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至最痛惜「文革」十年的荒廢,重讀這位翻譯大家的人生

2020-12-05 京報網

今天拿到這一匣精美的《馮至譯文全集》,非常高興。要說明的是,這裡寫著「馮至譯文集」,但是也有別人的勞動——《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是父親和母親姚可崑合譯的,《審美教育書簡》則是父親與範大燦先生合譯的。

父親搞了一輩子外國文學,但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個翻譯家。他說「我不是那種掌握熟練翻譯技巧的翻譯家。跟我的愛好有一定的距離的作品,硬著頭皮去翻譯,往往是失敗的。」他認為翻譯外國文學的目的從積極方面而言是「豐富自己,啟發自己」,從消極方面則是「糾正自己」。從這一匣書可以看出,他的譯作並不多,卻都是本著這一原則完成的。作為「五四」時代成長起來的文學青年,他如饑似渴地閱讀優秀的外國文學作品,在繼承中國文學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努力吸收外來的養分,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寫出自己的新文學作品。他切身體會外來養分的重要,所以從青年時代就積極,甚至是迫切地把優秀的外國文學作品介紹到中國來。他到德國留學讀到裡爾克的著作,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但是現在我因為內心的需要,我一字不苟地翻譯他致一位青年詩人的十封信。在這十封信裡我更親切地呼吸著一個偉大的詩人的氣息。我譯它出來,我赤誠地給中國的青年;我只恨我在20歲上下的時候無人把這樣好的東西翻譯給我。」讀裡爾克使他感到終於找到理想的詩、理想的散文,也看到理想的人生。裡爾克的一些話擊中他的要害,使他比較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缺陷。他決心研究裡爾克,虛心向他學習。雖然由於客觀原因研究工作沒能繼續下去,但裡爾克對他做人和作文方面的影響是深遠的。在幾乎停滯了十年的創作之後,我們從他上世紀40年代的作品《十四行集》《山水》《伍子胥》及一些雜文中可以看出,他的風格變了。他觀察、體驗,懂得了寂寞同忍耐,嚴肅認真地承擔自己的責任,他從婉約的抒情變為富於哲理的沉思。

1970年代從幹校回來後,父親曾寫過一首詩《自譴》:「早年感慨恕中晚,壯歲流離愛少陵。工力此生多浪費,何曾一語創新聲?」我以前讀的時候,前兩句明白,說的是他前半生;後兩句有點不能理解,感覺是否有點兒過謙了。最近整理他晚期的信件和日記才知道這不是謙虛,這是他真正的心聲,痛苦的心聲。我想起一件事,那是社科院剛開始招研究生的時候。研究生院的一位副院長是我們的鄰居,非常偶然地我聽見過他們的一次談話。副院長建議父親招收博士生,父親堅決說「不」。事後我問他怎麼不同意招博士生呢,照我的想法,他這樣的老資格教授應該能招博士生。他說:「不行,這麼多年來我們跟國外沒有接觸,不知道國外現在的情況;有什麼新的作品和新的研究,我自己都沒有讀過,怎麼能指導別人呢?」我想起父親在紀念北大的文章裡談到,他在北大當教師時,曾告誡自己,不要「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的,這樣的事父親是不會幹的。

他痛惜光陰的流逝,特別是「文革」十年的荒廢。1972年,他因年老體衰提前從幹校回來,除了每天上午的「學習」,還是什麼事情也不能幹。他苦惱極了,他的一生中對時間從來沒有這麼浪費過!他含著悲憤的心情翻譯了海涅的《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心裡想的是要像海涅那樣「萬箭齊鳴射毒鷹」。

粉碎「四人幫」後,作為外國文學研究所的所長,他全身心地投入恢復外國文學研究的工作中,那是他的責任。直到1982年辭去所長職務,退居二線,才有了一點自己的時間。那年他78歲。克服著病痛的幹擾,他抓緊時間讀書、學習、研究。論文集《論歌德》於1986年出版,《審美教育書簡》和《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也先後於1985年和1988年出版——這兩部書的譯稿都是在1940年代戰爭時期完成的。當年在昆明每次「跑警報」,父母只顧兩件事,一件是提起一個小皮箱,裡面裝著他們的手稿;另一件就是趕緊拉上我,跑。我,總是要消失的,而它們——書籍卻將永遠清新地存在著,「將真和美歌唱給寂寞的人們」(雖然現在的人們大多不寂寞,但只有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品味它們)。

