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翻譯的黃昏是如何形成的

2020-12-05 騰訊網
  • 文學翻譯的黃昏是如何形成的

    3月16日,著名翻譯家傅惟慈去世,本已凋零的外國文學翻譯界再失大家。正是由於傅老的精湛譯筆,才使我們領略到毛姆、託馬斯·曼、格雷厄姆·格林等人作品之妙。
      不知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受:近年來新出的外國文學著作,不如早年間的譯本好讀了,就連最近的幾位外國諾獎得主作品,因語句不順而讀不懂的現象也比比皆是。人們的普遍共識是:當今中青年的譯者,翻譯水準較之老一輩翻譯家有明顯差距,得到學界和大眾普遍認可的譯者可謂鳳毛翎角。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文學翻譯的慘澹景象呢?[詳細]

.

本文系騰訊文化「文化觀察」獨家稿件,作者:李巖。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

01

一、沒有人願意從事職業翻譯了嗎?

不是。翻譯依然很熱門,只是文學翻譯變冷門了。

有一種說法認為,傅惟慈先生翻譯文學作品的年代,懂外語,會翻譯是件很榮耀的事;而當今這個多元化的社會,翻譯淪為了一個普通崗位,年輕人不願意從事這種略顯枯燥的工作。而實際上,老一輩翻譯家輩出的年代,受極左思潮影響,全國精通外語的專業人才很有限。如今,在小學開辦英語課已經非常普遍,幾乎每個綜合大學都有外語專業,中國人的外語普及率遠非幾十年前可比。

從專業角度來看,全國擁有英語專業碩士點的高校就有220所以上。作為選拔職業翻譯人才的全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儘管通過率常年維持在1/10左右,但依然報考者如雲。僅2013年的報名人數就達54065人。據估算,全國從事翻譯工作的人員不少於40萬。

然而具體說到文學翻譯,不得不承認,其在各個翻譯方向中屬於冷門了。其實這不只是翻譯領域,在整個中國的文化生態中,文學的重要性在這幾十年間逐漸降低。遙想上世紀80年代,文學是中國人業餘生活的主流,新華書店買外國名著的人能拍出上百米的長隊,一本外國文學作品動輒銷量幾十萬冊。再加上十年動亂期間,一批有深厚文學底蘊的大家無法自由創作,只能把寫作的理想投射到翻譯中,也在無意中留下了大量經典的譯作。

相比之下,如今的外國文學作品,能賣到上萬冊的已經算得上暢銷書了。文學出版行業的整體低迷,使得文學翻譯領域無法聚集到最優秀的外語人才,變得冷門也就不足為怪了。

上世紀80年代曾掀起一股「讀書熱」潮流,圖為80年代在三聯書店閱讀的人群。

02

二、文學翻譯收入非常低嗎?

不完全是。「中譯外」翻譯堪稱高收入階層。

誠然,相比起日收入過萬的同聲傳譯等工作,文學翻譯的收入著實不高。一般的外國文學作品,出版社給譯者的稿酬基本在50-60元/千字。而要保證質量的話,每天的翻譯量不會超過2000字,這麼算下來,文學翻譯的收入的確不高。

然而任何翻譯都是雙向的,有從外文翻譯成中文的,也就有從中文翻譯成外文的。實際上,在我國翻譯行業有一個嚴重不平等的現象,即「中譯外」的價格遠遠超過「外譯中」。普通的中譯外翻譯能夠拿到300-500元/千字,經驗豐富的高級翻譯甚至更高。這個收入水平在工薪階層中算是很高的了。

「中譯外」翻譯之所以貴,一方面是作為中國人來講,「中譯外」難度大於「外譯中」,因此能夠勝任的人相對較少,物以稀為貴。但是更重要的原因,則與「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略密切相關。

在中國的出版行業,每年進出口的「貿易逆差」都在上億美元以上。2012年,全國累計出口圖書、報紙、期刊2061.77萬冊(份)、7282.58萬美元;進口的數字為3138.07萬冊(份)、30121.65萬美元,「逆差」達到了2.28億美元。

這樣的進出口逆差與全球GDP第二的身份之間,無疑有著不小的尷尬。基於此,「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中國文化著作翻譯出版工程」等項目陸續啟動。其中「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起源於2004年,由國務院新聞辦和原新聞出版總署聯合主持,以資助翻譯費用和推廣費用的方式,向海外受眾推出以出版為載體的各種文化產品,至今投入已超億元。

可以說,這樣充沛的資金支持,是「中譯外」價格遠超「外譯中」的最主要原因。

「中譯外」翻譯貴與「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略密切相關,圖為麥家小說《解密》的三個外文版本。

03

三、譯者不願從事文學翻譯是因為收入低嗎?

