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典籍翻譯研究的學科基礎與發展目標

2020-12-01 中國社會科學網

  從純學術的角度來看,民族典籍翻譯研究會涉及諸多學科。在較近期的研究中,筆者把這些學科概括為不同的表述思路。這些思路,是在筆者新任中華文化典籍翻譯研究會會長接受採訪時講到的,後來才整理成文字。當然,這裡的不同表述,也含有個人認識的深入和學術視野的進一步擴充與融合的因素在內。例如,關於語言學和人類學的認識,有更新的成分,而添加的古典學和文獻學,則提出了古典文獻的整理和注釋方法問題,也就是所謂「文本解釋學」等人文學科的認識問題。下面是一個新近的提綱,包括了四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古典學(classics),在西方就是希臘、羅馬的經典,在中國先秦時期產生的典籍構成古典,在印度以及其他一些地方都會有一個歷史上叫做「軸心時代」的階段,這一時期產生的作品構成了他們各自的典籍,如《奧義書》等,這是最重要的一個部分。

  二是文獻學(literature),包括對於古典的經典解釋,包括小學、訓詁等,包括文獻的保持、查閱,對於圖書的分類,現代圖書館的保管,善本還有古本復原等,我們統稱之為「文獻學」。文獻學偏重於原始文獻資料的保存、注釋和傳播,這部分和解釋學、語文學有一些關係。

  三是語言學(linguistics),這個語言學不是指現在所謂的形式主義或功能主義語言學,筆者所說的語言學涉及語言譜系的重新認識,比如說漢藏語系,實際上涉及印度文化和藏族文化古典之間的關係,這個語言學實際包括的比較多,比如季羨林研究的吐火羅語,陳寅恪研究的新疆的西北的碑誌等,都是筆者所說的語言學研究領域,就是語言和文字在一起,構成從語言符號的角度進行研究,和文獻學有區別。文獻是文本、物質材料,這裡就要變成語言工具的研究。這一部分當然包括古漢語,現代漢語狀況的改變,當代的散文的語言,新詩的語言的走向等,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學科領域的範疇。

  四是人類學(anthropology),它涉及體質人類學和文化人類學。體質人類學涉及人種和人類的起源、民族的融合以及遷徙等問題,如《東歸英雄傳》中從俄羅斯返回來的蒙古民族的一支,可能是達爾扈特人,涉及民族遷徙的問題,再如黑人到美洲、美洲印第安人被白人同化,涉及民族融合問題等等。文化人類學涉及宗教之間的聯繫,不同教派的衝突和融合,習俗層面上的交往,衣食住行的混合變化,還有文學藝術,即文學人類學,藝術人類學等。我們想用人類學把世界聯通起來,想用這些學科把人類文明的精神產品混合性地加以認識,就像這些東西在古代的人類群體遷徙和部落間徵戰的史詩中所表現出來的一樣。要是缺乏這個的話,典籍翻譯就會被看做是一個翻譯工作,在機械地做轉換。其實,要進入人類學,尤其民族典籍翻譯研究,應該和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形成比較好的研究格局。

  四、朝著中國式人類學詩學的方向匯聚

  在最近的研究中,當我們進入到一個較為專門的詩歌領域的時候,一個嶄新的學科就赫然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這就是「人類學詩學」的概念。關於人類學詩學的概念,雖然迄今並沒有一個十分統一的說法,不過,羅斯在為戴蒙德的詩集《圖騰》撰寫的序言《體驗之旅:斯坦利·戴蒙德的人類學詩學》中,在「人類學詩學」的標題下,將詩歌歸結為如下六大類別,可以看做是一個提綱。這個提綱包括:

  1.本土詩歌,它是由非西方化的、未受過教育的、傳統的詩人寫作的;

  2.民族詩歌,它是本土詩歌的客體(Emics)(應是客位的產物——筆者注),由西方詩人發掘、翻譯、解釋、朗讀、吟唱、讚頌的本土詩歌;

  3.受其他文化影響的詩歌,例如埃茲拉·龐德(Ezra Pound)或W.S.默溫(W.S.Mermin)的詩歌譯作;

