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魅影飛越瘋人院》將演 述愛與忠誠的故事

2020-12-07 搜狐網
《歌劇魅影飛越瘋人院》海報


  澳大利亞治癒系喜劇《歌劇魅影飛越瘋人院》將於3月19日至22日在北京隆福劇場上演。這是一部越戰陰影下的澳大利亞,一群瘋狂的「精神病人」炮製出的關於愛與誠實、夢想與自由的莫扎特歌劇。

  劇情梗概

  澳大利亞當代著名劇作家路易斯.諾拉半自傳性作品。

  1971年,澳大利亞深陷越戰泥沼,國內反戰情緒持續高漲。為了生計,初出校園的菜鳥路易斯接到第一份工作——在墨爾本一座廢棄的劇院裡導演一群精神病人排劇。精神病院的「元老」,熱情亢奮的病人羅伊堅持大家必須排演莫扎特的著名歌劇《女人心》,將文化帶到混亂的澳大利亞。現實澆向路易斯的第一盆冷水是:演員是一群不會義大利語、不懂歌劇也沒有任何表演經驗的精神病人。是保持高冷做「常人」清醒旁觀還是放棄治療與「瘋子」一起狂歡?讓一群強迫症患者、暴力傾向者、戒毒者、語言障礙者、歇斯底裡者等組成的卡司接受排練並在舞臺上演繹愛與忠誠的主題共有幾個步驟?路易斯遇到的困難似乎不止一個……

  關於愛與忠誠

  愛與忠誠重要嗎?在這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在這個朝不保夕的年代,在這個全民信仰「自由性愛」的年代?這些拋向戰爭背景下澳大利亞的問題,也結結實實地甩到了我們臉上。

  「並沒有」,有人如是回答。恭喜你,和新銳導演路易斯觀點一致:「現如今愛情並不是那麼重要」。信息爆炸的時代,行色匆匆的年華,如果每一天都可以有幾十部新的電影上映,每一秒都可以和不同的人擦肩,如果愛情的感覺只是多巴胺玩的一點小花樣,精明的你必然會問:那麼愛情的意義何在?因此有人說,愛情是被嚴重高估的美德。甚至有人認為,人類之所以倡導一夫一妻的法律制度並附以愛情忠貞作為道德標準,不過是為了保護人類的種族繁衍能夠以較高效率進行。於是自然有人同意愛情重要而忠誠則不然,在這些人眼中,或許中國摩梭族的阿夏走婚制度才闡釋了愛情與忠誠的關係:一切源於且只源於愛情,雙方享受高度自由。而薩特與波伏娃之間那種既品嘗了愛情又不囿於忠貞的關係才堪稱個中典範。

  「你是哪個星球來的?」D區的資深病人羅伊堅決不同意以上觀點。敢說這話,羅伊當然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也有著強大的後援團。從古至今,無論中外,無數的人相信,只有愛情才能讓兩顆殘缺的靈魂完整,只有忠誠才是表達深切愛情的唯一方式。不然《國風》裡為何說「谷則異室,死則同穴」?不然為何羅密歐與朱麗葉惟有就死,而無法苟活?不然為何「天下人何限,慊慊只為汝」,「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

  有時候,也許有些真相,只有精神病人才知道。

  關於精神病

  是我們教會了精神病人循規蹈矩、接受現實的無聲,還是精神病人教會了我們走出樊籠、聆聽世界的美好?

  我們制定千千萬萬的規矩,我們不越雷池,並要求那些「瘋子」也要這樣活著,是因為這樣更正確還是因為害怕被人發現我們缺少那一度的體溫——有人說所謂的「瘋子」只是高了一度的體溫,這一度叫做「熱情」。「瘋狂」的感染力和影響力更巨大,也因此更「危險」。

  在藝術創作的領域中,「瘋狂」的力量尤其強大,甚至有理論宣稱瘋狂是成就非凡藝術家的必備屬性:不能控制的激情,專注於自我,幽閉或狂躁,等等這些精神病研究領域高頻出現的詞彙成為藝術家特質。精神分析家們從中找到豐富的案例進行研究,並因此毫無困難地宣稱,心理的異常正是造成那些偉大的藝術家作品非凡的根源。

