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飛越瘋人院》到《小丑》,是對社會現實的批判還是反饋?

2020-12-05 娛樂哈吧鏡

當《小丑》首次2019年9月首次在威尼斯電影節上播放時,這部色調陰暗、暴力、血腥、瘋狂的作品,幾乎讓整個西方社會都為之瘋狂點讚。這樣的場景讓人想到了上世紀70年代電影《飛越瘋人院》。

由米洛斯·福爾曼導演,傑克·尼科爾森主演的《飛越瘋人院》是奧斯卡獎中一部劃時代意義的作品。

有一個曾多年研究奧斯卡最佳影片獲獎篇目的學者指出,在《飛越瘋人院》這部作品獲獎之前,事實上所有奧斯卡的最佳影片,不管類型如何,始終是一個對美國社會、美國主流文化的全面肯定。《飛越瘋人院》的出現則讓好萊塢製造的大量英雄史詩般的傳奇和美國夢掀開一片衣角,讓人窺探到殘酷而荒誕的現實。在此之後,好萊塢電影又進入一輪新的循環。喜劇、傳奇、悲劇輪番佔據奧斯卡的最佳影片。可《小丑》的出現讓人看到了《飛越瘋人院》所創造的敘事手法和基調的繼承和發揚。在《小丑》中哥譚市被打造成一個升級版的「瘋人院」,社會反諷性仿佛再次襲來。

所謂瘋人、變態這樣的話題其實在西方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法國的一代鬼才哲學家和社會學家福柯為了搞清這個話題的來龍去脈,成就了一本曠世奇作《瘋癲與文明》。在書中,他指出,每當社會制度陷入僵化,人們倍感壓抑時,就需要瘋子和瘋狂行徑來平衡人性與欲望,從而讓我們能再次回到秩序下規規矩矩地生活。在福柯之後,但凡在文學作品或是電影電視中觸及精神病、變態心理等心理疾患,作品就註定進入到一個寓言空間。就像《飛越瘋人院》虛擬了一個不曾實際存在過、發生過的瘋人院故事,而同時在講述我們的社會、時代和文化。

和《飛越瘋人院》一樣,《小丑》這部電影的的寓言同樣指向美國社會,指向美國文化,指向美國社會人們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狀態。哥譚市骯髒的后街,老舊的公寓,為了生計而奔走的人們,處處映射了紐約的底層百姓的生活。因而在兩部電影慣常的看法中都會覺得,這是在用高度電影化的批評對美國社會進行了某種負面評價。

從某些方面看確實如此。

在兩部電影中,代表體制力量的一方和代表社會不良分子的精神病人或變態一方,在一個虛擬的空間中發生了多層次的接觸,在生死之間進行權力角逐。《飛越瘋人院》用醫院的醫護人員代表社會體制力量,與之對立的是麥克墨菲為首的瘋人院的精神病人們則代表了社會規則挑戰者。麥克墨菲反對的是僵化的社會制度對自由的踐踏和剝奪。而《小丑》則用的是大富豪託馬斯·韋恩和知名主持人穆雷做代表社會和輿論的權威,小丑代表的社會底層+邊緣人群+不法分子則代表了與之挑戰的力量。小丑最後的瘋狂是為底層受壓迫、被忽視者鳴不平,反對精英階層對底層民眾的漠視與規訓。

唯一的區別在於,《飛越瘋人院》儘管有著極濃烈的社會批判意味,但電影的色調是秋天落葉般的暖色調。麥克墨菲再怎麼胡鬧,再怎麼反抗權威,到頭來終究被醫生採取前額葉摘除手術變成一個被馴服的傻子,悲劇式的收場崇高而悲壯。僅用黎明時分印第安酋長打碎瘋人院的鐵窗,向著晨光奔去為這個悲劇留了一個意味深長充滿溫暖的希望。

《小丑》的色調已幾乎完全變成了陰鬱的青藍色調,如凜冽無光的寒冬。小丑本身已經沒有英雄的意味,他的存在恰恰代表著英雄的缺位和不在,瘋狂不再是屬於瘋人,而是整個社會。結尾處社會秩序的完全破壞,用小丑們的勝利做了一個狂歡式的結尾。世界在小丑邪惡的血色微笑中陷入徹底的反諷。在笑臉背後是無盡的絕望。

