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世界首套詩體《莎士比亞全集》由上海譯文出版社推出

2021-01-11 鳳凰網

2014年4月23日是英國偉大的作家莎士比亞誕辰450周年,隨著這一紀念日的臨近,上海譯文出版近日推出了十卷本的《莎士比亞全集》,不同於之前《莎士比亞全集》的版本,該套全集是華語世界首部詩體《莎士比亞全集》,充分吸收國際莎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共收莎劇39部(在傳統上的三十七部之外又收入《兩貴親》和《愛德華三世》兩部戲劇),詩歌部分則收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才確認為莎翁作品的長詩《悼亡》。「全集」凡470餘萬字,堪稱整個華語世界搜羅最全、校勘最精,兼具學術性與可讀性的首部詩體漢譯莎士比亞全集,這套「全集」的出版將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以詩譯詩,呈現莎劇「原汁原味」

經過幾代翻譯工作者近百年的艱辛勞作和不懈努力,在詩體版《莎士比亞全集》出版之前,華語世界已經有了四套莎士比亞全集的譯本:第一套是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以朱生豪譯本為主體(經過吳興華、方平等校訂)、由章益、黃雨石等補齊的十一卷本;第二套是1967年梁實秋翻譯在臺灣出版的四十冊本;第三套是1957年臺灣世界書局出版的以朱生豪原譯為主體、由已故學者虞爾昌補齊的五卷本;第四套是譯林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以朱生豪翻譯(裘克安、何其莘、沈林、辜正坤等校訂)、索天章、孫法理、劉炳善、辜正坤補譯的八卷本。

誠然,這些翻譯大家為莎士比亞文學作品的普及傳播做出了不朽之功,使得莎士比亞成為在中國家喻戶曉的英國作家,但是實際上莎士比亞的劇本是詩劇,而不是降格以求的散文體,而且莎士比亞作品的藝術生命力就在於那有魔力的詩的語言。隨著全球化進程,中外交流的頻繁,翻譯事業的發展,時代呼喚一個全新的詩體的《莎士比亞全集》,以展現莎劇原汁原味的魅力。而譯文出版社此次推出的中國翻譯史上第五套《莎士比亞全集》正是響應了這一時代的需求。

方平主編、主譯的這個版本是頭一個華語世界用詩體翻譯的莎士比亞全集譯本。莎士比亞戲劇的原貌是詩劇,是以素詩體(blank verse)為基本形式的詩劇,以詩體譯詩體,儘量使譯文在語氣、語言節奏感上更接近莎劇原貌,是這個版本的最終訴求。

再者,該全集的主編與主譯方平先生堪稱中國莎學泰鬥,方平先生終生研究莎士比亞,生前是中國莎士比亞協會會長,國際莎士比亞協會執行理事。因此這個譯本溶入了最新的莎學研究成果,每部劇作和詩歌作品之前均有「前言」--分析作品的藝術特色、人物形象和思想主題等,對這部作品做出恰如其分的綜合評價;之後又附有簡明扼要的「考證」--對此部作品的版本情況、寫作年份和取材來源等做出交代。

通行了半個多世紀的朱譯本影響很大,朱譯本重在通曉流暢,但是在翻譯過程中失去了詩劇的原味,而本套譯本,以詩譯詩,力求貼近莎劇的本來面目,意味著對於語言的藝術形式給予更多的關注,更看重形式和內容血肉相連的關係,不滿足停留於語言表層的意義上的傳達,而是力求在口吻、情緒、意象等多方面做到「歸宿語」與「始發語」的對應,在語際轉換中力求把「失真」減少到最低的限度。

臺灣著名詩人、翻譯家余光中對本套譯文寄予厚望,他指出莎士比亞首先是一個專業戲劇家,其作品是為了演出而創作的,並不是為了案頭閱讀。方平等人的譯本,有望恢復莎士比亞劇作本來面目,從「案頭書」變成「演出本」。

