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月結束了北京第二輪演出後,話劇《飛越瘋人院》中文版,昨晚在人民大舞臺迎來了上海站首輪演出。除了話劇迷,不少原作小說和改編電影的粉絲也走進劇院,一探究竟。
圖說:《飛越瘋人院》劇照 官方圖
《飛越瘋人院》講述了囚犯麥克墨菲為了逃避監獄的強制勞動裝瘋進入精神病院,鼓動病友們反抗院內刻板的規章制度。但在護士長拉齊德的統治下,他最終被施行了前額葉切除手術,病友「酋長」在捂死了他之後逃出病院。
圖說:《飛越瘋人院》劇照 官方圖
這部作品曾在1975年被導演米洛斯·福爾曼改編成電影版本,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等5項大獎,成為許多影迷們心目中的經典。不過,它的話劇版本問世更早,1963年在百老匯首演,當年就創造了82場演出的記錄。此次中國版的排演,導演佟欣雨保留了最初話劇劇本的架構,呈現給觀眾原汁原味的「瘋人院之旅」。
圖說:《飛越瘋人院》劇照 官方圖
電影與話劇的敘事語言是完全不同的,最大的區別體現在「酋長」身上。這個既是「病人」又是「異形」的印第安人,視聽無障礙,但始終故意保持沉默,與瘋人院中嘈雜的人群隔絕開來。電影的鏡頭下,「酋長」偶爾出現,成為麥克墨菲瘋人院生活的組成部分。而話劇舞臺上,「酋長」卻成為串聯起整部劇的線索——他手握掃把,一直在舞臺的左側遊蕩,在眾人換場的間隙擔任獨白,以他的視角對故事進行註解。在導演佟欣雨看來,沉默寡言的「酋長」就是布滿監控的病院裡頭的一雙「眼睛」,帶著觀眾一起觀看麥克墨菲在這裡的生活。
圖說:《飛越瘋人院》劇照 官方圖
當在舞臺上聽到「麥克墨菲」、「拉齊德護士」、「比利·畢比特」、「戴爾·哈丁」的名字,不少電影迷都會記起那一幕幕瘋狂、幽默而又意義深刻的情節。這也是佟欣雨在中國版中的刻意設計:「一般來說,西方劇本在本土化時都會對人物名字進行更改。但這部作品本身太過經典,人們對裡面的人物都很熟悉。不少觀眾走進劇院,希望聽到的是這些熟悉的名字,而不是『老麥』這樣乍一聽不知道是誰的名字。」
話劇《飛越瘋人院》中文版將於7月18日至21日每晚7:30,在上海人民大舞臺連演五場。(新民晚報記者 吳旭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