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越瘋人院》:當我們在談論自由,我們在談論什麼

2020-12-05 新京報書評周刊

星期三,書評君的福利派又來啦。今天分享給大家的是話劇版《飛越瘋人院》——同名的電影相信多數人都很熟悉啦,原著小說也同樣是一部經典之作,那麼話劇版又有怎樣的獨到之處呢?

快往下看看吧。

本周福利

話劇《飛越瘋人院》演出票

想了解更多,就往下看吧

"我試過了,至少,我試過了。"

我們又有多少人有這樣的勇氣去破除自己內心為自己設置的囚籠?

想必你一定聽說過電影版的《飛越瘋人院》(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1975年上映的這部影片,在當年的奧斯卡頒獎禮上狂攬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等5項獎項,至今仍在各種電影排行榜上高居前列。

電影版《飛越瘋人院》劇照。

《飛越瘋人院》講的是一個關於自由的故事:麥克·墨菲為了逃避農場勞改,假裝精神異常住進了精神病院。他的到來給死氣沉沉的精神病院帶來了巨大的衝擊,給病友們帶來了自由和歡快,他把兩個女人帶進戒備森嚴的醫院,鬧得天翻地覆。他不斷惹是生非,最終惹怒了醫院,他們給麥克·墨菲做了前額葉切除手術,使他變成了一個真正的廢人。

儘管讓《飛越瘋人院》在世界範圍內享有大名的是電影版,但其原著首先是由美國作家肯·克西創作於20世紀60年代的同名小說。並且,小說在1963年就被搬上舞臺在百老匯演出。在電影改編大獲成功之後,《飛越瘋人院》又回到了百老匯,並獲得了當年的託尼獎最佳復排話劇獎。

《飛越瘋人院》作者: [美] 肯·克西

譯者: 胡紅

版本: 重慶出版集團 2008年11月

羅伯特·法根(美國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文學教授)在為這部小說所寫的序言中說,《飛越瘋人院》中有《安提戈涅》裡的秩序和《白鯨》裡的幽靈。

麥克墨菲張揚地和失敗者團結一致,是他最讓人消除戒心的把戲之一。他既為自己也為別人,理所當然地成為了病房裡的第一猛男,或者像他說的那樣--"瘋子老大",可以將一切為己所用的那種人。他成為了蠱惑人心的政客,在給予周圍的人他們想要的東西同時,也擴大了自己的權力:"一個頂尖騙子的秘訣在於能了解你想要什麼目標,以及如何讓你覺得你正在得到你想要的。"

……

克西想像著在小說的中心有一種強烈的戲劇衝突,但是也許在這一衝突裡我們所見的,如同斯甘隆所見的那樣,無非是所有的選擇都代表著失敗。他從希臘悲劇,特別是《安提戈涅》及其對於個人拒絕服從國家秩序之後果的描述裡得到暗示。但是克西發現自己也沉浸於麥爾維爾的喜劇衝突裡。令人恐懼的大白鯨化身為聯合機構和它的工具大護士。在這樣一個非人的世界裡,也許只剩下背叛者和被逐出者會去追討人性。……如同麥爾維爾的大白鯨一樣,麥克墨菲也是一個難以捕捉的幽靈。在麥爾維爾和克西那裡,美好與邪惡的巨大衝突成了模稜兩可的形象的交替,黑與白的結合。

百老匯話劇版《飛越瘋人院》劇照

1962年

Ken Kesey創作小說《飛越布穀鳥巢》,這部被稱為嬉皮時代美國反文化運動的經典之作,正是是我們所熟知的《飛越瘋人院》的濫觴。

1963年

音樂劇《我,堂吉訶德》的詞作者Dale Wasserman將《飛越瘋人院》搬上舞臺,於是有了1963年在百老匯82場的演出記錄。

1971年

《飛越瘋人院》在外百老匯開啟了駐演,共演出了3年半共1025場。

1975年

同名電影《飛越瘋人院》在美國上映,它被認作是歷史上偉大的電影之一,在100部最佳美國電影中排名第33,是歷史上第二部贏得了當年學院獎全部5個大獎的電影(最佳影片,最佳男主,最佳女主,導演和編劇),直到1991年《沉默的羔羊》才平了這個記錄。