不完全是。主要原因是譯著不能評職稱。

「中譯外」的翻譯人才在中國文化輸出方面做出的貢獻自不必說,但與普通讀者真正相關的,還是「外譯中」。事實上,很多高校教師不願進行翻譯工作,主要原因並不是嫌錢少。這裡說兩個現象:

1、在網絡普及,電子詞典、谷歌翻譯被廣泛應用的今天,專業翻譯的速度大大加快。《追風箏的人》譯者李繼宏表示,他的翻譯速度在1000-1500字/小時,即使拿50-60/千字的稿酬,依然可以月入過萬。

2、很多高校教師寧願寫那些基本沒有收入,寫完後只印幾十本的專著、論文,也不願從事翻譯工作。

職稱對於體制內的人有多大用處,大家都清楚,不必贅述。而譯著在評職稱的過程中,無法起到「核心期刊」發表論文的作用。因此在高校教師這個潛在翻譯人才聚集的群體中,譯書就成了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

04

四、「重譯本」大量出現是因沒有外文經典可翻譯?

不是。出重譯本,主要因成本低廉,可以「偷懶」。

出版行業的一大景觀是:一批文學名著被各家出版社反覆重譯、再版(如《小王子》一書,據不完全統計約有60個中譯本,這還不包括同一譯者在不同出版社的版本以及各類「縮寫本」);而另一批國外學界公認的經典著作卻幾乎沒有被翻譯過(如多次在諾獎賠率榜上躋身前五位的匈牙利作家彼德·納達斯,至今仍無任何中譯本)。

之所以出現一本書被反覆重譯出版的景象,大致有以下三個原因:

1、經典作品知名度高,可省去宣傳費用。如上文提到的聖埃克蘇佩裡的《小王子》,大眾不僅對書名和內容耳熟能詳,就連作者駕機失蹤的傳奇經歷都常為書迷所津津樂道,出版這樣的書基本能保證穩賺不賠。

2、經典作品版權保護期大都已過,可以不用付版權費。一般作品的版權保護期為作者死後50年,大多數外國文學名著都超過了這一期限,理論上是可以免費隨意出版的。

3、更重要的是,重譯經典作品,可以有大量的前作可資「借鑑」。好一點的借鑑,是照著外文翻譯,並不時與之前的譯作進行比對;而更惡劣的借鑑,則是將前人譯作裡的中文,換一種說法寫出來。例如將別人譯本裡的「我一定不會輸給他」,改寫成「他肯定贏不了我」,意思一樣,文字有區別,也就不會有人指責這是抄襲。

像《小王子》這種經典作品因知名度高不愁銷路,還可省去宣傳費,因此重譯率很高。圖為法文原版《小王子》

這樣偷懶的辦法不僅速度快,而且精度高,還不易被發現(可以同時「借鑑」幾種譯本),被不少書商視作賺錢的捷徑。

結語

傅惟慈先生曾以日譯千字的速度過上了體面生活,這個速度放到現在,會讓譯者餓死。公允地講,文學翻譯的確進入了一個黃昏期,這是大環境使然,也是行業惡性競爭使然。未來是從黃昏進入漫漫黑夜,還是熬過去迎來黎明,誰也無法預知。

聯繫我們

發評論得Q幣

歡迎廣大網友踴躍參與發表評論!
評獎規則:評論獲置頂的1名網友,獎勵50q幣。選出高質量評論20條,每人10q幣。

往期回顧

2014.01.04

第192期:鄉土文學的前世今生:如何從政治先鋒到落寞無聲

2013.12.30

第191期:一夢250年,《紅樓夢》為何成絕響?

2013.12.28

第190期:"紅學":是學術還是"皇帝的新裝"?

