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惟慈:「翻譯是一種遊戲」

2021-01-11 鳳凰網

《高窗》,錢德勒著,新星出版社,傅惟慈譯,2008年5月

《牌戲人生》傅惟慈 著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8年6月

傅惟慈部分譯作

2005年在傅惟慈在德國魏瑪歌德、席勒像前。

傅惟慈

著名文學翻譯家,還自稱「一個收集癖患者」,在錢幣收藏方面獨有心得,他同時作為一位旅遊和攝影愛好者,作品被行內人所稱許。他的一生充滿傳奇。1923年生於哈爾濱,曾求學於輔仁大學、浙江大學等,以國民黨青年軍身份參加抗日戰爭,1950年在北京大學畢業。畢業後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語言學院等院校講授語言、文學課;上世紀80年代赴德國、英國教學。主要譯作有(德)羅莎·盧森堡《獄中書簡》,(德)託瑪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德)亨利希·曼《臣僕》,(德)畢希納《丹東之死》,(英)格雷厄姆·格林《問題的核心》,(英)毛姆《月亮和六便士》,(美)錢德勒《高窗》等。

傅惟慈是中國最著名的翻譯家之一,他50多年來的翻譯有口皆碑。

他精通英、德、俄等多國語言,譯介包括匈牙利、波蘭、德國、奧地利、希臘、英國、美國等多國文學精品30餘部,達三四百萬字。不久前,上海譯文出版社還出版了他所譯格林的《權力與榮耀》《問題的核心》,新星出版社出版了他所譯錢德勒的《高窗》《長眠不醒》。傅惟慈說他一直有兩個夢想:一是做個作家,二是做個流浪漢。最近,他的作品集《牌戲人生》也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了,這是他自我創作作品的第一次結集,該書包括了他的回憶性文字、名著的序跋、旅遊文字以及收藏心得,其文字發自內心,富有情致,文化含量很高。近日他接受本報專訪,暢談了他翻譯生涯的歷史與甘苦,經歷過的時代變遷,以及他的人生哲學——

「我的翻譯生涯,和時代大氣候息息相關」

高立志:傅先生,看你剛剛出版的新書《牌戲人生》,我發現其實你的身份很多:教師、翻譯家、錢幣收藏家、旅遊愛好者、攝影愛好者等等。不過最近因為「格林文集」、「錢德勒偵破小說」的出版,大家還是更關心你作為翻譯家的一面。翻譯這個職業,一度是很冷的,今天不再冷了,一些高校設立了翻譯學系,甚至個別的有了博士點。但圖書翻譯的質量並沒有因此提高多少,魚龍混雜,不久前還有一樁關於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叢書的抄襲案呢。今天想讓你談談你的翻譯生涯,來告訴我們一些翻譯的歷史。

傅惟慈:如果你全部閱覽了《牌戲人生》,就知道我的翻譯折射了我個人的人生哲學。對於我來說,翻譯是一種遊戲,也是一個實驗,一種尋求,或者說豐富人生的方法之一。當然,我翻譯的生涯,也是和時代大氣候息息相關的。

高立志:我參加過一次你和讀者的交流座談會,當時你把自己的翻譯生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遵命翻譯、經典文學作品翻譯、趣味性的文學作品翻譯。我覺得這思路很清晰。

傅惟慈:遵命翻譯,我編的一個詞,是襲用魯迅所謂的「遵命文學」。建國初期,我們非常重視無產階級文學、亞非拉第三世界文學和一些小國的文學成就,你看看那個時候的書目,或者看看那時候的《世界文學》就知道了。

