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越瘋人院》這個世界需要更多瘋子

2020-12-06 小橘麗聊娛樂

《飛越瘋人院》上映45周年了。我是2011年看的這部電影,那時候一是對這部電影的名字感到好奇,二是很希望領略尼克爾森精湛的演技,但沒想到這樣一個看上去有幾分荒誕、黑色的故事,最後卻能夠上升到人性與自由的主題。45年來,這部電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其實從那個時候開始就能看到,原來外人眼中的瘋子,才是真正地「眾人皆醉我獨醒」。而到了當下,其實需要更多的「瘋子」出現,因為那些「瘋子」,可能就是為了我們的自由和權益不斷爭取的鬥士。

歷史上的每一場「風暴」都會孕育出新的事物來,總有人在場,他們經歷,然後創作,這仿佛是與生俱來的本能。時間一直都那麼輕巧地碾過,人卻永遠做不到心如止水,「德拉克洛瓦」們不會止息,「曹雪芹」們也從未封筆。史書翻到20世紀6、70年代這一卷,一場聲勢浩大的左派社會政治運動席捲全球,我們的表達方式也早就不止傳統藝術,電影《飛越瘋人院》乘風破浪,發出了嬉皮士時代對自由的呼告。

上世紀50年代末及60年代的美國,處在剛從世界大戰的陰影中擺脫不久的後工業社會階段,加之越南戰爭、種族運動等因素,使得國內的社會危機更加嚴重。年青一代對父輩的價值觀與信仰抱有深刻的犬儒主義態度,他們以反常規的方式來逃避現實——酗酒、吸毒、服用迷幻藥物等,然後遭到粗暴的鎮壓。

在這樣的背景下,1962年,美國青年肯·克西的長篇小說《飛越瘋人院》出版了,這本書如同當時美國社會的一個小縮影,切中了社會的陳規,道出了年輕人的心聲,肯·克西一舉成名。

走紅的作品受到了電影界的關注。1975年,由米洛斯·福爾曼執導的同名電影上映。自此,更多的受眾接觸到了這個辛辣的諷喻故事,它不再囿於某個國度或者某個群體,電影通過麥克·墨菲在瘋人院的反抗,將個人存在主義和後現代工業社會的矛盾揭露給更多身處其中而不自知的人。

瘋人院中的所有病人都被女護士長的殘酷統治和醫院的非人道治療方式所操縱著,他們如同精密的機器一般,在工作人員的安排下運轉,作為人的本性被壓制。且一旦犯了錯誤就會面臨非人道的治療手段,電擊對大腦的刺激令人難以承受。這些現象顯然沒有尊重人的個性與自由。

存在主義認為,人的存在本身沒有意義,但人類可以在存在的基礎上自我塑造,進而活出自己的意義。病人們被剝奪了創造自己人生價值的機會和權利。

這樣的死局因為男主人公墨菲的到來而有了些許變化。他隨性不羈,想要給這裡的所有病人以人格的完整和精神的自由,因為他的到來,瘋人院裡出現了笑聲,他在眾人的面前說穿了治療會議的實質,還帶著病人們出海打魚,甚至偷偷把女孩們帶進瘋人院。他的行為仿佛絲毫不考慮可能造成的後果,比如說,嚴酷的懲罰。他很像三重人格中的「本我」,遵循「快樂原則」,追求即時性的滿足,而不去在意任何規則與是非對錯。

墨菲的形象和當時美國社會中無所適從的「垮掉的一代」高度吻合,他們渴望著自由的同時,也衝擊了美國社會既存的體制。

在所有病人中,除了主角墨菲之外,最關鍵的角色莫過於印第安酋長布洛姆登。他的悲慘出身和經歷導致了他的自我封閉,但在墨菲的影響下,最終他成為了真正離開瘋人院的人,實現了「飛躍」。酋長既代表了美國社會中處於弱勢地位的原住民,又與「自我」發揮著同樣的作用。「本我」墨菲給予其能量,當墨菲被變成了「白痴」生不如死時,是一直沉默寡言的布洛姆登悶死了他,然後自己逃出了囚籠一般的瘋人院,奔向自由。