2013.12.19

第189期:郭德綱為什麼比陳佩斯幸運?

2013.12.04

第189期:為"文化極品"招魂:中國傳統文化不是器物文化

2013.08.03

第150期:《文訊》事件啟示錄:臺灣文化界從不文人相輕

2013.07.31

第149期:老百姓的文化狂歡:香港書展能帶給內地什麼啟發?

2013.07.22

第148期:臺灣文化不死 文人積聚救雜誌

2013.07.15

第147期:中國農民為什麼自殺?

2013.07.12

第146期:低調回歸:老字號生活書店能走多遠

2013.07.08

第145期:"消費"歷史:逐漸庸俗化的當代通俗史敘述

2013.07.05

第144期:南渡北歸:逝去的民國多樣化歷史敘述

2013.07.02

第143期:天下幻滅:中西碰撞下的晚近歷史敘述

2013.06.24

第142期:革新與圖強:進化論思潮下的晚近歷史敘述

2013.06.21

第141期:好文漸絕種:誰閹割了高考作文的文學性

2013.06.08

第140期:文化失序下的高考:時代洪流中的四考生

2013.06.07

第139期:誰動了她的胸罩:作弊為何屢禁不止

2013.05.31

第138期:作家的面子 : 為錢寫作丟人嗎?

2013.05.29

第137期:傳統出版業死循環:做書是死,不做書也是死

2013.05.24

第135期:出版業亂象:"嫖客"心態搞文化

2013.05.08

第134期:致我們漸無追求的青春文學

2013.04.26

第133期:博士後當中學教師:屈才還是進步?

2013.04.24

第132期:從汶川到蘆山:回看新聞當事人

2013.04.19

第131期:鳳凰萬人坑:被金錢綁架的文物古蹟

2013.04.17

第130期:剪刀與顏料 : 文藝作品刪改趣事

2013.04.11

第129期:文學批評有底線 才會有自由

2013.04.10

第128期:中國影評人的黃昏:未生已死?