高立志:我注意到你在這個時期(上世紀50年代)的代表性譯作是匈牙利作品小說《戰鬥的洗禮》、歌劇《小花牛》,以及波蘭長篇小說《一個人的道路》。

傅惟慈:是的,你看看這些作品的書名就會明白其傾向性和時代性。《戰鬥的洗禮》是我最早出版的部頭較大的譯著,從俄語轉譯的,出版於1954年11月。這本書出版後我送給了一個老朋友王效伯,他對天主教很有研究,提了二十幾條不合天主教習慣的用語。這些不準確的用語大大破壞了原作氣氛。由此,我深深地理解到「翻譯家必須是雜家」,但術業有專攻,來不得馬虎,翻譯不得不勤於查工具書,勤於向專家請教。歌劇《小花牛》則是從德語翻譯的。《一個人的道路》則是這個階段我部頭最大的翻譯,43萬字多,1959年出版的。

不過,《一個人的道路》讓我花了這麼大功夫,我覺得有些不太值得,因為它的藝術價值並不是那麼高。我想把自己的經歷投入到更值得投入的地方。這時候,我決心去翻譯德語經典文學。

「我們要把200部經典作品都迻譯到中國來」

高立志:你第二階段的翻譯成就是眾所周知的,那就是託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和亨利希·曼的《臣僕》。你和這兩部作品究竟是如何結緣的?

傅惟慈:大概1954到1956年間,具體時間我記不得了,周揚邀郭沫若、錢鍾書、卞之琳、羅念生、馮至、聞家駟、葉水夫等一大批外國文學專家確定了200部外國文學經典作品,這是一個工程,我們要把這200部經典作品都迻譯到中國來。人民文學出版社把這個名單給我看,問有沒有我願意翻譯的。這個名單中包括德語文學12部,像歌德的《浮士德》、席勒的《強盜》,還包括後來田德望先生翻譯的《綠衣亨利》。在我印象裡20世紀的德語文學就是曼兄弟的這兩部。我知道《布登勃洛克一家》的文學史地位,也看過該作品的德語版,很喜歡,於是就抱著自我挑戰的心態,先接下這個大部頭。

高立志:《布登勃洛克一家》的翻譯花了你多長時間?

傅惟慈:我1955、1956年先看了德文版的,1957年動筆,1959年譯完交稿,我這裡還存有第一版,你看看版權頁,1962年12月出版,首印13500冊。

高立志:這中間政治運動並不少,你當時的職業是什麼?怎麼有大塊的時間來做翻譯呢?

傅惟慈:這就說來話長了。我1950年從北大畢業後的第一個職業就是教漢語。當時清華大學是全國第一個開設留學生漢語班的,公開招聘老師。當時外語人才很缺,我通過了考試,又因為學生時代參加抗日、參加過黨的一些地下工作,政審過關,所以就進入了清華大學教書。後來院系合併,這個專業被併入北京大學,於是我到我的母校從事漢語教學工作。不過我越來越被德國文學所吸引,1956年就去找馮至先生,看是否可以調到德語系工作。大學時代,我選修過德語,聽過馮至先生講解浮士德的課程,馮先生對我有印象,很高興我轉過來。當時我的上司是一位華僑,不同意放我走,但他很開通,說只要不影響本職工作我可以做一些文學翻譯與研究工作。後來他很愛護我,在職稱評審等方面都給了我方便,使我可以集中精力做工作。

我的本職工作,教漢語編教材,對我來說太輕鬆,所以自己能夠擠出不少時間來做自己感興趣的事——翻譯。1958年大躍進,我一度翻譯不下去了,下鄉勞動還耽擱半年。這讓我回來後更加珍惜時間,但真有頂不住的感覺,於是找一位精於德語的熟人來合作翻譯《布登勃洛克一家》,他開始是欣然同意,但不久人家權衡形勢,最後為了不影響「進步」,拒絕接受我的「精神汙染」,拒絕走「白專道路」(嚴酷的年代裡,這屬於立功;不過文革後他還是回到了德語文化研究的崗位)。我必須自己獨自支撐。還好,我熬過來了。

翻譯過程中,我正在教一些德國人漢語,他們給我很大幫助。還有我當時同屋的外教也是德國人,正在研究老舍,我倆互相幫助,我給他講老舍,他給我就託馬斯·曼答疑解惑。最後,我把稿子交給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社卻一時找不到可以核對德語原文的合適的審校,就讓一位英文出身的專家審讀,也便沒提出什麼問題來。該書如期出版了,但讓我不能心服的是:有人貶低我是從英文轉譯的。於是我決心再翻譯一部德語名著。

高立志:這促成了《臣僕》的翻譯?

