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翻譯的黃昏是如何形成的
3月16日,著名翻譯家傅惟慈去世,本已凋零的外國文學翻譯界再失大家。正是由於傅老的精湛譯筆,才使我們領略到毛姆、託馬斯·曼、格雷厄姆·格林等人作品之妙。
不知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受:近年來新出的外國文學著作,不如早年間的譯本好讀了,就連最近的幾位外國諾獎得主作品,因語句不順而讀不懂的現象也比比皆是。人們的普遍共識是:當今中青年的譯者,翻譯水準較之老一輩翻譯家有明顯差距,得到學界和大眾普遍認可的譯者可謂鳳毛翎角。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文學翻譯的慘澹景象呢?[詳細]
.
本文系騰訊文化「文化觀察」獨家稿件,作者:李巖。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
01
一、沒有人願意從事職業翻譯了嗎?
不是。翻譯依然很熱門,只是文學翻譯變冷門了。
有一種說法認為,傅惟慈先生翻譯文學作品的年代,懂外語,會翻譯是件很榮耀的事;而當今這個多元化的社會,翻譯淪為了一個普通崗位,年輕人不願意從事這種略顯枯燥的工作。而實際上,老一輩翻譯家輩出的年代,受極左思潮影響,全國精通外語的專業人才很有限。如今,在小學開辦英語課已經非常普遍,幾乎每個綜合大學都有外語專業,中國人的外語普及率遠非幾十年前可比。
從專業角度來看,全國擁有英語專業碩士點的高校就有220所以上。作為選拔職業翻譯人才的全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儘管通過率常年維持在1/10左右,但依然報考者如雲。僅2013年的報名人數就達54065人。據估算,全國從事翻譯工作的人員不少於40萬。
然而具體說到文學翻譯,不得不承認,其在各個翻譯方向中屬於冷門了。其實這不只是翻譯領域,在整個中國的文化生態中,文學的重要性在這幾十年間逐漸降低。遙想上世紀80年代,文學是中國人業餘生活的主流,新華書店買外國名著的人能拍出上百米的長隊,一本外國文學作品動輒銷量幾十萬冊。再加上十年動亂期間,一批有深厚文學底蘊的大家無法自由創作,只能把寫作的理想投射到翻譯中,也在無意中留下了大量經典的譯作。
相比之下,如今的外國文學作品,能賣到上萬冊的已經算得上暢銷書了。文學出版行業的整體低迷,使得文學翻譯領域無法聚集到最優秀的外語人才,變得冷門也就不足為怪了。

02
二、文學翻譯收入非常低嗎?
不完全是。「中譯外」翻譯堪稱高收入階層。
誠然,相比起日收入過萬的同聲傳譯等工作,文學翻譯的收入著實不高。一般的外國文學作品,出版社給譯者的稿酬基本在50-60元/千字。而要保證質量的話,每天的翻譯量不會超過2000字,這麼算下來,文學翻譯的收入的確不高。
然而任何翻譯都是雙向的,有從外文翻譯成中文的,也就有從中文翻譯成外文的。實際上,在我國翻譯行業有一個嚴重不平等的現象,即「中譯外」的價格遠遠超過「外譯中」。普通的中譯外翻譯能夠拿到300-500元/千字,經驗豐富的高級翻譯甚至更高。這個收入水平在工薪階層中算是很高的了。
「中譯外」翻譯之所以貴,一方面是作為中國人來講,「中譯外」難度大於「外譯中」,因此能夠勝任的人相對較少,物以稀為貴。但是更重要的原因,則與「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略密切相關。
在中國的出版行業,每年進出口的「貿易逆差」都在上億美元以上。2012年,全國累計出口圖書、報紙、期刊2061.77萬冊(份)、7282.58萬美元;進口的數字為3138.07萬冊(份)、30121.65萬美元,「逆差」達到了2.28億美元。
這樣的進出口逆差與全球GDP第二的身份之間,無疑有著不小的尷尬。基於此,「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中國文化著作翻譯出版工程」等項目陸續啟動。其中「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起源於2004年,由國務院新聞辦和原新聞出版總署聯合主持,以資助翻譯費用和推廣費用的方式,向海外受眾推出以出版為載體的各種文化產品,至今投入已超億元。
可以說,這樣充沛的資金支持,是「中譯外」價格遠超「外譯中」的最主要原因。