就像諸多的影迷習慣從壓迫與反抗、秩序與顛覆的角度去討論《飛越瘋人院》一樣,大家對於《小丑》的評價也喜歡於從精英邏輯與底層思維,傷害與報復,真誠與欺騙的角度去評價,討論著兩部片子對美國社會現實的批判。但事實上,從電影工業的本質來說,沒有哪個社會會容許真正的的「革命因子「的存在。電影永遠不會真正在表達對所處社會的顛覆性反叛。如果我們更加深入的探究不同時期美國社會的文化、政治、公眾心理時我們會發現,這種批判和諷刺不僅沒有超越主流,相反是在用一種極端的敘事反映著社會汪洋下湧動的暗流。

這兩部電影當中都不約而同地將女性(性別)和黑人(種族)構成了對主人公施行壓迫或代表正常社會秩序的一端,而將白種男人為主體,構成被壓迫、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一方,並最終成為社會秩序的顛覆者。

在《飛越瘋人院》中,瘋人院象徵的所謂現代社會的權威迫害和規訓,不如說把這個故事成功將這個象徵轉換成了一種女性和少數族裔所象徵的邪惡,對由白種男人構成的社會迫害,反映了當時在黑人運動的浪潮下白人的態度和價值觀。

同樣,《小丑》中,對亞瑟撒謊從小施虐的母親,亞瑟前後兩位黑人女性心理諮詢師,暴打亞瑟的街頭混混和華爾街上班族,不是女性,就是黑人,要麼就是外來移民。通過這種方式將亞瑟的瘋狂這一象徵若結合美國及西方世界在外來移民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壓力下,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悄然興起的民粹主義價值取向和極右翼政黨,亞瑟最後的瘋狂所要摧毀一切也就有了很好的指向性。

