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6日,成都正式申辦2023年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對於許多科幻迷而言,成都是國內當之無愧的科幻聖地,因為《科幻世界》雜誌就在成都。
今年是《科幻世界》創刊40周年,很長一段時間裡,《科幻世界》雜誌甚至可以與中國的科幻文學劃上等號,如今,作為全球發行量最大的科幻雜誌,在中國幻想類期刊市場上,《科幻世界》有著95%以上的市場佔有率。可以說,科幻世界雜誌社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專業科幻出版機構。
《科幻世界》不僅僅是讀者認識中國科幻作者的平臺,更是世界幻想文學中文譯介的領頭羊。國內得以認識世界幻想文學近況,《科幻世界·譯文版》(以下簡稱《譯文版》)功不可沒。
《科幻世界·譯文版》1995年,科幻世界以增刊的形式對國外優秀的一批科幻小說進行了譯製和引進。一般認為,《科幻世界》1995年至2004年集中刊登了國外科幻名家著作的29本增刊是早期的《譯文版》。
2004年,在當年1月份增刊的刊名之中,「譯文版」這一名稱出現。
2005年,《譯文版》正式設立,每月出版,不再以增刊形式發行。這一年的《譯文版》單月刊名稱是《科幻世界·譯文版》,雙月刊名稱則是《科幻世界·幻想小說譯文版》。單月科幻為主、雙月奇幻為主的刊選方針沿用至今。
2006年起,《譯文版》的刊名統一定為了《科幻世界·譯文版》,以《科幻世界》本刊下半月版的形式,與《科幻世界》共用刊號發行。
今天的《譯文版》定位是「科幻奇幻大型譯刊」,堅持著對世界幻想文學優秀作品的引進。
作品在國內,《譯文版》已是世界優秀科幻奇幻作品引進的風向標。
近年來許多熱門歐美科幻影視作品,如《頭號玩家》、《愛、死亡和機器人》和《副本》等等,原著都曾在《譯文版》上刊載。
1995年至今,在《譯文版》上刊載的幻想小說共計1033篇。對這些作品刊發時中文譯名做詞頻分析的結果顯示,標題裡常常出現的字眼是故事、魔法、火星、戰爭、地球、天使、一個與最後。
《譯文版》歷年作品標題詞雲圖
從作者國籍上看,美國作家的科幻作品佔據了絕對的多數,達到近七成。多次日本專輯的加成下,日本的作品以8.6%的佔比排到第二位。科幻名家頻出的英國、加拿大緊隨其後。其他國家的作品則只佔7.4%。這樣的分布情況實際也與當今的幻想文學現狀大體相符,美國在幻想文學創作領域佔據著絕對的主導權。
《譯文版》刊載作品作者國籍分布
值得注意的是,從歷年的佔比情況來看,近年來《譯文版》越來越多地將視線轉向了其他國家的優秀科幻作品,並與日本的早川書房在互相介紹兩國優秀作品這一點上開展了良好的合作。這些原因使得近年《譯文版》引入的作品愈發多元化。 來自美國的科幻作品佔比也就相對地有所下降。
《譯文版》刊載各國作品比例歷年趨勢
作者藉助《譯文版》引入的這些優秀作品,中國的讀者們認識到了更多活躍於世界幻想文壇的科幻作者。
科幻三巨頭艾薩克·阿西莫夫、阿瑟·克拉克和羅伯特·海因萊茵,《銀翼殺手》原著作者菲利普·迪克,加拿大作家羅伯特·索耶,日本作家星新一、小林泰三和小川一水,這些上世紀的科幻名家或是風頭正盛的年輕作者,都曾在《譯文版》留下過身影。近年來,《譯文版》發行了更多的作家個人專輯,還關注到了巴基斯坦、新加坡等國的科幻作家,介紹作者的深度與廣度都在持續拓展。
在《譯文版》上出現最多次的作家是喬治·馬丁,從2005年5月的《沙王》到2012年7月的《戰區周末假》,七年間,《譯文版》刊載了喬治·馬丁的作品共計28篇。2008年1月和2009年7月的喬治·馬丁專輯也讓他成為了唯一在《譯文版》擁有兩期專輯的個人作家。
出現最多的日本作家則是小林泰三,從2005年10月日本恐怖小說專輯中刊載的《玩具修理者》到2018年6月日本幻想文學專輯中刊載的短篇小說《幽靈》,小林泰三在《譯文版》刊載作品共計10篇。
