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飛越瘋人院當中》,護士拉契特到底是不是一個好員工

2020-12-05 熋有話要說

拍攝於1975年的《飛越瘋人院》一直以來都是影迷心中的經典。

象徵自由的麥克墨菲與象徵專制黑暗的護士拉契特被作為好萊塢歷史上最著名的經典形象而被不斷重提。

這樣一個「心狠手辣」的女護士長,到底是不是一個好員工呢?

為此,小編我重看了一遍《飛越瘋人院》,只為給護士拉契特一個公正客觀的評價。

作為一個瘋人院的護士,拉契特在工作方面有如下三個特點

一切以醫院規章制度出發,認真負責,一絲不苟拉契特之於瘋子,就像是老師對於學生,主管對於職員,你媽對於你。

在一個滿是瘋子的世界當中,拉契特所能做的就是按照規章制度辦事,按時吃藥,按時開會,按時放風,偶爾也讓瘋子之間進行點自己喜歡的打賭活動。

在拉契特的管理下,瘋人院裡的瘋子們被安排的明明白白,生活的井井有條。

拉契特管理的精神病院,沒有讓院領導操心,讓病人家屬放心。

從這一點看,拉契特是一個按章辦事,遵紀守法的好員工。

講原則,講紀律,一切從安全著想在麥克墨菲到來之前,拉契特的醫院當中沒有人想違反規定。

做什麼,幾點做,都是約定俗成的事兒。

麥克的到來,成為了全瘋人院第一個提出自己訴求的人。

在拉契特看來,麥克就是一個破壞規矩的人。

作為醫院的直接管理者,拉契特採取的方式就是,曉之以理,重點打壓。

從批評入手,在輔以電擊療法,就不相信治不了你!

事實證明,拉契特確實沒有制服麥克,但是其果斷堅決並且慘無人道的處理方式,確實達到了殺雞儆猴的作用。

拋棄個人情感,一切為了工作

瘋人院當中一個叫做比利的小夥子更是拉契特好姐妹的兒子,但是拉契特並未因為是熟人的兒子而對其網開一面,該批評批評,該治療治療,絕對沒有特殊對待。

在麥克臨走之前大鬧醫院的晚上,麥克幫助比利完成了自己人生當中的第一次約會。

這一次約會治好了比利的結巴,讓他能夠順溜的表達,然而,由於比利的所做作為嚴重破壞了醫院的規章制度

這在好員工拉契特的眼中是絕對不允許的,因此她決定施展老師們慣用的伎倆——請家長,來「幫助」比利改邪歸正。

這一嚇唬,讓弱不禁風的比利如臨大敵,一死了之。

即使面對好友兒子的死,拉契特也能保持鎮定,指揮工作人員清理現場,迅速恢復醫院秩序。

正是由於比利的死,關愛病友的麥克錯過了最後一次逃跑的機會,被實施了「前額葉切除手術」。

綜上所述,從工作的角度上講,拉契特無疑是領導眼中的好員工,病人眼中的壞護士,麥克墨菲眼中的大壞蛋。

那麼,拉契特到底是不是一個好員工呢?

從員工的角度上來看,她是!

為什麼呢?

因為她至始至終執行醫院的規章制度,沉著冷靜的應對突發事件,將麥克墨菲這樣的不安定分子扼殺於搖籃之中。

從專業的角度上來看,她不是!

作為一個護士,拉契特的首要工作職責是服務病人,為病人著想,而不是站在病人的對立面,將病人作為沒有自由意志的牲畜進行飼養。

拉契特的專制與無情,讓她無法真正的去服務每一個需要幫助的病人,只是一味的打壓,機械化的管理,讓本應該助人康復的醫院變成了監獄。

從人的角度上來看,她也不是!

拉契特是一個醫務工作者,但是在她所供職的瘋人院當中,她更像是一個輸入了固定指令的AI,嚴格執行任務,容不得半點差錯。

拉契特的悲哀在於,她不能理解別人,更談不上感受別人,在她面無表情,皮笑肉不笑的背後,是一個靈魂的空殼。

而她的幸運在於,她生活在一個專制的環境當中,這個環境中很少有人像麥克墨菲這樣真正關心自己和其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只是一味的生活在這樣一個機械的世界當中。

她作為這個時代的一員,就算沒有自我,就算沒有同理心,也依舊能夠在適應環境的規則,成為老闆眼中完美的員工。

距離《飛瘋人院》上映至今已經過去快半個世紀,時代的變遷早已改變了曾經的生活環境,拉契特到底是人性的悲哀還是環境寵兒,似乎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重新審視這個角色的時候,會有什麼樣不同的發現。如今以拉契特為主角的網劇《拉契特》正式上映,也將賦予拉契特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生。

