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越瘋人院》的主題:瘋狂與文明、監禁與秩序、話語與權力

2020-12-05 小小與娛樂

《飛越瘋人院》的主題:瘋狂與文明、監禁與秩序、話語與權力

不難從影片《飛越瘋人院》中發現福柯所關注的幾個基本主題:瘋狂與文明、監禁與秩序、話語與權力。而且不難從影片的故事層面中發現福柯所描述的現代瘋人院的基本模式:不同於人們對於瘋人院的恐怖想像,這裡沒有繩索和拘束衣,甚至沒有美國影片《弗朗西斯》中的迫害與殘忍,這是些「解放了」的瘋子,他們中的大部分是自願來「住院治療」的。

而片頭段落之後,呈現在瘋人院(敘境)中的元社會裡的,是一片安詳、寧謐:在悠揚、悅耳的音樂聲中,在護士長溫言款語的呼喚下,病人們排隊領藥服藥而後四散開來,在活動室中選擇自己喜愛的紙牌或棋類遊戲,孩子般地馴順、孩子般地幼稚。管理著、維繫著瘋人院中的秩序的,已「不再是強制,而是權威」,作為這一權威體現者的拉奇德護士長,並不猙獰可怖,她永遠端莊優雅,白制服與黑便裝水遠平展挺直、纖塵不染。

她的永不褪色的微笑和飽含著無盡耐心的、從不提高聲調的嗓音,把所有對話者都變成了愚蠢、固執無理取鬧的頑童,對話者的全部要求之於她都成了哭喊吵鬧著的孩子索要的顆糖果。如果一定需要使用強制手段,那麼這一切將由護理員登場、將在樓上的電療室中完成,不會玷汙了護士長所控制的這一特定空間的安詳。

影片的情節主部:四次集體治療討論會,呈現出護士長運用她的權威,「以一種沉悶的、令人痛苦的責任感代替了癲狂所引起的無所限制的恐懼感。恐懼不再在監獄大門的另一邊逞威,它在心靈深處也會發作。」護士長之權威的建立,正在於使恐懼成為瘋人們的一種內在化的力量。同樣是這些集體治療的討論表現了現代精神病的醫療實踐的特徵:「以永無止境的審問」取代「粗暴武斷的判決」,「他們逃脫不了每時每刻受到譴責,受到無任何證據的指控因為他們在瘋人院中的生活就構成了被指控的內容。」

至此,似乎影片《飛越瘋人院》確乎成了福柯批判、揭露性寓言的電影版—部反體制影片。其旨在揭去民主社會的偽裝,暴露其壓抑、迫害、監禁他人、放逐異端的真相。但是,且慢,稍加細查,便不難發現,影片《飛越瘋人院》之寓言與福柯之寓言、與西方現代社會結構,恰好在其核心部分上發生了錯位。

福爾曼曾極為尖銳地指出,在現代西方社會,瘋狂始終不可分離地和一半是想像、一半是真實的「家庭」辯證法聯繫在一起。瘋狂中所包含的狂暴的褻瀆神靈的行為,同時始終是一種不斷向「父親」(父權)發起的攻擊。其作為一種隱蔽的顛覆性力量,經常「用以反對鞏固家庭結構及其古老的象徵意義」。「於是,現代瘋人院的誕生,作為一種秩序與壓抑機構,作為似乎非暴力的國家機器的一部,其潛在的功能,便是圍繞著瘋狂復活資產階級家庭中的家長(父親)的威信。於是,瘋人院中的醫生必須戴起父親和法官的雙重假面。「因為一開始,醫生就代表父親、法官、家庭和法律,所以他才能在瘋人院中具有絕對權威。而他的醫療實踐只不過是對舊的秩序、權威、懲罰慣例的一種補充而已。」但在影片《飛越瘋人院》中,佔據了這個「父親法官、家庭和法律」的象徵位置的,卻不是一位醫生,而是一個護士;不是一個男人,而是一個女人——拉奇德。

