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30日晚,由演員劉金山、陶虹、邢佳棟領銜出演的明星版話劇《四世同堂》登陸廣州大劇院的舞臺。作為廣州大劇院2020文化和旅遊部直屬院團精品劇目展演的第二個直屬院團,中國國家話劇院的優秀演員們在國慶、中秋雙節前夕為廣州的觀眾朋友們送上來自老北京胡同裡地地道道的百姓故事。9月29日演出前的見面會上,演員陶虹表示,「這部戲已經演了10年,每次演出我都很珍惜,話劇的樣貌代表了生命的痕跡。」
陶虹演「反角」,中場休息時觀眾問「陶虹怎麼還不出場?」
《四世同堂》作為中國國家話劇院的經典保留劇目,2010年首演之後,已經走過了北京、香港、澳門、上海等四十多個城市,徵服了近30萬觀眾,收穫無數好評。更攬獲了2011國家藝術院團優秀劇目展演優秀劇目獎、2012年話劇金獅獎、第十四屆文華獎「文華優秀劇目獎」等諸多大獎。
9月29日,在演出正式開始前,話劇《四世同堂》的三位演員劉金山、陶虹、邢佳棟提前與廣州的觀眾朋友們見面,分享了《四世同堂》戲裡戲外的故事。
劉金山飾演的「說書人」是貫穿全劇的主心骨,用他的話說,「我就是一個主持人,在劇中發揮穿針引線、承上啟下的作用。」「說書人」是原著中沒有的角色,出場次數並不多,在話劇的開頭介紹了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裡祁家、冠家、錢家三大家的居住環境,為觀眾講述前因後果的故事。這樣一個大部頭的戲,要「全須全尾」地展示給觀眾,「說書人」非常關鍵。
陶虹飾演祁家二孫媳婦胖菊子,是老舍筆下濃墨重彩的女「反角」。身著誇張豔麗的旗袍,頭頂包租婆似的「雞窩」捲髮,拋著「桃花眼」,扭著水桶腰,扯著大嗓門兒盡情撒著潑。這與陶虹之前的影視形象反差很大。「曾經,有朋友帶爸爸來看戲,中場休息時,朋友的爸爸說:陶虹怎麼還不上場呢?」陶虹笑著說。
邢佳棟飾演的小崔,是小羊圈胡同的普通老百姓,靠拉洋車養活家人,他雖然窮困卻很有骨氣很有正義感,他鄙視冠曉荷的隨波逐流,他怒斥鄰居為日本人縫製軍服,最後為搭救遭受侵略者欺辱的同胞而獻出生命。小崔短暫的一生,在整部話劇中佔的篇幅不多,卻有著屬於他自己的大情懷。邢佳棟賦予了這個小人物最光芒的靈魂,他將這個小人物在舞臺上表現得震撼人心。 「我每次看小崔的戲,都熱淚盈眶。」陶虹說。
《四世同堂》演了10年,感覺到老舍先生對每一個人物的熱愛
這個戲已經演了10年了,這三位演員也都參加了10年前的首演。
「我們已經久經沙場了,話劇的每一次演出都是經過排練,沉浸在其中之後,才呈現給觀眾。話劇的樣貌代表了生命的痕跡。每次演話劇我都很珍惜,興高採烈地投入到角色中。」陶虹說。「我非常榮幸出演《四世同堂》,我真心崇拜和喜愛老舍先生。感覺到他對作品中每一個人物的熱愛,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都那麼鮮活,非常細緻、非常有溫度。每次接戲時,我都想著自己的角色能向老舍先生筆下的人物看齊。」
「10年前我是年輕演員,跟劇院的同事們一起合作,這些老師們一起幫我成長。燈光一打,我就回到了那個時代,和那一家人生活在了一起。」 邢佳棟表示,「演話劇,我能感受到觀眾的呼吸,我們和觀眾互動,這種感覺很寶貴,這本來也是創作的一部分。」
連結——
「值得每一代中國人閱讀的文學經典,
值得每一個中國人珍藏的民族記憶。」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最重要的長篇小說,通過對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百姓,尤其是祁家、冠家、錢家三戶人家不同命運的展示,反映了抗戰時期北平淪陷區的世相百態。其文學、藝術和思想、社會價值超越於《茶館》《駱駝祥子》等作品,被老舍自認為「從事寫作以來最長的、可能也是最好的一本書」。
《四世同堂》將盧溝橋事變後,「京城人民就像一葉輕舟在野水上飄蕩」的生活狀態展現出來,猶如一副立體的北京胡同文化活畫本。雖然老舍只寫了一條胡同,但基於典型家庭的豐滿塑造,其實寫出了整個中國。
上世紀80年代,《四世同堂》首次被搬上螢屏,引發觀眾巨大反響。田沁鑫導演將這部從未被搬上過話劇舞臺的文學著作改編為話劇,集結了中國國家話劇院優秀的演員們,將《四世同堂》85萬字的原著濃縮為三小時話劇,把半個多世紀前老舍先生筆下的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復原到舞臺上。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張素芹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李亞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