相關焦點

  • 《飛越瘋人院》:麥克墨菲是英雄還是反英雄?
    作為獨攬九項奧斯卡獎項的最佳影片,《飛越瘋人院》無論是從題材選取,還是整體製作來說,都堪稱美國電影史上的難得佳作。影片以追求人的自由為主題,展現了人性泯滅和社會兩極分化的殘酷現實。某一天,一個瘋人院送來一個不速之客:麥克墨菲。麥克墨菲是個偽罪犯,他為逃避勞動改造而假裝精神失常。來到瘋人院後,麥克墨菲以自己的魅力和獨立性,帶領患者做各種「違規」的事,最終打破了「統治者」護士長專制的日常秩序,同時也因此付出了慘痛代價。很顯然,麥克墨菲是電影導演肯定的正面人物。
  • 《楚門的世界》《飛越瘋人院》好萊塢的「社會良心電影」政治片
    原因在於好萊塢是一個純商業娛樂的提供者,其影片是要為觀眾提供一個逃避現實殘酷的烏託邦,釋放現實中的壓力,帶來歡樂愉快的感受。而社會政治片的初衷和目的卻與之背道而馳,它通常通過對現實社會殘酷的揭露來喚醒人們對現實中壓抑和不合理制度的意識甚至挑起觀眾的反抗心理,完全違背了好萊塢電影的商業娛樂宗旨。
  • 《飛越瘋人院》:對集權與專制發出野性的狂叫
    而筆者看來,《飛越瘋人院》這部電影,它都做到了。《電影》雜誌評價道:在電影《飛越瘋人院》中,傑克·尼科爾森飾演的邁克·墨菲動作幅度很大,卻沒到歇斯底裡的地步,粗魯的言行裡有讓人看到細膩的感情。尤其是那雙細小的眼睛,不時流露出深思、憧憬或絕望的眼色。
  • 飛越瘋人院:極具反諷意味的經典佳片
    因為看完電影《飛越瘋人院》後我不僅被主演傑克·尼克爾森精湛的演技所折服,還被影片營造的壓抑氛圍,以及悲劇式結尾所震撼。同時,看完該片後我不僅深深地同情影片中的角色,還對我所身處的現實社會有了別樣的感觸!
  • 《飛越瘋人院》的主題:瘋狂與文明、監禁與秩序、話語與權力
    《飛越瘋人院》的主題:瘋狂與文明、監禁與秩序、話語與權力不難從影片《飛越瘋人院》中發現福柯所關注的幾個基本主題:瘋狂與文明、監禁與秩序、話語與權力。同樣是這些集體治療的討論表現了現代精神病的醫療實踐的特徵:「以永無止境的審問」取代「粗暴武斷的判決」,「他們逃脫不了每時每刻受到譴責,受到無任何證據的指控因為他們在瘋人院中的生活就構成了被指控的內容。」至此,似乎影片《飛越瘋人院》確乎成了福柯批判、揭露性寓言的電影版—部反體制影片。
  • 《飛越瘋人院》如同社會的縮影,尋找生命意義是本片最大亮點
    今天要推薦的電影是——《飛越瘋人院》這是一部反映人性的經典劇情片。電影是根據美國作家肯·克西創作於20世紀60年代的同名小說改編的。主人公「不自由毋寧死」的精神在當今社會仍有很大的現實意義。本片獲1975年第4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劇本五項大獎。
  • 中國版《飛越瘋人院》:個人與自己的對抗
    這是中國版話劇《飛越瘋人院》第二輪演出時的一幕,死亡被直接地呈現。其實,中國觀眾對於《飛越瘋人院》並不陌生,更多的人已通過電影知道了這個故事:麥克墨菲為了逃避監獄裡的強制勞動,裝作精神異常被送進了精神病院,他的到來,給死氣沉沉的精神病院帶來了劇烈的衝擊。他挑戰嚴格的管理制度,開始計劃著帶領一眾病人逃離瘋人院。
  • 衝突與和解——以黑格爾悲劇理論評析《飛越瘋人院》
    ,居然把他的那些瘋子病友帶出了瘋人院,並且到海上去釣魚,結果瘋人們用自己釣到的大魚證明了自己並是不比普通人差。這也符合黑格爾的那句名言:「凡是現實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現實的」。,像麥克莫菲純粹是因為想逃避服勞役才來到瘋人院的,可以從他賭博的愛好上我們可以想像他對社會未必就是有益無害的,而像其他所謂的瘋人們都是由於自己無法適應社會而選擇在瘋人院的。
  • 《飛越瘋人院》這個世界需要更多瘋子
    《飛越瘋人院》上映45周年了。我是2011年看的這部電影,那時候一是對這部電影的名字感到好奇,二是很希望領略尼克爾森精湛的演技,但沒想到這樣一個看上去有幾分荒誕、黑色的故事,最後卻能夠上升到人性與自由的主題。45年來,這部電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其實從那個時候開始就能看到,原來外人眼中的瘋子,才是真正地「眾人皆醉我獨醒」。
  • 這部電影《飛越瘋人院》完全看下來並非是一個愉悅的過程!
    觀看《飛越瘋人院》的過程並非是一個愉悅的過程相反電影是枯燥的,聒噪的,乏味的,甚至是沒有中心的,無法吸引人的注意力的。如果不是那個令人震驚出類拔萃的結局,潮汐會毫不猶豫地給這部電影冠以爛片的名號。傑克·尼克爾森仿佛是為這個角色而生的,他亦正亦邪的氣質,鯊魚般的微笑,狂放不羈的行事風格,你永遠無法將他與正常人,或者是純粹的好人聯繫到一起。他就該是搗亂分子,就該是心理變態者,就該是享樂主義者,安全與穩定幾乎與這個男人絕緣。如果麥克·墨菲生活在現實生活中的話,他應該是這樣的人。