從這兩位作家在《譯文版》刊載作品的時間,或許可略見國內讀者對他們的認識軌跡。
喬治·馬丁與小林泰三在《譯文版》刊載情況
譯者如果僅看少數知名作家的情況,英文語境下人們對幻想作家的關注與《譯文版》的引進情況並不一致。
ISFDB這個世界最大幻想文學資料庫詞條被瀏覽最多的十位作家與在《譯文版》刊載作品數最多的五位作家,沒有重合。甚至於,這些知名作家的ISFDB熱度與在《譯文版》刊載作品數是呈反比的。
作品的引進需要版權、作者、讀者與出版社,更離不開譯者。ISFDB熱度前10的作家裡,排第十的特裡·普拉切特在《譯文版》刊載的作品數甚至超過了排第一的科幻名家艾薩克·阿西莫夫。值得注意的是,普拉切特刊載在《譯文版》的10篇作品,有6篇都是由胡紓翻譯。近年來小語種作品引進數的上升、日本幻想文學專輯熱銷後持續出版的計劃,這些現象背後都有著譯者的影響。
在《譯文版》徵稿機制下,作者、讀者皆是潛在的譯者,版權之外,譯者的熱情與能力決定著引進幻想作品的數量與質量。
《譯文版》譯者群像
如果說《科幻世界》是培養了中國的科幻作家,《譯文版》就是培養了中國的科幻奇幻譯者。從老一輩的孫維梓、王榮生,到中生代的李克勤、趙海虹與丁丁蟲,再到新生代的胡紓、耿輝等等。穩定、活躍的譯者群體是《譯文版》生命力的保證。
《譯文版》帶來了作品、作者與譯者,也培養起了讀者。《中國科幻產業報告》顯示,2018 年,中國科幻閱讀市場產值總和已達17.8億元,作為中國了解認識世界幻想文學的窗口,《譯文版》未來可期。參考資料:
《科幻世界譯文版》1995年-2019年目錄(科幻世界·譯文版 歷年目錄(1995-2013)基礎上整理)
幻想文學資料庫ISFDB
世界科幻作家作品譯文目錄
科幻奇幻譯者名人堂
科幻世界雜誌社簡介
2019《中國科幻產業報告》
二、選題想法了解作業要求後,我決定結合個人興趣,尋找有優質數據的選題或是能發掘出合適選題的數據。也許是對從數據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更感興趣,實踐過程中我基本是在考慮,找到的這份數據要怎麼做成選題。
我最終選定的數據是《科幻世界·譯文版》(以下簡稱《譯文版》)歷年目錄,近期關注到的數據還有風暴英雄排行榜、日劇收視率和自主招生通過人數。除了感興趣的程度不同,確定選題的原因還有數據的獲取難度、規整性、量級和拓展價值等等,畢竟,這些原因都影響著選題的可操作性。
《譯文版》歷年目錄,在豆瓣上有整理帖、可搜集度比較高;這個目錄的信息會有題名、作者和譯者,格式固定,相對規整;時間跨度二十餘年,涉及兩百餘期雜誌,量級較為合適;結合星雲獎、軌跡獎、雨果獎的提名與獲獎情況等能一定程度反映英語讀者偏好的數據,還可以對比看看《譯文版》引入國外科幻小說的整體情況與中國讀者的偏好情況。《譯文版》基本可以視為引進國外幻想小說的風向標,就此目錄的分析,實際上也就基本是分析近年來國內對國外幻想小說的認識情況。
我要的核心數據是《譯文版》歷年目錄,首先嘗試的是官方渠道。遺憾的是,科幻世界雜誌社的官方網站仍在升級維護,其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眾號可搜索到的《譯文版》歷年目錄分享連結也已失效。於是我聯繫了雜誌的編輯,詢問他們是否有目錄的官方版本,得到的答覆是,「豆瓣上和論壇上有熱心幻迷的整理「。
根據這一反饋,我決定採信網友在豆瓣發布的帖子。到此我才意識到,在確定選題時,我錯誤地估計了數據的質量。這些帖子主要是供讀者確定雜誌期數與刊載作品的對應關係,並不關注數據的規整程度,許多年份的目錄只有刊載作品名稱一項數據,且是人工手動整理的版本,有不少明顯的錯誤。畢竟算是開了工,我決定還是根據既定選題做下去,不考慮更換選題。這也就要求我自己在現有資料基礎上整理出一個可用於數據分析的版本。嚴格規整數據所要求的工作量並不小,時間受限,在豆瓣帖子的基礎上,我根據淘寶的商品信息、多看閱讀的目錄信息和手頭實體雜誌的版權頁,對內容進行了補充完善,按照能整理出所需數據的要求做了個臨時版本。