  不難舉證。

  天才的美國女詩人西爾維婭.普拉斯由於瘋狂難以控制,曾進入麥克林精神病院並接受電擊療法,甚至她的自傳體小說《鐘形罩》(The Bell Jar)就是描寫這一段經歷;戲劇大師斯特林堡神經質的偏執與敏感給他的精神世界設置了重重困難的同時也賦予了他獨特而敏銳的視角,極度的神經緊張和壓抑造就了他的作品揭露現實時的冷峻與深刻,他甚至一度患上被害妄想症,但在這深重的苦痛後創作出《Inferno》、《一出夢的戲劇》、《鬼魂奏鳴曲》等大量驚世之作;創作出《牧神的午後》,《春之祭》等不朽芭蕾巨作的烏克蘭「舞蹈之神」瓦斯拉夫.弗米契.尼金斯基,29歲就被送進精神病院並在那裡待到生命的最後……天才與瘋狂相生相成的例子不勝枚舉。而義大利犯罪學家、精神病專家、刑事人類學派創始人隆布羅索(Cesare Lombroso)也認為,癲癇病可能與藝術創造有關,因為「藝術創造中出現的瞬間的間歇和意識經常的突然缺失,其特徵就是癲癇病」,按照他的描述,俄國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情況就是如此。

  所以「正常人」究竟是捍衛了世界的秩序還是阻礙了藝術的發展?

  主創介紹

  本劇編劇路易斯.諾拉(Louis Nowra)是澳大利亞當代最負盛名的劇作家之一,他為雪梨劇院、墨爾本劇院、昆士蘭劇院、南澳洲劇院等澳大利亞主要劇院創作了大量的舞臺劇作品,最知名的有Così, Radiance, Byzantine Flowers, Summer of the Aliens 和 The Golden Age等,其中Così和Radiance均被改編成電影並獲得大獎;其創作的電影劇本還包括喜劇電影The Matchmaker 和 the Vincent Ward,愛情電影 Map of the Human Heart(該片被邀請參加坎城國際電影節)等。

  本劇由知名戲劇導演/編劇/演員、莎士比亞戲劇專家、北京大學外國戲劇與電影研究所藝術總監約瑟夫.格雷夫斯(Joseph Graves)先生執導,幕間戲劇出品。格雷夫斯先生在中國從事戲劇文化的推廣及戲劇教育工作13年,在此之前,他在英國西區、美國百老匯和好萊塢工作多年。至今已在美、英、中等國家導演過超過五十部話劇、音樂劇和歌劇,為大型專業電影公司寫過劇本,作為演員演繹過無數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是一位編、導、演全能的戲劇藝術家。

  演出歷史

  英文版Così於1992年4月在雪梨的貝爾沃街劇院(Belvoir Street Theatre)首次被搬上舞臺並獲得當年的新南威爾斯總理文學獎(NSW Premier's Literary Award),於1996年被拍成同名電影並獲得當年的澳大利亞電影學院獎(Australian Film Institute Award)最佳改編劇本獎。

  英文版Così迄今為止已經在全球八十多所劇院演出超過500場。2013年冬、2014年春和2014年冬三度由北京大學外國電影與戲劇研究所搬上北京舞臺並收到觀眾熱烈反響。本次演出共六場,其中兩場英文演出+中文字幕,四場中文演出+英文字幕,均採用2014年冬英文版的原班演員陣容,看劇中那些性格鮮明而迥異的角色們如何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下再次碰撞出火花,而那些英語優秀的演員們在自己母語的幫助下又會給角色注入怎樣的新生機。

  2015年3月19日到22日隆福劇場,看瘋人院裡的《女人心》,是另一場兩性的王寇之爭還是愛與忠誠的和解共生?

yule.sohu.com true 搜狐娛樂 http://yule.sohu.com/20150312/n409695685.shtml report 3594 《歌劇魅影飛越瘋人院》海報澳大利亞治癒系喜劇《歌劇魅影飛越瘋人院》將於3月19日至22日在北京隆福劇場上演。這是一部越戰陰影下的澳大利亞,一群瘋狂的「精神病人」

