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後13章手稿曾在「文革」時被毀(圖)

2021-01-11 中國新聞網

  老舍在美國時的寫作照

  1980 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包括《惶惑》、《偷生》、《饑荒》的《四世同堂》,也缺少最後十三章。

  1986 年,《四世同堂》由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在以前版本的基礎上增添翻譯過來的最後十三章,是國內最早的完整版。

  1945 年冬,老舍全家在北碚寓所大門前合影。左起:舒濟、舒雨、老舍、舒乙、舒立、胡絜青。

  老舍名著《四世同堂》創作開始於1944年的重慶,到今年整整70周年。同時,今年還是老舍先生誕辰115周年和從事文學創作90周年。《四世同堂》反映了抗日戰爭時期古都北平淪陷後,廣大人民的屈辱、痛苦、憤怒和抗爭。解放前出版過第一部《惶惑》和第二部《偷生》的單行本。直到1980年,包括第三部《饑荒》在內的《四世同堂》,才首次在國內出版。但按1945年老舍為《四世同堂》作的《序》,全書應有一百章,而出版的只有八十七章,也就是說結尾部分的十三章「消失」了。事實上,這十三章因為政治原因一直未能與讀者見面,在「文革」期間,這十三章的手稿最終遺失。但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老舍家人得到了老舍四十年代末旅美期間艾達·普魯伊特譯成英文的《四世同堂》縮寫本,欣喜地發現了中文版中沒有包括的結尾部分,最終由翻譯家馬小彌將這部分英文轉譯成中文,老舍家人用「破鏡重圓」來形容這失而復得的結尾。

  後13章或因政治原因被刪

  《饑荒》在1950年5月到1951年1月在上海的《小說》月刊上連載,當時雜誌的主編是周而復,在連載到第87章的時候,文末寫了「(完)」 的字樣。老舍家人稱,小說並沒有完,但由於政治原因,只能被迫到這裡戛然而止,作為不是結尾的結尾,「文革」後才有機會將真正的結尾補全。

  「1949年,老舍當時是將全部百萬字的手稿拿回國了,給了上海的《小說》雜誌,但因為政治原因,後13章被砍掉了。」舒乙解釋原因有二,最後13章中描寫了中國的勝利和日本的失敗,中國為勝利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不像一個真正的勝利者,「書中主要人物死了19個,在某些人看來顯得太悲了,因此便被刪去」,另一個原因是最後13章較多地描寫了瑞全和錢詩人的地下抗日活動,「只寫了他們是『地下工作者』,並沒說明這是共產黨,很有可能被曲解為對八路軍的功績的一種忽略和不公,所以被刪去。」

  周而復建國後任上海市委統戰部第一副部長,「文革」後又曾任文化部副部長,在2004年去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主編「文革」後第一版《四世同堂》的林納去世,《四世同堂》結尾之謎隨著知情人越來越少,也只能存在於揣測之中,而永遠成為一個遺憾了。

  後13章手稿毀於「文革」期間

  小說《四世同堂》分三部,分別是《惶惑》、《偷生》和《饑荒》,總共80多萬字,是老舍著作中篇幅最長、寫作時間最長的一部小說。起初創作時,老舍預計創作一百章,每章一萬字,共計一百萬字,然而目前的版本只留下完整的前87章,後13章結局並不是老舍的原稿,而是根據英文版翻譯過來的,原稿的最後13章誰也沒有見過。那麼最後13章到底去了哪兒?

  老舍之子舒乙稱,老舍當年確實創作完成了一百萬字,但由於種種不可知的原因,後13章並沒有發表出來。目前現存的《四世同堂》手稿只有前兩部《惶惑》、《偷生》和一小部分《饑荒》,最後13章在「文革」當中抄家時被毀掉了,「可以說結尾永遠的遺失了。」

  老舍夫人胡絜青和兒子舒乙在《破鏡重圓》一文中肯定,「《饑荒》的手稿肯定是帶回了國」。文中寫:家人至今記得很清楚,《饑荒》的手稿並非寫在稿紙上,而是寫在大十六開的厚厚的美國筆記本中,有很硬的黑紙面,字是用鋼筆寫的,很規整,本數很多,摞起來足有十幾釐米高,《小說》雜誌的連載就是根據這份手稿印刷的。可惜,這份手稿全部毀於十年內亂,後十三章就包括在其中。

  英文翻譯版補全了《四世同堂》

  「文革」結束後,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在1979年10月、和四川人民出版社在1979年10月到1980年1月間同時出版了《四世同堂》,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還找來了著名的漫畫家丁聰來為書畫封面和內頁插圖,書名的字也是由孫奇峰題寫的。四川人民出版社的第一部《惶惑》印了九萬二千冊,第二部《偷生》印了10萬冊,第三部《饑荒》印了11萬冊,三冊共3.88元人民幣,但這個版本是缺少最後13章的版本。