相關焦點

  • 《拉契特》給影史最著名反派,做了最詳盡解讀
    她等不及要自報家門了——米爾德裡德·拉契特。初次登場,是在1975年上映的影史經典《飛越瘋人院》。作為精神病院的護士長,她不苟言笑,滿口禁令。稍有不爽,就開始PUA,精神施虐。甚至強制病人做額葉切除手術,淪為行屍走肉。
  • 2020年美國懸疑劇,莎拉保羅森主演飛越瘋人院前傳,網友:太驚豔
    《拉契特》是由瑞恩·墨菲執導,莎拉·保羅森、朱迪·戴維斯、芬·維特洛克、辛西婭·尼克森等人主演的懸疑劇,劇集於2020年9月18日登陸線上網飛平臺。劇集講述了瑞秋·拉契特如何由一位護士,變成了如片中怪物一般的惡毒人物。
  • 在人類的關係中,人與人之間外表與內涵的並容—飛越瘋人院
    《飛越瘋人院》這部電影也展現出了非常強烈的階級觀念,這部電影通過一群瘋子的表現,來達到了豐裕和警示的目的,非常明顯,並且極為,一針見血的指出了當時的社會現實,也指出了當時社會中一些普遍的消極現象,所以說,在我看來這部電影完全展現了美國70年代的社會政治景象。
  • 「飛越瘋人院」卻難以飛越出命運的掌控
    他的出現使原本平靜的瘋人院變得不再平靜了。麥克的到來打破了瘋人院和護士長拉契特小姐制定的醫院裡原本一整套的秩序和規則,幻想著自己或許是可以成為拯救眾生、行俠仗義,並遊走天下的唐吉訶德,卻始終不明白「活在現實社會裡,我們偶爾要學會適時低頭」這個道理,所以最終喪失了原本可以獲得新生的自由和機會。
  • 拉契特經典造型的恐怖暗示,黯衣天使黑暗隱喻,你看懂幾分?
    熱播美劇《拉契特:黯衣天使》除了劇情緊張之外,劇中角色40年代的經典造型,復古又時尚。除了表面的衣香鬢影,劇集女主角米德麗·拉契特(Mildred Rathced)的打扮背後隱藏著什麼黑暗隱喻?又有什麼恐怖啟示?
  • 影視點評:《飛越瘋人院》要飛越的其實是我們的內心
    昨天晚上終於有空安靜下來,剛好也很有看部好片子的心情,於是翻出了這部《飛越瘋人院》。好電影就是這樣的,無論哪個時代何種社會背景都不會影響電影所能傳達給觀眾的思想,因為真理是永遠都不變的。《飛越瘋人院》是作家肯·克西發表於1962年的一篇小說。小說以瘋人院借喻美國式的社會形態,反體制意味濃烈。經移民導演米洛斯·福爾曼之手,其複雜的意識形態背景給影片帶來一層特殊的光澤。同時也給了觀眾更多的揣度空間。
  • 《飛越瘋人院》:一部充滿諷刺意味的電影作品
    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專注於不專業的電影解說小麥~假如一個正常人被關進精神病醫院,如何證明自己根本沒有病?今天小麥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部電影裡的主人公麥克·墨菲就是一個「不經意」闖入精神病醫院的正常人,沒錯,那就是美國電影——《飛越瘋人院》。
  • 沉迷開顱的醫生,色情狂小護士…這部劇沒一個正常人
    為了行文方便,以下將簡稱變態護士拉契特為拉姐。展開講講這部劇之前,咱們先來回憶一下《飛越瘋人院》裡的絕世拉姐。《飛越瘋人院》是影史上僅有的三部奧斯卡超級大滿貫電影,同時斬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最佳女演員等獎項。另外兩部是《一夜風流》和《沉默的羔羊》。
  • 《飛越瘋人院》的主題:瘋狂與文明、監禁與秩序、話語與權力
    《飛越瘋人院》的主題:瘋狂與文明、監禁與秩序、話語與權力不難從影片《飛越瘋人院》中發現福柯所關注的幾個基本主題:瘋狂與文明、監禁與秩序、話語與權力。同樣是這些集體治療的討論表現了現代精神病的醫療實踐的特徵:「以永無止境的審問」取代「粗暴武斷的判決」,「他們逃脫不了每時每刻受到譴責,受到無任何證據的指控因為他們在瘋人院中的生活就構成了被指控的內容。」至此,似乎影片《飛越瘋人院》確乎成了福柯批判、揭露性寓言的電影版—部反體制影片。
  • 飛越瘋人院:極具反諷意味的經典佳片
    我並不僅僅是在談論一個人,我是在談論每一個人。我在談論形式,我在談論內容。我在談論相互間的關係。我在談論上帝、魔鬼、地獄、天堂,你究竟明白了嗎? 有幸能夠看到這部極具反諷意味的經典佳片!因為看完電影《飛越瘋人院》後我不僅被主演傑克·尼克爾森精湛的演技所折服,還被影片營造的壓抑氛圍,以及悲劇式結尾所震撼。
  • 《飛越瘋人院》這個世界需要更多瘋子
    《飛越瘋人院》上映45周年了。我是2011年看的這部電影,那時候一是對這部電影的名字感到好奇,二是很希望領略尼克爾森精湛的演技,但沒想到這樣一個看上去有幾分荒誕、黑色的故事,最後卻能夠上升到人性與自由的主題。45年來,這部電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其實從那個時候開始就能看到,原來外人眼中的瘋子,才是真正地「眾人皆醉我獨醒」。