最新最全,網羅莎學研究界最新成果

據長期研究莎士比亞的復旦大學陸谷孫教授介紹,隨著英國及世界文學史界的研究不斷深入,莎士比亞的劇作數量一直在被刷新。到目前為止,已被確認的有39部。其中36部首次出版於1623年,也就是這位有史以來世界最偉大的文學家去世之後的第7年。陸谷孫在《莎劇書評》中透露,莎士比亞生前只關心其劇本的上演情況,而對是否出版並不感興趣,加之印刷術和版本的原因,給後人研究其作品的歸屬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近期面世的上海譯文版《莎士比亞全集》總共10卷,由方平主譯,屠岸、阮珅、汪義群、張衝、吳興華、覃學嵐、屠笛等參譯,收錄世界莎學界公認的39個劇本,在傳統上的37部之外又收入英國「河濱版」中的《兩貴親》和《愛德華三世》兩部戲劇),詩歌部分則收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才確認為莎翁作品的長詩《悼亡》,充分吸收了國際莎學研究的最新成果。

方平先生在生前曾指出:「這一套全新的詩體全集譯文《莎士比亞全集》不僅新在這是按照原來的文學樣式(詩體)的新譯,而是想著重表明在一種新的概念啟發下,試圖體現對於莎劇的一種新的認識。」

歐美現當代莎學研究所取得的突破性進展,有一部分來自從一個新的角度去研究莎士比亞的戲劇,既強調莎劇和舞臺演出之間的密切聯繫。戲劇大師莎士比亞的形象取代了十九世紀浪漫主義評論家們心目中的詩人兼哲人的莎士比亞的形象。所以方平先生等譯者是用「詩體」還原了莎士比亞戲劇大師的形象,為此,在翻譯工作中,方平先生要求自己和同伴們「進入角色,進入戲境」,「心中有戲,有助於把人物的口吻譯得更傳神些,或者更確切些。」

方平先生還在翻譯過程中,試圖把莎劇文本從傳統的「案頭劇」轉向「臺上之本」。比如在原來的莎劇中附加於文本的一些說明詞、舞臺指示等相當一部分不是出自莎士比亞之筆,而是當時的抄錄員、劇場的提示者,以及十八世紀的編著者。英國著名的莎學家杜佛·威爾遜在編纂「新莎士比亞版」(1921-1966)時,很多場景說明和舞臺提示,都不搬用現成的套語,而另出之散文化的語言。本套譯文也做了這方面的改進。比如在《馴悍記》中,方平先生參照了澤菲瑞理導演的故事篇《馴悍記》(1967)中的處理,用這樣一行舞臺指示交代了當時的情景:[把新娘摔在肩頭,扛著她就走;僕從格路米隨下]。而朱譯本則按照「牛津版」簡單地交代:[彼特魯喬、凱瑟麗娜、葛魯米同下],沒有展現新娘被新郎「搶親」似地當眾劫走的場景。

另外,現當代莎學研究所取得的一個突出的進展,顯示在版本的縝密的校勘上。當代版和當初朱生豪所使用的編訂於上世紀的「牛津版」面目已不盡相同。如在《哈姆雷特》第一段獨白中的第一句較好的現當代版本都作「O that this too too sullied flesh……」,方平譯做「唉!但願這一副--這一副臭皮囊……」,但朱生豪根據過去的文本「too too solid flesh」譯作「太堅實的肉體」。

本套譯文還考慮到到劇本所描寫的歷史背景和民族文化色彩。如在《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第一幕第三景中,克莉奧佩特拉說:「I would I had thy inches.」,朱生豪翻譯成:「我希望我也長得像你一樣高」,而方平則考慮到古代埃及人奢侈縱慾,翻譯為「但願我也像你,多長出來那麼幾寸。」