傅惟慈:是啊,因為亨利希·曼在英美文學界不大被認可,當時他的《臣僕》沒有英文本。我翻譯《布登勃洛克一家》後,獲得了人民文學出版社的首肯,他們拿來關於《臣僕》第一部分的別人的試譯稿讓我把把關。我對照了德語原文,沒有發現什麼錯誤。但是總覺得翻譯的文學性不夠,於是我把它完全重譯一遍,交給出版社。出版社對照兩個試譯本後,決定讓我來翻譯。

高立志:你翻譯《臣僕》和翻譯《布登勃洛克一家》有什麼不同的體會?

傅惟慈:我接譯《臣僕》的時候,先去請教馮至先生。他說:亨利希·曼,也許沒有他兄弟名氣大,但就對現實的把握、對諸社會問題的深層分析而言,亨利希甚至還超過託馬斯·曼。馮先生綜合意思大概是,這本書是很難翻的,你估量著辦。那時我剛40歲出頭,「初生牛犢不怕虎」啊。

《臣僕》這本書,寫得真好,它對法西斯上臺的社會基礎的剖析與描繪非常有見地。可惜現在大家不大讀它了。亨利希·曼對中國的影響也遠遠比不上他弟弟。其實他在德語文學界地位高得很,他的《垃圾教授》《亨利四世》都是經典名篇。

高立志:在當時《臣僕》的命運又怎麼樣呢?

傅惟慈:政治運動實在太複雜了,我翻譯《臣僕》過程中也曾經希望另一個朋友合作,趕趕進度,但那個朋友迫於政治壓力也最終放棄了。斷斷續續地,我一個人才譯完這本書就到1965年了,稿子被李文俊君取走,先在《世界文學》上選載一部分,此後書稿一直放在《世界文學》編輯部,文革中沒有丟失,實在萬幸。這書文革後才得以見到天日,一壓就是10多年。

「翻譯是很鍛鍊人的智力遊戲」

高立志:是不是可以說,上世紀80年代文學解凍以來,你開始進入了翻譯的第三個階段?你終於可以自由選擇喜歡的作品翻譯了,當時為什麼首選格雷厄姆·格林呢?

傅惟慈:文革前兩年,我被打入另冊,失去登臺講課的資格,被安排到北京語言學院資料室打雜,每天整理材料,分發報紙。這個資料室結果成了我的精神避難所。因為當時我們學校從英國聘來一位叫威爾金遜的年輕外教,他帶來上

百本企鵝叢書。這些書由我登記上架,供教師借閱,當然我還要負責看看書中是否有什麼不妥的內容。這批書絕大部分都是英國現當代文學,我記得有維吉尼亞·伍爾夫、S.毛姆、E.M.福斯特、多麗絲·萊辛、約翰·韋恩……許許多多的文學傑作呈現在我的眼前,什麼意識流、荒誕派、黑色幽默,像一道道珍饈奇饌供我品嘗。當時政治口號喊得山響,而我在這些書中找到了一小片寧靜的天地,正像格林比喻的:在旋風裡有一個平靜的中心。

威爾金遜帶來的書中,格林的就有五六本,包括《問題的核心》《一支出賣的槍》。《問題的核心》講述了一名正直善良的警察專員,怎麼為殘酷的現實無情撥弄,最後自殺身死的故事。作者在故事中表達的激憤和悲憫,震撼了我,我不能不聯繫到自己的處境:生活到處是陷阱,不管你如何謹慎,也遲早要跌進去。主人公那種走投無路的痛苦讓我感同身受。