感謝範大燦和關惠文,若沒有他們二位的促進和幫助,父親是絕對不會把這兩部40多年前的譯稿拿出來出版的。他一定要認真地修改完善,要「對得起自己的學術良心」,但是他已經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做了,尤其是眼疾嚴重地困擾著他。範先生研究文藝理論,聽說父親有《審美教育書簡》的譯稿,一再要求父親拿出來。拿到書稿,範先生不僅細心校閱,做了不少有益的改動,還附加了詳盡的提要和注釋。為了更全面地介紹席勒的美學思想,他又譯出了一篇《論崇高》作為補充。這樣,《審美教育書簡》出版了。同樣,為了出版外國文學名著《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關先生屢次來家,動員父親拿出譯稿;作為責任編輯,他付出很多時間和精力對譯稿進行了校訂加工,父親很感動,在「譯本序」後面特地加了一個「附記」表示感謝。

(原標題 父親馮至從不認為自己是個翻譯家)

來源 北京日報

作者 馮姚平

流程編輯 u011

相關焦點

  • 《馮至譯文全集》:被學者和詩人光芒掩蓋的德語文學翻譯家
    卷四收錄馮至翻譯的《歌德年譜》《哈爾茨山遊記》《遠方的歌聲》及集外譯文七篇。集外譯文收入馮至發表過,但生前未收入其各類選集的譯文,包括短篇小說、凡·高書信、克爾凱郭爾隨感等。馮至曾被魯迅稱譽為「中國最傑出的抒情詩人」,是中國德語文學翻譯與研究的奠基人,先後曾在同濟大學、北京大學任教,後又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一生致力於外國文學的教學、研究和推廣。近日,「重讀『外來的養分』——《馮至譯文全集》新書發布會」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舉行。
  • 馮至譯文全集首次出版 一窺經典德語文學的樣貌
    他,就是馮至先生。日前,世紀文景推出四卷本《馮至譯文全集》。這套書是馮至先生譯文首次以全集形式出版,其中包含數種目前市面上已絕版的譯作,不少見證馮先生學術生涯的珍貴圖片更是首次在出版物中亮相。11月18日,「重讀『外來的養分』——《馮至譯文全集》新書發布會」在馮至先生曾經工作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舉行。馮至先生家人、中國德語文學翻譯與研究相關學者等近50人出席了發布會。
  • 《馮至譯文全集》出版 全景呈現德語經典文學
    &nbsp&nbsp&nbsp&nbsp新華社北京11月21日電(記者史競男)四卷本《馮至譯文全集》日前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是馮至譯文首次以全集形式出版,全景呈現了德語經典文學的風貌。
  • 他說人生最難得到的是「自知之明」,譯著等身卻從不以翻譯家自稱
    《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商務印書館1938年版「詩並不像一般人所說的是情感——詩是經驗」「詩人最不應該有的是嘲諷的態度」「人到世上來,是艱難而孤單」「人每每為了無謂的喧囂,忘卻生命的根蒂,不能在寂寞中、在對於草木鳥獸的觀察中體驗一些生的意義,只在人生的表面上永遠往下滑過去」……裡爾克的話擊中了馮至的「要害」,也影響了他後來的作品和為人處世的態度。
  • 《馮至譯文全集》面世,所譯歌德、裡爾克等大師作品受到眾學者稱讚
    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世紀文景出版的《馮至譯文全集》面世,譯作均為歌德、裡爾克等古典主義和現實主義中的大師之作。18日,由世紀文景與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聯合舉辦的「重讀『外來的養分』——《馮至譯文全集》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馮至是我國傑出的詩人、作家、學者、翻譯家,中國德語文學翻譯與研究的先行者和奠基人。
