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人而言,四大名著耳熟能詳,而其中的《紅樓夢》更是大名鼎鼎如雷貫耳,其聲名自誕生之日起就經久不衰,時至今日依然散發著無與倫比的生命力。
張愛玲說,「人生有三恨,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
周汝昌說:「它是我們中華文化史上的一部最偉大的著作。」
吳世昌:「紅樓一世界,世界一紅樓。」
魯迅:「《紅樓夢》的價值,可是在中國小說中實在是不可多得的。總之自有《紅樓夢》出來以後,傳統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
……
《紅樓夢》能從一部小說衍生出「紅學」,這其實已經足夠證明它的偉大,確實也不辜負曹雪芹的「字字讀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的精益求精之功、嘔心瀝血之力。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但是《紅樓夢》的難能可貴之處就在於它似乎並不會過時,對於它的研究似乎並不會有終點。
前者雖然有張愛玲周汝昌等對之如痴如醉的研究,現如今亦有劉心武蔣勳等對之孜孜不倦的探索,《紅樓夢》儼然就如一座文化寶庫一般,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之勢。
《紅樓夢》何以會這樣「紅不可及」?筆者以為,原因就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悽美愛情
自古以來,愛情作為人世間最為美好的一種感情,也成為文人墨客們爭相爭豔的一塊寶地。而對於《紅樓夢》亦是如此,甚至有很多人認為,《紅樓夢》很明顯就是一部愛情小說啊!
《紅樓夢》是愛情小說嗎?顯然是,但又不完全是。如果它僅僅是一部單純的反映賈寶玉、林黛玉及薛寶釵等人的愛情故事的小說的話,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它不會偉大到如今這個地步。不過,愛情確實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古代社會中,在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及「三綱五常」的教育理念及社會形態下,一般來說出現自由戀愛進而產生愛情,那絕對是奇觀,所以也就導致了中國古代的愛情故事那般屈指可數,只能靠牛郎織女這些神話故事來湊。而現如今,《紅樓夢》卻將這樣的畫面展示在了我們讀者的面前,尤其是賈寶玉和林黛玉之間的懵懂少年少女之間的各種小心思,堪稱玲璃盡致,甚至於讓我們覺得我們今日之情感萌發也不外乎如此。
不過,愛情雖然美好,但是很多愛情卻難以逃脫「人世間,不如意事常八九」的厄運,《紅樓夢》也概莫能外。雖然《紅樓夢》並沒有結尾,但是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其實已經早就呼之欲出了!不過,這反而使這部作品更加深刻、更加偉大了。
二、亦真亦假
乍看之下,《紅樓夢》是一部小說,也就是其情節人物大抵都是虛構而成的。但是,在閱讀《紅樓夢》的過程中讀者卻發現,這並非一部簡單的虛構小說那麼簡單,從「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的隱語,到甄寶玉、賈寶玉這樣一「真」一「假」的諧音,以及情節處和曹雪芹自身身世的一些不謀而合之處,讓人們意識到這部小說似乎是曹雪芹以自己為原型而寫成的。
那麼,曹雪芹為何要如此煞費苦心地將「真事隱」(甄士隱),而要將「假語言」(賈雨村)呢?
這兒,就不得不說清朝可怕的文字獄了。曹家在曹寅手上因為和康熙皇帝的特殊關係而曾盛極一時,但是正所謂的「一朝天子一朝臣」,等雍正上臺後,迎接曹家的命運就變成了抄家!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曹雪芹為了明哲保身,無奈之下也就只好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藉助於小說這樣一個載體來傳情達意了。
三、亦實亦虛
熟悉《紅樓夢》的讀者想必都記得,在《紅樓夢》的開篇,就提到了大荒山、青埂峰以及女媧補天這樣一些虛無縹緲的事情,藉此引出了那塊通靈寶玉。之後又有了神瑛侍者下凡以及絳珠仙草還淚這樣一些情節,加上第五章的「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讓全書看起來頗有一些魔幻主義色彩。
曹雪芹為何要將一部小說架構在這樣一種環境、架構在神話中呢?我想,很重要的一個原因還是為了進一步的「真事隱」。但是,這樣一來卻產生了奇效,讓整部書反而是有一種渾然天成的美感,尤其是第五章。
在第五章中,通過賈寶玉在太虛幻境中所讀到的判詞等等,曹雪芹將其中主要人物的命運其實一一予以暗示。但是亮點就在於,很多讀者並沒有意識到這一切,待到讀完了全書然後再回過頭來慢慢品味時,才有了一種「逃脫不了宿命」的無奈感。
四、儒道佛思想的碰撞
封建社會中佔統治地位的思想那必然是儒家無疑,而在《紅樓夢》中其代表人物就是賈政。不過,賈政的諧音乃是「假正」,亦即假正經之意,言下之意自然是多了一些對儒家思想的詆毀與不屑,而後文中通過賈寶玉的一些言論,更是進一步的貶低了儒家的地位。
恰恰相反,相對於那種對儒家的不屑,書中對於佛道兩家道還算是友好,從一開始就出場的的癩頭和尚和跛足道人,到後來他們的屢次救場,曹雪芹似乎有意無意間表達了自己對於這三者之間的一種情感傾向。
五、百科全書
對於《紅樓夢》的介紹,很多人比較認可的一點那就是:這是一本百科全書。
曹雪芹曾言,自己對這部書「批閱十載,增刪五次」,可以說是傾儘自己畢生的心血,而這樣精雕細琢所打造出來的一部小說,確實是堪稱完美,曹雪芹所塑造的幾百個人物豐滿而不重樣,除此之外還有形形色色的建築、民俗、諺語、燈謎、詩詞等等一系列的事物,確實堪稱是「百科全書」,所以也才會有「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這樣的不同美感。
這也就讓《紅樓夢》無意間貼近了更多人的興趣愛好。
六、未完的《紅樓夢》
《紅樓夢》之所以至今仍爭議不斷,至今仍有人潛心對之進行研究,最大的一個原因就在於張愛玲所說的三恨中的第三個—《紅樓夢》未完!
有人說,後四十回不是高鶚寫完了嗎?事實上,高鶚在曹雪芹死後過了二三十年選擇敘書,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與出版商程偉元共同來賺錢!但是,《紅樓夢》豈是那麼好續的?所以後來張愛玲直斥高鶚「狗尾續貂」!
其實筆者以為,這也不能怪高鶚一個人,同樣也不應該否認高鶚為《紅樓夢》的傳播所做出的貢獻。
《紅樓夢》未完確實是一大遺憾,但是也有人說曹雪芹的《紅樓夢》其實是寫完了的,這一論述在脂硯齋的批語中曾數次提及。雖然現如今還未找到這一書稿,但是將來完全有可能「重見天日」。
總而言之,因為這樣一些原因、因為種種的未解之謎,讓很多人前赴後繼地淌入到了「紅學」的洪流中,這也就讓這部小說不斷煥發著它不一樣的色彩與生命力。
其實筆者以為,某種意義上,也正是因為《紅樓夢》的未完才會讓它擁有如此超凡的魅力。也就是說,未完的《紅樓夢》到底是不幸、還是幸呢?實難一言以蔽之!
參考文獻:《紅樓夢》;
《脂硯齋批評本紅樓夢》;
《紅樓夢魘》張愛玲著;
《紅樓夢辨》俞平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