後來我到幹校木工廠當木工,同住的師傅每晚回家,我有機會一個人在燈光下反覆閱讀《問題的核心》。這本書語言簡練、樸實無華,卻很有力量;不時流露出詼諧和機巧,同我過去翻譯的充滿框架結構的沉重德語不同,讓我這個翻譯匠,出於習慣,不由得捉摸把這些極具特色的表述方式用中文貼切表達,這是很鍛鍊人的智力遊戲。

高立志:你在《牌戲人生》的這篇文章裡說:翻譯,是一種文字的遊戲——文字的轉換、排列與組合,但這一遊戲也需要一點獨立的思考,一點創造性。「在全心投入後,我常常發現自己已暫時成為自己的主人,不必聽人吆三喝四了。在烏雲壓城的日子裡,我發現玩這種遊戲還可以提供給我一個避風港,暫時逃離現實,隨著某位文學大師的妙筆開始精神遨遊。多麼奇妙的世界!……偶然間,我還會被大師的一個思想火花擊中,我渾身震顫,眼前掠過一道耀眼的光輝。我感到驚奇,人居然能有這樣高度智慧,而我生活的現實為什麼那麼平凡乏味?」

傅惟慈:我翻譯《問題的核心》的用意也大致如此。1979年我把稿子譯出,被收入「當代外國文學」叢書,1980年出版,首印50000冊。《問題的核心》,是我翻譯的第一部英文小說,這本書也是中國最早引進格林的作品之一,此前格林作品只有《一個沉靜的美國人》在50年代被譯介過來,是配合當時反美的時代形勢。我喜歡格林,1981年有機會第一次走出國門,就專程拜望了這個我心儀已久的大作家,《牌戲人生》這書裡有專門文章談這個事。1986年再次拜會格林,我希望能夠促成20卷「格林文集」的出版,格林欣然允諾;很遺憾,幾次文化潮流的反覆,讓這個計劃擱淺了。

格林自稱為「消閒作品」的《一支出賣的槍》,也被我翻譯出來放在我編選的「外國現代驚險小說集」的第一輯第一篇。

「在偵探小說中,我最欣賞的還是錢德勒」

高立志:你主編了「外國驚險小說集」;施鹹榮主編了「外國通俗文庫」,翻譯阿西莫夫的《空中石子》等;馮亦代編選了《七分鐘的夜》《黃狗》;董樂山翻譯了勒卡雷的《鍋匠、裁縫、士兵、間諜》;梅紹武和屠珍翻譯福爾摩斯、哈米特。因為過去外國文學譯介主要偏重經典,但丁、莎士比亞、歌德、託爾斯泰等等,我覺得可以把你們叫做「英美通俗文學研究的拓荒者」。據我所知,你們四五個人其實構成了一個「圈子」。這個圈子既翻譯經典作品,也譯介通俗文學,甚至譯介一些很先鋒的現代派作品,像塞林格《麥田裡的守望者》、奧威爾《一九八四》《動物農莊》以及馮尼格特的作品。

傅惟慈:還有李文俊。不過後來他主要把精力投入了福克納的研究和譯介了。我們都是好朋友,相互交換心得,切磋翻譯經驗。可惜啊,施鹹榮、馮亦代、梅紹武都故去了。

高立志:《牌戲人生》中,有你懷念董樂山、馮亦代、梅紹武的文字。

傅惟慈:董樂山太勤奮了,他總感覺到文革浪費了大量時間要補回來,拼命工作,我就告訴他蠟燭不能兩頭燒,他走得太早了。馮亦代,視野開闊,夫妻合璧,成績很大。梅紹武,那可真是好人,好人吶,不知道為什麼這好人不長壽。

高立志:你怎麼會鉚上通俗文學這樣一塊外國文學研究的撂荒地的?

傅惟慈:也許是性格使然吧。你知道我從小喜歡看雜書,《牌戲人生》這本書裡也說了,我自幼喜歡《子不語》、《聊齋》、《今古奇觀》、《包公案》、《三俠五義》,既然能閱讀外文了,肯定也很注意外國的鬼故事啊、科幻驚險類的。文革間,碰巧我還有機會閱讀。因為梅紹武負責北圖的原版書引進;李文俊在世界文學雜誌社。我就經常從他們那裡借書看,看到很多人們當時不常見的作品。

高立志:你所翻譯的偏於通俗的作品,目前被廣泛閱讀的還有錢德勒。你怎麼會注意到錢德勒呢?