人的尊嚴在布洛姆登的結局上得到了確立,他也為自己的友人保留了最後的尊嚴,結合其印第安人的身份,當時民權運動的影響可見一斑。

影片中的院方和病人呈現出對立的關係,院方典型的代表非護士長拉契特莫屬。她總是以強勢、冷漠又不近人情的形象出現,外表看似堅不可摧。她對病人們的監視和管控與嚴苛的「超我」類似。但現實中的情況是,二戰後,社會裡的職業女性被要求回家做賢妻良母,將她們的工作崗位讓給歸國的男性。拉契特可以代表部分不願意讓出工作機會的女性,為了在主流社會中立足,她不得不克制自己善良的一面,失去了做真實的自己的資格。

1964年,正值美國社會「新左派」運動和「反主流文化」思潮如火如荼之際,馬爾庫塞出版了《單向度的人》一書。在這本書中,他指出,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信奉單向度的技術思維,從而扼殺了人與藝術多向度的「自由」本性。

故事的結局是「自我」布洛姆登被「本我」墨菲喚醒,逃脫了瘋人院,但他所達成的還不止是身體上簡單的活動自由,他完成了人格的自我完善,三重人格終於達到了平衡。布洛姆登的離開象徵著人跳出去人格化的技術思維,擺脫自身的「異化」,從分裂的人恢復到完整的人,獲得了自由本性的解放。儘管這個結局或許有些理想化,但「麥克·墨菲式的精神」完成了傳遞,給人帶來了自由的希望,客觀上促進了美國社會的進步。

如今的人類社會已開始進行第四次工業革命,在技術的助推下我們越站越高,卻也離那片純淨的星空越來越遠。人類用親手發明的一切捆綁了自己。墨菲曾對麻木的病人們喊出這樣一句話:「你們一直抱怨這個地方,但是卻沒有勇氣走出這裡。」時至今日聽來,仍振聾發聵。