找《譯文版》歷年目錄過程中,發現相關資料還挺集中的,在豆瓣「科幻世界」小組裡,有許多分享相關資訊的帖子。順著帖子發布者和帖子的內容找下去,資料也不斷地被豐富、個人對於《科幻世界》、《譯文版》與中國科幻發展的一些情況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國內科幻文學資料庫性質的資料,仍可查詢到並有參考價值的,一個是「學徒文庫」,富有野心,要統計世界上所有科幻作家作品的中文翻譯情況。可惜這個資料庫不計數,且收錄的《譯文版》部分,錯誤與豆瓣的帖子一致。一個是「久隆計劃」, 致力於電子化和整理歸檔中國科幻歷史出版物,雖有收藏《譯文版》目錄,但暫未電子化。
國外的網站,最具代表性的當屬網際網路幻想小說資料庫ISFDB,這是一個Wiki性質的社群網站,收錄有科幻作者與出版物等等的基本信息。
框架實際上是在我寫稿和作圖過程中逐步確定與完善的。資料搜集完成後,信息的整理與篩選略顯繁瑣。為了理清思路,我在此次實踐中的做法是,根據個人興趣與前期對數據整體情況的了解,對《譯文版》目錄進行初步的數據分析,考慮結果的圖表呈現形式,寫下相關的文字說明。將我想呈現和適合呈現的內容放到一起看,我才確定了文章的敘述框架,從作品、作者與譯者這三個最基本的數據入手,做概覽性的介紹。
首先是作品,以作品標題作為趣味性的引入,再通過作者國籍看歷年來各國作品中文譯介的情況;然後選取具代表性的科幻名家作為切入點,看他們在《譯文版》上刊載作品的情況,對《譯文版》向中國讀者介紹作者的情況做一個簡要回顧;最後結合ISFDB的數據,由作品譯介情況介紹譯者在世界優秀幻想文學作品引入過程中的重要貢獻,對《譯文版》培養起來的科幻譯者做群像性介紹。
老實說,這樣的框架確定過程不太可取,我實際上是首先確定了部分內容,再確定框架,後根據敘述需要補充了相關資料與數據圖表。直接導致了文章在敘述邏輯上的混亂。
五、視覺呈現我使用的製圖工具有鏑數、微詞雲和PS。色系選的是藍綠色為主。存在的問題是多種製圖工具使用時未統一色號與字體等樣式,造成了總體風格的不統一。
兩張詞雲圖用的是在線工具製作的。直接用了在線工具的分詞功能,兩張詞雲圖的製作除了套用的模板不同,顯示依據也不一樣。第一張為了反應實際情況,突出重點,按照詞頻定詞的大小;我認為譯者出現頻率僅靠詞頻意義不大,一是本身數值差距就不大,二是有實際影響力不同,所以用的是相對大小模式,避免數值突出者過分搶鏡,合適與否或可商榷。
用到的常規圖表有環形柱狀圖和折線圖,利用基礎圖表較為直觀地展現佔比情況與趨勢變化,也是考慮到相應數據較為簡單,為信息傳達不必複雜化。反應ISFDB熱度與刊載作品數的圖表,第一版其實用的是散點圖,做出來後發現對比效果並不明顯,且難以第一眼就抓住圖表要呈現的信息,遂進行了改進,選用人口金字塔圖。
還有一張圖做的是喬治馬丁和小林泰三的打卡圖,純粹是因為我看到類似的圖後比較喜歡這樣的月曆式的熱力圖,而作者的軌跡也恰好還算適合做。這張圖製作水平一般,細節和具體樣式受限審美水平和PS水平,有不小的提升空間。
六、寫在最後我對《譯文版》的興趣很難說是對科幻本身的興趣,也許更多地是對《科幻世界》的影響力與其打造的科幻社群的興趣。許多科幻作家都提過,科幻影視是大眾的,科幻文學是小眾的。《科幻世界》能堅持到如今並不算容易,是靠其培養的編輯、作者、譯者和讀者守護下來的。分析數據過程中,我最感興趣的現象就是《譯文版》引進作品的多元化趨勢,未來我們會有更多的機會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幻想文學作品。
數據新聞的實踐讓我認識到了自己在圖表製作等方面的不足,也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優質數據的可貴。感謝老師和各位同學的批評、建議與鼓勵,希望今後能創作出優秀的數據新聞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