傅惟慈:我看到過一個介紹,說錢鍾書是第一個翻譯錢德勒作品的人。我沒法查證,不過據我推測不大可能。訂購錢德勒的作品倒應該是錢先生圈定的,錢先生喜歡錢德勒,他的確是最早向中國介紹錢德勒的人之一。另一位理解錢德勒的學者是趙蘿蕤。趙蘿蕤說她在美國讀書時,美國人不是把錢德勒看作通俗作家,而是視之為和海明威、福克納並列的大作家,地位很高。所以,嚴肅通俗之分不那麼重要,關鍵是你為什麼讀書?你看,我翻譯偏於通俗的文學作品,但並不譯那種文學價值不高的過於通俗的作品。

高立志:錢德勒作品的哪些特徵讓你愛不釋手?

傅惟慈:吸引我的小說,一個是語言,一個是偵探的性格。我喜歡錢德勒的主人公,錢德勒和哈米特的作品都被成為硬漢派偵探小說。錢德勒的作品語言俏皮、利落,表現力強;其主人公心地善良,對弱者富有同情心;處事瀟灑,你注意他在男女界限的處理上,很有男人氣概。尤其這個主人公怎麼自我嘲諷,他在鬧市中怎麼獨自生活,怎麼打發孤獨,自己和自己下棋啊諸如此類,特別吸引我。

高立志:這和你的人生哲學也很像。

傅惟慈:是的,我認為翻譯最好翻譯與自己氣質相近的作品。翻譯,畢竟不是創作,不可能脫離原作,需要譯者隱蔽自己的立場,去仔細揣摩和領會原作風格。只有趣味相投,譯者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才能同情地理解其語言和人物。在偵探小說中,可讀性更強,故事更離奇的作品有的是,但我最欣賞的還是錢德勒。包括我翻譯羅莎·盧森堡《獄中書簡》,也是因為我對盧森堡的遭遇很感動,對她的人格和思想很欽佩。

「翻譯《丹東之死》,給我一種猜謎般的樂趣」

高立志:在你翻譯的作品當中,還有非常另類的,例如《動物農莊》、《丹東之死》。

傅惟慈:我譯《動物農莊》,是因為董樂山的影響。我譯《丹東之死》倒有些曲折。

畢希納死得早,但他作為天才作家在德國文學史上是有定評的,他是最早寫無產階級的德國作家,所以翻譯他的作品不犯忌。丹東這個人也很有意思,他不像羅伯斯庇爾那樣強硬,那樣暴力,他的人生姿態很人性化。他的故事提醒我們革命成功後,革命者會不會腐化?無論經濟還是法制、文化等方面我們都還有很多事情要做。阿·託爾斯泰曾把畢希納的《丹東之死》譯介到前蘇聯,這個版本又被焦菊隱轉譯成中文。我先注意到焦譯本,很感興趣,又通過人民文學出版社找到《丹東之死》俄文本。俄文本、中文轉譯本和畢希納德文原本一對照,我發現有不少差異,所以我希望把畢希納原作的風貌直接奉獻給中國讀者。

高立志:劇本翻譯要求當行本色,特別是對話很多,像《丹東之死》翻譯是不是更費推敲?

