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時代》譯者馮克利:翻譯過程中從未與作者見面

2020-12-03 大眾網

《鄧小平時代》譯者、山東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馮克利。記者 張帆 攝

《鄧小平時代》譯者、山東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馮克利接受大眾網記者專訪。記者 張帆 攝

《鄧小平時代》譯者、山東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馮克利向大眾網記者介紹《鄧小平時代》的相關內容。記者 張帆 攝

《鄧小平時代》譯者、山東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馮克利與大眾網網友分享翻譯的過程。記者 張帆 攝

  大眾網濟南4月16日訊記者 赫洋)今天,暢銷書《鄧小平時代》的譯者——山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馮克利先生做客大眾網,與廣大網友分享了自己在翻譯《鄧小平時代》時的心得。馮克利介紹說,在翻譯這本書的過程中,他與作者傅高義先生從未見過面,兩人是靠電子郵件互相交流。

  關於這本書:從未與作者見面,兩人遠隔萬裡僅靠電子郵件交流

  在談及自己是如何與《鄧小平時代》這本書結緣時,馮克利介紹說,自己曾經在香港中文大學做過訪問學者,期間與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有過聯繫,並幫助該出版社翻譯過一些英文文獻。因為有過幾次愉快的合作,所以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拿到《鄧小平時代》在香港的出版資格後,馮克利自然而然的成為了譯者的第一人選。

  喜歡的讀書的網友都知道,在翻譯外文書籍時,譯者為了更加了解原作者的寫作思路,需要經常與原作者進行交流。而馮克利和《鄧小平時代》的作者傅高義先生,一個在美國,一個在香港,相隔何止萬裡。於是,兩人不得不通過電子郵件對翻譯的細節進行溝通,有時一天要互相通上好多次電子郵件。

  而令人驚訝的是,在翻譯過程中,兩人從未見過面,直到前不久傅高義先生來到北京,兩人才有機會進行當面交流。儘管素未謀面,傅高義先生對馮克利的中文翻譯表示非常滿意,認為他的翻譯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英文原版中想要表達的東西。

  關於傅高義:不僅有嚴謹的寫作風格,更有紮實的專業寫作精神

  在談及這本傾注著自己心血的《鄧小平時代》時,馮克利說,這本書最大的可貴之處,就是不僅認同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時也沒有迴避當前中國所面臨的環境、社會保障等問題,這樣能夠讓讀者更加完整全面的認識當今的中國。而隨著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所扮演的較色越來越重要,國外讀者對現在迫切的希望了解中國,而《鄧小平時代》這本書也將成為國外讀者了解中國的一扇「窗子」。

  同時,馮克利也對這本書的作者傅高義嚴謹的寫作風格評價極高。他表示,在與傅高義的交流中,了解到傅高義在寫作這本書的時候曾採訪了上百個當事人,從而得到了鮮活的第一手素材。

  馮克利介紹說,傅高義在寫作中還做了大量的資料搜集和整理的工作。因為《鄧小平時代》這本書的寫作目的是面向大眾的,因此在寫作中,傅高義把這些高深晦澀的資料變成通俗易懂的詞句,讓讀者能夠更加輕鬆地讀懂書裡所講述的故事。所以,馮克利認為,傅高義的這種紮實的專業精神是值得中國學術界去學習的。