2001年

《飛越瘋人院》回到百老匯,並獲得了當年的託尼獎最佳復排話劇獎。

▼▼▼

近期將在北京上演的話劇《飛越瘋人院》獲得了正式授權中文版舞臺改編。這一版本以更接近於原著小說的敘述展開。延續這部作品以塑造人物為主的特點,讓更多電影中被弱化的人物在舞臺上豐富和鮮明。

「我們無所不能 。」導演佟欣雨選擇瘋子作為切入口並非只為少數者發聲,他認為這其中包含的是「偏見」,即使在大多數的正常人中,這種偏見依然存在。而《飛越瘋人院》要表達的就是突破自我。他將落點放在「飛越」,描述「瘋子們」的追求、嚮往、力量和希望,在這部劇中「我們將無所不能」。

每個人所要飛越的,或許就是自己為自己設置的無形的牢籠,可能是恐懼、責任、期待,甚至是希望。而往往人只有在最不得意時才有機會看到籠子的欄杆,剩下的就是死而後生,去飛越的勇氣。

(點擊圖片可購票)

《飛越瘋人院》

演出時間:5月30日—6月10日

演出地點:北京海澱劇院

演出票價:50,90,180,260,360,460,660,860,1060

如何

參加

1

4

我們不支持私下轉票的行為,如果有小夥伴在獲得福利後臨時不能觀劇,請第一時間和我們聯繫。

5

相關焦點

  • 飛越瘋人院:極具反諷意味的經典佳片
    我並不僅僅是在談論一個人,我是在談論每一個人。我在談論形式,我在談論內容。我在談論相互間的關係。我在談論上帝、魔鬼、地獄、天堂,你究竟明白了嗎? 有幸能夠看到這部極具反諷意味的經典佳片!因為看完電影《飛越瘋人院》後我不僅被主演傑克·尼克爾森精湛的演技所折服,還被影片營造的壓抑氛圍,以及悲劇式結尾所震撼。
  • 《飛越瘋人院》若有一天,我們被強制壓抑自由,該怎麼辦?
    《飛越瘋人院》如果我們自己有一天被強制壓抑自由,我們該怎麼辦?這部電影的內涵真的很豐富,經典電影永不過時,因為它精彩的不僅僅是劇情,而是他所傳達的精神內涵以及引人深思。這個世界有多少人能衝出社會這個巨大的瘋人院啊?
  • 影視點評:《飛越瘋人院》要飛越的其實是我們的內心
    昨天晚上終於有空安靜下來,剛好也很有看部好片子的心情,於是翻出了這部《飛越瘋人院》。好電影就是這樣的,無論哪個時代何種社會背景都不會影響電影所能傳達給觀眾的思想,因為真理是永遠都不變的。《飛越瘋人院》是作家肯·克西發表於1962年的一篇小說。小說以瘋人院借喻美國式的社會形態,反體制意味濃烈。經移民導演米洛斯·福爾曼之手,其複雜的意識形態背景給影片帶來一層特殊的光澤。同時也給了觀眾更多的揣度空間。
  • 《飛越瘋人院》「鄭」式回歸,逃離束縛,自由與你共享
    《飛越瘋人院》中文版首演劇照《飛越瘋人院》講的是一個關於自由的故事:麥克墨菲為了逃避農場勞改,假裝精神異常住進了精神病院。他的到來給死氣沉沉的精神病院帶來了巨大的衝擊,給病友們帶來了自由和歡快,他把兩個女人帶進戒備森嚴的醫院,鬧得天翻地覆。
  • 當我們談論怪獸電影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談論怪獸電影時,我們在談論什麼?是華麗逼真的特效,還是萬年不變的劇情?是壯觀的哥斯拉,還是密集的食人魚?是殺傷力巨大的怪獸,還是倍受考驗的人性?近年來,怪獸電影的火爆程度有增無減,我們一起看看此類電影的發展趨勢吧。
  • 當我們談論反食品浪費法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殷立勤 攝 中新社北京12月25日電 題:當我們談論反食品浪費法時,我們在談論什麼?中新社記者 梁曉輝反食品浪費法草案正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草案一系列初步規定,包括明確反對「大胃王吃播」「禁止誘導超量點單」「食品浪費要收費」等,一經公開便成為社會談論的焦點。
  • 《飛越瘋人院》評價高是因為什麼?