");}

相關焦點

  • 中國版《飛越瘋人院》:個人與自己的對抗
    精神病院的秩序崩塌,故事抵達高潮。這是中國版話劇《飛越瘋人院》第二輪演出時的一幕,死亡被直接地呈現。其實,中國觀眾對於《飛越瘋人院》並不陌生,更多的人已通過電影知道了這個故事:麥克墨菲為了逃避監獄裡的強制勞動,裝作精神異常被送進了精神病院,他的到來,給死氣沉沉的精神病院帶來了劇烈的衝擊。他挑戰嚴格的管理制度,開始計劃著帶領一眾病人逃離瘋人院。
  • 《飛越瘋人院》「鄭」式回歸,逃離束縛,自由與你共享
    《飛越瘋人院》中文版首演劇照《飛越瘋人院》講的是一個關於自由的故事:麥克墨菲為了逃避農場勞改,假裝精神異常住進了精神病院。他的到來給死氣沉沉的精神病院帶來了巨大的衝擊,給病友們帶來了自由和歡快,他把兩個女人帶進戒備森嚴的醫院,鬧得天翻地覆。
  • 《飛越瘋人院》:當我們在談論自由,我們在談論什麼
    電影版《飛越瘋人院》劇照。《飛越瘋人院》講的是一個關於自由的故事:麥克·墨菲為了逃避農場勞改,假裝精神異常住進了精神病院。創作小說《飛越布穀鳥巢》,這部被稱為嬉皮時代美國反文化運動的經典之作,正是是我們所熟知的《飛越瘋人院》的濫觴。
  • 衝突與和解——以黑格爾悲劇理論評析《飛越瘋人院》
    黑格爾這種「衝突說」在《飛越瘋人院》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飛越瘋人院》的故事基本圍繞這瘋人院裡的病人和醫生之間的矛盾衝突展開,其中麥克莫菲和護士長瑞秋小姐各自代表病人和醫生兩個陣營,他們之間的衝突也成為小說情節的發展線。
  • 話劇《飛越瘋人院》中文版上海首演:看過電影版,話劇版有哪些不同?
    在上月結束了北京第二輪演出後,話劇《飛越瘋人院》中文版,昨晚在人民大舞臺迎來了上海站首輪演出。除了話劇迷,不少原作小說和改編電影的粉絲也走進劇院,一探究竟。圖說:《飛越瘋人院》劇照 官方圖《飛越瘋人院》講述了囚犯麥克墨菲為了逃避監獄的強制勞動裝瘋進入精神病院,鼓動病友們反抗院內刻板的規章制度。但在護士長拉齊德的統治下,他最終被施行了前額葉切除手術,病友「酋長」在捂死了他之後逃出病院。
  • 話劇《飛越瘋人院》首演 主創解讀「麥克墨菲的結局」
    中新網5月31日電 由佟欣雨執導的話劇《飛越瘋人院》5月30日在北京海澱劇院進行了首場演出。劇中,麥克墨菲的結局以死亡告終,主演馬仁傑認為這是預料之中的。「他本身的性格有悲劇色彩,從一開始他就在賭,從小賭到大,最後賭上了性命」。
  • 《飛越瘋人院》所謂的「瘋」不是真正的瘋,一段觸目驚心的故事
    大家好, 我是帶你們看電影的,樹懶看看~今天為大家帶來的電影是《飛越瘋人院》,這部電影榮獲了1976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編劇、導演、男女主角等多項大獎的電影,改編自美國作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說,由米洛斯·福爾曼執導,傑克·尼科爾森、路易絲·弗萊徹
  • 《飛越瘋人院》的主題:瘋狂與文明、監禁與秩序、話語與權力
    《飛越瘋人院》的主題:瘋狂與文明、監禁與秩序、話語與權力不難從影片《飛越瘋人院》中發現福柯所關注的幾個基本主題:瘋狂與文明、監禁與秩序、話語與權力。而且不難從影片的故事層面中發現福柯所描述的現代瘋人院的基本模式:不同於人們對於瘋人院的恐怖想像,這裡沒有繩索和拘束衣,甚至沒有美國影片《弗朗西斯》中的迫害與殘忍,這是些「解放了」的瘋子,他們中的大部分是自願來「住院治療」的。
  • 學習《飛越瘋人院》,質疑阿波羅計劃,這部電影太敢了
    在這些轉變過程中,將一個小商人的特徵展現得淋漓盡致,影片可謂成功的刻畫了一個賣莆田鞋小商人的性格特徵,處事原則。當然黑色幽默喜劇化的處理,並沒有去揭露莆田鞋生意的違法,而是在這個外表之下,讓我們看到了這樣一群小商人生存的艱難,以及在如此艱難處境之下,依然有人性的亮點和光輝。
  • 從《飛越瘋人院》到《小丑》,是對社會現實的批判還是反饋?
    這樣的場景讓人想到了上世紀70年代電影《飛越瘋人院》。由米洛斯·福爾曼導演,傑克·尼科爾森主演的《飛越瘋人院》是奧斯卡獎中一部劃時代意義的作品。有一個曾多年研究奧斯卡最佳影片獲獎篇目的學者指出,在《飛越瘋人院》這部作品獲獎之前,事實上所有奧斯卡的最佳影片,不管類型如何,始終是一個對美國社會、美國主流文化的全面肯定。
  • 《幻書啟世錄》書靈克裡斯汀怎麼樣 歌劇魅影背景一覽
    導 讀 克裡斯汀是遊戲《幻書啟世錄》中的書靈之一,她的原型是著名歌劇作品《歌劇魅影》,克裡斯汀是《歌劇魅影》原作中的女主角。
  • 《飛越瘋人院》:麥克墨菲是英雄還是反英雄?