相關焦點

  • 電影賞析:《飛越瘋人院》瘋子也有尊嚴
    只有天才和瘋子。比利為什麼而死,他甚至沒有觸到自由的裙角。也許是因為極樂和恐懼。和愛人的相處或許是他在這個牢籠裡初次與最後一次的快樂,再也沒有新的快樂了,再也不可能實現新的快樂了,生命中最美好的已經體驗過,就已生無所戀。
  • 飛越瘋人院:極具反諷意味的經典佳片
    麥克·墨菲:你們一直抱怨這個地方,但是你們卻沒有勇氣走出這裡! 哈丁:我並不是僅僅在討論我的妻子,我在討論我的生活,我的生活似乎並不需要通過你的肯定。我並不僅僅是在談論一個人,我是在談論每一個人。我在談論形式,我在談論內容。我在談論相互間的關係。
  • 《飛越瘋人院》:當我們在談論自由,我們在談論什麼
    儘管讓《飛越瘋人院》在世界範圍內享有大名的是電影版,但其原著首先是由美國作家肯·克西創作於20世紀60年代的同名小說。並且,小說在1963年就被搬上舞臺在百老匯演出。在電影改編大獲成功之後,《飛越瘋人院》又回到了百老匯,並獲得了當年的託尼獎最佳復排話劇獎。
  • 1949:飛越瘋人院
    ,而真瘋子則無一例外患有精神病。關於如何對待精神病患者,尤其是瘋子,人類社會可是走了一段相當曲折的道路。公元15世紀,西班牙出現了最早的專業化瘋人院,用以收容那些家庭成員無法照顧的瘋子。此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們厭惡、取笑、愚弄、囚禁瘋子,視瘋癲的病人為動物,肆意踐踏剝奪瘋子的人權。瘋子取得病人的地位,並享有相應的權利已經是19世紀以後的事情了。
  • 《飛越瘋人院》:對集權與專制發出野性的狂叫
    在第48屆奧斯卡頒獎禮上《飛越瘋人院》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等5項獎項。縱觀影史,同時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劇本的電影的只有三部,另外兩部是《一夜風流》和《沉默的羔羊》。並且任何人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後,都會覺得這個獲獎絕對是名副其實的。一個好的作品的誕生不僅依賴於好的劇本,但需要好的演員和導演。
  • 《飛越瘋人院》若有一天,我們被強制壓抑自由,該怎麼辦?
    《飛越瘋人院》如果我們自己有一天被強制壓抑自由,我們該怎麼辦?這部電影的內涵真的很豐富,經典電影永不過時,因為它精彩的不僅僅是劇情,而是他所傳達的精神內涵以及引人深思。這個世界有多少人能衝出社會這個巨大的瘋人院啊?
  • 《飛越瘋人院》:遺忘就是背叛
    奧斯卡最佳電影《飛越瘋人院》,像極了生活寫照,看到故事結尾,我甚至沒看明白為什麼酋長會這樣做,於是我去找了資料,看了別人的文章才深深明白,內心受到極大的震撼以及難過。我們是以什麼來評判一個人是否是瘋子的呢?除去醫學科學方面,多數人判斷都是以自己世界觀來判斷的。「他真是個瘋子,怎麼可以這樣做?」這些帶著諷刺的話太多了。
  • 從《飛越瘋人院》到《小丑》,是對社會現實的批判還是反饋?
    這樣的場景讓人想到了上世紀70年代電影《飛越瘋人院》。由米洛斯·福爾曼導演,傑克·尼科爾森主演的《飛越瘋人院》是奧斯卡獎中一部劃時代意義的作品。有一個曾多年研究奧斯卡最佳影片獲獎篇目的學者指出,在《飛越瘋人院》這部作品獲獎之前,事實上所有奧斯卡的最佳影片,不管類型如何,始終是一個對美國社會、美國主流文化的全面肯定。
  • 中國版《飛越瘋人院》:個人與自己的對抗
    這是中國版話劇《飛越瘋人院》第二輪演出時的一幕,死亡被直接地呈現。其實,中國觀眾對於《飛越瘋人院》並不陌生,更多的人已通過電影知道了這個故事:麥克墨菲為了逃避監獄裡的強制勞動,裝作精神異常被送進了精神病院,他的到來,給死氣沉沉的精神病院帶來了劇烈的衝擊。他挑戰嚴格的管理制度,開始計劃著帶領一眾病人逃離瘋人院。
  • 《飛越瘋人院》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正常人治療成了真正的痴呆!
    關於自由的電影,比較經典的有《肖申克的救贖》《楚門的世界》,這部《飛越瘋人院》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唯一不同的是,前兩部是喜劇的結局,而後一部雖然有人自由了,但更多的是主角的悲劇。《飛越瘋人院》改編自美國作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說,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經歷過二戰的小說作者藉以文字來表達對60年代美國體制的失望和不滿。
  • 話劇《飛越瘋人院》首演 主創解讀「麥克墨菲的結局」