2013.04.03

第127期:朝鮮畫家:畫領袖畫最崇高

2013.03.31

第126期:張國榮十年忌:理想藝人缺位下的中國產物

2013.03.27

第125期:影響中國幾代人的俄羅斯文學黃金時代

2013.03.25

第124期:花甲知青:時代中的人與文

2013.03.21

第123期:畫布上的中國:從四幅畫看中國農民流變

策劃團隊

  • 出品騰訊文化
  • 撰稿有毛僧
  • 編輯李巖 張淼淼
  • 設計呂沛東
  • 製作王晶

相關焦點

  • 阿倫·阿吉談文學翻譯
    這麼說吧,我一直經歷著從一種語言向另一種或多種語言的轉換,因為我想表達的意思往往形成於一種語言,但我必須用另一種語言說出來。翻譯就是我的生活狀態。來到美國十年之後,您開始翻譯土耳其當代著名作家比爾蓋·卡拉蘇(Bilge Karasu),以此重建和土耳其的聯繫。當時是怎麼做出這個決定的?
  • 法語文學翻譯家談文學與城市:現代都市是作家的鏡子
    這也是當下所有書寫都市文學的一種共同的主題,都市文學不再對一座城市的特徵來進行描摹,而是探討人與都市的關係,直指的還是人性本身。記者:在國內的圖書市場,儘管有法國當下文學的翻譯介紹,但對於一般讀者而言,可能更熟悉與閱讀的是法國經典的作家作品。翻譯者和出版社應該如何將好的法國當下文學推介給讀者?
  • 文學翻譯家許淵衝獲「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
    據新華社柏林專電8月2日,在柏林舉行的第20屆世界翻譯大會會員代表大會上,中國文學翻譯家許淵衝榮獲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國際翻譯家聯盟(國際譯聯)2014「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成為該獎項1999年設立以來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翻譯家。
  • 「黃昏戀」翻譯成「twilight love」?知行翻譯:中式英語
    元旦期間,小張帶著外國朋友去浙江東部的一個沿海城市遊玩,為了領略海景,他們決定去碼頭坐船,當他們一行走到碼頭時,抬頭卻看到「碼頭進口(Quay Import)」字樣的標牌,這時他身邊的外國朋友問他這個標牌是什麼意思,頓時小張的臉色紅了起來,因為留學5年的他自然明白這個翻譯時典型的「
  • 2014海外中國文學譯作餘華影響最大
    原標題:餘華影響最大 《黃昏裡的男孩》餘華  近些年世界出版的中國文學主題的圖書品種(包括外文寫作和翻譯作品),一直保持在年度700依據全球圖書館收藏數據的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Inc ,聯機計算機圖書館中心)資料,最新檢索出在全世界112個國家和地區,470多種語言、兩萬多家圖書館中,2014年在海外出版的中國文學翻譯作品已有100多種,依據影響力排名(按照收藏圖書館數量在30家以上,約為總圖書館數量的1∕100強),可以發現2014年影響力最大的中國當代文學譯作(含香港、臺灣
  • 文學大省難稱翻譯大省 陝翻譯出版3部本土作品
    論壇開幕式當天還將召開「陝西文學的特色與國際傳播」分論壇,就當前陝西文學翻譯的現狀,展開挫折與機遇的討論。  文學大省難稱文學翻譯大省  「了解一個民族和國家,最好的方式是從她的詩歌小說入手。一部好的文學作品,一臺好的歌舞,會使外國朋友對一個國家的印象改變很多。」
  • 他不懂外文,卻翻譯了170部外國作品,開創中國文學翻譯先河
    作為一名不懂外語的翻譯家,林紓通過和懂外文者合作,用文言翻譯了一百七十餘部外國作品,開創了中國文學翻譯之先河,對中國文學的繁榮與興旺,功不可沒。林譯小說在清末民初風行大江南北,深受讀者喜愛,影響深遠,不僅扭轉了當時國人的小說觀,提高了小說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改變了中國小說發展的軌跡,同時對國人的陳舊觀念和意識產生了巨大的衝擊。
  • 當下文學翻譯為何難出大師?圍繞出版軸心轉
    現在的問題是,雖然翻譯專業都在成立,但卻有相當的院校沒能力培養真正好的翻譯專業碩士。無論是在培養方式還是在招收學生水平上都面臨很大的挑戰。在學術型院校,對理論素養要求高,而翻譯專業則是以實踐為重的專業。在教學中如何讓學生真正實幹起來是個問題。招收進來的研究生,中文、外文水平都不夠厚實,兩年的時間,語言打底都很緊張,更別談其他學科的綜合積澱了。
  • 美國翻譯家葛浩文:對中國文學進入世界很樂觀
    上世紀60年代,葛浩文在美國海軍服役被派到臺灣時學習過漢語,後在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獲中國文學博士學位。1976年,他翻譯了第一本中文小說——蕭紅的《呼蘭河傳》,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至今已先後出版四五十本譯作。  他嚴謹而講究的翻譯風格、以原著為中心的翻譯原則、追求「信、達、雅」的翻譯手法,「讓中國文學披上了當代英美文學的色彩」(——語出戴乃迭)。
  • 中國文學翻譯亟待告別「粗糙時代」
