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飛越瘋人院》首演 主創解讀「麥克墨菲的結局」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5月31日電 由佟欣雨執導的話劇《飛越瘋人院》5月30日在北京海澱劇院進行了首場演出。劇中,麥克墨菲的結局以死亡告終,主演馬仁傑認為這是預料之中的。「他本身的性格有悲劇色彩,從一開始他就在賭,從小賭到大,最後賭上了性命」。

該劇改編自美國百老匯經典作品,同名電影也曾斬獲奧斯卡多項大獎,講述了一個正常人為逃避現實,假裝精神異常住進了精神病院。他給病友們帶來了自由和歡快,直至把醫院鬧得天翻地覆。最終,院方給他做了前額葉切除手術。

佟欣雨此前推出過小劇場熱門話劇《燃燒的瘋人院》,在他眼中,「瘋子和常人間沒有明確界限。精神障礙每個人或多或少在某個階段產生,所以觀眾能通過劇中人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他們獲得治癒,對自己會有積極暗示。」

《飛越瘋人院》從更深的層次出發,藉由瘋人院一群瘋子的反抗引發觀眾對社會現實的思考,表達一種對自由的追求,對尊嚴的捍衛,對既有制度的反叛和打破。正如佟欣雨所說,「每個人所要飛越的,恰是自己為自己設置的無形牢籠,可能是恐懼、責任,或者是希望。」

首演結束,佟欣雨對技術層面的呈現並不滿意,他相信隨著不斷調整,演出整體效果會越來越完善。製作人洛奇豆子則從一開始就堅信這部劇會成功。「這部劇綜合了各種元素,演員也十分貼合角色本身,製作團隊更加國際化更專業,可以說對百老匯經典作品的本土化改編非常成功。」

其實在本土化改編中,創作團隊利用各種元素進行了重新解讀。舞臺設計別出心裁地在整個舞臺上立起了三面牆,故事的時空因此番舞美解讀而充滿了現代感,即它可以是過去,現在,或者將來。這正如佟欣雨想要表達的,「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在某種情況下成為少數人,這種傾向從不會因時間的推移而消失。」在服裝設計上,也並非是醫護與病人二元對立,社工人員服裝都有粉紅色點綴,一改往日刻板印象中的非黑即白。

演員馬仁傑在劇中飾演男主角麥克墨菲,對於這個充滿激情、活力十足的角色,他坦言「並非本色演出」,而是「與現實中的自己有反差,演好這樣的角色是一個挑戰」。為了角色的需要,馬仁傑還在髮型、鬍子等外形上進行了調整,隨著越來越走進這個角色,他覺得這個角色「越來越真實了」。

麥克墨菲的結局是以死亡告終,馬仁傑認為這是預料之中的。「他本身的性格有悲劇色彩,從一開始他就在賭,從小賭到大,最後賭上了性命。而他所做的一切,不過是讓瘋人院的朋友們強大起來,給他們力量。」