  4.非西方詩人的詩歌,運用西方語言,但詩人並未損失自我感受和藝術性;

  5.受過西方教育的非西方國家詩人的詩歌,他們使用西方語言或本土語言或方言;

  6.人類學家創作的人類學詩歌,譬如戴蒙德的詩歌,其中詩人把本文化與其他文化的感受融合為一體。[3] (P219)

  人類學詩學畢竟是一個新近提出的話題,在國外已經形成了一個學科。當然,從事此項研究的,畢竟是少數人。顯然,這是一個遠遠突破了迄今所說的比較文學或比較詩學的概念,它更加廣泛而深入,可以說覆蓋了詩歌研究的全球視野的詩學。簡言之,西方倡導者的觀點是:在重視原始的非西方的詩歌傳統的同時,以對於詩歌的歷史和起源的重視確立其典型的學科特質,其次,也有追尋人類詩歌起源編年與演變譜系的。它的詩歌範圍比較寬廣,可以是當地原始民族或原住居民用本族語創作的詩歌,例如,中國古代的漢族民間詩歌《擊壤歌》,或者用漢語翻譯的民族歌曲《敕勒歌》(當然,這些詩歌的外文翻譯也可以再返回來回譯成為漢語),也可以是後來的語言人類學家或其他非本族人創作的反映這些民族生活與信仰的詩歌,例如,白人用英語創作或翻譯的印第安人的詩歌。美國早期詩人朗費羅的《海華沙之歌》則是一首反映印第安人和白人初期交往和衝突的長詩——當然,其結尾是個巧妙的繞過或遮掩,避免了正面描寫白人對於印第安民族的毀滅性的殺戮。幸運的是,它的中譯者是著名的翻譯家趙蘿蕤,她的中譯本及其所採用的翻譯加注釋的方法,為我們進行同類翻譯做出了樣板。但需要指出的是,西方學者的人類學視野,尤其是白人作為徵服者和當地民族的矛盾,例如殖民化問題,致使這一研究很難走出「後殖民」思維的怪圈。

  就筆者的認識而言,中國民族的詩學範圍,除了漢語的早期民歌,其他民族的詩歌多數也具有人類學詩學的性質,但在歷史上,只把它們當做文學作品來對待,很少從事詩學和人類學的研究和創作嘗試,有時連民歌作為民間文學的地位和特徵也不予以重視。其實,漢族《詩經》的人類學研究和人類學詩學研究,例如國外漢學家阿連壁具有人類學概念的分類和翻譯,以及美國現代派詩人龐德的有創意的翻譯,就是一些很好的課題。藏族歷史上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情歌」,其藏文創作而以英文和漢語翻譯,以及現代仿作的成就和問題,也應當給予重視。幸好筆者有博士生從事這個題目的研究,他們已經答辯畢業,希望其研究結果能早日出版。當代的民族文學創作中,少數民間詩人的創作及其境遇,尤其值得重視。例如,新中國成立前後的一批老詩人中,牛漢作為蒙古族詩人,由於當時漢化和意識形態化等影響,幾乎顯示不出民族詩人的特殊角度。而今活躍在詩壇的彝族詩人吉狄馬加,則有很強的民族意識,他的詩歌創作成就,已經有一些外譯本,值得研究。由於他的官員角色和個人組織能力,青海湖國際詩人節活動已具有世界的影響。還有如臺灣的滿族女詩人席慕蓉,在繪畫之餘進行詩歌創作,成就斐然。她所產生的回歸草原文化的意識和臺灣老詩人余光中先生傾向於大陸本體的文化情結,以及吉狄馬加追尋彝族認同和接納漢化的矛盾心理,歸根結底是不同的,都是值得好好研究的課題。

  最後,關於建立中國人類學詩學的意義,或者說,我們在民族詩學研究中所應該做出的努力的目標,筆者想提出幾點意見和建議,以供討論:

  首先,在整理中國文化典籍,特別是漢族漢語詩歌的時候,重視詩歌或一般文學的起源問題、漢語文學樣式和抒情傳統的發展問題,以及就此領域裡人類學研究的諸種課題,努力嘗試建立漢語和漢民族的人類學詩學體系;同時,一定要花大力氣把少數民族的詩歌納入到這樣一個軌道上來,使之和漢族詩歌互補互動起來,成為完整的中華民族詩歌史(傳統)的一部分。這其中既包含民族詩人所寫的傳統漢語格律詩(漢詩)的創作與對外翻譯(注意國外也有所謂的「漢詩」,例如日本人創作的「漢詩」),也包括稍微晚近的和現代的更具民族特色的自由詩的創作與外文翻譯研究。在一定的時期內,這項工作可能是一個重點。尤其是後一點,即自由詩的創作與翻譯,應當是重中之重。

  就整體而言,我們的工作,是要在以各種民族語言,當然主要是漢語,從事民族題材詩歌創作的同時,進行多語種和多文化的翻譯和研究,並且圍繞作品及其流動,使創作、翻譯和研究三者結合起來。要注意調動三支隊伍,詩人、翻譯家、研究專家及評論家,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和協作關係,同時,在漢族漢語人才和少數民族人才中間建立聯繫,開展專業的有計劃的翻譯研究活動。

  五、結 語

  從確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開始,論述了在中國現代社會和國際後現代學術語境下,進行民族文化典籍翻譯和研究的意義。在尋找民族文化典籍翻譯研究的學科基礎的時候,我們採用分步驟列舉和逐漸加深和擴展的思路,對有關的學科和研究方法做了簡要的介紹。最後,在一個貫通的思路裡,引入了「人類學詩學」概念。我們想藉助這個概念,將前述幾個學科匯聚在一起,同時,也把我們認為十分重要的各方面人員的努力匯聚在一起。我們相信,有了這些學術設想和各方面人員的共同努力,我們的民族典籍翻譯研究一定會取得預期的成就,呈現出理想的人類學詩學的中國文化圖景。

  參考文獻

  [1]王宏印. 民族典籍,昭彰世界[A].李寧. 《福樂智慧》英譯研究[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2]王宏印. 福樂智慧 智慧人生——序李寧《福樂智慧》英譯研究[A].李寧.《福樂智慧》英譯研究[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3]伊萬布萊迪,著,徐魯亞,等,譯,人類學詩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0.