  之後,馬小彌將英文版翻譯成中文,共50萬字,雖然前面內容沒有國內原版完整,但卻有最後13章的內容。1982年,北京《十月》雜誌將這最後13章的內容發表,1983年,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以單本《四世同堂補篇》的形式出版,1985年再以合訂本出版。這個合訂本全文共88.6萬字,之後出版、再版的書中,最全的《四世同堂》就是這個版本了。

  「老舍本人並沒有看過現在的結局,因為從英文翻譯回來時他已經去世。」人民文學出版社今年8月再版《四世同堂》的責任編輯王海波告訴記者,這個版本共計85.8萬字。目前出版《四世同堂》的出版社不少,十月文藝、長江文藝、譯林等出版社都出版過完整版本,儘管補了最後13章,依然在80多萬字。

  連結

  在重慶寫北平故事 妻子講述北平見聞

  據老舍妻子胡絜青講述,當時在重慶的老舍從新聞報導和親友口中得知北平淪陷後人民生活的種種慘狀。1942年,胡絜青帶著三個孩子輾轉來到重慶見到老舍,向老舍講述了自己在北平的經歷,1944年元月,老舍經過了一年多的構思,綜合種種見聞,開始創作《四世同堂》的第一部,但當時還沒有分別給三部取名,就叫《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第一部從1944年11月開始在重慶北碚的《掃蕩報》上連載,共計30.7萬字。第二部《偷生》寫於1945年,共計34.3萬字。同年發表在重慶的報紙《世界日報》上。「他本打算用兩年的時間寫完這部預計百萬字的小說,因為貧血、打擺子和腸胃病的折磨,加上時局動蕩不安,直到1945年底才完成了《四世同堂》的第一部和第二部。」胡絜青說。

  《四世同堂》的第一部以《四世同堂》為名,由上海良友出版公司在1946年1月出版,之後書的版權交給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晨光文學書業」於1946年11月將書的前兩部出版,開始分別給書取單冊名字,第一部取名《惶惑》,第二部取名《偷生》,連同當時還沒有寫的第三部《饑荒》,將全書一起取名為《四世同堂》,每本賣「國民幣三十五元」。

  老舍妻子胡絜青的敘述中,「雖然我給老舍提供了一些真實的背景線索,但是小說的全部人物和故事情節都是老舍的藝術創作,是作家的心血。」

  老舍參與譯書

  親定英文版名

  《黃色風暴》

  1946年3月,老舍與曹禺接受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講學,在美國期間,主要在1947年到1949年間完成了第三部《饑荒》。1948年春夏,由老舍口述,美國人艾達女士翻譯成英文,1951年在紐約出版,取名《黃色風暴》。這個版本是老舍直接口述翻譯的完整版,有國內缺少的最後13章。

  據老舍之子舒乙介紹,老舍的英文極好,雖然這本書封面寫的譯者是艾達,但實際上是兩個人合作翻譯的。「這個女士是美國傳教士的後代,從小就長在山東黃縣,會一口地道山東話,老舍每天晚上拿著手稿念給她聽。」舒乙說,她就根據老舍先生念的翻譯成英文,再拿給老舍看,老舍英文極好,看過後他再修改。"

  舒乙稱,由於中文翻譯成英文,本身就要增加三分之一的篇幅,而老舍原文又近百萬字,成為英文後太長無法出版,所以老舍在「念手稿」的時候,有意去掉了一些背景環境描寫,只保留了主要的情節和人物。所以英文版本也被稱作節譯本。

  「當時翻譯了十章以後拿給著名作家賽珍珠看,符不符合英文的翻譯標準,賽珍珠稱翻譯得非常好,希望他們就照此譯下去。」舒乙透露,「黃色風暴」的名字也是老舍本人的意願,「因為當時中日交戰,中國和日本都是黃種人,黃色風暴的意思就是亞洲的風暴。」