傅惟慈:在「階級鬥爭月月講、天天講」的時候,我們學校的午飯時間是2小時。我從不浪費這難能可貴的可以自主的2小時,便不在學校食堂吃飯,而是到就近的一架安靜的小飯館草草填填肚子,擠時間翻譯《丹東之死》。因為懼怕輿論的壓力,我還瞞天過海,把這本書拆散,夾在經典著作和筆記本裡,在開不完的大會小會和學習中間,覷兩眼,思索著這個詞、那個句子如何處理。

這個劇本的語言非常巧妙,很機智,但有時候非常非常俗,怎麼把這極俗又極形象的語言和比喻恰到好處地用漢語表達出來,這給我一種猜謎般的樂趣。

高立志:你把翻譯視為語言轉換遊戲,背後的意思是你很享受翻譯。我想這就是你和當今很多翻譯的區別吧。現在多是稿費高低決定翻譯態度,出版社和作者都急於趕稿,翻譯不要說風格迻譯,就是表達準確、譯文像漢語也已經不大易得了。不是恭維您,您的文字讓我非常驚訝,如此雅潔明淨!我認為今天也許我們外語水平在提高,但漢語水平在下降。我想問一問,您的翻譯和文字風格是怎樣煉成的?您受了哪些翻譯家的啟發?

傅惟慈:我這人讀書雜,你問我受誰的影響很難確切來說。首先就文字風格而言,我主張一要簡潔,二要言之有物。我肯定會不自覺地受到自己所譯作家作品的影響,例如《童年遊戲》裡說「父親是大神,是我既無法愛又不敢恨的人」,這一段敘述就隱約有《臣僕》的影子。

說到我所欽佩的翻譯家當然很多,傅雷、汝龍都大名鼎鼎啊,還有孫用、李霽野、張谷若、滿濤,他們中外文俱佳,我經常對照原文看他們是如何處理直譯和意譯的關係的。我一度感到自己詞彙貧乏,於是就有意識地去補課。孫用先生不僅給我修改過譯稿,還就詩歌翻譯具體技巧給我教誨。《牌戲人生》中有一篇文章《我戴上了詩人桂冠》記著這個事。我曾應約翻譯德國1848年革命詩,那時候自我支配時間太少,我就晚上上床前先背誦一首,次日上班、開會則一邊默誦一邊打腹稿,腦子裡偶爾閃現妙詞佳句,便隨手記在學習的筆記本裡。後來這本子不慎丟失,竟流落到系「革命」領導小組那裡,我被戴上了反動詩人的桂冠。幸好,我還存有出版社約稿函、德文原版書以及孫用先生與我討論詩歌翻譯的信,事情因此才獲澄清,但他們仍然找我交代反動思想:「詩雖然不是你寫的,但你翻譯的時候是怎麼想的?就沒有共鳴嗎?」

