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在美國時的寫作照
1980 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包括《惶惑》、《偷生》、《饑荒》的《四世同堂》,也缺少最後十三章。
1986 年,《四世同堂》由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在以前版本的基礎上增添翻譯過來的最後十三章,是國內最早的完整版。
1945 年冬,老舍全家在北碚寓所大門前合影。左起:舒濟、舒雨、老舍、舒乙、舒立、胡絜青。
老舍名著《四世同堂》創作開始於1944年的重慶,到今年整整70周年。同時,今年還是老舍先生誕辰115周年和從事文學創作90周年。《四世同堂》反映了抗日戰爭時期古都北平淪陷後,廣大人民的屈辱、痛苦、憤怒和抗爭。解放前出版過第一部《惶惑》和第二部《偷生》的單行本。直到1980年,包括第三部《饑荒》在內的《四世同堂》,才首次在國內出版。但按1945年老舍為《四世同堂》作的《序》,全書應有一百章,而出版的只有八十七章,也就是說結尾部分的十三章「消失」了。事實上,這十三章因為政治原因一直未能與讀者見面,在「文革」期間,這十三章的手稿最終遺失。但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老舍家人得到了老舍四十年代末旅美期間艾達·普魯伊特譯成英文的《四世同堂》縮寫本,欣喜地發現了中文版中沒有包括的結尾部分,最終由翻譯家馬小彌將這部分英文轉譯成中文,老舍家人用「破鏡重圓」來形容這失而復得的結尾。
後13章或因政治原因被刪
《饑荒》在1950年5月到1951年1月在上海的《小說》月刊上連載,當時雜誌的主編是周而復,在連載到第87章的時候,文末寫了「(完)」 的字樣。老舍家人稱,小說並沒有完,但由於政治原因,只能被迫到這裡戛然而止,作為不是結尾的結尾,「文革」後才有機會將真正的結尾補全。
「1949年,老舍當時是將全部百萬字的手稿拿回國了,給了上海的《小說》雜誌,但因為政治原因,後13章被砍掉了。」舒乙解釋原因有二,最後13章中描寫了中國的勝利和日本的失敗,中國為勝利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不像一個真正的勝利者,「書中主要人物死了19個,在某些人看來顯得太悲了,因此便被刪去」,另一個原因是最後13章較多地描寫了瑞全和錢詩人的地下抗日活動,「只寫了他們是『地下工作者』,並沒說明這是共產黨,很有可能被曲解為對八路軍的功績的一種忽略和不公,所以被刪去。」
周而復建國後任上海市委統戰部第一副部長,「文革」後又曾任文化部副部長,在2004年去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主編「文革」後第一版《四世同堂》的林納去世,《四世同堂》結尾之謎隨著知情人越來越少,也只能存在於揣測之中,而永遠成為一個遺憾了。
後13章手稿毀於「文革」期間
小說《四世同堂》分三部,分別是《惶惑》、《偷生》和《饑荒》,總共80多萬字,是老舍著作中篇幅最長、寫作時間最長的一部小說。起初創作時,老舍預計創作一百章,每章一萬字,共計一百萬字,然而目前的版本只留下完整的前87章,後13章結局並不是老舍的原稿,而是根據英文版翻譯過來的,原稿的最後13章誰也沒有見過。那麼最後13章到底去了哪兒?