  • 馮至《十四行集》中對死亡的思考和超越,值得一看漲知識
    經過近十年的沉寂,抒情詩人得到鳳凰涅槃後的重生,終於在1941年完成了生命的華美詩篇,這是詩人長期觀察、積累和思索的成果,既有對現實的深刻感觸,又有對過去的追憶緬懷,還有對個人和生命存在的關懷和超越。《十四行集》是抗戰文學的產物,但其對戰爭和現實的著墨並不多,詩人由身邊的小事所引發,繼而到對生活人生普遍經驗和生命意義價值的思索和探討,從而表達詩人對抗戰中的國家、民族、生命等一系列的思考。
  • 《一百個人的十年》,月亮發光是為了證實太陽的存在,文革歲月
    《一百個人的十年》 馮驥才人生有些日子是要設法留住的。因為在這種日子裡,總是在失去很多東西的同時,卻得到更多——關鍵是我們是否能夠看到。如果看到了它,就會被它更正對人生的看法並因之受益一生。1966年,滿街貼滿大字報作者馮驥才試圖以一百個各不相同的經歷,儘可能反映這一經歷十年、全社會大劫難異常複雜的全貌。通過記錄普通人的經歷,反映生活本質的真實。」文革」浩劫留下的是難以數計的創傷累累的靈魂。
  • 重讀經典,溫故知新 | 世紀朵雲·雲上書榜
    這一期雲上書榜,評委們倡導重讀經典作品,無論是歐陸作家還是美洲作家的文學經典,還是社會學、歷史學相關經典作品,都值得在這個秋冬重讀,溫故而知新。內容簡介:《一位女士的畫像》是美國文豪亨利·詹姆斯早期創作中深具代表性的經典之作,以繾綣繁複的典雅語言和細密流程的情節編排,描寫了年輕漂亮、活潑開朗、充滿幻想的美國姑娘伊莎貝爾如何面對一系列人生和命運的抉擇。
  • 中國現代文學:對西方十四行詩民族化、本土化的探索——馮至
    由於英漢兩種語言差別太大,英語單詞發音的特點在重讀和輕讀,漢語單字發音的特點在聲調,即陰平、陽平、上聲、入聲。因此要把原詩的節奏——以詩行為單位的抑揚格五音步完全用漢語來表達很困難。現代十四行中也有扇句對,如馮至的《深夜又是深山》:  十裡外的山村  念裡外的市廛  它們可還存在?  十年前的山川  念年前的夢幻  都在雨裡沉埋  詩中寫了深山雨夜的真切感受,把眼前的夜雨、深山外的天地、昔日的夢幻、瞬間的渴盼,在十四行詩中通過突兀多變的章法成功地表現出來。其中一四句對,二五句對。
  • 傅惟慈:「翻譯是一種遊戲」
    近日他接受本報專訪,暢談了他翻譯生涯的歷史與甘苦,經歷過的時代變遷,以及他的人生哲學——「我的翻譯生涯,和時代大氣候息息相關」高立志:傅先生,看你剛剛出版的新書《牌戲人生》,我發現其實你的身份很多:教師、翻譯家、錢幣收藏家、旅遊愛好者、攝影愛好者等等。不過最近因為「格林文集」、「錢德勒偵破小說」的出版,大家還是更關心你作為翻譯家的一面。
  • 這位畫家因畫梅花而在文革中「倒黴」
    原標題:這位畫家因畫梅花而在文革中「倒黴」 關山月 「文革」開始後,關山月因作品中有梅枝向下的構圖而被受到「攻擊社會主義倒黴(倒梅)」的文字獄指責,遭到批鬥並下放「五七幹校」,不準作畫。1971年,「日中文化交流協會」赴華交流,負責人之一宮川寅雄指名要見關山月,關山月因此得以從幹校返回廣州。之後關山月生活開始回歸正常,職務和頭銜逐步恢復,藝術創作生涯重新開始。
  • 「落拓棗」與翻譯人生的甘苦
    原標題:「落拓棗」與翻譯人生的甘苦上世紀80年代以來,譯作是出版社的主攻方向之一,過去恐怕從來沒有過這樣持久的大規模翻譯出版運動。做文學翻譯工作的譯者有不少是文筆精湛的外文專家,有些甚至是翻譯家。而現在從事歷史、哲學和其他社會科學著作翻譯的譯者當中,資深的學科專家並不多,敷衍了事趕活的普通學者不少,有的甚至還是在校學生。
  • 「文革式批判」與「批評的倫理」