必須承認我和我翻譯的作品,和我所喜歡所欽佩的作家、翻譯家都是有共鳴的。

相關焦點

  • 文學翻譯的黃昏是如何形成的
    3月16日,著名翻譯家傅惟慈去世,本已凋零的外國文學翻譯界再失大家。 01一、沒有人願意從事職業翻譯了嗎?不是。翻譯依然很熱門,只是文學翻譯變冷門了。有一種說法認為,傅惟慈先生翻譯文學作品的年代,懂外語,會翻譯是件很榮耀的事;而當今這個多元化的社會,翻譯淪為了一個普通崗位,年輕人不願意從事這種略顯枯燥的工作。
  • 十大渣翻譯與神翻譯遊戲名
    【遊民星空獨家專稿 文/貓車君】只要有兩種不同的語言,那麼翻譯就會永遠存在。正因為兩種語言間不同的文化背景,再加上娛樂作品的特殊性,翻譯遊戲名稱往往是一件很難的事。遊戲名必須要吸引人,還得切合遊戲主題,總之幾乎要做到面面兼顧,實在不容易。
  • 漸凍人馮錦源的「遊戲人生」:從翻譯到開發遊戲,學無止境
    從事日語翻譯近20年後,「漸凍人」馮錦源的人生目標有了新的變化。如今,他依靠全身唯一能夠活動的兩根手指,開始嘗試視覺小說遊戲的開發。寫劇本,編代碼,找製作團隊設計人物、配樂,用了一年多時間,他的作品《幽鈴蘭》於今年6月底正式公開上線。這是馮錦源第一個遊戲作品。過往人生的34年裡,疾病帶給他的不是絕望,相反給了他更多創作的動力。
  • Elyon 遊戲哈斯大陸地圖界面漢化翻譯_網路遊戲新聞_17173.com中國...
    Elyon 遊戲哈斯大陸地圖界面漢化翻譯 17173 新聞導語 Elyon 遊戲哈斯大陸地圖界面漢化翻譯 翻譯漢化後遊戲地圖:
  • 翻譯是一種「愛的勞作」
    多年來,鄭先生不止一次說過這樣的話:搞外國文藝學研究,最好要翻譯一些他們有關的作品。這不但因為多讀多看,有助於自己辨別能力的提升,知道什麼作品好什麼作品差,而且翻譯也是創作,或謂二度創作。精準的、精益求精的譯文,是提供給人民群眾的精美精神食糧,是比物質食糧更長遠更重要的精神養分,我們如何能掉以輕心呢!言簡意賅,發人深思。
  • 《這本書壞翻電子遊戲》包含超多翻譯錯誤,故意的
    語序混亂、缺乏冠詞的標題首當其衝:《This Be Book Bad Translation Video Games》,明顯是個被機翻後的英文句子,直譯過來就是《這本書壞翻電子遊戲》。來自本書購買網站 Fangamer它是一本回顧 1970 年至今電子遊戲翻譯史的讀物,聚焦日本遊戲翻成英文後產生的種種錯誤。
  • 元氣騎士:遊戲中不準出現英文?涼屋硬核翻譯令人窒息!
    一直廣受玩家好評的涼屋最近也被官方批評了,說是遊戲裡的英文太多需要優化,咱們也不知為什麼,咱們也不敢問,照著要求改總是沒錯的,於是出現了不少相當硬核的翻譯,簡直令人窒息,這對於愛肝地牢的小夥伴們來說可能也是一種別樣的樂趣吧!
  • 當年我們玩到過的經典街機遊戲中,哪些遊戲的名字翻譯得最準確?
    那麼,當年還有哪些遊戲的翻譯比較精確呢?CAPTAIN COMMANDO如果是按照字面意思直接翻譯的話,那就是突擊上尉或者突擊隊長。其實《突擊隊長》這個名字已經是非常準確,但是《名將》這個翻譯更顯意境,更加貼合主題,可以說這是少有的極品翻譯。不過這就苦了很多熱愛這款遊戲的玩家們了,因為百度一下:名將,全都是三國人物,根本查不到這款遊戲。
  • Elyon 遊戲內我的菜單界面漢化翻譯_網路遊戲新聞_17173.com中國...
    漢化翻譯後遊戲內我的菜單界面漢化翻譯圖:未漢化翻譯後遊戲內我的菜單界面原圖:
  • 這些人是怎麼把60萬字的修仙遊戲翻譯成英文的
    遊戲本地化的流程,光講起來很簡單。修仙模擬器的本地化團隊大約有六七人,包含項目經理、譯者和審校。在將一批文本翻譯成英文後,團隊會把這個初步的文本導入進遊戲裡觀察效果,對比、調整,和遊戲開發商GSQ工作室溝通意見,再由GSQ與國外的玩家社群溝通、測試,並獲取進一步的反饋。
  • 遊戲史上的神奇翻譯:神奇翻譯上線,最後一個把我笑噴了