皓首窮經,跨越半個世紀的翻譯之旅

方平先生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就翻譯了莎劇《亨利第五》,但是50年代末到70年代,聲勢浩大的政治運動一浪高過一浪,席捲了整個中華大地,容不下知識分子一方書桌。雖然方平先生私下斷續翻譯了三部莎劇,但是他說那時候恐懼的心情「就像封建專制統治下的小媳婦,冒著傷風敗俗的罪名,內心發抖,在黑夜裡偷偷地去和自己過去的戀人私會。」

三十年後,雖然方平先生步入老邁,但是為了一嘗夙願,他於1993年又挑起了翻譯莎士比亞的重擔,他把「前輩翻譯家看做一位可尊敬的競爭對手,務必要在前人所取得的成就上再跨出一步」。

但是詩歌體譯本的翻譯工作量是散文譯本的兩三倍。為了和時間賽跑,方平先生戲稱自己是進入了「讀秒階段」,在接下來翻譯的四年多時間裡,「年年月月,伏案工作,沒有星期日,沒有假期、節日,甚至沒有年初一,每天早晨,坐到書桌前,無異跨入了激烈的搏鬥場,明知道強大的對手不會輕饒了你,卻偏又迫不及待,倒像去赴親人的約會」。

為了能完成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工作,方平先生還組建了一支翻譯的「夢之隊」,他邀請了著名詩人翻譯家屠岸和他的愛女屠笛博士;長期浸潤於莎學的專家阮珅教授、汪義群教授和張衝教授一同參與翻譯工作,並收錄了在十年浩劫中屈死的、才氣橫溢的吳興華教授的詩體譯本《亨利四世》(上下篇),以及辜正坤教授和覃學嵐先生合譯的《亨利六世》三聯劇。

雖然這些翻譯家因為各處天南地北,不能共聚一堂,但是方平先生時時通過信件和他們互相討論切磋,並且為了統一體例,他還草擬了一份體例的設想和「談素體詩體的移植」寄給翻譯夥伴們參考。常常為了一個翻譯問題討論再三,如在翻譯「All`s Well that Ends Well」這一劇本的譯名時,他和阮珅教授書信往返多次,最後改「人文版」的《終成眷屬》為《結局好萬事好》,為的是更貼近原文的意思。

雖然本套譯文集出版之時,方平先生已經駕鶴西去,但是他作為老一輩翻譯家對待翻譯事業孜孜以求的精神將和這一套《莎士比亞全集》一起激勵後來的譯者、學者和讀者。

【內容簡介】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劇作家、詩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他是一位空前也可說絕後的偉大戲劇詩人,是有史以來全世界最偉大的文豪。

經過幾代翻譯工作者近百年的艱辛勞作和不懈努力,華語世界現在已經有了五套莎士比亞全集的譯本,此前的四套版本均是散文體翻譯,其中三套又都是以著名翻譯家朱生豪的譯本為底本和主體的(梁實秋先生獨立翻譯的譯本也是散文體)。

方平先生主編、主譯的這個版本是頭一個用詩體翻譯的莎士比亞全集譯本。莎士比亞戲劇的原貌是詩劇,是以素詩體(blankverse)為基本形式的詩劇,以詩體譯詩體,儘量使譯文在語氣、語言節奏感上更接近莎劇原貌,是這個版本的最終訴求。還有並非無關緊要的是,這個譯本是最新、最晚出的,方平先生又終生研究莎士比亞,生前是中國莎士比亞協會會長,國際莎士比亞協會執行理事。這個譯本因此溶入了最新的莎學研究成果,每部劇作和詩歌作品之前均有「前言」--分析作品的藝術特色、人物形象和思想主題等,對這部作品做出恰如其分的綜合評價;之後又附有簡明扼要的「考證」--對此部作品的版本情況、寫作年份和取材來源等做出交代。