如果說電影,尤其是好萊塢電影是當代世俗神話最有力而得體的形態那麼必須指出的是,這是一個表象神話系統。當一個女性表象佔據了一個寓言結構中經典的男性位置時,它勢必顛覆或改寫了那一寓言所可能表達的寓意。那麼護士長拉奇德是否是一個「化裝」成女人的男性?是否是一個代行父職的母親?答案是:否。不論是影片中拉奇德的扮演者弗菜契(一個端莊秀麗、初為人母的女演員),還是原作中被反覆強調的拉奇德那對大得驚人的乳房,都在強調著這個角色的性別。

如果說,《飛越瘋人院》是一部神話那麼它並非一部關於秩序的神話,而一部後精神分析時代的惡魔母親的神話如果說它是一部寓言,那麼這並非是一部暴露隱蔽之父權的寓言,而是旨在為父權、男權社會預警:母權、女權的侵入是如何悄然地侵蝕著父權社會的根基,如何以「母親」的身份、以愛的話語在侵犯著、閹割著男人,如何製造著並強化著男性、男性社會的瘋狂與病態。

相關焦點

  • 從《飛越瘋人院》到《小丑》,是對社會現實的批判還是反饋?
    當《小丑》首次2019年9月首次在威尼斯電影節上播放時,這部色調陰暗、暴力、血腥、瘋狂的作品,幾乎讓整個西方社會都為之瘋狂點讚。這樣的場景讓人想到了上世紀70年代電影《飛越瘋人院》。法國的一代鬼才哲學家和社會學家福柯為了搞清這個話題的來龍去脈,成就了一本曠世奇作《瘋癲與文明》。在書中,他指出,每當社會制度陷入僵化,人們倍感壓抑時,就需要瘋子和瘋狂行徑來平衡人性與欲望,從而讓我們能再次回到秩序下規規矩矩地生活。在福柯之後,但凡在文學作品或是電影電視中觸及精神病、變態心理等心理疾患,作品就註定進入到一個寓言空間。
  • 《飛越瘋人院》:當我們在談論自由,我們在談論什麼
    電影版《飛越瘋人院》劇照。《飛越瘋人院》講的是一個關於自由的故事:麥克·墨菲為了逃避農場勞改,假裝精神異常住進了精神病院。儘管讓《飛越瘋人院》在世界範圍內享有大名的是電影版,但其原著首先是由美國作家肯·克西創作於20世紀60年代的同名小說。並且,小說在1963年就被搬上舞臺在百老匯演出。在電影改編大獲成功之後,《飛越瘋人院》又回到了百老匯,並獲得了當年的託尼獎最佳復排話劇獎。
  • 《飛越瘋人院》:一部充滿諷刺意味的電影作品
    《飛越瘋人院》劇照《飛越瘋人院》改編自美國著名小說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說,上映於1975自從《飛越瘋人院》這本書問世以後,美國和歐洲掀起了一系列反對濫用電擊治療以及虐待精神病患者的運動,通過了限制精神病醫院權力的法律條文,精神病患者的生存狀況才得到很大改善。
  • 《飛越瘋人院》:麥克墨菲是英雄還是反英雄?
    作為獨攬九項奧斯卡獎項的最佳影片,《飛越瘋人院》無論是從題材選取,還是整體製作來說,都堪稱美國電影史上的難得佳作。影片以追求人的自由為主題,展現了人性泯滅和社會兩極分化的殘酷現實。某一天,一個瘋人院送來一個不速之客:麥克墨菲。麥克墨菲是個偽罪犯,他為逃避勞動改造而假裝精神失常。來到瘋人院後,麥克墨菲以自己的魅力和獨立性,帶領患者做各種「違規」的事,最終打破了「統治者」護士長專制的日常秩序,同時也因此付出了慘痛代價。很顯然,麥克墨菲是電影導演肯定的正面人物。
  • 《飛越瘋人院》若有一天,我們被強制壓抑自由,該怎麼辦?
    《飛越瘋人院》如果我們自己有一天被強制壓抑自由,我們該怎麼辦?這部電影的內涵真的很豐富,經典電影永不過時,因為它精彩的不僅僅是劇情,而是他所傳達的精神內涵以及引人深思。這個世界有多少人能衝出社會這個巨大的瘋人院啊?
  • 中國版《飛越瘋人院》:個人與自己的對抗