  本版文字

  本報記者 陳夢溪

  本版圖片選自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版《四世同堂》

相關焦點

  • 老舍在美遺失的英文譯稿被發現 《四世同堂》齊全
    《饑荒》的前20章內容於1950-1951年間在上海《小說》月刊連載發表, 但因為各種歷史原因,最後13章並未出中文版,後來文稿於文革中被毀。1951年,《四世同堂》英文版在美國出版,為我們如今補齊和復原該書留下了一線希望。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孫潔在《有生之年! <四世同堂>!更了!》
  • 佚失原稿近70年,《四世同堂》英文原稿在美發現並譯回
    趙武平猶記當時看到《四世同堂》檔案時的震驚與激動,「所有材料都保存得非常完整,當時的翻譯筆記,老舍先生畫的草圖、人物分析等等,都保持著原貌。」 但不知出何原因,《饑荒》後半部,最終未能發表。在致《四世同堂》日譯者鈴木擇郎和桑島信一的信(1951年10月15日)中,老舍說:「需要對《四世同堂》全部加以修改,因此第三部不宜發表。何時能著手修改還不知道。現在工作繁忙,無閒暇顧及。這實在對不起各位,但也無奈。」及至「文革」,《饑荒》手稿散佚。
  • 老舍《四世同堂》英文原稿現世
    超十萬字內容將首次曝光  國內文壇和現代文學研究界將迎來一項可喜的成就,將近70年前作家老舍著作《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是老舍一生最重要的作品和最高成就。但是可惜這部著作是個殘本。據老舍當年初步設計,這部著作分為3部,共100段。它於1944年在重慶的報紙開始連載。老舍本打算用兩年時間寫完,但由於時局動蕩和作者罹患多種病痛,直到1945年底他才完成第一、二部。此後,老舍接受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它的第三部是在美國完成的。
  • 歲月裡的《四世同堂》——「東方本」與「人文本」回譯比較
    老舍長篇小說《四世同堂》手稿  1949年,老舍在給樓適夷的信中談道:「《四世同堂》已草完,正在譯。」1950年5月至1951年1月《四世同堂》在上海《小說》月刊上連載,但只連載到總第87段就「停更」了。「文革」之中,《饑荒》手稿不幸被毀,《四世同堂》中文本成為殘本。1982年,翻譯家馬小彌根據美國哈考特出版社1951年出版的《四世同堂》節譯本《黃色風暴》回譯了該書最後13段。
  • 《四世同堂》第三部在美國被找到英文原稿
    經過多方對比和鑑別,趙武平最終確認了哈佛大學圖書館所藏的老舍英文譯者浦愛德的檔案中,不僅有老舍其他未刊信函,還包括浦愛德翻譯的《四世同堂》全稿。他形容第一次看到相關檔案時,就如同掉進兔子洞裡一樣震驚,「所有材料都保存得非常完整,老舍先生畫的草圖、人物分析等,都保持著原貌。」他第一時間將自己的發現告訴了老舍的孫女,學界的一些相關人士也獲悉了這個消息。
  • 達文西手稿中的外星人,手稿暗藏外星科技(曾外星人接觸)
    不僅如此,傳聞達文西與外星人有關,這點從達文西手稿中的外星人就可以看出了,接下來就隨小編一起去了解看看。達文西手稿中的外星人關於達文西手稿中的外星人,其實並不是說手稿中記載著什麼外星人,只是因為它手稿中的內容很超前,許多發明在幾十年後都被製造出來。據說如果當時達文西的手稿全部發布出去的話,足以讓人類科技提前五十年!這種超前認識,讓人們想到了外星人!
  • 世界十大天書之首——伏尼契手稿
    手稿裡的信中的17世紀字母說明,這份手稿在1586年由神聖羅馬帝國的魯道夫二世收購,在17世紀至少有10位學者曾試圖解讀其中的內容。後來它消失了將近250年,直到被伏尼契發現才重見天日。但過了幾年,紐柏德的理論就被推翻了,他所說的細小筆畫其實是墨水的自然裂痕。
  • 追蹤曾外祖父康有為的海外歲月
    康雪培 作者為康有為曾外孫女,現居美國一段兒時的記憶我出生在解放後的新中國,從小在阿婆(外祖母)岑德靜家長大。童年時,我知道母親的爺爺康有為是歷史名人,家裡有些陳舊而又珍貴的東西與其有關,僅此而已。
  • 王學泰憶文革獲罪:以《推背圖》中女子喻江青
    本書記載了作者「文革」期間的入獄經歷,並描述了自己在入獄時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不了解歷史,不足以認識當下,本報擷取了書中部分內容。附會《推背圖》,禍從口出1974年我在琉璃廠海王村內部書店買書,結識了一批書友。其中有位中學教師汪先生 ,他有一本《推背圖》。我愛讀奇書,沒想到因為讀此書闖了禍,而且累及汪先生。
