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至譯文全集首次出版 一窺經典德語文學的樣貌

2020-12-05 騰訊網

作為詩人,他被魯迅先生稱譽為「中國最傑出的抒情詩人」,創作於20世紀40年代的《十四行集》把新詩從浪漫主義經過象徵主義推進到中國式的現代主義,成為中國十四行詩的代表作和裡程碑;作為學者,他對杜甫的研究卓有成就,一生致力於外國文學的教學、研究和推廣,為我國培養出一批優秀的日耳曼學者;作為翻譯家,他從事翻譯工作近60年,堪稱中國德語文學翻譯與研究的先行者和奠基人。他,就是馮至先生。

日前,世紀文景推出四卷本《馮至譯文全集》。這套書是馮至先生譯文首次以全集形式出版,其中包含數種目前市面上已絕版的譯作,不少見證馮先生學術生涯的珍貴圖片更是首次在出版物中亮相。

11月18日,「重讀『外來的養分』——《馮至譯文全集》新書發布會」在馮至先生曾經工作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舉行。馮至先生家人、中國德語文學翻譯與研究相關學者等近50人出席了發布會。

專注德國文學研究的第一人

研討會上,學部委員、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員陳眾議回憶起與馮至先生的交往,1982年,他在馮先生的支持下加入了社科院外文所,他始終感念馮先生的知遇之恩。他認為,馮至先生不僅一手締造了德語文學學科,也一手締造了中國的外國文學學科,可謂櫛風沐雨,篳路藍縷。他用八個字總結自己對馮至先生的敬仰:「顧全大局、虛懷若谷」。「他是領頭人,在面對很多困難、很多棘手的事情時,都體現出令人崇敬的大局意識。」陳眾議說,魯迅評價馮至為「中國最優秀的抒情詩人」,他的《杜甫傳》受到毛主席的高度評價,但是馮先生從不藉由這些來獲取好處,哪裡需要他,他立即奔赴。文革後,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外國文學學科建設。「馮先生甚至可以說是專注於德國文學研究的第一人……他和張維廉這兩架馬車奠定了我們現在所有的德語語言文學工作的基礎,當然也有整個外國語言文學現在學科的基礎」。

▲馮至(1905-1993)1930年在德國海德堡

馮至先生的女兒馮姚平女士說,《馮至譯文全集》的出版令她感到非常欣喜,因為此前沒找到、沒有收入《馮至全集》的譯作也被搜集到了。「父親搞了一輩子外國文學,但是他從不認為自己是個翻譯家,他說『我不是那種熟練掌握翻譯技巧的翻譯家,跟我的愛好有一定距離的作品,硬著頭皮去翻譯,往往是失敗的。』他認為翻譯外國文學的目的,從積極方面是『豐富自己、啟發自己』,從消極方面是『糾正自己』。他的譯作都是本著這個原則完成的。」

▲馮至先生女兒馮姚平(李揚/攝)

馮姚平說,父親是五四時代成長起來的文學青年,如饑似渴地閱讀著外國文學作品,在繼承中國文學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努力地吸收外來的養分,形成自己的風格,他切身體會到外來養分的重要,所以他從青年時代就積極、迫切地把外國優秀文學作品介紹到中國來。在德國留學不久,他讀到了裡爾克的著作,他在給好友的信中寫道:「我因為內心的需要,一字不苟地翻譯《致一位青年詩人的十封信》。我赤城地把他介紹給中國青年,我只恨在二十歲上下無人把這樣好的東西翻譯給我。」裡爾克讓父親比較清醒認識到自己的缺陷,當時正值他創作的彷徨時期,他決心學習裡爾克,裡爾克對他做人和做文的影響是深遠的。

「在幾乎停滯了十年的創作後,從他40年代的作品,看出他的風格變了,他觀察、體驗,懂得了寂寞和忍耐,嚴肅認真地承擔自己的責任。他從婉約的抒情變為富於哲理的沉思。」馮姚平說,父親和他那些志同道合的年輕朋友們,正如魯迅評論,「將真和美歌唱給寂寞的人們」,在這個不斷學習、介紹的過程中,他自己也不斷成長,創作出自己風格的作品,因此他的創作和外國文學的研究是分不開的。

