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愛農:​翻譯J.K.羅琳的作品對我是一種享受

2020-11-25 澎湃新聞

馬愛農:​翻譯J.K.羅琳的作品對我是一種享受

2020-11-24 18: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馬愛農在《伊卡狛格》新書發布會

5月份的時候,王瑞琴老師(哈利波特系列、《伊卡狛格》責編)有一天打電話,說你的任務來了,羅琳寫了一本新書。對我來說這個不是任務,而是一種享受。

翻譯羅琳的作品對我來說一直是一種享受,從二十年前開始翻譯「哈利·波特」,進入到那個魔法世界,相信對於我們這幾位譯者來說都是一樣,從裡面得到的享受遠遠大於我們的付出,對於每本書的翻譯,我們從裡面得到的那種,跟羅琳的那種神交的快樂,以及把它表達出來,對於我們想像力的挑戰,最後能夠用比較理想的語言表達出來的那種成就感、獲得感,對我們來說都是非常非常大的享受。所以今年在疫情這麼嚴重,各方面局勢都不是很好的情況下,能夠再次得到這樣的享受,我覺得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這個翻譯大概持續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我們是流水作業,因為那時候英國網站上是要連載,所以我是一部分、一部分交給他們的。那一個多月我過得非常充實,而且非常愉快,因為我覺得沉浸在故事當中,那個故事確實沒有讓我失望,它的想像力,秉承了羅琳一貫的風格,想像力非常豐富,而且那種想像很有層次,而且那個謀篇格局也是很大。不僅如此,它雖然是一個童話,不像「哈利·波特」有七本書,這個只是一本書,但是它非常緊湊,很有張力,同時也是青少年成長的故事。

在這裡我依然能夠看到羅琳特有的幽默,以及她塑造場景的那種畫面感,還有人物的那種喜劇效果,對國王的描述,以及對兩個反派人物,一個特別胖,一個特別瘦,給你帶來特別大喜感的畫面感,翻譯的時候讓我忍俊不禁,當然笑的時候也有,讓我揪心的時候也有,但是令人欣慰的是它的結局非常好。每個人物都能得到最好的安排,當我最後翻譯完的時候,我的心是很滿足的。

對於「哈利·波特」以及羅琳的其他作品來說就好像是老朋友見面一樣,二十年前是一個新朋友見面,我要去不斷地了解,去熟悉她的風格、熟悉她的語言特色,現在就是老朋友見面,所以是很欣慰,得心應手的感覺。

我覺得這本書也秉承了羅琳一貫的主題,就是青少年的成長,裡面蘊含著一些勇敢、智慧和愛,以及友誼,特別是友誼,我們知道「哈利·波特」裡面友誼佔有很大的分量,《伊卡狛格》這裡面也是,「哈利·波特」是鐵三角,這裡面是四個孩子組成一個團隊,一起去戰勝困難,共同獲得成長。

相比於「哈利·波特」來說,《伊卡狛格》更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童話故事,因為「哈利·波特」寫到後來的時候可能有一些暗黑的部分,或者比較沉重和壓抑的部分。但是《伊卡狛格》雖然也有陰謀,也有一些黑暗的時刻和困難,大家共度艱辛的時刻,但是它的總體基調更加明亮一些,所以我覺得對於小孩子的閱讀體驗應該更加愉快。

裡面涉及的典故並不是很多,因為這個完全是她想像出來的一個故事,我覺得沒有什麼障礙,對於天下的讀者,包括中國讀者來說,都沒有什麼障礙,很容易傳達到你的內心,很容易被人理解。包括她設置的那個場景,一個王國裡面的四個城市,那些城市就是非常生動的畫面感,你讀這些文字腦海裡就會出現非常清晰的畫面,知道它是什麼樣子的。對於孩子來說閱讀不會有什麼障礙。

馬愛農(左一)為《伊卡狛格》中文版揭幕

我們當時翻譯「哈利·波特」的是2000年,那時候我也才30出頭,現在已經快到退休年齡,確實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對於一個翻譯者來說,面對你翻譯的文本,可能有一個切換的過程,可能一下子讓自己的閱歷或者自己世俗當中的一些思慮、憂慮被切換掉,完全沉浸在文本的氛圍當中,會最大限度地感受作者表達的情緒、表達的意境和氛圍、風格。所以在兩次翻譯的時候,我的這個切換過程是相同的。

不同之處是,這兩個作品是不同的作品,像「哈利·波特」是大規模的奇幻作品,而《伊卡狛格》是相對來說篇幅比較小的,同時也關照現實的一個童話作品。

我主張譯者的角色應該是隱形的,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不要過度的表現自己,而是應該更大限度的貼近原作者,把原作者想要表達的東西,儘自己最大努力表達出來,這就是比較成功或者比較好的譯本。一般我會在意思上,在意境上,在內容和風格上,儘量貼近原作者。在表達上儘量用純正的中文來表達。