相關焦點

  • 談談中國法律典籍「走出去」
    每當人們談論中國典籍「走出去」的時候,大多想到的是文學、哲學、國學等典籍的譯介推廣。事實上,法律典籍也早就走出了國門。它是中國古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智慧結晶,範圍廣泛而豐富,涵蓋法律思想、學說、典章制度、法醫學理論等諸多內容。 在古代,中國是法制文明大國,中華法文化較為豐富而成熟,對周邊諸國法典的誕生發揮了重要參考借鑑作用。
  • 兒童文學翻譯的研究範式
    教化功能使「忠實」屈居次席書中通過理論反思、個案研究和譯本比較,探討了兒童文學的雙重功能、兒童文學翻譯研究突破性的方法,以及譯本「風格的可接受性」和「對話式翻譯」策略等問題。兒童文學具有娛樂和教育雙重功能,在文學多元系統內部處於邊緣地位。由於譯本目標是小讀者,他們對譯本接受具有特殊性,因此譯本傾向於「融入」目標語言現有的文化系統。
  • 努力建設哲學社會科學的基礎學科——歷史學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囊括傳統學科、新興學科、前沿學科、交叉學科、冷門學科等諸多學科,要構建一個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使包括歷史學在內的基礎學科更加健全紮實,是其中極為重要一環。去年8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致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賀信中指出:「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承擔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使命。
  • 從文化視野看斯拉夫民族語言學研究
    「民族語言學」這一學科概念,曾因著名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而為人熟知並得以廣泛傳播。關於民族語言學,馬林諾夫斯基最初的關注點是基於對某語言社群生活方式及言語行為的觀察,進而研究其信仰、精神體系,從而達到了解該語言社群普遍世界觀的目的。民族語言學在斯拉夫世界逐漸發展為具有獨特文化基因的學科範疇,即「斯拉夫民族語言學」。
  • 河南大學教授:填補中國傳統文化英譯空白,榮獲「資深翻譯家」稱號!
    從青年時期開始,他就嘗試做英譯漢的文學翻譯。在《英漢中國文化辭典》編寫的過程中,他發現中國傳統文化英譯研究在國內是一個空白,於是,他在20世紀80年代末便開始轉入對中國傳統文化翻譯的研究。然而,在一片嶄新的領域中開疆拓土並非一件易事,傳統文化英譯的三個困難至今都令他印象深刻。
  • 西方翻譯理論發展的三個時期:潛龍勿用、見龍在田、飛龍在天
    此外,翻譯作為一個蓬勃發展的產業,一項方興未艾的學科,正在不斷拓展著其豐富的涵義。翻譯概念本身的內涵和外延越來越指向德希達所說的滑動漂浮的所指,且不說外行人,就是翻譯研究專家談及翻譯史的劃分,無論是奈達(Eugene A.
  • 盤點8大基礎學科的研究、排名、就業發展
    本文從強基計劃8個基礎學科的專業發展、高校學科排名、就業方向等方面進行介紹,供參考。一、基礎醫學1專業介紹基礎醫學是研究人的生命和疾病現象的本質及其規律的自然科學。它研究的關於人體健康與疾病的本質及其規律也為其他所有應用醫學所遵循。
  • 譯見||文旭:認知翻譯學:翻譯研究的新範式
    翻譯的語言學研究是翻譯學的一個主要領域。近年來,隨著認知科學尤其是認知語言學的發展,把認知語言學與翻譯學的研究結合起來已成為一大趨勢,並形成了一種新範式。本文從翻譯作為語言學的研究對象入手,基於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語言觀/工作假設及表徵方法,探討了認知翻譯學的一些基本問題,期望本研究能對認知翻譯學有所裨益。
  • 譯見||劉和平:翻譯能力發展的階段性及其教學法研究
    文軍認為,翻譯能力這個概念本身「既包含了翻譯學科的知識與技能(語言/文本能力,策略能力)、理論研究能力,也包含了學員自我能力的提高(自我評估能力),還包括了對提高翻譯能力具有輔助作用的IT能力。」(2005: 64)他還將其總結為語言能力、文本能力、學科能力、文化能力及轉換能力。
  • 圖靈獎得主姚期智:基礎研究對人工智慧的發展至關重要
    同濟大學供圖 攝中新網上海8月11日電 (黃艾嬌 許婧)圖靈獎獲得者、中科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姚期智教授11日在同濟大學作題為「人工智慧淺談」的學術報告時指出,基礎研究對於人工智慧的發展至關重要。報告中,姚期智闡述了人工智慧的科學基礎,介紹了作為神經網絡研究新視角的神經拓撲結構、隱私保護學習以及可控的超級人工智慧三個新方向。
  • 翻譯必備術語庫推薦
    目前,平臺發布了中國最新政治話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改革開放以來黨政文獻、敦煌文化等多語種專業術語庫的5萬餘條專業術語,並已陸續開展少數民族文化、佛教文化、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領域的術語編譯工作。研究過CATTI和MTI真題的小夥伴對中國特色詞彙一定不陌生,命運共同體、互利互惠、科學發展觀、簡政放權、供給側改革,這些詞彙都是這兩個考試中經常出現的明星詞彙。