    中新網5月31日電 由佟欣雨執導的話劇《飛越瘋人院》5月30日在北京海澱劇院進行了首場演出。劇中,麥克墨菲的結局以死亡告終,主演馬仁傑認為這是預料之中的。「他本身的性格有悲劇色彩,從一開始他就在賭,從小賭到大,最後賭上了性命」。
  • 《飛越瘋人院》如同社會的縮影,尋找生命意義是本片最大亮點
    今天要推薦的電影是——《飛越瘋人院》這是一部反映人性的經典劇情片。電影是根據美國作家肯·克西創作於20世紀60年代的同名小說改編的。主人公「不自由毋寧死」的精神在當今社會仍有很大的現實意義。本片獲1975年第4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劇本五項大獎。
  • ...精神病患者的狂想曲,一場重節奏的搖滾音樂會,《飛越瘋人院》來了
    勇氣,是當下社會的關鍵詞,奧斯卡經典電影《飛越瘋人院》講述正是關乎與自己對抗的勇氣。7月26日,百老匯經典話劇《飛越瘋人院》中文版即將登陸南京保利大劇院,這個夏日,來這場重節奏的搖滾音樂會,最合適不過了。
  • 在《飛越瘋人院當中》,護士拉契特到底是不是一個好員工
    拍攝於1975年的《飛越瘋人院》一直以來都是影迷心中的經典。象徵自由的麥克墨菲與象徵專制黑暗的護士拉契特被作為好萊塢歷史上最著名的經典形象而被不斷重提。這樣一個「心狠手辣」的女護士長,到底是不是一個好員工呢?
  • 《飛越瘋人院》的主題:瘋狂與文明、監禁與秩序、話語與權力
    《飛越瘋人院》的主題:瘋狂與文明、監禁與秩序、話語與權力不難從影片《飛越瘋人院》中發現福柯所關注的幾個基本主題:瘋狂與文明、監禁與秩序、話語與權力。而且不難從影片的故事層面中發現福柯所描述的現代瘋人院的基本模式:不同於人們對於瘋人院的恐怖想像,這裡沒有繩索和拘束衣,甚至沒有美國影片《弗朗西斯》中的迫害與殘忍,這是些「解放了」的瘋子,他們中的大部分是自願來「住院治療」的。
  • 百老匯&奧斯卡雙料經典劇作《飛越瘋人院》講述可憐人的心酸故事
    想必你一定聽過,甚至是看過電影版的《飛越瘋人院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雖然這部電影拍攝於1975年,但是國內各大電影評分網站對這部電影紛紛給出9.0分的高分。並且在第48屆奧斯卡頒獎禮上攬獲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等5項獎項。
  • 衝突與和解——以黑格爾悲劇理論評析《飛越瘋人院》
    黑格爾這種「衝突說」在《飛越瘋人院》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飛越瘋人院》的故事基本圍繞這瘋人院裡的病人和醫生之間的矛盾衝突展開,其中麥克莫菲和護士長瑞秋小姐各自代表病人和醫生兩個陣營,他們之間的衝突也成為小說情節的發展線。
  • 話劇《飛越瘋人院》即將登陸上海:衝破牢籠,活出自己
    受他精神感染的「酋長」在捂死了麥克以後,搬起了之前麥克搬不動的洗手臺,砸碎窗戶逃離了瘋人院。當被問到排演此戲的契機時,導演佟欣雨是這樣回答的:「當時先做完了《燃燒的瘋人院》,在製作人的建議下決定做『瘋人院三部曲』系列。說到瘋人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部作品——《飛越瘋人院》。後來我們找到了原版劇本,看完之後覺得非常精彩,結構很規矩,但是又充滿了戲劇衝突。
  • 《楚門的世界》《飛越瘋人院》好萊塢的「社會良心電影」政治片
    以下以《楚門的世界》、《迷牆》、《天生殺人狂》、《飛越瘋人院》四部電影為例論述社會政治片中的一些共同特徵。《飛越瘋人院》裡,設定了一個瘋人院的場景,實際上是對現實生活的影射,瘋人院裡的制度就是現實生活中的制度,護士長拉契特作為制度的維護者和執行者,剝奪了病人的娛樂的權利和其他許多正當的權利,是對人正常的生理和心理要求的壓抑和剝奪。第二,體制是迷惑大多數的,唯利是圖的。《飛越瘋人院》中,麥克默菲很久之後才得知所有病人都是自願進入瘋人院的,病人們是自願屈從於體制的。
  • 這部電影《飛越瘋人院》完全看下來並非是一個愉悅的過程!
    觀看《飛越瘋人院》的過程並非是一個愉悅的過程相反電影是枯燥的,聒噪的,乏味的,甚至是沒有中心的,無法吸引人的注意力的。如果不是那個令人震驚出類拔萃的結局,潮汐會毫不猶豫地給這部電影冠以爛片的名號。麥克·墨菲向來不是一個安分的人,來到了精神病院一樣不安分,在這個瘋人院裡,住了各種各樣的「瘋子」。這裡的一切都是井然有序的,吃藥、開會,心理治療,所有的病人在護士長的帶領下,過著理所當然的生活。這種生活並不是麥克·墨菲所能夠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