相關焦點

  • 【新譯者訪談】馮克利:在唱片店裡翻譯哈耶克的人
    我們選擇了一些當代的優秀譯者,他們大都正值壯年,耕耘在不同語言的土壤中,已經饒有成就,並且依然處於旺盛的產出期。文學、歷史、哲學、法學等等方面均有涉及。每一篇包括譯者的翻譯故事、探討翻譯相關問題的同題問答,以及譯者本人推薦的自己的代表譯作。我們稱之為「新譯者訪談」系列,這裡的「新」對應的是讀者們更為熟悉的老一代譯者。
  • Read一周丨豆瓣評分超過9分,7年前馮克利的這本譯著值得再讀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宋浩春風悅讀盛典·重讀獲獎書②:馮克利 譯,傅高義 著《鄧小平時代》(2013年金翻譯獎)在過去7屆春風悅讀榜獲獎書中,我們選出了首發式,中為傅高義。2012年,馮克利先生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雜誌上發表了《偉大的人和偉大的制度——談傅高義著〈鄧小平時代〉》。談了他對小平同志的認識和翻譯的始末。2010年秋,傅高義還沒定稿的時候,在香港中文大學請託下,馮克利接手了這本50萬字著作的翻譯。
  • 翻譯學者馮克利簡介
    馮克利,男,1955年10月27日生,祖籍青州長秋。198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信息學院。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曾擔任過山東省社會科學院儒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內公認一流水準的翻譯家,自90年代以來對於學術思想的傳播有突破性的傑出貢獻,在公共思想領域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
  • 貼身翻譯談鄧小平:從未見過這麼精彩的人
    中新網8月21日電 8月15日,復旦大學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科院中國學所所長、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張維為教授在上海社聯大樓群言廳舉辦了主題為「鄧小平時代與中國大轉折——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的講座。80年代中期,張維為教授曾擔任鄧小平等領導人的英文翻譯。
  • 寂寞翻譯事:譯者活在借來的生命中
    劉:最主要的動機就是我認為「譯者活在借來的生命中」。比方說,我想寫出像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樣的作品,但是我沒有那種天分,寫不出來,於是藉著翻譯他的作品來表達自己內心深處想要表達的東西。單:您英譯中的作品裡很多都是猶太裔美國文學,為什麼?
  • 解讀譯者行為批評視域下的翻譯忠實觀
    譯者選擇原文的某一點或幾點之真而達到相應的務實目標和務實效果; 真意包括原文意義之真和超原文意義之真;「求真」強調無限逼近原文之真的過程,是動態的。  「求真+務實」——譯者之天職  「忠實」是單向的,只面對「作者/原文」,忽視讀者/受眾/社會對譯文的反應。
  • 偉大的人和偉大的制度——傅高義《鄧小平時代》譯後感言
    一是簡單說明一下我翻譯傅高義這本書的動機和過程,二是對這本書的內容做一個扼要介紹,三是結合我從這本書中對鄧小平得到的了解,談一談有關他的執政風格的一點感想。最後一個話題是,我們應當如何對鄧小平這樣一個重要人物進行評價。對於鄧小平其人,搞經濟的,搞政治的或搞歷史的,當然還可以分出黨內的黨外的、國內的國外的,必然會有很不同的解釋與評價。
  • 獲獎作品《傷心情歌手》,作者石黑一雄,譯者張曉意
    譯者感言:  當下翻譯現狀一二談  石黑一雄的短篇小說《憂傷情歌手》榮獲大益文學院主辦的文學獎——大益文學雙年獎的最佳域外作品獎,評委會邀請我這個譯者寫點獲獎感言。按照大益文學編輯給我提議的選題,我結合自己的翻譯經歷,寫寫對當下翻譯現狀的思考。  當下翻譯現狀一,譯者的知名度與原著和原作者的知名度息息相關。早在2002年,譯林出版社就引進、出版了石黑一雄的多部作品,然而石黑一雄在中國一直默默無聞;馬愛農老師因為《哈利·波特》系列而名聲大噪。這一現象的結果就是譯者的收入往往與其付出的勞動不相匹配。
  • 《射鵰》被翻譯成了英文,愛丁堡譯者說打鬥最難翻
    儘管金庸的作品在亞洲享有盛譽,銷量超過 3 億冊,但是這位「世界最知名的功夫幻想作者」在歐美的名氣並沒那麼響,主要還是因為其創造的武俠世界對於西方人而言過於複雜、翻譯難度高。不過在首次連載 60 年後,這本小說終於迎來了一個進入英文主流市場的機會。版權經濟人 Peter Buckman 幾乎是很隨意地發現了《射鵰》。