最後,她回憶起上世紀40年代的戰爭時期,他們一家在昆明經常要「跑警報」。每次「跑警報」,父母只顧兩件事:一件是提起一個手提箱,裡面是他們的手稿;另外一件就是拉上她趕緊跑。「我的生命是註定會消逝的,但是這些書籍會永遠存在著,『將真和美歌唱給寂寞的人們』,只有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品味這些書。」馮姚平動情地說道。

馮至帶來的珍貴養分

中國作協主席李敬澤在發言中表示,馮先生的譯作對他而言是重要的養分,近代以來,以馮先生為代表的的翻譯家的工作對建構漢語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實際上是為漢語注入了一種現代的抒情的語言和方式。」從在這個意義上說,他認為這一代翻譯家的貢獻還沒有得到充分的認識。馮至先生所譯介的,是和自己的生命體驗、生命的困惑、在歷史和時代中的境遇息息相關。馮至先生的著作對李敬澤也是重要的養分。「作為翻譯家的馮至先生,也是作為詩人的馮至先生,也是在他的身上融匯了歌德的精神、裡爾克的精神,所有這些精神融匯於杜甫精神的這樣一位偉大的詩人和偉大的翻譯家。」

北京大學中文系張輝教授是馮至先生的研究者,他主要從再次閱讀馮先生的譯著中發現他的翻譯脈絡和思想變化。他認為,馮先生不是隨機選擇翻譯,「通過閱讀這些譯文,我們可以更清楚看到馮至如何從一個早期的浪漫型詩人、情感型詩人,逐漸成長為經驗型的詩人,並且在之後努力探究成為歌德意義上所謂的完整的人。」特別指出他對德語詩歌的翻譯,比如裡爾克、歌德,在他的精神上所起的重要的作用。「這些譯文,也是他觀察世界、表達自我的另一種方式。似乎間接但極豐富」。張輝教授還現場朗誦了馮先生所譯的裡爾克《秋日》。

外文所研究員、中北歐研究室主任梁展與北京大學德語系主任黃燎宇均提到馮先生的「大局意識」。梁展認為,馮先生素來倡導文學翻譯的規劃性,而不是盲目的譯介,這個觀點「從20年代,到50、60年代,再到70、80年代,一以貫之。在1989年,馮至在《世界文學》座談會上還談到,要加強規劃性,而不是盲目根據美國的獎、拍成電影來翻譯」,這對我們當下的出版選擇具有重大啟示意義。

黃燎宇則從德語教學實踐角度認為,馮至先生在選擇譯介內容上十分有高度。「作為譯者,無論是看我們國內的需求還是看對德國文學史的整體把握,我很佩服他的眼光」,而作為翻譯家,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的啟發和思考——什麼叫作馮至精神。

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員、馮至的關門弟子李永平強調,「馮先生早年對裡爾克可以說下了很大功夫,但此后里爾克這個名字在馮至的文字裡突然消失了,當然這有歷史原因。但是在馮至的內心當中,裡爾克從來沒有消失過。」李永平回憶,馮先生晚年時最想翻譯的詩人是裡爾克,他想翻譯裡爾克的《致奧爾弗斯的十四行詩》。馮先生從國外找了很多資料,其中有一本書就是裡爾克《十四行詩》的注釋。他認為,「馮先生雖然沒有把《十四行詩》完全翻出來,在這個全集裡也就是十首多一點,但是他翻譯得非常精粹,特別講究韻腳,要做到這一點是非常難的。」

除了以上發言者外,德語文學研究學者、翻譯家高中甫、韓耀成、石琴娥、寧瑛、李士勳,北京大學校史館館長馬建鈞,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韓瑞祥,中國現代文學館副館長計蕾,《新文學史料》主編郭娟,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會員部主任周友銘,中央戲劇學院教授、羅念生之子羅錦鱗,高莽先生家人徐楓等各界人士也出席了今天的活動。

▲研討會現場(李揚/攝)

詩人譯詩的典範

20世紀20年代,就讀於北京大學德文系的馮至加入「淺草社」「沉鍾社」,他一面創作一面譯詩,迅速在新詩詩壇上暫露頭角。與許多浪漫的詩人不同,馮至的詩作在很早時候就顯示出沉思的特性,也獲得了諸多讚譽,但他敏感意識到了抒情中心主義的缺陷。1930年馮至前往徳國留學,開始研讀存在主義哲學和德國文學,並向裡爾克和歌德學習,思考如何尋找更加深刻而雋永的表達方式。