    ,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大學東方系常務副主任羅季奧諾夫很形象地描述了中國當代文學在俄羅斯的「慘狀」:與政治經濟的熱相比,中國文學在俄羅斯不能說是冷的,但至少是涼的。」羅季奧諾夫介紹,「翻譯逆差明顯,達到了20倍,俄羅斯的80後和90後根本就不知道當代中國文學是什麼,他們只了解西方文學。」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在國外的這一翻譯情況令與會者大感意外。
  • 韓少功:我對文學翻譯的前景仍充滿信心
    以這本書的義大利語和韓語的譯介為切入點,11月16日下午,一場主題為「翻譯出版與中國文學的海外傳播」的啟動儀式在海南省三亞市艾迪遜酒店舉行,這場活動由中國外文局和中共海南省委宣傳部共同主辦,也是首屆海南島國際圖書(旅遊)博覽會的系列文化主題活動之一。
  • 中國網絡文學走紅泰國 字幕組翻譯中國電視劇
    【本報駐泰國特派記者 俞懿春】走進泰國曼谷一家連鎖書店,《環球時報》記者驚訝地發現,居於外國浪漫小說榜首的全是中國網絡文學。排在前五位的分別是《醫香4》《楚王妃》《微微一笑很傾城》《何為賢妻》《醫香3》。此外,《甄嬛傳》《鳳求凰》《且試天下》等中國網絡文學書籍也整齊地擺放在書架上。
  • 以書為橋 中俄首設「文學外交」翻譯獎
    「相向而行·俄中文學外交翻譯獎」圓桌會議在線舉行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晶晶):9月26日,第27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框架內系列活動之一——「相向而行·俄中文學外交翻譯獎」圓桌會議在線舉行,來自中俄兩國的專家學者圍繞「文學外交」的概念、中俄文學交流等話題展開深入討論
  • 世界主義意識在外國文學教學中的運用,觀念的形成,如何面對?
    教師世界主義意識的形成教師世界主義意識的形成是外國文學教學中世界主義意識踐行的關鍵因素。教師的觀念直接影響著學生對課程的接受和觀念的形成。我們所稱的外國文學的課程,是指除中國文學之外的其他國家的文學,從時間上包括上下幾千年的文學積澱,在空間上則包括了大大大小小的諸多國家。眾多國家上下幾千年的文學現象的選擇本身其中無疑會滲透篩選者的意識形態,所以如何選擇?
  • 許淵衝獲國際譯聯「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
    原標題:許淵衝獲國際譯聯「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   央廣網北京8月22日消息 中國外文局、中國翻譯協會、中國翻譯研究院今天代表國際翻譯家聯盟授予我國著名翻譯家、北京大學教授許淵衝先生國際譯聯2014「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
  • 宗教翻譯文學:近代以來理解梁發的不同思路
    他在教會系統內外產生影響,則得益於他的翻譯與寫作能力。梁發的文體選擇,是對馬禮遜、米憐中文文體觀的呼應與發展,也在一定意義上拓展了近代文學的邊界,宜從宗教、翻譯、文學等多個層面認識和理解。梁發通常並不被認為是一個文學人物,但他在教會系統內外產生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他的布道演說和寫作。[1]從本質上講,演說和寫作是一種文學的方式。
  • 你讀不懂西方文學,很可能是因為看了「假」翻譯
    關於為什麼不愛看西方文學這個問題,很多人認為是翻譯的原因。錢鍾書先生也說過:「拙劣晦澀的譯文無形中替作品拒絕讀者。」(見《林紓的翻譯》,收於《七綴集》)這些翻譯得不好的西方文學作品,自然讓人難以卒讀。文學翻譯人才難得翻譯無疑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錢鍾書認為:「文學翻譯的最高標準是『化』。把作品從一國文字轉變成另一國文字,既能不因語文習慣的差異而露出生硬牽強的痕跡,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風味,那就算得入於『化境』。」
  • 愛看外國文學名著?那些陳年的翻譯工作就像走鋼絲
    「文革」爆發後,《外國古典文學名著叢書》的出版徹底中止。   1966年夏,上海發生了大規模的焚書,很多翻譯界老人親手燒掉了自己的大量譯稿。人文社上海分社外國文學編輯室編輯王科一因翻譯《十日談》等名著被批鬥,當天深夜,他在家中廚房開煤氣自殺。   上海所有出版社都停止了工作。
  • 《馮至譯文全集》:被學者和詩人光芒掩蓋的德語文學翻譯家
    馮至曾被魯迅稱譽為「中國最傑出的抒情詩人」,是中國德語文學翻譯與研究的奠基人,先後曾在同濟大學、北京大學任教,後又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一生致力於外國文學的教學、研究和推廣。近日,「重讀『外來的養分』——《馮至譯文全集》新書發布會」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舉行。
  • 翻譯如何成為使者?
    可以說,中國文學走向世界是一種雙向的需求。當前,整個世界正處在一個關鍵的調整期,世界比任何時候都需要中國文學,中國文學也比任何時候都需要「走出去」,需要通過文學作品中對今日中國的描繪和反映,通過其中蘊含和展示的今天的中國人的精神風貌和文化品格,去發揮文學這一歷久彌新的藝術形式的獨特魅力,增進中國與世界的溝通與理解,助力中國在世界發展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