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越瘋人院》這部電影也展現出了非常強烈的階級觀念,這部電影通過一群瘋子的表現,來達到了豐裕和警示的目的,非常明顯,並且極為,一針見血的指出了當時的社會現實,也指出了當時社會中一些普遍的消極現象,所以說,在我看來這部電影完全展現了美國70年代的社會政治景象。
男主麥克默菲由於厭惡監獄裡的強制勞動,裝作精神異常而被送進了精神病院,但他進來之後才發現精神病院並非是想像中的自由的避難所。
護士長拉契特製她還制定了一套嚴厲的管理措施,任何人只要是違反了規則就要受到懲罰,同時拉切特的治療方法比較偏激經常用責罵或者侮辱或者懲罰的方式來對待精神病人,比如用特別大的音樂刺激病人在病人提出降低音量的時候每次都遭到了拒絕
在精神病院裡,病人們被剝奪了自由地追求自己生存欲望的力量。。麥克默菲想讓病人們打起精神,快樂的生活一天。他把病人們帶上了汽車,來到了一個小港口。他們偷了一條船,到遠海釣魚作樂。病人們欣喜若狂,過了十分快樂的一天。回來後,麥克默菲受到了嚴厲懲罰。拉契特侮辱了病人比利,使他割脈自殺。這使麥克默菲再也抑制不住怒火,他撲上去掐住了拉契特的脖子。拉契特沒有死,可麥克默菲卻受到了最慘無人道的待遇。醫院切除了他的腦白質,使他成了一個完完全全的白痴。
麥克默菲最好的朋友「酋長」悲痛地將他摟在懷裡,用枕頭悶死了這個實際上已經死亡的生命。
看完這部電影,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麥克的一句話:「我試過了」。當麥克--墨菲和同伴們打賭能搬動飲水機砸開窗子逃走,大家都說麥克搬不動,結果,麥克真的就沒有那麼大的力氣,沒有搬動,但是他說了一句很經典的話「至少我試過了」。影片後來告訴我們,大多數在精神病院的患者都是自願呆在裡面的,沒有想要出去的願望。只有一個人,麥克莫菲,是還具有這樣的意識的,要靠自己的力量去爭取,儘管不成功,但是是無愧於自己的心的。
《飛越瘋人院》當中,瘋人院在春風和煦的表象之下所隱藏的鐵血的、鐵腕的控制、迫害和規訓的力量,在影片中絕大多數場景,尤其是在瘋人院裡的場景中,幾乎無一例外地被掌控在護士長的目光、或者稱之為護士長的視點鏡頭之下。故事當中,那個自由的時刻是逃離了護士長的目光的時刻;而監禁的時刻則統一在護士長無所不在的身體形象和她的目光,也就是她的視點鏡頭的籠罩之下。
《飛越瘋人院》這部電影運用了大量的好萊塢劇情片的套路,但優秀的好菜塢電影的魅力是在於它永遠善於在老舊的、形成了某種模板,形成了敘述慣性或者說路徑依賴的敘事的定型化之中去尋找變奏,去尋找可能。奧斯卡金像獎中的金像獎實至名歸。
經典臺詞
每一次他把酒瓶放進嘴裡 不是他喝酒而是酒喝他,直到他萎縮變成有很多皺紋 皮膚也變黃,連狗都不認識他。護士長拉契特:如果麥克默菲先生不想吃他的藥,我確信我們能以其他方式讓他吃下去。但我想他不會喜歡那種方式的。我要慎重的告訴你一件事 瑞秋小姐,不要把我當小孩子,你坐下 我不是個小孩子,你一直控制我的煙 像是控制小孩的餅乾。你有沒有聽過一句俗話 「滾石不生苔」,有啊,對你有任何意義嗎?這跟不要在公共場合 洗內衣褲是一樣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