    《飛越瘋人院》劇照。精神病院的秩序崩塌,故事抵達高潮。這是中國版話劇《飛越瘋人院》第二輪演出時的一幕,死亡被直接地呈現。其實,中國觀眾對於《飛越瘋人院》並不陌生,更多的人已通過電影知道了這個故事:麥克墨菲為了逃避監獄裡的強制勞動,裝作精神異常被送進了精神病院,他的到來,給死氣沉沉的精神病院帶來了劇烈的衝擊。他挑戰嚴格的管理制度,開始計劃著帶領一眾病人逃離瘋人院。
  • ...精神病患者的狂想曲,一場重節奏的搖滾音樂會,《飛越瘋人院》來了
    勇氣,是當下社會的關鍵詞,奧斯卡經典電影《飛越瘋人院》講述正是關乎與自己對抗的勇氣。7月26日,百老匯經典話劇《飛越瘋人院》中文版即將登陸南京保利大劇院,這個夏日,來這場重節奏的搖滾音樂會,最合適不過了。
  • 《歌劇魅影飛越瘋人院》將演 述愛與忠誠的故事
    《歌劇魅影飛越瘋人院》海報  澳大利亞治癒系喜劇《歌劇魅影飛越瘋人院》將於3月19日至22日在北京隆福劇場上演。  所以「正常人」究竟是捍衛了世界的秩序還是阻礙了藝術的發展?yule.sohu.com/20150312/n409695685.shtml report 3594 《歌劇魅影飛越瘋人院
  • 影史最經典電影之一《飛越瘋人院》影評
    《飛越瘋人院》是於1973年,由米洛斯.福爾曼根據坎.凱西同名暢銷小說改編拍攝的電影[小說發表於20世紀60年代,當時的年代是美國十分動亂的年代,造成了當時大多的一些報紙,小說與電影所表達多是具有批判性的,小說中的諷刺意味更加的明顯]《飛越瘋人院》可以說的是美國電影歷史上最經典的影片之一。
  • 【另一面】美國如何「飛越瘋人院」?
    專題:美國如何「飛越瘋人院」?一、精神病院:現代文明無法割除的「腫瘤」「現代精神病院是文明社會的重要權力機構」——米歇爾·福柯《癲狂與文明》中世紀以來對精神病人採取隔離等非人道方式,法國醫生開創現代精神病院療法契訶夫小說《第六病室》中,
  • 《飛越瘋人院》:對集權與專制發出野性的狂叫
    《飛越瘋人院》改編自美國作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說,由米洛斯·福爾曼執導,傑克·尼科爾森主演的電影講述了罪犯麥克為了逃避監獄裡的勞動裝作精神病來到了瘋人院,而他的到來卻為原來專制黑暗統治下的精神病院帶來光明的故事。而瘋人院之外,是對禁錮下人性與自由的深層反思,具有絕對的反叛主義與超前意識。
  • 《飛越瘋人院》「鄭」式回歸,逃離束縛,自由與你共享
    《飛越瘋人院》中文版首演劇照儘管讓《飛越瘋人院》在世界範圍內享有大名的是電影版,但其原著首先是由美國作家肯·克西創作於20世紀60年代的同名小說。並且,小說在1963年就被搬上舞臺在百老匯演出。在電影改編大獲成功之後,《飛越瘋人院》又回到了百老匯,並獲得了當年的託尼獎最佳復排話劇獎。
  • 「飛越瘋人院」卻難以飛越出命運的掌控
    最近看了一部由米洛斯·福爾曼在1973年執導,美國影壇上最富有個性男演員傑克·尼科爾森,以及女演員路易斯·弗萊徹主演的經典電影《飛越瘋人院》,此片囊括1975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演員及最佳女演員五項最大的獎項,風靡全球,直至目前各大媒體平臺對此片的影評打分還是很高。
  • 衝突與和解——以黑格爾悲劇理論評析《飛越瘋人院》