這套全新的《莎士比亞全集》充分吸收國際莎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共收莎劇三十九部(在傳統上的三十七部之外又收入《兩貴親》和《愛德華三世》兩部戲劇),詩歌部分則收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才確認為莎翁作品的長詩《悼亡》,「全集」凡四百七十餘萬字,堪稱整個華語世界搜羅最全、校勘最精,兼具學術性與可讀性的首部詩體漢譯莎士比亞全集,這部「全集」的出版將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作者/譯者簡介】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劇作家、詩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他是一位空前也可說絕後的偉大戲劇詩人,是有史以來全世界最偉大的文豪。

方平(1921年-2008年9月29日),原名陸吉平,中國著名翻譯家,莎士比亞專家。祖籍蘇州。生於上海。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會長,國際莎士比亞協會執行理事。曾任上海師範大學外國文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北京大學、青島大學客座教授。2001年獲香港翻譯學會榮譽會士。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要新譯莎士比亞?
    恰逢傅光明先生新譯莎士比亞全集(第一輯)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為莎士比亞在中國的接受、傳播和研究提供新的契機,帶著這些問題,2017年11月11日,來自全國各地的莎學專家、譯者,以及比較文學、翻譯學、現當代文學的學者聚首復旦大學光華樓1001會議室,與出版方一道,展開了深入討論。
  • 世界100位文學大師排行榜(美國教授評選)
    名次 文學大師 生卒年 國籍 代表作或最偉大作品 目前最佳版本 1.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 英國 哈姆雷特 朱生豪譯 莎士比亞全集 人民文學出版社 2.但丁(1265-1321) 義大利 神曲 田德望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3.荷馬(約公元前750年前後) 古希臘 荷馬史詩
  • 《馮至譯文全集》出版 全景呈現德語經典文學
    &nbsp&nbsp&nbsp&nbsp新華社北京11月21日電(記者史競男)四卷本《馮至譯文全集》日前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是馮至譯文首次以全集形式出版,全景呈現了德語經典文學的風貌。
  • 浙江文藝出版社推出全新版《普希金全集》
    浙江日報9月15日訊 在快餐文化當道的今天,人們對於文學經典的認識似乎已經淡漠,但浙江文藝出版社新近推出的《普希金全集》,卻勾連起中老年讀者對「俄國文學之父」普希金的集體回憶,更讓年輕讀者重新認識到,何謂真正意義上的文學經典。
  • 莎士比亞在中國:首次出現在林則徐主持翻譯的書中
    19世紀中後期莎士比亞的作品藉由翻譯走向世界,中國也正是在這時接觸到這位作家。莎士比亞最初走入中國,伴隨著的是國人打開國門,了解世界的願望,倡導變革的知識分子把莎士比亞看成可以改變僵化傳統的載體,希望其可以成為批判社會的利器。而在隨後的百餘年歷史中,莎士比亞總能適時地適應中國的現代文化,可以說莎士比亞影響了中國,中國也重塑了莎士比亞。  4月23日,是莎士比亞誕辰450周年紀念日。我們盤點一下莎士比亞走入中國的歷程吧。
  • 《馮至譯文全集》面世,所譯歌德、裡爾克等大師作品受到眾學者稱讚
    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世紀文景出版的《馮至譯文全集》面世,譯作均為歌德、裡爾克等古典主義和現實主義中的大師之作。18日,由世紀文景與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聯合舉辦的「重讀『外來的養分』——《馮至譯文全集》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馮至是我國傑出的詩人、作家、學者、翻譯家,中國德語文學翻譯與研究的先行者和奠基人。