  • 「隱身」的譯者
    但讀者真正記住的往往只有作者,對於譯者的名字向來不太在意,又或者,相對於作者,譯者更容易被遺忘。通過譯者的翻譯,作品產生了新的光芒,但譯者仿佛站在了作者的影子裡,成為了「隱身人」,處於邊緣化的地位。翻譯家翁顯良曾說:「翻譯本身就是為他人作嫁衣裳。」勞倫斯·韋努蒂在《譯者的隱身》一書中,對譯者的「隱身」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對譯者「隱身」的根源及其對譯者地位的影響提出了獨到見解。
  • 專訪|譯者姜乙:我如何翻譯茨威格和黑塞
    在翻譯中怎樣去有效傳達這種文字中的激情,是否需要譯者對於語言的力度和文化語境等比較強的感受力?姜乙:我認為要徹底理解茨威格是不容易的。我的體會是,他在這本書中,借用描繪一些歷史畫面,歷史特寫,反思了人性,反思了人類在歷史進程中的舉動和作為。但他並沒有下給論。
  • 劉宇昆:翻譯的靈魂是理解作者的「聲音」
    《三體》英譯者、著名科幻作家劉宇昆也將現身「國際科幻高峰論壇」的圓桌對話環節,與嘉賓一同進行科幻界的頭腦風暴。在大會舉辦前夕,劉宇昆接受了新華網的專訪。2015年,由他翻譯的劉慈欣小說《三體》獲得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對於科幻界來說,劉宇昆不僅是譯者,也是一名科幻小說家,他的作品《手中紙,心中愛》和《物哀》接連獲得國際科幻大獎雨果獎。在談及為何將一部分精力放在翻譯工作中時,劉宇昆表示,這與美國科幻文化的歷史相關。美國的科幻迷總是希望給大家一些回饋,有些科幻迷會為大家舉辦科幻大會,有些科幻迷作家會選擇辦寫作班來壯大科幻隊伍。
  • 【新譯者訪談】竺家榮:我從根兒上來說是比較自卑的,翻譯是為了...
    我們選擇了一些當代的優秀譯者,他們大都正值壯年,耕耘在不同語言的土壤中,已經饒有成就,並且依然處於旺盛的產出期。文學、歷史、哲學、法學等等方面均有涉及。每一篇包括譯者的翻譯故事、探討翻譯相關問題的同題問答,以及譯者本人推薦的自己的代表譯作。我們稱之為「新譯者訪談」系列,這裡的「新」對應的是讀者們更為熟悉的老一代譯者。
  • 何為翻譯過程中的理解?
    翻譯過程中的理解,同我們平時閱讀過程中的理解是有區別的。首先,翻譯中的理解帶有明確的目的性,即以忠實地再現原作為目標;因此,對原作的理解要儘可能全面、細緻和深入;一般閱讀過程中常見的「不求甚解」,在翻譯理解中是不允許的。
  • 《集異璧》作者侯世達瘋狂吐槽谷歌翻譯:AI替代人類譯者為時尚早
    作者侯世達懷疑谷歌翻譯是否成為替代人類譯者的顛覆者,以英語、法語、德語和中文進行測試,最後得出結論:「谷歌翻譯」和相關技術的實用性是毋庸置疑的,總體而言也是很好的工具。但它在技術方法上還是極度欠缺一種東西,一言以蔽之:理解力。
  • 英語翻譯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八戒」
    英語翻譯顧名思義就是一種將英語的意思轉化為另一種語言的工作。它要求譯者擁有較強的語言應用能力,能夠完完全全表現出英語原本的意思。這是一種不同語言間進行互相表達的活動。現代人把英語翻譯的標準概括為言簡意賅的兩個詞:「忠實」「通順」。即譯者要忠實於原文,把原文的思想及內容準確而又完整地表達出來,絕不可擅自增刪或歪曲原文的思想內容;「通順」則是指譯文要符合語言表達習慣,通俗易懂,清新生動。
  • 《科幻世界·譯文版》與她帶來的作品、作者與譯者
    值得注意的是,普拉切特刊載在《譯文版》的10篇作品,有6篇都是由胡紓翻譯。近年來小語種作品引進數的上升、日本幻想文學專輯熱銷後持續出版的計劃,這些現象背後都有著譯者的影響。在《譯文版》徵稿機制下,作者、讀者皆是潛在的譯者,版權之外,譯者的熱情與能力決定著引進幻想作品的數量與質量。
  • 張維為談「中國震撼」 曾做過鄧小平英文翻譯
    著有《鄧小平時代的意識形態與經濟改革》(英文)、《改造中國:經濟改革及其政治影響》(英文)、《重塑兩岸關係的思考》、《中國觸動全球》等著作。發表過許多關於中國經濟與政治體制改革、中國發展模式、比較政治、外交政策以及兩岸關係的文章。上世紀80年代中期曾擔任鄧小平及其他中國領導人的英文翻譯。走訪過一百多個國家。
  • 他們翻譯了「漢譯名著」!張卜天:在中國科學史界,哥白尼形象從未被...
    這座豐碑的鑄就,傾注著幾代學者和譯者的心血。學術翻譯同樣是一種具有創造性和專業性的學術活動,專業和準確的翻譯一直是這套叢書為讀者稱道之處。 譯事甘苦處,譯者寸心知。我們特設此專欄,每輯採訪一位「漢譯名著」的譯者,請他們談談從事學術翻譯的求索和體悟。 在商務漢譯世界名著的譯者隊伍裡,現年40歲的張卜天屬於小字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