    《飛越瘋人院》是美國作家肯凱西1963年寫的一部小說,作者本人因這部小說一舉成名。1975年它被流亡美國的捷克導演米洛斯福曼改編成電影,隨即該片獲得當年奧斯卡獎的五項主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而這之前只有一九三四年的《一夜風流》曾取得這樣的成就,《飛越瘋人院》因而也成為好萊塢70年代電影的經典之作!
  • 話劇《飛越瘋人院》即將登陸上海:衝破牢籠,活出自己
    圖說:《飛越瘋人院》上海站海報 官方圖該劇講述了男主角麥克·墨菲因為不想在監獄裡被強制勞動,所以選擇裝瘋進入瘋人院。他的到來,給死氣沉沉的精神病院帶來了自由與活力。然而這一切都被護士長拉齊德所代表的權威和秩序所制衡著。最終,麥克被強制實行了前額葉切除手術。
  • 《楚門的世界》《飛越瘋人院》好萊塢的「社會良心電影」政治片
    以下以《楚門的世界》、《迷牆》、《天生殺人狂》、《飛越瘋人院》四部電影為例論述社會政治片中的一些共同特徵。《飛越瘋人院》裡,設定了一個瘋人院的場景,實際上是對現實生活的影射,瘋人院裡的制度就是現實生活中的制度,護士長拉契特作為制度的維護者和執行者,剝奪了病人的娛樂的權利和其他許多正當的權利,是對人正常的生理和心理要求的壓抑和剝奪。第二,體制是迷惑大多數的,唯利是圖的。《飛越瘋人院》中,麥克默菲很久之後才得知所有病人都是自願進入瘋人院的,病人們是自願屈從於體制的。
  • 在人類的關係中,人與人之間外表與內涵的並容—飛越瘋人院
    《飛越瘋人院》這部電影也展現出了非常強烈的階級觀念,這部電影通過一群瘋子的表現,來達到了豐裕和警示的目的,非常明顯,並且極為,一針見血的指出了當時的社會現實,也指出了當時社會中一些普遍的消極現象,所以說,在我看來這部電影完全展現了美國70年代的社會政治景象。
  • 《飛越瘋人院》評價高是因為什麼?
    上映於1975年的電影《飛越瘋人院》是當年度電影界當之無愧的贏家,影片於當年一舉斬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劇本五項大獎。除了獲得了專業評論家的青睞,電影同時收穫了大眾的口碑,時至今日,都被認為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在時間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 話劇《飛越瘋人院》中文版上海首演:看過電影版,話劇版有哪些不同?
    在上月結束了北京第二輪演出後,話劇《飛越瘋人院》中文版,昨晚在人民大舞臺迎來了上海站首輪演出。除了話劇迷,不少原作小說和改編電影的粉絲也走進劇院,一探究竟。圖說:《飛越瘋人院》劇照 官方圖《飛越瘋人院》講述了囚犯麥克墨菲為了逃避監獄的強制勞動裝瘋進入精神病院,鼓動病友們反抗院內刻板的規章制度。但在護士長拉齊德的統治下,他最終被施行了前額葉切除手術,病友「酋長」在捂死了他之後逃出病院。
  • 1949:飛越瘋人院
    公元15世紀,西班牙出現了最早的專業化瘋人院,用以收容那些家庭成員無法照顧的瘋子。此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們厭惡、取笑、愚弄、囚禁瘋子,視瘋癲的病人為動物,肆意踐踏剝奪瘋子的人權。瘋子取得病人的地位,並享有相應的權利已經是19世紀以後的事情了。1949年,當諾貝爾獎評委會將當年的醫學獎授予埃加斯·莫尼斯(Egas Moniz )時,這位獲獎者卻沒有出現在領獎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