據悉,該劇於5月30日至6月10日在北京海澱劇院進行演出。

相關焦點

  • 話劇《飛越瘋人院》中文版上海首演:看過電影版,話劇版有哪些不同?
    在上月結束了北京第二輪演出後,話劇《飛越瘋人院》中文版,昨晚在人民大舞臺迎來了上海站首輪演出。除了話劇迷,不少原作小說和改編電影的粉絲也走進劇院,一探究竟。圖說:《飛越瘋人院》劇照 官方圖《飛越瘋人院》講述了囚犯麥克墨菲為了逃避監獄的強制勞動裝瘋進入精神病院,鼓動病友們反抗院內刻板的規章制度。但在護士長拉齊德的統治下,他最終被施行了前額葉切除手術,病友「酋長」在捂死了他之後逃出病院。
  • 《飛越瘋人院》:麥克墨菲是英雄還是反英雄?
    某一天,一個瘋人院送來一個不速之客:麥克墨菲。麥克墨菲是個偽罪犯,他為逃避勞動改造而假裝精神失常。來到瘋人院後,麥克墨菲以自己的魅力和獨立性,帶領患者做各種「違規」的事,最終打破了「統治者」護士長專制的日常秩序,同時也因此付出了慘痛代價。很顯然,麥克墨菲是電影導演肯定的正面人物。
  • 《飛越瘋人院》「鄭」式回歸,逃離束縛,自由與你共享
    《飛越瘋人院》中文版首演劇照《飛越瘋人院》講的是一個關於自由的故事:麥克墨菲為了逃避農場勞改,假裝精神異常住進了精神病院。他的到來給死氣沉沉的精神病院帶來了巨大的衝擊,給病友們帶來了自由和歡快,他把兩個女人帶進戒備森嚴的醫院,鬧得天翻地覆。
  • 中國版《飛越瘋人院》:個人與自己的對抗
    這是中國版話劇《飛越瘋人院》第二輪演出時的一幕,死亡被直接地呈現。其實,中國觀眾對於《飛越瘋人院》並不陌生,更多的人已通過電影知道了這個故事:麥克墨菲為了逃避監獄裡的強制勞動,裝作精神異常被送進了精神病院,他的到來,給死氣沉沉的精神病院帶來了劇烈的衝擊。他挑戰嚴格的管理制度,開始計劃著帶領一眾病人逃離瘋人院。
  • 話劇《飛越瘋人院》即將登陸上海:衝破牢籠,活出自己
    7月18日-21日,話劇《飛越瘋人院》中文版即將登陸上海人民大舞臺。不久前,該劇結束了北京場的演出,吸引了眾多觀眾走進劇場,感受這部經典作品中對自由的詮釋和嚮往。圖說:《飛越瘋人院》上海站海報 官方圖該劇講述了男主角麥克·墨菲因為不想在監獄裡被強制勞動,所以選擇裝瘋進入瘋人院。他的到來,給死氣沉沉的精神病院帶來了自由與活力。然而這一切都被護士長拉齊德所代表的權威和秩序所制衡著。最終,麥克被強制實行了前額葉切除手術。
  • 飛越瘋人院,那個有著頑強,不服輸信念的麥克墨菲
    《飛越瘋人院》絕對是我看過的最震撼心靈的影片,這個故事病態,瘋狂,也有著一種魔力,深深的吸引著你的目光,讓你沉迷其中的劇情裡,並且讓你欲罷不能,時不時的想讓你翻出來,再看一遍。故事內容講的是一個小夥子麥克墨菲為了逃避作為犯人必須進行的勞動改造,他故意裝成神經病,想要被送到精神病院裡。然而當他真的在精神病院裡時,他感到這裡和他想像中的不同。精神病院裡的護士長是這裡的王,是這裡的主宰者,她有一套自己的規則,並強制這裡的人都要遵守這個規則。而這裡沒有一個人敢當著她的面反駁她。
  • 《飛越瘋人院》麥克墨菲做額葉切除手術 追求自由必定走向悲劇?
    由傑克·尼克爾森飾演的麥克墨菲因為對路易絲·弗萊徹飾演的冷漠護士長逼死好友的事,難平憤怒,試圖掐死護士長,被阻止後被瘋人院強制做了大腦額葉切除手術,徹底成為了植物人。從最另類活躍的病人變成了最聽話的病人,徹底失去自由意識。
  • ...精神病患者的狂想曲,一場重節奏的搖滾音樂會,《飛越瘋人院》來了
    勇氣,是當下社會的關鍵詞,奧斯卡經典電影《飛越瘋人院》講述正是關乎與自己對抗的勇氣。7月26日,百老匯經典話劇《飛越瘋人院》中文版即將登陸南京保利大劇院,這個夏日,來這場重節奏的搖滾音樂會,最合適不過了。
  • 轟動一時的高分電影《飛越瘋人院》看了只能叫人「無語凝噎」
    其實導演的目標很明確,一開始就設立了片中的兩大對立群體,一邊是以護士長為首的管理者,另一邊是以男主麥克墨菲為代表的被管理者。雖然在瘋人院中,被管理的病人是弱勢群體,但是他們的創造力和生命力卻無比精彩。麥克墨菲的到來無疑給瘋人院帶來了更多的活力,在麥克墨菲和護士長的第一次正面交鋒時,護士長覺得自己的控制權利受到了威脅,所以會處處和麥克墨菲作對,另一邊是正常人的麥克墨菲肯定不想被規矩束縛,所以麥克墨菲成了病友們的靈魂領導人。
  • 《飛越瘋人院》:當我們在談論自由,我們在談論什麼
    今天分享給大家的是話劇版《飛越瘋人院》——同名的電影相信多數人都很熟悉啦,原著小說也同樣是一部經典之作,那麼話劇版又有怎樣的獨到之處呢?快往下看看吧。儘管讓《飛越瘋人院》在世界範圍內享有大名的是電影版,但其原著首先是由美國作家肯·克西創作於20世紀60年代的同名小說。並且,小說在1963年就被搬上舞臺在百老匯演出。在電影改編大獲成功之後,《飛越瘋人院》又回到了百老匯,並獲得了當年的託尼獎最佳復排話劇獎。