    上映於1975年的電影《飛越瘋人院》是當年度電影界當之無愧的贏家,影片於當年一舉斬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劇本五項大獎。除了獲得了專業評論家的青睞,電影同時收穫了大眾的口碑,時至今日,都被認為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在時間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 《獨自在夜晚的海邊》當我們談論愛情時,該談論些什麼呢?
    我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沒弄清楚這電影講了是一個什麼故事,好像這個女人一直在和人閒聊,臺詞應該不是經過設計的,只是在表演的過程中由演員自己發揮脫口而出的,拉拉雜雜的很是絮叨,甚至連這個人物本身的性格也不是那麼清晰,她幾乎沒有在表達什麼,並不像是一個電影中理應被塑造的人物,就像這個故事似乎也沒什麼必要在大銀幕上呈現似的平凡的司空見慣,當然
  • 品評好書|當我們在談論「阿波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作者:劉欣宇
    正如我們談起「普羅米修斯」,我們不僅會想起那個盜火的英雄,也會想起這個英雄為了人類的「英勇盜竊」和無上的自由意志,也如小說中的主人公「我」每次談起「阿波羅」,不僅會想起「你」,也會想起「你」給「我」的影響,因為「有了你的狗就仿佛有了你的一部分在這兒。」在1967年,法國評論家和哲學家羅蘭·巴特在《阿斯彭》雜誌上發表了著名的《作者已死》,他否認了作者擁有的權威。
  • 《飛越瘋人院》:一部充滿諷刺意味的電影作品
    《飛越瘋人院》劇照《飛越瘋人院》改編自美國著名小說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說,上映於1975該片可以說在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熱潮,當時的美國人民所缺失的正是片中主人公「麥克·墨菲式」的自由,於是許多美國人開始從日復一日的上班族向著自由職業轉化,崇尚高度的自由和自我存在感,並衝破思想的束縛。
  • 衝突與和解——以黑格爾悲劇理論評析《飛越瘋人院》
    在這兩個情節中我們可以看出小說中很明顯表現出一種統治和被統治、壓迫和反抗的矛盾關係,具體來說就是病人們要求自由和醫院禁錮病人們的自由之間的矛盾。這事實上正體現著黑格爾所謂的「兩種對立的普遍倫理力量的衝突」——瘋人院對瘋人們監管的責任和瘋人們對自由的追求之間所產生的衝突。
  • 《飛越瘋人院》:對集權與專制發出野性的狂叫
    《飛越瘋人院》改編自美國作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說,由米洛斯·福爾曼執導,傑克·尼科爾森主演的電影講述了罪犯麥克為了逃避監獄裡的勞動裝作精神病來到了瘋人院,而他的到來卻為原來專制黑暗統治下的精神病院帶來光明的故事。而瘋人院之外,是對禁錮下人性與自由的深層反思,具有絕對的反叛主義與超前意識。
  • 不自由,毋寧死——《飛越瘋人院》
    男主是想逃避勞作而裝瘋進入瘋人院,在外面的世界他至少五次坐牢,他為非作歹、隨心所欲,甚至與未成年人發生性關係;然而直到等他進了瘋人院,他才明白自己到底失去了什麼,調戲掌握他生殺大權的護士長,一日復一日地在瘋人院呆下去,然後匪夷所思的發現,裡面許多人都是自願進來接受失去自由的規則管制。
  • 《飛越瘋人院》:麥克墨菲是英雄還是反英雄?
    作為獨攬九項奧斯卡獎項的最佳影片,《飛越瘋人院》無論是從題材選取,還是整體製作來說,都堪稱美國電影史上的難得佳作。影片以追求人的自由為主題,展現了人性泯滅和社會兩極分化的殘酷現實。他以生命為代價,為瘋人院帶去了一絲人性光輝。他勇敢激勵那些沒有勇氣走出牢籠的精神病患者,帶領他們尋找精神上的自由。從西方文化意義上講,麥克具備傳統意義上的英雄特質。他崇尚自由,天性樂觀,敢於質疑權威,具有反抗專制霸權的精神和勇氣。