本身這個書名我們採用音譯,因為原文是Ickabog,中文跟英文的發音類似,為什麼選擇「狛」?一方面讀音是bo,另外這個英文詞字典上查不到,略帶神秘和引人遐想的一個詞,是字典上沒有的,是羅琳生造出來的,為了貼近羅琳的風格我們也生造了一個詞,這個詞大家看上去很陌生,但是「狛」會帶給你一種怪物的想像,這個也符合羅琳關於伊卡狛格的設定。

我最喜歡的是最後遊行的浩浩蕩蕩的隊伍,伊卡狛格帶著喜歡它的所有人類,從北邊浩浩蕩蕩的遊行過來,那個場面我翻譯的時候很震撼,至今我腦海裡還留有那個畫面。

*本文據馬愛農在《伊卡狛格》新書發布會上發言速記整理。

原標題:《馬愛農:​翻譯J.K.羅琳的作品對我是一種享受》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J.K.羅琳最新童話,中文版可以免費看了!
    6月3日起,這個故事陸續開始有了法語、德語、西班牙語和義大利語等翻譯版本。6月16日起,中國和俄羅斯的讀者也能在這個網站上讀到本國語言的翻譯版本了。紅星新聞記者在官網上看到,目前中文版《伊卡狛格》剛發布了兩章,而英文原版故事已經更新到了第34章。
  • 體驗J.K.羅琳文字中的魔法魅力
    《神奇動物:格林德沃之罪》是國際暢銷書「哈利⋅波特」系列的作者、英國女作家J.K.羅琳撰寫的電影劇本。《神奇動物:格林德沃之罪》(英)J.K.羅琳 人民文學出版社近日,電影《神奇動物:格林德沃之罪》正在上映,同名原創電影劇本中文簡體字版也在同一時間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 《布穀鳥的呼喚》:J.K.羅琳
    他當時並不知道,離案件真相越近,命運的漩渦越將他推向危險的深淵……雖然這部推理小說的案件本身並不算突出,但是一向嚴苛的英國推理文學評論界卻給予了這部小說較高的評價;認為它帶有「推理小說黃金時期」作品的遺風;且小說在人物描寫、環境渲染、事件敘述等方面的寫作功力都堪稱上乘;甚至有評論家盛讚他能在這部小說中讀出「推理女王」阿加莎克裡斯蒂作品的感覺
  • J.K. 羅琳重磅新作《伊卡狛格》,英文不好也能讀了,中文版網絡連載...
    而從6月16日起,中國和俄羅斯的讀者也可以在網站上讀到自己語言的翻譯版本了。《伊卡狛格》是羅琳十多年前創作的故事,在自己的孩子每晚睡前,她會把這個故事講給他們聽。現在,由於全球受到新冠病毒的影響,許多孩子、父母和監護人不得不在家自我隔離。為了讓居家的人們能夠獲得娛樂,羅琳決定與全世界讀者分享這個深受自己家人喜愛的故事。
  • J.K.羅琳終於解釋,《哈利·波特》斯內普名字靈感的來源
    在《哈利·波特》的故事中,英國作家J.K.羅琳創建了斯內普,這個充滿了悲劇色彩的人物。由艾倫·克裡曼扮演的斯內普教授,是霍格沃茨學院最年輕的校長,他也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在《哈利·波特》電影中,許多人物的名字來源都不是隨隨便便取得,那麼斯內普名字的靈感來源於何處呢?
  • 哈利·波特來中國20年了,我還在等霍格沃茨的錄取通知書
    此後,王瑞琴便開始廣泛關注兒童文學的作品,尤其關心國外的兒童文學作品,想要購買版權、做出新意。「那時候人文社有一個類似於圖書館的地方,在那能閱讀到最新的外國雜誌,實際上我就是在這些雜誌上偶然發現了哈利·波特的名字。」王瑞琴回憶道。那時「哈利·波特」在英國已經出版了前三卷,被翻譯為35個語種,早已火遍全球,因此每期雜誌上都能看到J.K.羅琳的身影。
  • 英文演講|J.K.羅琳:人生不是收穫和成就的清單
    羅琳這輩子打算投身於寫小說,但是她出身貧寒的父母認為羅琳的想像力不過是怪癖,無法養活自己,所以他們期望羅琳能夠獲得職業技能的學位。而羅琳希望學習英國文學。最後他們相互妥協達成一致,羅琳去學習現代語言了。當然羅琳並非指責父母的觀點,因為她自己長大成人後,應該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父母飽受貧寒之苦,而羅琳也曾身無分文,貧窮不是高貴的經歷,憑藉自己的力量擺脫貧困,才值得自豪。
  • 英國文學經紀人克里斯多福·利特逝世,曾發掘J.K.羅琳
    克里斯多福·利特,因曾為J.K.羅琳的《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尋找發行商而聞名。編譯+整理|鏡陶10日晚上,英國文學經紀人克里斯多福·利特的代理人證實,利特先生已經去世,享年79歲。利特因曾為J.K.羅琳的《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尋找發行商而聞名,而且那時候羅琳已經被12家出版公司拒絕了。
  • 多年來關於哈利波特,JK羅琳爆的那些你可能不知道的料!