03
三、譯者不願從事文學翻譯是因為收入低嗎?
不完全是。主要原因是譯著不能評職稱。
「中譯外」的翻譯人才在中國文化輸出方面做出的貢獻自不必說,但與普通讀者真正相關的,還是「外譯中」。事實上,很多高校教師不願進行翻譯工作,主要原因並不是嫌錢少。這裡說兩個現象:
1、在網絡普及,電子詞典、谷歌翻譯被廣泛應用的今天,專業翻譯的速度大大加快。《追風箏的人》譯者李繼宏表示,他的翻譯速度在1000-1500字/小時,即使拿50-60/千字的稿酬,依然可以月入過萬。
2、很多高校教師寧願寫那些基本沒有收入,寫完後只印幾十本的專著、論文,也不願從事翻譯工作。
職稱對於體制內的人有多大用處,大家都清楚,不必贅述。而譯著在評職稱的過程中,無法起到「核心期刊」發表論文的作用。因此在高校教師這個潛在翻譯人才聚集的群體中,譯書就成了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
04
四、「重譯本」大量出現是因沒有外文經典可翻譯?
不是。出重譯本,主要因成本低廉,可以「偷懶」。
出版行業的一大景觀是:一批文學名著被各家出版社反覆重譯、再版(如《小王子》一書,據不完全統計約有60個中譯本,這還不包括同一譯者在不同出版社的版本以及各類「縮寫本」);而另一批國外學界公認的經典著作卻幾乎沒有被翻譯過(如多次在諾獎賠率榜上躋身前五位的匈牙利作家彼德·納達斯,至今仍無任何中譯本)。
之所以出現一本書被反覆重譯出版的景象,大致有以下三個原因:
1、經典作品知名度高,可省去宣傳費用。如上文提到的聖埃克蘇佩裡的《小王子》,大眾不僅對書名和內容耳熟能詳,就連作者駕機失蹤的傳奇經歷都常為書迷所津津樂道,出版這樣的書基本能保證穩賺不賠。
2、經典作品版權保護期大都已過,可以不用付版權費。一般作品的版權保護期為作者死後50年,大多數外國文學名著都超過了這一期限,理論上是可以免費隨意出版的。
3、更重要的是,重譯經典作品,可以有大量的前作可資「借鑑」。好一點的借鑑,是照著外文翻譯,並不時與之前的譯作進行比對;而更惡劣的借鑑,則是將前人譯作裡的中文,換一種說法寫出來。例如將別人譯本裡的「我一定不會輸給他」,改寫成「他肯定贏不了我」,意思一樣,文字有區別,也就不會有人指責這是抄襲。

這樣偷懶的辦法不僅速度快,而且精度高,還不易被發現(可以同時「借鑑」幾種譯本),被不少書商視作賺錢的捷徑。
結語
傅惟慈先生曾以日譯千字的速度過上了體面生活,這個速度放到現在,會讓譯者餓死。公允地講,文學翻譯的確進入了一個黃昏期,這是大環境使然,也是行業惡性競爭使然。未來是從黃昏進入漫漫黑夜,還是熬過去迎來黎明,誰也無法預知。
聯繫我們
發評論得Q幣
歡迎廣大網友踴躍參與發表評論!
評獎規則:評論獲置頂的1名網友,獎勵50q幣。選出高質量評論20條,每人10q幣。
往期回顧
2014.01.04

第192期:鄉土文學的前世今生:如何從政治先鋒到落寞無聲
2013.12.30

第191期:一夢250年,《紅樓夢》為何成絕響?
2013.12.28

第190期:"紅學":是學術還是"皇帝的新裝"?
2013.12.19

第189期:郭德綱為什麼比陳佩斯幸運?
2013.12.04

第189期:為"文化極品"招魂:中國傳統文化不是器物文化
2013.08.03

第150期:《文訊》事件啟示錄:臺灣文化界從不文人相輕
2013.07.31

第149期:老百姓的文化狂歡:香港書展能帶給內地什麼啟發?
2013.07.22

第148期:臺灣文化不死 文人積聚救雜誌
2013.07.15

第147期:中國農民為什麼自殺?
2013.07.12

第146期:低調回歸:老字號生活書店能走多遠
2013.07.08

第145期:"消費"歷史:逐漸庸俗化的當代通俗史敘述
2013.07.05

第144期:南渡北歸:逝去的民國多樣化歷史敘述
2013.07.02

第143期:天下幻滅:中西碰撞下的晚近歷史敘述
2013.06.24

第142期:革新與圖強:進化論思潮下的晚近歷史敘述
2013.06.21

第141期:好文漸絕種:誰閹割了高考作文的文學性
2013.06.08

第140期:文化失序下的高考:時代洪流中的四考生
2013.06.07

第139期:誰動了她的胸罩:作弊為何屢禁不止
2013.05.31

第138期:作家的面子 : 為錢寫作丟人嗎?
2013.05.29

第137期:傳統出版業死循環:做書是死,不做書也是死
2013.05.24

第135期:出版業亂象:"嫖客"心態搞文化
2013.05.08

第134期:致我們漸無追求的青春文學
2013.04.26

第133期:博士後當中學教師:屈才還是進步?
2013.04.24

第132期:從汶川到蘆山:回看新聞當事人
2013.04.19

第131期:鳳凰萬人坑:被金錢綁架的文物古蹟
2013.04.17

第130期:剪刀與顏料 : 文藝作品刪改趣事
2013.04.11

第129期:文學批評有底線 才會有自由
2013.04.10

第128期:中國影評人的黃昏:未生已死?
2013.04.03

第127期:朝鮮畫家:畫領袖畫最崇高
2013.03.31

第126期:張國榮十年忌:理想藝人缺位下的中國產物
2013.03.27

第125期:影響中國幾代人的俄羅斯文學黃金時代
2013.03.25

第124期:花甲知青:時代中的人與文
2013.03.21

第123期:畫布上的中國:從四幅畫看中國農民流變
策劃團隊
- 出品騰訊文化
- 撰稿有毛僧
- 編輯李巖 張淼淼
- 設計呂沛東
- 製作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