  • 智能製造的兩種理解:當我們談論智能製造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那麼這個目標是什麼呢?中發智造認為主要有兩個:第一,自由智能製造出現之前,生產製造方式就一直朝著自動化的方向發展。自動化嘛,當然是希望機器能夠實現自動生產,從而將人類從生產線上解放出來。人力成本是遠大於機械成本的;從生產上講,人力勞動是最不穩定的因素,某個產品、某個工藝、某個環節,人力直接參與的勞動越多,其質量、標準就越不穩定,畢竟人不是機器,也不應該成為一成不變的機器;從勞動者角度講,誰都不願意做枯燥、重複、繁重的勞動,儘管從狹隘的角度講人工智慧的應用、智能製造的發展必然會減少就業機會,但是從人性、從以人為本的角度講,人本就不該做重複、班中、枯燥的體力勞動,能夠有更多享受生活的自由時間
  • 當談論智慧水務的定義、層次和維度時 我們在談論什麼?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在智慧水務概念被逐漸「炒熱」的今天,鮮見有人系統地去思考:當我們在談論智慧水務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老實說,很難有一個統一的答案。在接下來的文章中,筆者旨在「談論」有關智慧水務的三個問題:【智慧水務的定義】從專業領域的角度來看,應用信息通信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解決水環境問題,是水信息學(Hydroinformatics)專業領域的問題,這和當前智慧水務的內容是相契合的
  • 當我們在談論熱點的時候,實質上在談論什麼?
    拉勾公眾號發個致歉信,沒幾分鐘就刪了,也不知道是什麼鬼。 其實撕逼這事就沒有誰對誰錯,大姨嗎和美柚,喜馬拉雅和蜻蜓fm,頭條和艾瑞。如果沒有涉及到用戶利益,盡情撕,如果雙方都不是太大的應用,盡情撕。道歉對誰說?目的是什麼?想明白這些再做,畢竟媒體宣傳傳播是要錢的,讓錢花得有價值點。
  • 《飛越瘋人院》這個世界需要更多瘋子
    《飛越瘋人院》上映45周年了。我是2011年看的這部電影,那時候一是對這部電影的名字感到好奇,二是很希望領略尼克爾森精湛的演技,但沒想到這樣一個看上去有幾分荒誕、黑色的故事,最後卻能夠上升到人性與自由的主題。45年來,這部電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其實從那個時候開始就能看到,原來外人眼中的瘋子,才是真正地「眾人皆醉我獨醒」。
  • 中國版《飛越瘋人院》:個人與自己的對抗
    這是中國版話劇《飛越瘋人院》第二輪演出時的一幕,死亡被直接地呈現。其實,中國觀眾對於《飛越瘋人院》並不陌生,更多的人已通過電影知道了這個故事:麥克墨菲為了逃避監獄裡的強制勞動,裝作精神異常被送進了精神病院,他的到來,給死氣沉沉的精神病院帶來了劇烈的衝擊。他挑戰嚴格的管理制度,開始計劃著帶領一眾病人逃離瘋人院。
  • 百老匯&奧斯卡雙料經典劇作《飛越瘋人院》講述可憐人的心酸故事
    想必你一定聽過,甚至是看過電影版的《飛越瘋人院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雖然這部電影拍攝於1975年,但是國內各大電影評分網站對這部電影紛紛給出9.0分的高分。並且在第48屆奧斯卡頒獎禮上攬獲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等5項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