    「文革」在政治層面結束,語言層面並未結束騰訊文化:看到您在《明報月刊》發表的的文章《駁顧彬》,早前也看到顧彬先生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批評,我發現批評雙方都在使用一個詞,就是「文革」式批判語言。對您的批評,顧彬有疑問說「劉再復為何對我發動『文革』」?對此您怎麼回應?您的批評是「文革」大批判嗎?
  • 翻譯大家許淵衝:曾被指為提倡亂譯的千古罪人
    這套書將全面展現這位傳奇翻譯家一生的心血結晶。  ▼翻譯大家許淵衝近照。(出版社供圖)  在當今世界,既能英譯漢、法譯漢,又能漢譯英、漢譯法,左右開弓的翻譯家,僅有92歲的中國翻譯大家許淵衝一人。記者剛剛從海豚出版社獲悉,27冊的《許淵衝文集》即將在本月底推出。這套書,將全面展現這位傳奇翻譯家一生的心血結晶。  他在海外聲譽極高,曾有一個美國雜誌排出了世界100個革命家,他作為「翻譯方面的革命家」排在第92名。
  • 大學期間荒廢學業,沒有拿到畢業證、學位證,將對人生產生什麼影響?
    如果在大學期間荒廢學業,沒有拿到畢業證書、學位證書,個人將失去大學文憑所賦予的「選擇權利」,也將失去成為20%「社會精英」的機會。 本人的文章《大學文憑的價值:國家承認的選擇權利,社會認可的相對公平》,闡述了大學文憑的價值是一種「選擇權利」,是社會進行人才選拔的依據,也是個人有希望成為20%「社會精英」的「門票、鑰匙」,因此是個人最重要的
  • 季羨林的《人生十講》:為善最樂,能忍自安
    最近讀季羨林的《人生十講》。在第一講,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他說,我覺得,我們「人」的「生」,都絕對是被動的。沒有哪一個人能先制訂一個誕生計劃,然後再下生,一步步讓計劃實現。生的對立面是死。我們人生的大多數人可能不會正經八百的考慮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這個問題。但這確實是值得考慮的問題。在第二講,做真實的自己中,他提到,古代一個皇帝說:「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之」。
  • 王蒙稱當年無法挑戰文革 但絕不歌頌極左
    「文革」結束後,王蒙復出,寫了一批以新疆為背景的小說,從而迎來了文學創作的第二個高峰。至今,王蒙以新疆為背景的文學作品多達百萬字。  王蒙把新疆當做自己的第二故鄉,把在新疆的16年當成自己人生的中間部分。  「沒有新疆的這16年,也不會有後來的作家王蒙。」  南方周末:我看了《這邊風景》,很吃驚。
  • 重讀音節與非重讀音節劃分的規律總結
    一個英語單詞發音的時候,往往有一個音節會重讀,這個音節就是重讀音節。網上有很多有關重讀音節與非重讀音節的總結,但寫的規則規律都能讓人背好幾天的,那還有什麼意義!規律就是儘量簡潔的表達出來,剩餘的就是例外好了。
  • 痛惜!研製的防癌藥剛問世,龍南這位世界級科學家卻英年早逝!
    他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首席科學家,  這所醫學院被譽為美國現代醫學聖地,  是全美最頂尖的醫學院之一。  聽到這個消息  張春雨博士在龍南的親友、學生、同事  深感震驚和悲痛  連日來  大家深情追憶和思念這位傑出的龍南鄉賢  ……
  • 《四世同堂》後13章手稿曾在「文革」時被毀(圖)
    事實上,這十三章因為政治原因一直未能與讀者見面,在「文革」期間,這十三章的手稿最終遺失。但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老舍家人得到了老舍四十年代末旅美期間艾達·普魯伊特譯成英文的《四世同堂》縮寫本,欣喜地發現了中文版中沒有包括的結尾部分,最終由翻譯家馬小彌將這部分英文轉譯成中文,老舍家人用「破鏡重圓」來形容這失而復得的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