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要次仁的藏文緣
由於歷史、地理、人文等原因,過去藏東昌都地區的藏文教育跟拉薩、日喀則、山南等腹心地帶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人們的求學需求卻並沒有差別。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藏文教育事業重獲新生。昌都地區十一個縣的學校中普遍設立了「農牧子弟實驗班」,明確要求招收農牧民子女接受系統的「一類模式教育」(即以藏語文授課為主, 用藏語文教授數理化等知識,加設一門漢語文的模式),並提供免費的食宿等生活條件,選派了最好的師資力量。從小喜愛藏文被老天眷顧的歐要次仁考上了這個班。
班級老師是還俗的高僧、藏學家白瑪多吉先生,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西藏文化權威,藏文、藏學水平很高,也是一位藏傳佛教學者。他性格溫和慈祥,工作認真負責,把學生當做自己的朋友,把學校當做自己的家,把一生所有的心血投入到昌都的藏文教育事業中。
在當時,縣教育局長和藏文老師白瑪多吉是小歐要次仁們的兩大「靠山」,一位不遺餘力地提供政策和物質上最大的支持,一位全心全意地保障孩子們的教學質量。
講起自己的求學經歷,歐要次仁深刻感受到先生對自己的影響很大。白瑪多吉先生雖然曾是位僧人學者,但他的貢獻不在於建了多少廟宇殿堂,而是用自己的智慧、汗水和勞動培養了很多人才,這才是永不潰堤的工程。
由於大家入學時間較晚,到初三時,他們的年齡都不小了。政府部門非常珍惜這批藏文專業人才,破格允許他們參加高考和招幹。當時有三位同學考入大學(由於教學成績突出,後來更有30多名學生考入藏醫學校、昌都師校、西藏大學等),18歲的初中畢業生歐要次仁考試合格,被分配到阿里地區改則縣察布區當畜牧幹事。
察布區的書記才諾愛才,覺得歐要次仁光有藏文知識還不夠,便安排他報考西藏民族學院的文秘中專班。歐要次仁以藏文98分的成績被順利錄取,畢業後又義無反顧地回到改則縣民政局工作。1991年,他調到家鄉昌都搞專職編譯工作。2008年,他又調任西藏日報藏編部專業翻譯。
歐要次仁發現西藏過去的社會發展過程中曾普遍存在輕物質、重精神的價值觀,他覺得有些畸形和失衡。他開始學做生意,通過從事文化諮詢、藏漢文翻譯等經濟活動來發揚藏族文化,就是為了避免成為當時在西藏常能見到的「茶館裡的知識分子,酒桌上的英雄好漢」。
有一件事情對他觸動很大。
在昌都工作的時候,他的一個老鄉競標昌都鎮天津廣場黃金地段的一塊地皮,跟很多實力強勁的對手競爭,最後竟艱難勝出,大家都喜出望外。但是喝完慶功酒,交完地皮款後,朋友的資金鍊也斷了。本來打算找銀行貸款,最後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成功。無奈之下,曾經風光無限的朋友只能找競爭對手低聲下氣的求對方「接盤」,整個過程非常狼狽。由此,歐要次仁感到光有文化不行,沒有經濟實力一樣幹不成事情。他就開始涉足經濟領域,開辦實業,讓自己在商海中滾打、鍛鍊,小有所成。
歐要次仁從未放棄過自己的翻譯主業。
2007年,在哈爾濱舉辦的第十二次全國民族語文翻譯學術研討會上,歐要次仁發表了論文《淺談統一和規範新詞術語的問題》(藏文),被發表在會議通稿上。翻譯才是他真正看重的東西。
翻譯是「世界之眼」
翻譯是人類社會歷史最悠久的活動之一,幾乎與語言同時誕生。從原始部落的親眷交往,文藝復興時期古代典籍的發掘和傳播,直至今天世界各國之間在文學、藝術、哲學、科學技術、政治、經濟上的頻繁交流與往來,以及維護世界的穩定與持久和平方面,翻譯都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藏語中,對翻譯這項活動有個說法叫「吉典及密」——即翻譯是「世界之眼」。沒有翻譯,人們怎會了解大千世界的神奇和多彩?