  • 牛頓秘密手稿曝驚天預言 2060年是世界末日
    資料圖:位於英國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艾撒克·牛頓勳爵墓地  被譽為現代物理學及天文學之父的英國科學家牛頓,1704年曾在一封信函中預言,世界末日將於2060年降臨。這封信函目前陳列於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牛頓的秘密展,供世人觀覽尋思。
  • 國外發現史前手稿!插圖十分「科學」,地球不止一次人類文明
    當然今天我們所關注的重點不是這個,話說一位國外商人獲得了一本奇怪的手稿。從本手稿被發現後很多人都想一探究竟,研究個明白,可惜都只是無用功。這就是伏尼契手稿。這部手稿,勉強稱作是書籍把。被外界稱作是「天書」,並且是十大天書之首。作者來歷全無,曾是波蘭的一位古董商人發現的。但為什麼沒有來歷作者我們就說他是天書了呢?來看看學者們都在書裡找到了哪些線索。
  • 李宗盛歌詞手稿照曝光:遣詞造句多番修改(圖)
    在華語樂壇,李宗盛已經算是不吝惜自己的手稿,之前曾捐獻出來在「金曲音樂節」做展覽,《山丘》精裝版也附贈了創作手稿。手稿代表的是他的創作方式,也是一種對待音樂的態度。頗為驚喜的是,從這張《給自己的歌》的手稿紙的版頭來看,這首歌大致是在廣州創作,應該是李宗盛在2009年左右在廣州開唱時的作品。
  • 伏尼契手稿已被破譯?
    這是一部裝訂成冊的手稿,共有18刀羊皮頁。其主要特異之處,在於作者沒有使用任何已知的文字書寫,而是發明了一套特異的符號系統,而且看不出斷句。通過對書寫材料以及墨水、顏料的碳14測定,證明手稿完成於15世紀初葉,這至少推翻了現代人偽造的嫌疑,但它原本的木質外封則下落不明。同樣神秘的,是冊頁中的插畫。學者們通常根據圖中的內容,將手稿劃分為若干個部分。
  • 97歲的他曾創作《沒頭腦和不高興》譯作珍貴手稿曝光
    日前,在經過50年時間的塵封后,任溶溶翻譯的《克雷洛夫寓言》正式出版,翻譯手稿也隨之曝光。50年前珍貴手稿曝光《克雷洛夫寓言》是一部很知名的作品,常借動物和植物的形象,反映廣泛的社會生活。任溶溶翻譯《克雷洛夫寓言》手稿。孫建江 攝中國寓言文學研究會會長孫建江促成了整部書的出版,也為該書作序。他說,任溶溶老先生是偶然發現自己多年前這部《克雷洛夫寓言》翻譯手稿的,發現它後十分高興。「譯稿放在一個文件夾內。應該是書稿譯畢後,譯者順手將其放入了別人寄他郵件的信封中。
  • 舉世僅存的圖靈破譯二戰德軍密碼絕密級手稿,曾被當作廢紙
    舉世僅存的圖靈破譯二戰德軍密碼絕密級手稿,曾被當作廢紙 澎湃新聞記者 林夏 譯 2015-02-05 11:29 來源
  • 王蒙稱當年無法挑戰文革 但絕不歌頌極左
    「文革」結束後,王蒙復出,寫了一批以新疆為背景的小說,從而迎來了文學創作的第二個高峰。至今,王蒙以新疆為背景的文學作品多達百萬字。  王蒙把新疆當做自己的第二故鄉,把在新疆的16年當成自己人生的中間部分。  「沒有新疆的這16年,也不會有後來的作家王蒙。」  南方周末:我看了《這邊風景》,很吃驚。
  • 所羅門的鑰匙手稿文組分類
    第一部分分為十章,然後根據七行星對應的七天分為七章,類似七天之書的排列。Abraham Colorno 文組 (AC) 這是所羅門的鑰匙的非希臘語版本的最早的文組(16世紀起),通常分為兩冊,每冊20章。
  • 英國發現現存最早《古蘭經》手稿:很清晰
    據英國BBC網站報導,英國伯明罕大學圖書館發現了全世界現存最古老的《古蘭經》零碎手稿,迄今已至少1370年的歷史。據悉,這份殘留的古蘭經文本曾和3000多份中東的書籍與文件放在一起,是由一名牧師在1920年完成收集,所以說它靜靜地躺在圖書館已有近100年。
  • 明星版話劇《四世同堂》廣州燃情上演,陶虹撒開去演女「反角」
    陶虹演「反角」,中場休息時觀眾問「陶虹怎麼還不出場?」《四世同堂》作為中國國家話劇院的經典保留劇目,2010年首演之後,已經走過了北京、香港、澳門、上海等四十多個城市,徵服了近30萬觀眾,收穫無數好評。
  • 馬克思數學手稿:寶貴的歷史文獻
    這種算盤幾乎整個中世紀都曾使用,直到今天中國人還在使用。至於更大一些的數學計算,則在有這種需要之前古羅馬人就已有乘法表或畢達哥拉斯表,誠然,這種表還很不方便,還很繁瑣。因為這種表一部分是用特殊符號,一部分是用希臘字母(後用羅馬字母)編製成的。……在作很大的計算時,舊方法造成不可克服的障礙,這一點從傑出的數學家阿基米得所變的戲法中就可以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