?何: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一場技術型的交傳。這種技術型的交傳,甚至是比同傳還要難的,因為對翻譯的精度的要求是很高的。
  • 北科院營養源所《實驗出真知》合集大放送!
    各位小夥伴們,歡迎大家來到《實驗出真知》。今天我們將為大家講述有關網紅食品、乳製品、代餐食品和面膜相關的實驗內容,你準備好了嗎?01 網紅食品的科學探秘如今網紅食品已成為舌尖上的新寵,儘管好吃、好玩,但多數曇花一現,實踐證明營養健康才是可持續發展之道。
  • 夏登山、邵有學:中國翻譯史上的「李約瑟之謎」
    本文來源:《中國外語》2013年第3期,第94-99頁 轉自:大民說英語(有質量的公眾號,深致謝意) 摘要:與翻譯史上繁榮發達的實踐傳統形成鮮明對比,我國傳統的翻譯家對翻譯的理論思考相當匱乏,也沒有形成翻譯理論的學術流派。
  • 內地僅有4家單位譯製 譯者對臺本而不是影片翻譯
    如今,中國引進片的翻譯者卻成為眾矢之的,讓人禁不住問:中國電影翻譯,你們到底怎麼了?  銀幕 電影翻譯頻「中槍」  對翻譯的聲討,並不是從《復聯2》才開始。八一電影製片廠譯製片負責人王進喜對媒體表示,目前一部譯製片的譯製費大約為5萬元,其中包含了翻譯、配音等各種費用,最後能分給翻譯人員的錢極少。  雖然字幕翻譯報酬低,但強度並不小。他們既需要對引進電影臺本中的內容進行翻譯,還要翻譯影片中例如背景人物對話這樣的背景音,以及特寫鏡頭中的文字內容。另外,翻譯承擔的工作還有前後字幕的翻譯、撰寫電影梗概。早年沒有電腦,不少翻譯都要手寫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