西藏傳統文化中人們對譯師的要求也很高——「要懂得十八般武藝」,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人是當不了譯師的。
在西藏很多地方,人們常能看到一幅叫做「董總當把」(聖僧圖)的壁畫,寓意翻譯家們要像「巧嘴的鸚鵡」,把準確無誤的信息傳遞到世界各地和各族人民中間。壁畫中,蓮花的根與花代表蓮花生大士,中央之寶劍代表文殊菩薩與其化身法王赤松德贊,蓮花右側之雙頭黃鴨代表靜命堪布、蓮花戒論師師徒二人,身一表示教派見地無二,頭、脖子為二代表說法系兩個聲音,黃色表示二者均為出家身份;蓮花左側之雙頭鸚鵡代表噶瓦等兩大譯師,一身二頭表示思想一致、傳法各異(各傳各的法),鸚鵡會說人語、鳥語,代表譯師精通梵藏二語,綠色代表身份為在家。此圖整體位於水池中,該水寓意為防火輪。當年薩迦班智達赴任桑耶寺,親自於桑耶寺的外牆作圖、作偈並作了解釋。在佛寺或經典上都可以看到這個圖形,表示信眾對「師君三尊」的感謝懷念,是他們的廣袤智慧,才將外部文化的精髓引入西藏並發揚光大,利益無盡後世眾生,這也是象徵翻譯的特有符號。當時的社會對翻譯工作非常重視,翻譯工作者的社會地位很高。
也因為藏文本身是延展性和包容性非常大的一種文字,沒有翻譯不了的新詞彙。只有兩種情況會阻礙翻譯的應用和表達,一個是譯者對原文的理解不透不深,一個是譯者自身的母語造詣不專不精。藏文的先進性和豐富性也是學者們公認的。如歐要次仁有個做藏譯西方學術名著的翻譯家朋友,他告訴歐要次仁,漢文和英文中有的詞彙藏文中都有,而且越挖越多、越豐富、越是得心應手。藏族有一種說法:「世界衰退愚痴引起,世界開明文化先行」,文化是走向世界的軟實力,西藏文化也不例外。
對於歐要次仁的工作,西藏自治區藏語委辦(編譯局)原副主任旺久說:「歐要次仁敢做敢幹,這就了不起。現在拿著退休工資,每天閒逛閒坐的人很多,他不願意;其次,他認識到自己的優勢所在——以前開過公司,藏漢翻譯是他的專業,而這個專業又有很大的市場需求;第三,他有毅力,有雄心,工作負責、認真,譯件質量很高;第四,西藏翻譯界的專家及前輩,如次仁曲傑先生、貢旦旺布先生、桑丹女士,他以自己的人品和誠信,都能把他們請到公司並提供專家級別的諮詢服務。那我們當然會支持他,當市場有翻譯任務時,我個人都會介紹給他,知道他能做好,結果用戶的反饋也非常好。我覺得像他這樣的人越來越多才好。西藏的社會翻譯市場那麼大,像這種辦了正規手續的翻譯公司我都不知道有沒有第二家,所以更有開拓意義。黨中央的聲音和指示,國家的政策、法規要傳播到藏族人民的心坎裡,沒有翻譯的工作怎麼行呢?」
最大的資本就是自己的決心和毅力
歐要次仁曾說過「光說不練是假把式,實踐出真知」。「我的優勢在哪裡?就是藏漢翻譯。而社會上又很缺這個,那為什麼不做呢?只要開了頭,越做越好,越做活兒越多,越做越會做。做中學,學中做。經濟和社會效益都有了。我經常聽社會上的人說,我沒有資本,沒有經驗,所以什麼也做不了。那對我來說,決心和毅力就是最大的資本。我怕什麼呢?如果能開辦翻譯公司,一方面我能解決一部分人的就業問題,功德無量;第二,能讓學翻譯的學生在我這兒得到有償實習的機會,增強他們的能力,增加他們的收入;第三,我能接手社會上急需的翻譯業務和新的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播工作,能使西藏翻譯事業發揚光大。為什麼不做呢?」
既有經濟頭腦又有文化儲備的歐要次仁動手了。他的西藏邦金梅朵文化產業有限公司於2016年6月12日註冊成立。主要經營業務範圍是文化藝術和文字互譯服務;文化旅遊和休閒娛樂文化服務;廣告和會展服務;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銷售;文化研究與文化社團服務等。但工作重點一直是藏漢文化翻譯,包括藏譯漢、漢譯藏及部分英文翻譯。
《西藏百萬翻身農奴口述史》,由西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西藏自治區新舊西藏對比宣傳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編輯,《口述史》的編寫歷經半年,從西藏自治區200多名翻身農奴口述者中重點選編了30位集結成冊。該書填補了西藏自治區翻身農奴口述史領域的空白,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其藏文版的譯校和審定工作由西藏邦金梅朵文化產業有限公司負責完成。他們還翻譯完成《歲月記憶》《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規章彙編》等上百萬字的翻譯校訂工作。特別是國土部門的《不動產登記操作規範》翻譯任務,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歐要次仁聘請貢旦旺布、玉珍等資深譯審用很短的時間高質量地完成。前期工作已經非常紮實,一審二審都過了,終審的時候歐要次仁覺得可能半天就夠了。但是專家們一個比一個認真,最後搞了整整兩天。45頁的《不動產登記操作規範》藏文版才最後通過終審。歐要次仁說專家們的負責盡職對他也是個很大的鼓勵和鞭策。
他們還翻譯校訂了《婦女兒童權益保護法》,文化系統的「非遺」資料,《達孜縣誌》藏文部分檔案等。特別是與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合作舉辦「喜迎十九大 家鄉的變遷」徵文,收到五省區各行各業作者的來稿123篇,經初審合格60篇,請專家再審評出18篇一二三等獎作品,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受到廣泛好評,很多作者和讀者來信來電希望以後繼續多辦這種有意義的活動。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
歐要次仁要協助專業部門做進一步促進藏文新詞術語規範化的工作。他說光手機「微信」這個漢語新詞已經分別有「給晨」「晨辰」「晨瓊」三四種藏文譯法,必須逐步規範和統一,都得一個個做;他的錄音間計劃製作《格薩爾故事》《鄉村防疫防「艾」衛生常識》《藏學專家訪談》等光碟用於媒體播放和宣傳;翻譯的稿酬標準也不算高,接了一個翻譯活兒,一般僅夠支付基本翻譯費,審讀校訂費還沒有著落,就得自己想辦法。但是因為熱愛,心裡很充實,所以歐要次仁說:「那就得做,開弓沒有回頭箭呀!」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