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書評君的福利派又來啦。今天分享給大家的是話劇版《飛越瘋人院》——同名的電影相信多數人都很熟悉啦,原著小說也同樣是一部經典之作,那麼話劇版又有怎樣的獨到之處呢?
快往下看看吧。
本周福利
話劇《飛越瘋人院》演出票
想了解更多,就往下看吧
"我試過了,至少,我試過了。"
我們又有多少人有這樣的勇氣去破除自己內心為自己設置的囚籠?
想必你一定聽說過電影版的《飛越瘋人院》(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1975年上映的這部影片,在當年的奧斯卡頒獎禮上狂攬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等5項獎項,至今仍在各種電影排行榜上高居前列。
電影版《飛越瘋人院》劇照。
《飛越瘋人院》講的是一個關於自由的故事:麥克·墨菲為了逃避農場勞改,假裝精神異常住進了精神病院。他的到來給死氣沉沉的精神病院帶來了巨大的衝擊,給病友們帶來了自由和歡快,他把兩個女人帶進戒備森嚴的醫院,鬧得天翻地覆。他不斷惹是生非,最終惹怒了醫院,他們給麥克·墨菲做了前額葉切除手術,使他變成了一個真正的廢人。
儘管讓《飛越瘋人院》在世界範圍內享有大名的是電影版,但其原著首先是由美國作家肯·克西創作於20世紀60年代的同名小說。並且,小說在1963年就被搬上舞臺在百老匯演出。在電影改編大獲成功之後,《飛越瘋人院》又回到了百老匯,並獲得了當年的託尼獎最佳復排話劇獎。
《飛越瘋人院》作者: [美] 肯·克西
譯者: 胡紅
版本: 重慶出版集團 2008年11月
羅伯特·法根(美國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文學教授)在為這部小說所寫的序言中說,《飛越瘋人院》中有《安提戈涅》裡的秩序和《白鯨》裡的幽靈。
麥克墨菲張揚地和失敗者團結一致,是他最讓人消除戒心的把戲之一。他既為自己也為別人,理所當然地成為了病房裡的第一猛男,或者像他說的那樣--"瘋子老大",可以將一切為己所用的那種人。他成為了蠱惑人心的政客,在給予周圍的人他們想要的東西同時,也擴大了自己的權力:"一個頂尖騙子的秘訣在於能了解你想要什麼目標,以及如何讓你覺得你正在得到你想要的。"
……
克西想像著在小說的中心有一種強烈的戲劇衝突,但是也許在這一衝突裡我們所見的,如同斯甘隆所見的那樣,無非是所有的選擇都代表著失敗。他從希臘悲劇,特別是《安提戈涅》及其對於個人拒絕服從國家秩序之後果的描述裡得到暗示。但是克西發現自己也沉浸於麥爾維爾的喜劇衝突裡。令人恐懼的大白鯨化身為聯合機構和它的工具大護士。在這樣一個非人的世界裡,也許只剩下背叛者和被逐出者會去追討人性。……如同麥爾維爾的大白鯨一樣,麥克墨菲也是一個難以捕捉的幽靈。在麥爾維爾和克西那裡,美好與邪惡的巨大衝突成了模稜兩可的形象的交替,黑與白的結合。
百老匯話劇版《飛越瘋人院》劇照
1962年
Ken Kesey創作小說《飛越布穀鳥巢》,這部被稱為嬉皮時代美國反文化運動的經典之作,正是是我們所熟知的《飛越瘋人院》的濫觴。
1963年
音樂劇《我,堂吉訶德》的詞作者Dale Wasserman將《飛越瘋人院》搬上舞臺,於是有了1963年在百老匯82場的演出記錄。
1971年
《飛越瘋人院》在外百老匯開啟了駐演,共演出了3年半共1025場。
1975年
同名電影《飛越瘋人院》在美國上映,它被認作是歷史上偉大的電影之一,在100部最佳美國電影中排名第33,是歷史上第二部贏得了當年學院獎全部5個大獎的電影(最佳影片,最佳男主,最佳女主,導演和編劇),直到1991年《沉默的羔羊》才平了這個記錄。
2001年
《飛越瘋人院》回到百老匯,並獲得了當年的託尼獎最佳復排話劇獎。
▼▼▼
近期將在北京上演的話劇《飛越瘋人院》獲得了正式授權中文版舞臺改編。這一版本以更接近於原著小說的敘述展開。延續這部作品以塑造人物為主的特點,讓更多電影中被弱化的人物在舞臺上豐富和鮮明。
「我們無所不能 。」導演佟欣雨選擇瘋子作為切入口並非只為少數者發聲,他認為這其中包含的是「偏見」,即使在大多數的正常人中,這種偏見依然存在。而《飛越瘋人院》要表達的就是突破自我。他將落點放在「飛越」,描述「瘋子們」的追求、嚮往、力量和希望,在這部劇中「我們將無所不能」。
每個人所要飛越的,或許就是自己為自己設置的無形的牢籠,可能是恐懼、責任、期待,甚至是希望。而往往人只有在最不得意時才有機會看到籠子的欄杆,剩下的就是死而後生,去飛越的勇氣。
(點擊圖片可購票)
《飛越瘋人院》
演出時間:5月30日—6月10日
演出地點:北京海澱劇院
演出票價:50,90,180,260,360,460,660,860,1060
如何
參加
1
4
我們不支持私下轉票的行為,如果有小夥伴在獲得福利後臨時不能觀劇,請第一時間和我們聯繫。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