  • 《飛越瘋人院》:一部充滿諷刺意味的電影作品
    《飛越瘋人院》劇照《飛越瘋人院》改編自美國著名小說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說,上映於1975《飛越瘋人院》劇照其實《飛越瘋人院》的原著小說也非常精彩,甚至比起電影來說更加耐人尋味,可惜由於時長的限制不少細節在電影當中都被省略掉了
  • 轟動一時的高分電影《飛越瘋人院》看了只能叫人「無語凝噎」
    可顛覆麥克墨菲世界觀的是,瘋人院中只有包括他的少部分人是因為犯罪被關進來的,而絕大部分人,都是為了逃離現實世界,自願留在這個瘋人院的。這是一種對精神的腐蝕,恐怖的不是逃不出的瘋人院,而是患者內心自認為自己應該在這個地方接受治療,但是麥克墨菲並不認同這個事實。
  • 話劇《飛越瘋人院》首演 主創解讀「麥克墨菲的結局」
    中新網5月31日電 由佟欣雨執導的話劇《飛越瘋人院》5月30日在北京海澱劇院進行了首場演出。劇中,麥克墨菲的結局以死亡告終,主演馬仁傑認為這是預料之中的。「他本身的性格有悲劇色彩,從一開始他就在賭,從小賭到大,最後賭上了性命」。
  • 「飛越瘋人院」卻難以飛越出命運的掌控
    最近看了一部由米洛斯·福爾曼在1973年執導,美國影壇上最富有個性男演員傑克·尼科爾森,以及女演員路易斯·弗萊徹主演的經典電影《飛越瘋人院》,此片囊括1975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演員及最佳女演員五項最大的獎項,風靡全球,直至目前各大媒體平臺對此片的影評打分還是很高。
  • 影視點評:《飛越瘋人院》要飛越的其實是我們的內心
    昨天晚上終於有空安靜下來,剛好也很有看部好片子的心情,於是翻出了這部《飛越瘋人院》。好電影就是這樣的,無論哪個時代何種社會背景都不會影響電影所能傳達給觀眾的思想,因為真理是永遠都不變的。《飛越瘋人院》是作家肯·克西發表於1962年的一篇小說。小說以瘋人院借喻美國式的社會形態,反體制意味濃烈。經移民導演米洛斯·福爾曼之手,其複雜的意識形態背景給影片帶來一層特殊的光澤。同時也給了觀眾更多的揣度空間。
  • 電影賞析:《飛越瘋人院》瘋子也有尊嚴
    一種挑釁體制的訴求冥冥中催生出下賤的移情作用,當McMurphy被瘋人院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時候,大家忽然又成了它的親密戰友,稱他為英雄,與他一同企盼起「自由」,勾劃著一次完美的越獄。酋長被麥克默菲所喚起的人性原始的力量,促使他砸破鐵窗回歸到原始。回歸自由的願望實現了,「麥克默菲式的精神」也取得了勝利。
  • 看完《飛越瘋人院》這部電影,一部老電影,現在竟還是如此貼切
    看完《飛越瘋人院》這部電影,一部老電影,現在竟還是如此貼切最近回顧電影,點到了這部,突然覺得還是如此切合時代 ,這個不多說,也發現了,一些小小細節,就比如邁克衣服從剛進瘋人院的彩色,到套上白色外罩,還能看出一些色彩,
  • 《飛越瘋人院》「鄭」式回歸,逃離束縛,自由與你共享
    《飛越瘋人院》中文版首演劇照儘管讓《飛越瘋人院》在世界範圍內享有大名的是電影版,但其原著首先是由美國作家肯·克西創作於20世紀60年代的同名小說。並且,小說在1963年就被搬上舞臺在百老匯演出。在電影改編大獲成功之後,《飛越瘋人院》又回到了百老匯,並獲得了當年的託尼獎最佳復排話劇獎。
  • 【另一面】美國如何「飛越瘋人院」?
    專題:美國如何「飛越瘋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風險比正常人高4-7倍,公眾與社會離不開「瘋人院」但由於一些重症精神病人有傷害自己或者他人的暴力行為,因此精神病院也成為強制性治療和隔離精神病人的場所。
  • 1949:飛越瘋人院
    關於如何對待精神病患者,尤其是瘋子,人類社會可是走了一段相當曲折的道路。公元15世紀,西班牙出現了最早的專業化瘋人院,用以收容那些家庭成員無法照顧的瘋子。此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們厭惡、取笑、愚弄、囚禁瘋子,視瘋癲的病人為動物,肆意踐踏剝奪瘋子的人權。瘋子取得病人的地位,並享有相應的權利已經是19世紀以後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