  • 劍橋美文-莎士比亞-Sonnet(十四行詩)
    美國媒體選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詩歌(當然是指英文世界,或者非中文世界),莎士比亞的三首十四行詩,居然佔據了前三十名的三個位置。這就是莎士比亞,你不可不誦讀的英文巨匠。But let your love even with my life decay,Lest the wise world should look into your moanAnd mock you with me after I am gone十四行詩第71首威廉.莎士比亞黃新渠譯
  • 馮至譯文全集首次出版 一窺經典德語文學的樣貌
    日前,世紀文景推出四卷本《馮至譯文全集》。這套書是馮至先生譯文首次以全集形式出版,其中包含數種目前市面上已絕版的譯作,不少見證馮先生學術生涯的珍貴圖片更是首次在出版物中亮相。11月18日,「重讀『外來的養分』——《馮至譯文全集》新書發布會」在馮至先生曾經工作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舉行。馮至先生家人、中國德語文學翻譯與研究相關學者等近50人出席了發布會。
  • 群眾出版社《福爾摩斯探案全集》修訂版·五卷本出版
    1956年成立的群眾出版社,在國內最早出版福爾摩斯探案故事集,歷經60多年的發展,群眾出版社以翻譯出版國外偵探推理小說在出版界和廣大讀者中享有美譽,特別是福爾摩斯系列探案故事中譯本的出版更具代表意義。
  • 西方英文詩歌詩體縱覽
    五行打油詩詩體易掌握,因此,在兩個多世紀的時間內在世界上廣為流傳。但是,這種五行打油詩永遠也不可能成為文學經典詩歌體裁。常用於「笑話」、「雙關」、「惡作劇」等題材的寫作。很多著名詩人也常寫這種五行打油詩,主要用在「俏皮話」的編寫。
  • 關於第九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資格確認名單公示的公告(7)
    彩虹·洛威爾樊維娜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年1月血囚房[英] 詹姆斯·戈斯蕭傲然新星出版社2018年3月量子魔法師[加] 德裡克·昆什肯嚴偉《科幻世界譯文版》2017年11期、2018年1期2018年1月冰河時代[美] 麥可·斯萬維克阿古《科幻世界譯文版》2018年1期2018年1月貝多芬《第九交響曲》與遺失的群氓之聲[美] 卡特·肖爾茨仇春卉《科幻世界譯文版》2018年1期2018年1月向星星許願
  • 猴子能打出莎士比亞全集嗎
    猴子能打出莎士比亞全集嗎 發布時間:2020-11-11 10:13
  • 《讓猴子敲出莎士比亞全集》:尋求科學眼中的愛情
    這個解釋來自盧克.奧尼爾筆下的《讓猴子敲出莎士比亞全集》,如你所想,從名字就可以看出,這是一本和藝術有關的書,但也出乎意料,這本書還結合了科學。就如書中所說:「藝術和科學常被視為兩類不同的活動,這兩個領域中的人自然也是截然不同。」
  • 《馮至譯文全集》:被學者和詩人光芒掩蓋的德語文學翻譯家
    最近,世紀文景推出四卷本《馮至譯文全集》,這是馮至譯文首次以全集形式出版。卷一收錄馮至先生翻譯的歌德、荷爾德林、海涅、尼採、格奧爾格、裡爾克、布萊希特等詩人之作及民歌。卷二收錄《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審美教育書簡》。前者是裡爾克在其三十歲左右時寫給一個青年詩人的書簡。後者是1793-1794年間席勒寫給丹麥奧古斯滕堡公爵的27封信。
  • 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偉大劇作家不只莎士比亞
    1564年3月6日生於坎特伯雷,與莎士比亞同年。1593年5月30日因在酒吧鬥毆去世,享年僅29歲。馬洛革新了中世紀戲劇,在舞臺上創造了反映時代精神的巨人性格和「雄偉的詩行」,為莎士比亞的創作鋪平了道路。
  • 朱生豪病中翻譯莎士比亞
    本文來源:譯博翻譯 轉自:安徽譯博翻譯諮詢服務有限公司 威廉·莎士比亞是公認的最重要的英語作家之一,他的各類戲劇作品共有37部。在中國,莎士比亞是最為人們熟知的外國作家之一,並被人們親切地喚作「莎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