老舍之子舒乙稱,老舍當年確實創作完成了一百萬字,但由於種種不可知的原因,後13章並沒有發表出來。目前現存的《四世同堂》手稿只有前兩部《惶惑》、《偷生》和一小部分《饑荒》,最後13章在「文革」當中抄家時被毀掉了,「可以說結尾永遠的遺失了。」
老舍夫人胡絜青和兒子舒乙在《破鏡重圓》一文中肯定,「《饑荒》的手稿肯定是帶回了國」。文中寫:家人至今記得很清楚,《饑荒》的手稿並非寫在稿紙上,而是寫在大十六開的厚厚的美國筆記本中,有很硬的黑紙面,字是用鋼筆寫的,很規整,本數很多,摞起來足有十幾釐米高,《小說》雜誌的連載就是根據這份手稿印刷的。可惜,這份手稿全部毀於十年內亂,後十三章就包括在其中。
英文翻譯版補全了《四世同堂》
「文革」結束後,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在1979年10月、和四川人民出版社在1979年10月到1980年1月間同時出版了《四世同堂》,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還找來了著名的漫畫家丁聰來為書畫封面和內頁插圖,書名的字也是由孫奇峰題寫的。四川人民出版社的第一部《惶惑》印了九萬二千冊,第二部《偷生》印了10萬冊,第三部《饑荒》印了11萬冊,三冊共3.88元人民幣,但這個版本是缺少最後13章的版本。
之後,馬小彌將英文版翻譯成中文,共50萬字,雖然前面內容沒有國內原版完整,但卻有最後13章的內容。1982年,北京《十月》雜誌將這最後13章的內容發表,1983年,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以單本《四世同堂補篇》的形式出版,1985年再以合訂本出版。這個合訂本全文共88.6萬字,之後出版、再版的書中,最全的《四世同堂》就是這個版本了。
「老舍本人並沒有看過現在的結局,因為從英文翻譯回來時他已經去世。」人民文學出版社今年8月再版《四世同堂》的責任編輯王海波告訴記者,這個版本共計85.8萬字。目前出版《四世同堂》的出版社不少,十月文藝、長江文藝、譯林等出版社都出版過完整版本,儘管補了最後13章,依然在80多萬字。
連結
在重慶寫北平故事 妻子講述北平見聞
據老舍妻子胡絜青講述,當時在重慶的老舍從新聞報導和親友口中得知北平淪陷後人民生活的種種慘狀。1942年,胡絜青帶著三個孩子輾轉來到重慶見到老舍,向老舍講述了自己在北平的經歷,1944年元月,老舍經過了一年多的構思,綜合種種見聞,開始創作《四世同堂》的第一部,但當時還沒有分別給三部取名,就叫《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第一部從1944年11月開始在重慶北碚的《掃蕩報》上連載,共計30.7萬字。第二部《偷生》寫於1945年,共計34.3萬字。同年發表在重慶的報紙《世界日報》上。「他本打算用兩年的時間寫完這部預計百萬字的小說,因為貧血、打擺子和腸胃病的折磨,加上時局動蕩不安,直到1945年底才完成了《四世同堂》的第一部和第二部。」胡絜青說。
《四世同堂》的第一部以《四世同堂》為名,由上海良友出版公司在1946年1月出版,之後書的版權交給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晨光文學書業」於1946年11月將書的前兩部出版,開始分別給書取單冊名字,第一部取名《惶惑》,第二部取名《偷生》,連同當時還沒有寫的第三部《饑荒》,將全書一起取名為《四世同堂》,每本賣「國民幣三十五元」。
老舍妻子胡絜青的敘述中,「雖然我給老舍提供了一些真實的背景線索,但是小說的全部人物和故事情節都是老舍的藝術創作,是作家的心血。」
老舍參與譯書
親定英文版名
《黃色風暴》
1946年3月,老舍與曹禺接受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講學,在美國期間,主要在1947年到1949年間完成了第三部《饑荒》。1948年春夏,由老舍口述,美國人艾達女士翻譯成英文,1951年在紐約出版,取名《黃色風暴》。這個版本是老舍直接口述翻譯的完整版,有國內缺少的最後13章。
據老舍之子舒乙介紹,老舍的英文極好,雖然這本書封面寫的譯者是艾達,但實際上是兩個人合作翻譯的。「這個女士是美國傳教士的後代,從小就長在山東黃縣,會一口地道山東話,老舍每天晚上拿著手稿念給她聽。」舒乙說,她就根據老舍先生念的翻譯成英文,再拿給老舍看,老舍英文極好,看過後他再修改。"
舒乙稱,由於中文翻譯成英文,本身就要增加三分之一的篇幅,而老舍原文又近百萬字,成為英文後太長無法出版,所以老舍在「念手稿」的時候,有意去掉了一些背景環境描寫,只保留了主要的情節和人物。所以英文版本也被稱作節譯本。
「當時翻譯了十章以後拿給著名作家賽珍珠看,符不符合英文的翻譯標準,賽珍珠稱翻譯得非常好,希望他們就照此譯下去。」舒乙透露,「黃色風暴」的名字也是老舍本人的意願,「因為當時中日交戰,中國和日本都是黃種人,黃色風暴的意思就是亞洲的風暴。」
本版文字
本報記者 陳夢溪
本版圖片選自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版《四世同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