  • 中國人類學的學科困境和發展新方向
    要想擺脫人類學「依附式發展」的困境,首先,需要當代中國人類學研究者們在前輩學者如喬健、費孝通、李亦園等人的思考和努力的基礎之上,沿著跨學科綜合研究、跨文化比較研究的學術軌跡繼續探索行進。實際上,他採用的是多學科綜合的方法,進行跨學科的研究。李亦園曾在中研院主持了一個名為「文化、氣與傳統醫學」的多學科綜合研究計劃,集合了人類學家、心理學家、經學家、舞蹈學家、宗教學家、中醫師、基礎醫學研究者、物理學家等,試圖對「氣」在中國文化中的複雜關係做一本土化的認知科學研究。
  • 「資深翻譯家」王宏印:文海漫遊 播種真知
    1976年畢業於西安外國語學院,直至去世前的43年間一直從事翻譯研究與教學工作。  以跨文化研究為基礎,他學術涉獵廣泛,主要從事中外文學文化典籍翻譯與中西翻譯理論的教學和研究,兼及人文社科類比較研究與文學評論,是一位已出版書籍70餘部、發表核心論文100餘篇的「高產」學者和學術帶頭人。
  • 老子《道德經》:德語世界最熱的中國典籍
    正如遠赴中國的「索隱派」傳教士為了將基督教帶入中國民眾的生活中而將《聖經》和中國古代典籍進行類比,早期的《道德經》德譯者們也同樣希望找出老子學說與基督教之間的相似之處,以此為突破口,讓德國讀者更容易接受這部來自古老東方的哲學典籍。
  • 圖靈獎得主姚期智:基礎研究對人工智慧的發展至關重要
    同濟大學供圖 攝中新網上海8月11日電 (黃艾嬌 許婧)圖靈獎獲得者、中科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姚期智教授11日在同濟大學作題為「人工智慧淺談」的學術報告時指出,基礎研究對於人工智慧的發展至關重要。報告中,姚期智闡述了人工智慧的科學基礎,介紹了作為神經網絡研究新視角的神經拓撲結構、隱私保護學習以及可控的超級人工智慧三個新方向。
  • 王永健:中國藝術人類學田野工作的反思與民族志書寫方式的轉變
    筆者認為,在藝術民族志的書寫中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歷史與國家在場  人類學是一門充滿反思性的學科,在中國藝術人類學的民族志文本寫作中,學者們應該自覺地形成歷史在場的觀照,即將歷時性研究與共時性研究有機結合。中國擁有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史,綿延至今而沒有間斷,這是西方國家不可企及的。
  • 族群性的文化內涵——民族關係研究的重要方面
    「公民國家」與「民族國家」相對,由一群共享社會契約的人組成,他們受到社會契約的保護,而社會契約是由公民身份決定的。的確,許多現代民族國家的憲法基礎包含了這些原則,同時也掩蓋了種族民族主義的現實和文化霸權。美國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其抽象的意識形態立場和實際行動形成了對比,廣大人民否認美國文化存在的事實,更掩蓋了這一現象。
  • 中國翻譯理論研究回顧與展望
    注重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  國際知名翻譯學者甘比爾指出,考察翻譯學科的發展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一看翻譯教育在高校體制中的認可程度,二看學界對翻譯研究的價值認知。從開設翻譯專業的高校數量及國家對翻譯專業認可的角度來說,中國的翻譯學科建設在世界範圍內也是領先的。  兼顧應用研究與理論創新  伴隨著翻譯學科建設的快速發展,中國的翻譯學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最為突出的是應用翻譯研究成果豐碩。
  • 教育部印發《珠峰計劃》:加強物理數學等基礎學科建設
    近日,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下稱《珠峰計劃》),用以推動高等學校加強基礎研究,實現創新引領。教育部在《珠峰計劃》中表示,要重視基本理論和學科建設,對數學、物理等重點或薄弱基礎學科給予更多傾斜,並提出2020年,高等學校基礎研究整體水平顯著提升,支撐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前列的目標。《珠峰計劃》中提到,與新時代建設世界教育強國和科技強國的要求相比,高等學校基礎研究重大原創成果和領軍人才偏少,條件能力建設仍需提升,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
  • 「浮光躍金——中國古代典籍簡史展」省圖開展 帶您走進典籍發展圖卷
    「浮光躍金——中國古代典籍簡史展」省圖開展 帶您走進典籍發展圖卷       本報訊(記者吳夢琳)省圖書館8月14日開啟「浮光躍金——中國古代典籍簡史展」,介紹中華典籍的發展和流變,呈現輝煌燦爛的典籍發展圖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