馮至關注的詩人多具有濃厚的哲學意味和鮮明的現代特徵。全集卷一收錄了馮至翻譯的歌德、荷爾德林、海涅、尼採、格奧爾格、裡爾克、布萊希特等詩人的作品。其中,歌德是魏瑪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卷一收入了他最知名的部分詩作,如《普羅米修士》《瑪利浴場哀歌》等以及馮至研究歌德的代表性作品《淺釋歌德詩十三首》。20世紀40年代,馮至曾譯出《浮士德》選段《哀弗立昂》,但此後多種馮至譯詩集未見收錄,編者通過查閱民國期刊予以補錄。海涅是19世紀最重要的德國詩人之一,卷一收入了馮至50年代出版的《海涅詩選》、長詩《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和《集外詩八首》。

馮至以詩人之筆譯詩,對節奏、韻律、情緒、氛圍的掌控都恰到好處。德國波恩大學原漢學系主任陶德文(Rolf Trauzettel)說:「在馮至那裡,質樸和充滿藝術性的譯文顯示出了創造性,他把一切都轉化為旋律和節奏,從其中勃興出一種不可比擬的情緒。」

▲永遠的伴侶,夫人姚可崑曾與馮至合譯《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

德語經典文學全景呈現

在詩歌之外,馮至譯文還囊括書信、小說、年譜、散文等多種體裁,種類豐富完整。馮至目光如炬,其選取的均為德語文學、哲學領域的經典之作,並以親切自然的口吻適應原作深刻而質樸的思想。

全集卷二收錄《審美教育書簡》和《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前者是1793—1794年間席勒寫給丹麥奧古斯滕堡公爵的27封信。在法國大革命背景下,席勒以康德的原則為依據,深刻分析了審美中的諸多論題,認為要改革國家,獲得政治自由,必須首先改善時代的性格,恢復人的天性的完整性。後者是裡爾克在三十歲左右時寫給一個青年詩人的書簡。他在信中談及青年人內心面臨的諸多疑惑和愁苦:詩和藝術、兩性的愛、嚴肅和冷嘲、悲哀和懷疑、生活和職業的艱難,揭示了審美、信仰、寂寞、愛、悲哀等論題的深奧本質。

卷三為歌德長篇小說《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維廉·麥斯特是個滿懷理想、充滿朝氣的熱血青年,他出身於市民階層之家,但不滿於市民階層的平庸和唯利是圖,寄希望於通過戲劇藝術和美育來改造社會,並與伶人馬利亞娜相戀。在與馬利亞娜遭遇誤會後,維廉四處漂泊,遇見形形色色的人物。維廉最初尋求戲劇藝術,而最終得到了人生藝術,成為不斷追求人性完善和崇高社會理想的探求者。

卷四收錄馮至翻譯的《歌德年譜》《哈爾茨山遊記》《遠方的歌聲》及集外譯文。《歌德年譜》為德國俾德曼編,馮至譯註,詳細考證了偉大詩人歌德的生平、經歷和創作歷程,展現了一代文豪生活與創作的互動關係。《哈爾茨山遊記》是海涅早期散文代表作。《遠方的歌聲》描寫了捷克小山村中的村民通過一臺收音機了解到西班牙內戰的情況、支持西班牙進行反法西斯鬥爭的故事。集外譯文收入馮至發表過,但生前未收入其各類選集的譯文,包括短篇小說、凡·高書信、克爾凱郭爾隨感等。

具有收藏價值的珍貴版本

世紀文景總經理姚映然表示,文景出版《馮至譯文全集》的起因,是此前馮先生的部分譯作只是以零散、片斷的方式與讀者見面,甚至有一些重量級的譯作已經斷版,「有鑑於此,文景決心做這套《馮至譯文全集》,將馮先生在翻譯領域留下的寶貴財富完整呈現在讀者面前。」

《馮至譯文全集》完整收錄馮至先生中文譯著,其中,《審美教育書簡》《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等譯作及卷四大部分內容在市面上均已絕版多年,《哀弗立昂》(《浮士德》選段)、《智利的地震》等作品系首次從民國期刊補錄。馮先生之女馮姚平女士專門為譯文全集整理修訂了《馮至譯介年表》,馮至先生一生努力繼承和推進新文化先驅們開展的介紹西方文學精華、促進新文學發展的工作,同時自己吸收「外來的養分」,用以豐富提高自己的創作,其創作、譯作與學術研究互相交融,密不可分。