    作為獨攬九項奧斯卡獎項的最佳影片,《飛越瘋人院》無論是從題材選取,還是整體製作來說,都堪稱美國電影史上的難得佳作。影片以追求人的自由為主題,展現了人性泯滅和社會兩極分化的殘酷現實。電影故事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某一天,一個瘋人院送來一個不速之客:麥克墨菲。麥克墨菲是個偽罪犯,他為逃避勞動改造而假裝精神失常。來到瘋人院後,麥克墨菲以自己的魅力和獨立性,帶領患者做各種「違規」的事,最終打破了「統治者」護士長專制的日常秩序,同時也因此付出了慘痛代價。
  • ...精神病患者的狂想曲,一場重節奏的搖滾音樂會,《飛越瘋人院》來了
    勇氣,是當下社會的關鍵詞,奧斯卡經典電影《飛越瘋人院》講述正是關乎與自己對抗的勇氣。7月26日,百老匯經典話劇《飛越瘋人院》中文版即將登陸南京保利大劇院,這個夏日,來這場重節奏的搖滾音樂會,最合適不過了。
  • 《飛越瘋人院》:對集權與專制發出野性的狂叫
    《飛越瘋人院》改編自美國作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說,由米洛斯·福爾曼執導,傑克·尼科爾森主演的電影講述了罪犯麥克為了逃避監獄裡的勞動裝作精神病來到了瘋人院,而他的到來卻為原來專制黑暗統治下的精神病院帶來光明的故事。而瘋人院之外,是對禁錮下人性與自由的深層反思,具有絕對的反叛主義與超前意識。
  • 《楚門的世界》《飛越瘋人院》好萊塢的「社會良心電影」政治片
    以下以《楚門的世界》、《迷牆》、《天生殺人狂》、《飛越瘋人院》四部電影為例論述社會政治片中的一些共同特徵。《飛越瘋人院》裡,設定了一個瘋人院的場景,實際上是對現實生活的影射,瘋人院裡的制度就是現實生活中的制度,護士長拉契特作為制度的維護者和執行者,剝奪了病人的娛樂的權利和其他許多正當的權利,是對人正常的生理和心理要求的壓抑和剝奪。第二,體制是迷惑大多數的,唯利是圖的。《飛越瘋人院》中,麥克默菲很久之後才得知所有病人都是自願進入瘋人院的,病人們是自願屈從於體制的。
  • 《飛越瘋人院》這個世界需要更多瘋子
    《飛越瘋人院》上映45周年了。我是2011年看的這部電影,那時候一是對這部電影的名字感到好奇,二是很希望領略尼克爾森精湛的演技,但沒想到這樣一個看上去有幾分荒誕、黑色的故事,最後卻能夠上升到人性與自由的主題。45年來,這部電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其實從那個時候開始就能看到,原來外人眼中的瘋子,才是真正地「眾人皆醉我獨醒」。
  • 《飛越瘋人院》評價高是因為什麼?
    上映於1975年的電影《飛越瘋人院》是當年度電影界當之無愧的贏家,影片於當年一舉斬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劇本五項大獎。除了獲得了專業評論家的青睞,電影同時收穫了大眾的口碑,時至今日,都被認為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在時間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 百老匯&奧斯卡雙料經典劇作《飛越瘋人院》講述可憐人的心酸故事
    想必你一定聽過,甚至是看過電影版的《飛越瘋人院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雖然這部電影拍攝於1975年,但是國內各大電影評分網站對這部電影紛紛給出9.0分的高分。並且在第48屆奧斯卡頒獎禮上攬獲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等5項獎項。
  • 影史最經典電影之一《飛越瘋人院》影評
    《飛越瘋人院》是於1973年,由米洛斯.福爾曼根據坎.凱西同名暢銷小說改編拍攝的電影[小說發表於20世紀60年代,當時的年代是美國十分動亂的年代,造成了當時大多的一些報紙,小說與電影所表達多是具有批判性的,小說中的諷刺意味更加的明顯]《飛越瘋人院》可以說的是美國電影歷史上最經典的影片之一。
  • 影視點評:《飛越瘋人院》要飛越的其實是我們的內心
    昨天晚上終於有空安靜下來,剛好也很有看部好片子的心情,於是翻出了這部《飛越瘋人院》。好電影就是這樣的,無論哪個時代何種社會背景都不會影響電影所能傳達給觀眾的思想,因為真理是永遠都不變的。《飛越瘋人院》是作家肯·克西發表於1962年的一篇小說。小說以瘋人院借喻美國式的社會形態,反體制意味濃烈。經移民導演米洛斯·福爾曼之手,其複雜的意識形態背景給影片帶來一層特殊的光澤。同時也給了觀眾更多的揣度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