  • 《飛越瘋人院》評價高是因為什麼?
    上映於1975年的電影《飛越瘋人院》是當年度電影界當之無愧的贏家,影片於當年一舉斬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劇本五項大獎。除了獲得了專業評論家的青睞,電影同時收穫了大眾的口碑,時至今日,都被認為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在時間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 影史最經典電影之一《飛越瘋人院》影評
    《飛越瘋人院》是於1973年,由米洛斯.福爾曼根據坎.凱西同名暢銷小說改編拍攝的電影[小說發表於20世紀60年代,當時的年代是美國十分動亂的年代,造成了當時大多的一些報紙,小說與電影所表達多是具有批判性的,小說中的諷刺意味更加的明顯]《飛越瘋人院》可以說的是美國電影歷史上最經典的影片之一。
  • 《飛越瘋人院》:一部充滿諷刺意味的電影作品
    今天小麥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部電影裡的主人公麥克·墨菲就是一個「不經意」闖入精神病醫院的正常人,沒錯,那就是美國電影——《飛越瘋人院》。《飛越瘋人院》劇照《飛越瘋人院》改編自美國著名小說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說,上映於1975
  • 《飛越瘋人院》:那些自作聰明,看似風光的人,最後都是犧牲品
    開始,當這一部《飛越瘋人院》看過之後,一個非常大的想法是,自由它是一直隨處存在,當你意識到可能被困,但又不可逃脫之時,也許你僅僅是去試著去走出第一步,就可以掙扎出去,找到自由。倘若依著您的想法,觀眾在最初就曉得不少的瘋人,他們都是被強而抓進那裡的話,那麼相信大部分觀眾都會覺得護士他是壞人。
  • 《飛越瘋人院》——麥克墨菲一定要死嗎
    《飛越瘋人院》導演米洛斯·福爾曼,於1975-11-19在美國上映。獲得第48屆奧斯卡,獲5項大獎,分別是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60年代的美國,美越戰爭正是激烈的時候,而那時的年輕人反對戰爭,追求和平,追求個性解放。
  • 在《飛越瘋人院當中》,護士拉契特到底是不是一個好員工
    拍攝於1975年的《飛越瘋人院》一直以來都是影迷心中的經典。象徵自由的麥克墨菲與象徵專制黑暗的護士拉契特被作為好萊塢歷史上最著名的經典形象而被不斷重提。這樣一個「心狠手辣」的女護士長,到底是不是一個好員工呢?
  • 《飛越瘋人院》如同社會的縮影,尋找生命意義是本片最大亮點
    今天要推薦的電影是——《飛越瘋人院》這是一部反映人性的經典劇情片。電影是根據美國作家肯·克西創作於20世紀60年代的同名小說改編的。主人公「不自由毋寧死」的精神在當今社會仍有很大的現實意義。本片獲1975年第4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劇本五項大獎。
  • 影視點評:《飛越瘋人院》要飛越的其實是我們的內心
    昨天晚上終於有空安靜下來,剛好也很有看部好片子的心情,於是翻出了這部《飛越瘋人院》。好電影就是這樣的,無論哪個時代何種社會背景都不會影響電影所能傳達給觀眾的思想,因為真理是永遠都不變的。《飛越瘋人院》是作家肯·克西發表於1962年的一篇小說。小說以瘋人院借喻美國式的社會形態,反體制意味濃烈。經移民導演米洛斯·福爾曼之手,其複雜的意識形態背景給影片帶來一層特殊的光澤。同時也給了觀眾更多的揣度空間。
  • 從《飛越瘋人院》到《小丑》,是對社會現實的批判還是反饋?
    這樣的場景讓人想到了上世紀70年代電影《飛越瘋人院》。由米洛斯·福爾曼導演,傑克·尼科爾森主演的《飛越瘋人院》是奧斯卡獎中一部劃時代意義的作品。有一個曾多年研究奧斯卡最佳影片獲獎篇目的學者指出,在《飛越瘋人院》這部作品獲獎之前,事實上所有奧斯卡的最佳影片,不管類型如何,始終是一個對美國社會、美國主流文化的全面肯定。
  • 飛越瘋人院:極具反諷意味的經典佳片
    因為看完電影《飛越瘋人院》後我不僅被主演傑克·尼克爾森精湛的演技所折服,還被影片營造的壓抑氛圍,以及悲劇式結尾所震撼。同時,看完該片後我不僅深深地同情影片中的角色,還對我所身處的現實社會有了別樣的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