此外,全集還收錄馮至先生譯作手稿、歷史圖片等珍貴圖像資料,其中許多照片是首次以出版物形式面世,對研究和喜愛馮至作品的讀者具有重要的史料意義和收藏價值。

作者:文匯報駐京記者 李揚

照片:除署名外均由世紀文景提供

編輯:江勝信

責任編輯:陸正明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馮至譯文全集》出版 全景呈現德語經典文學
    &nbsp&nbsp&nbsp&nbsp新華社北京11月21日電(記者史競男)四卷本《馮至譯文全集》日前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是馮至譯文首次以全集形式出版,全景呈現了德語經典文學的風貌。
  • 《馮至譯文全集》面世,所譯歌德、裡爾克等大師作品受到眾學者稱讚
    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世紀文景出版的《馮至譯文全集》面世,譯作均為歌德、裡爾克等古典主義和現實主義中的大師之作。18日,由世紀文景與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聯合舉辦的「重讀『外來的養分』——《馮至譯文全集》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馮至是我國傑出的詩人、作家、學者、翻譯家,中國德語文學翻譯與研究的先行者和奠基人。
  • 《馮至譯文全集》:被學者和詩人光芒掩蓋的德語文學翻譯家
    最近,世紀文景推出四卷本《馮至譯文全集》,這是馮至譯文首次以全集形式出版。卷一收錄馮至先生翻譯的歌德、荷爾德林、海涅、尼採、格奧爾格、裡爾克、布萊希特等詩人之作及民歌。卷二收錄《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審美教育書簡》。前者是裡爾克在其三十歲左右時寫給一個青年詩人的書簡。後者是1793-1794年間席勒寫給丹麥奧古斯滕堡公爵的27封信。
  • 華語世界首套詩體《莎士比亞全集》由上海譯文出版社推出
    2014年4月23日是英國偉大的作家莎士比亞誕辰450周年,隨著這一紀念日的臨近,上海譯文出版近日推出了十卷本的《莎士比亞全集》,不同於之前《莎士比亞全集》的版本,該套全集是華語世界首部詩體《莎士比亞全集》,充分吸收國際莎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共收莎劇39部(在傳統上的三十七部之外又收入《兩貴親》和
  • 馮至最痛惜「文革」十年的荒廢,重讀這位翻譯大家的人生
    今天拿到這一匣精美的《馮至譯文全集》,非常高興。要說明的是,這裡寫著「馮至譯文集」,但是也有別人的勞動——《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是父親和母親姚可崑合譯的,《審美教育書簡》則是父親與範大燦先生合譯的。
  • 愛看外國文學名著?那些陳年的翻譯工作就像走鋼絲
    這年10月,在北京召開了「三套叢書」首次工作組擴大會議,會上傳達了中宣部的指示,「三套叢書」正式恢復出版。   「文革」前的編委會成員,除去病逝和健康條件不允許者,一律留任,只進新人,不退老人。上海還特聘巴金擔任編委。
  • 德語研究學者紀念安娜·西格斯誕辰一百周年
    日前,德語文學研究學者在京集會,紀念德國著名反法西斯女作家安娜·西格斯誕辰一百周年。安娜·西格斯一九○○年出生於德國的一位猶太藝術商之家,代表作是創作於一九四二年的《第七個十字架》。該作以獨特的視角,揭露了德國法西斯的殘忍性,激起了世界各國人民對法西斯主義的仇恨和鬥爭決心。
  • 重讀經典,溫故知新 | 世紀朵雲·雲上書榜
    這一期雲上書榜,評委們倡導重讀經典作品,無論是歐陸作家還是美洲作家的文學經典,還是社會學、歷史學相關經典作品,都值得在這個秋冬重讀,溫故而知新。能收藏的經典書《一位女士的畫像》作者: [美]亨利·詹姆斯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譯者: 陳麗 / 鄭國鋒出版年: 2020-9推薦理由:「心理現實主義的典範之作,完美實現了從古典的全知視角轉向限制性視角,
  • 中國現代文學:對西方十四行詩民族化、本土化的探索——馮至