    2015年8月21日,j·k·羅琳(J.K. Rowling)在推特上寫道:「海格無法製造守護神。」「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咒語。」3.伏地魔的" T "顯然是無聲的。根據羅琳的說法,我們一直以來都把黑魔王的名字念錯了:「據@jk_rowling說,我總是忘記提一句哈利波特的小故事:伏地魔的t是沉默的。」
  • 因 「恐跨」 言論 「開除」 J.K.羅琳,真的是唯一選擇嗎?
    2019年,一名叫 Maya Forstater 的研究人員基於二元性別觀念,對跨性別友好的政策表示質疑,因此被單位炒了魷魚。Forstater 表示,「生理性別(sex)是一個生物性事實,改不了」;「只有兩種生理性別,男性是男的,女性是女的,改變生理性別是不可能的,這些直到最近還是生命的基本事實。」
  • J.K.羅琳的靈感源頭是它們
    參考消息網11月16日報導 西媒稱,在影迷和書迷們心中,J.K.羅琳所著的《神奇動物在哪裡》儼然已經成為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教科書」,生態學家們相信,有關某些瀕危物種的神話和傳說是羅琳寫作的靈感,她的作品也暗含著動物保護的潛臺詞。
  • 等待貓頭鷹送信的日子裡,我發現了J.K.羅琳埋藏的秘密
    等待貓頭鷹送信的日子裡,我發現了J.K.羅琳埋藏的秘密
  • J.K.羅琳新書《The Ickabog》翻譯——原汁原味學英語
    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新書《The Ickabog》《艾卡伯格》第一章King Fred the Fearless,佛雷德我所描述的是一位叫費雷德的國王,在那時 ,他被稱為無畏之王。每座城市都有特色的美食,每一種都是世界上最好吃的。
  • JK羅琳續寫《哈利波特》:一個大反面-哈利波特,J.K.羅琳,烏姆裡奇...
    J.K.羅琳宣布,預計在10月31日發布一個《哈利波特》的新短篇故事,作為萬聖節的一個Surprise。據她介紹,本篇故事篇幅不長,總共約1700個單詞,集中講述《哈利波特與鳳凰社》中烏姆裡奇(Dolores Umbridge)教授的背景故事。
  • 從中國神獸騶吾,看J.K.羅琳如何想像東方的神奇動物
    電影中的騶吾其實,除了騶吾,J.K.羅琳在多年前專門以「神奇動物」為主題寫過一本番外,名為《神奇動物在哪裡》,裡面還介紹了很多來自東方的神奇動物。這本書的作者欄寫著紐特·斯卡曼德,實際作者當然還是J.K.羅琳。
  • J.K.羅琳等150位名人公開譴責「抵制文化」
    對此,J.K.羅琳、女權家格洛麗亞·斯泰納姆、《使女的故事》原作者Margaret Atwood、《午夜之子》作者薩曼·拉什代等150名橫跨各行各業的名人聯合發表公開信,譴責「
  • 如果說J.K. 羅琳寫下了無法超越的著作,那麼為《哈利·波特》施展魔法的視覺設計團隊 MinaLima也功不可沒
    仔細欣賞MinaLima的作品,能夠感受到設計團隊付出的苦心。也是因為有了這些充滿說服力的設計,讓我們更加喜愛並且相信羅琳所創造出來的魔法世界。MinaLima大約設計了五、六十份預言家日報,有一天羅琳來到工作室看見這些還問他:「這些都是誰寫的呀?」Eduardo只好尷尬地承認,幸好羅琳也看得津津有味,還大讚他的文筆非常有趣呢!
  • 《哈利·波特》咒語大致可分三類,「阿瓦達索命咒」等翻譯頗見神韻
    這既是因為故事的精彩和魔法的神奇,也離不開譯者在翻譯這些咒語時所做的努力。咒語屬於法術的一種,「以某種特別的順序或特殊音節念出,以促成某些神秘學中的特殊效果的語句」,是語言禁忌發展到極點、達到靈物崇拜程度之後的產物。咒語在宗教、民間傳說和魔幻作品中十分普遍,例如道教的「急急如律令」和佛教的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
  • 11位知名翻譯家齊聚浙大:好翻譯要能傳達原作者的「調調」
    可是令馬愛農感到頭疼的是,在字典上根本查不到Stupefy的翻譯。「為了翻譯,就需要根據前後文反覆揣摩這個咒語應該達到怎樣的效果、周圍場景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作為咒語,又必須要朗朗上口,有特別的威懾力量。」馬愛農表示,好的翻譯應該是讓中國讀者無限接近原著讀者在閱讀時得到的故事和文學體驗。 「要重視傳達作者的『調調』。」
  • J.K.羅琳新書《The Ickabog》第十一章翻譯——原汁原味學英語
    國王享受著絕美的葡萄酒,之後在鋪有天鵝絨墊的四維柱絲綢窗上休憩。But Spittleworth and Flapoon were forced to share a room over the inn’s kitchen with a pair of soldi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