    在魔獸世界中,伊利丹有一句臺詞,直譯是「你們還沒準備好」但國服用「你們這是自尋死路」來代替瞬間霸氣逼人英雄聯盟中錘石的R技能「THE BOS」直譯是盒子的意思,但國服翻譯稱其為「幽冥監牢」趙信的臺詞表面意思是「後面一個槍尖和一個長矛」但放在國服
  • 本地化地獄:三位資深遊戲翻譯詳述他們最悲慘的項目
    …… USgamer.net的這篇系列訪談,通過對三位遊戲本地化行業做過巨大貢獻的翻譯者的採訪,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這個行業的另一面。這句19世紀的諺語意為「翻譯者即背叛者」,它意味著針對將一部作品從一種語言移至另一種的憂慮並不是最近才誕生的。(應景的是,這句話在原本的語言中可構成諧音雙關,但是在英語中就無法重現) 總而言之,翻譯是一門不完善的技藝。只是將文字從一種語言轉換至另一種就已經是個難題了,而真正的挑戰則是捕捉到言語意義的本質——這通常與特定的信念和經驗相關。
  • 《英雄聯盟》這款遊戲的翻譯質量有多高?
    而在這之外,作為新型的娛樂產品:遊戲,自然也需要更好的體現本土化的翻譯。國內能夠獲取較為國外優質遊戲公司的,便不得不提騰訊以及網易了。本篇通過整理遊戲翻譯中,以遊戲中的人名、地名、人物技能、臺詞來分析其翻譯特色。
  • 仙劍奇俠傳被老外翻譯成聖騎士?國產遊戲英文譯名笑死中國玩家!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國產的很多遊戲名字也起得非常有意境,什麼《天涯明月刀》、《古劍奇譚》,一聽就非常有俠客情義、兒女情長的味道,瞬間就能抓住你的眼球。不過這些名稱翻譯成英文會是什麼樣的呢?不得不說有的英文譯名實在是太奇葩了,你根本想不到!
  • 國人用半年時間翻譯百萬字的經典遊戲,玩家有福了
    但好在有一群「漢化組」將一些好遊戲翻譯成中文…… 最近,國內玩家圈萬眾期待的《極樂迪斯科》的中文版本終於放出了!話說《極樂迪斯科》這款遊戲可以說是2019年最大的黑馬,在去年TGA上獲獎無數。
  • 「雲上曲率」以AI翻譯幫助遊戲開拓海外市場|遊戲創新專訪
    當中國廠商將遊戲質量打磨到了世界頂尖水平後,要想開拓更多的海外市場,遊戲內容本身與各國文化、民俗、社會環境等方面的「適配度」,則成為了廠商們研究的重點。「很多出海遊戲都在做『全球服』,那麼玩家之間該如何溝通?打個比方,你說一句『扎心了,老鐵』,我說一句『猴子去上路』,這時候隊內有一位來自英語國家的玩家,通過市面上任何一款常見的翻譯軟體,可能都難以理解這兩位玩家想表達的完整意思。」
  • 那「遊戲攻略」又該如何翻譯?
    對於那些能指導我們的文章,我們都喜歡稱為「攻略」,因此不管是旅遊還是飲食,又或者是遊戲,都有攻略。1.travel tips 旅遊攻略tips是最容易的「攻略」說法之一,旅遊攻略我們可以翻譯成travel tips。
  • 《英雄聯盟手遊》基礎界面簡單翻譯 ,讓你輕鬆遊戲
    各位玩家想要第一時間體驗遊戲就需要進行跨服操作,這也為不少玩家帶來了不少難題,比如遊戲並沒有中文選項。現在,小編我對遊戲的基礎界面進行了簡單的翻譯,方便各位玩家能夠更簡單的上手遊戲。歡迎加入【173LOL手遊交流群:333169979】>>>主界面翻譯:
  • 5名中國留學生在日本被捕:涉嫌擅自翻譯日本漫畫、遊戲
    據京都府警方稱,這5名中國留學生從2015年1月到2018年1月的3年間,在明明知道自己所做之事是違法的情況下,仍然將一些日本漫畫、遊戲、遊戲雜誌的內容翻譯成中文,上傳至中國網站供人閱讀。其中漫畫《好想告訴你》、遊戲《遊戲王ARC-V:卡片力量SP》等等都是由他們翻譯提供的。
  • 國人開發遊戲《審判者》上架Steam 在線求助英日翻譯
    角色扮演類遊戲《審判者(The Inquisitor)》正式上線Steam平臺,該遊戲將於近期發售,有興趣的朋友不妨關注下。《審判者》是一款包含完整劇情和構築、戰鬥系統的短篇RPG遊戲。從墓地復活的審判者,接受神的指示,踏上審判罪人們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