    一些刊物陸續發表十四行詩,如《詩刊》、《現代》、《文藝雜誌》、《青年界》、《申報·自由談》、《人間世》、《文學》等。1932年,郭沫若在《現代》刊發了《夜半》和《牧歌》。同時,曹葆華的《寄詩魂》、羅念生的《龍誕》、《自然》、朱湘的《石門集》都收集了十四行組詩。1933年6月,李惟建出版了十四行組詩《祈禱》(計988行),擴大了十四行體的表現領域。
  • 群眾出版社《福爾摩斯探案全集》修訂版·五卷本出版
    1956年成立的群眾出版社,在國內最早出版福爾摩斯探案故事集,歷經60多年的發展,群眾出版社以翻譯出版國外偵探推理小說在出版界和廣大讀者中享有美譽,特別是福爾摩斯系列探案故事中譯本的出版更具代表意義。
  • 2019"年度十大文學好書"30強書目出爐
    今年「年度十大好書」評選圍繞「先讀為快行穩致遠」讀書月年度主題,重點聚焦內地各出版單位所出版的「文學」類圖書,旨在推出具有人文關懷和思想深度的文學精品,讓文學歷久彌新,故更名為「年度十大文學好書」評選。根據組委會制訂的規則,本年度的評選範圍為內容原創,時間於2018年10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期間內地首次出版的文學類圖書。
  • 老子《道德經》:德語世界最熱的中國典籍
    在肇始階段雖然許多譯本質量不盡如人意,但該時期也出現了最經典的《道德經》徳譯本:1911年出版的由衛禮賢翻譯的名為《老子·道德經·老子的「道」與「德」之書》。這部譯本以嚴謹的考據、精準的翻譯成為最具影響力和最暢銷的德語譯本之一,直到現在仍不斷再版。衛禮賢的譯本也成為眾多後繼譯者的重要參考版本,並對《道德經》的讀者影響深遠。
  • 浙江文藝出版社推出全新版《普希金全集》
    浙江日報9月15日訊 在快餐文化當道的今天,人們對於文學經典的認識似乎已經淡漠,但浙江文藝出版社新近推出的《普希金全集》,卻勾連起中老年讀者對「俄國文學之父」普希金的集體回憶,更讓年輕讀者重新認識到,何謂真正意義上的文學經典。
  • 新《王安石全集》出版,採取經史子集新編例
    去年9月,由復旦大學教授王水照主編、收錄了目前所能見的王安石及其子王雱的全部自撰及編訂著作的《王安石全集》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5月6日,《王安石全集》首發式暨出版座談會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復旦大學中文系主辦舉行。儘可能恢復王安石著述原貌此前《王安石全集》不少,但皆有遺憾之處。
  • 阿加莎·克裡斯蒂簡體中文版全集發布
    劉大為副局長說:「這套全集不僅是獻給中國讀者的一份厚禮,也是對『偵探女王』的最好紀念,更是中英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盛事,凝聚了中英兩國眾多出版人、翻譯、編輯等的辛勞。近年來,中英兩國的文化交流,呈現出兩個新的趨勢:一是現當代作者的對話和作品交流進入更加頻繁、更加深入的新階段。
  • 世界100位文學大師排行榜(美國教授評選)
    這位兼擅文學的美國哲學博士,擔任過紐約大學文學系主任,衛斯理大學文學院副院長。他有多年文學教學經驗,而且講授《排行榜》上許多作家的作品已有20多年,在哲學界、文學界有眾多經常切磋琢磨學術問題的同行和學生,可謂勝友如雲,高朋滿座。他出版的《我下一步談的長篇歷史小說》、《傳記文學》等論著,都以識見非凡和才情豐贍而備受好評。
  • 《中國現代文學文庫》(英文版)出版始末
    德語編輯同事熟悉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任德語老師的老舍女兒舒雨,便寫信諮詢相關情況。沒過幾天,時任社長李景端先生就收到了現代文學館館長舒乙先生的來信。比如收選標準寫道:「入選作家的作品品種要相對齊全,以老舍為例,既有他的小說,又有話劇劇本,還有散文和文學創作談,以利讀者對每一位作家有一個全面的了解。」譯本標準強調:「確保譯文質量,忠實地再現原作風貌,擬請海內外專家共同承擔翻譯任務。」原則確定後, 我們就組織精幹力量,用差不多一年的時間編輯三卷本《中國現代文學文庫·老舍》,1992年年初正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