  • 話劇《飛越瘋人院》即將登陸上海:衝破牢籠,活出自己
    受他精神感染的「酋長」在捂死了麥克以後,搬起了之前麥克搬不動的洗手臺,砸碎窗戶逃離了瘋人院。當被問到排演此戲的契機時,導演佟欣雨是這樣回答的:「當時先做完了《燃燒的瘋人院》,在製作人的建議下決定做『瘋人院三部曲』系列。說到瘋人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部作品——《飛越瘋人院》。後來我們找到了原版劇本,看完之後覺得非常精彩,結構很規矩,但是又充滿了戲劇衝突。
  • 《飛越瘋人院》:當我們在談論自由,我們在談論什麼
    電影版《飛越瘋人院》劇照。《飛越瘋人院》講的是一個關於自由的故事:麥克·墨菲為了逃避農場勞改,假裝精神異常住進了精神病院。他不斷惹是生非,最終惹怒了醫院,他們給麥克·墨菲做了前額葉切除手術,使他變成了一個真正的廢人。儘管讓《飛越瘋人院》在世界範圍內享有大名的是電影版,但其原著首先是由美國作家肯·克西創作於20世紀60年代的同名小說。並且,小說在1963年就被搬上舞臺在百老匯演出。
  • 衝突與和解——以黑格爾悲劇理論評析《飛越瘋人院》
    黑格爾這種「衝突說」在《飛越瘋人院》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飛越瘋人院》的故事基本圍繞這瘋人院裡的病人和醫生之間的矛盾衝突展開,其中麥克莫菲和護士長瑞秋小姐各自代表病人和醫生兩個陣營,他們之間的衝突也成為小說情節的發展線。
  • 影史最經典電影之一《飛越瘋人院》影評
    《飛越瘋人院》是於1973年,由米洛斯.福爾曼根據坎.凱西同名暢銷小說改編拍攝的電影[小說發表於20世紀60年代,當時的年代是美國十分動亂的年代,造成了當時大多的一些報紙,小說與電影所表達多是具有批判性的,小說中的諷刺意味更加的明顯]《飛越瘋人院》可以說的是美國電影歷史上最經典的影片之一。
  • 中國版《飛越瘋人院》:個人與自己的對抗
    這是中國版話劇《飛越瘋人院》第二輪演出時的一幕,死亡被直接地呈現。其實,中國觀眾對於《飛越瘋人院》並不陌生,更多的人已通過電影知道了這個故事:麥克墨菲為了逃避監獄裡的強制勞動,裝作精神異常被送進了精神病院,他的到來,給死氣沉沉的精神病院帶來了劇烈的衝擊。他挑戰嚴格的管理制度,開始計劃著帶領一眾病人逃離瘋人院。
  • 不自由,毋寧死——《飛越瘋人院》
    男主是想逃避勞作而裝瘋進入瘋人院,在外面的世界他至少五次坐牢,他為非作歹、隨心所欲,甚至與未成年人發生性關係;然而直到等他進了瘋人院,他才明白自己到底失去了什麼,調戲掌握他生殺大權的護士長,一日復一日地在瘋人院呆下去,然後匪夷所思的發現,裡面許多人都是自願進來接受失去自由的規則管制。
  • 《飛越瘋人院》:遺忘就是背叛
    奧斯卡最佳電影《飛越瘋人院》,像極了生活寫照,看到故事結尾,我甚至沒看明白為什麼酋長會這樣做,於是我去找了資料,看了別人的文章才深深明白,內心受到極大的震撼以及難過。電影花絮劇情概要Mac為了逃避勞役被送進精神病院,他的到來給病人們帶來了新的生機但也給護士長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
  • 《飛越瘋人院》:麥克墨菲是英雄還是反英雄?
    作為獨攬九項奧斯卡獎項的最佳影片,《飛越瘋人院》無論是從題材選取,還是整體製作來說,都堪稱美國電影史上的難得佳作。影片以追求人的自由為主題,展現了人性泯滅和社會兩極分化的殘酷現實。某一天,一個瘋人院送來一個不速之客:麥克墨菲。麥克墨菲是個偽罪犯,他為逃避勞動改造而假裝精神失常。來到瘋人院後,麥克墨菲以自己的魅力和獨立性,帶領患者做各種「違規」的事,最終打破了「統治者」護士長專制的日常秩序,同時也因此付出了慘痛代價。很顯然,麥克墨菲是電影導演肯定的正面人物。
  • 《飛越瘋人院》:對集權與專制發出野性的狂叫
    在第48屆奧斯卡頒獎禮上《飛越瘋人院》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等5項獎項。縱觀影史,同時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劇本的電影的只有三部,另外兩部是《一夜風流》和《沉默的羔羊》。並且任何人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後,都會覺得這個獲獎絕對是名副其實的。一個好的作品的誕生不僅依賴於好的劇本,但需要好的演員和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