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最經典電影之一《飛越瘋人院》影評

2020-12-07 黑木電影

《飛越瘋人院》是於1973年,由米洛斯.福爾曼根據坎.凱西同名暢銷小說改編拍攝的電影[小說發表於20世紀60年代,當時的年代是美國十分動亂的年代,造成了當時大多的一些報紙,小說與電影所表達多是具有批判性的,小說中的諷刺意味更加的明顯]《飛越瘋人院》可以說的是美國電影歷史上最經典的影片之一。

《飛越瘋人院》電影海報

米洛斯.福爾曼因這部電影獲得的五項奧斯卡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演員及最佳女演員]同時還獲得了[最佳男配角、最佳攝影]兩項奧斯卡提名,米洛斯.福爾曼此前便因首部執導電影《黑彼得》在影壇中一戰成名,此次的成功更加的擴大了影片的影響力。

(得獎時眾人的合影)

影片的整體調性十分的簡單明了,以電影名就能看出這是一部講述關於逃離精神病院的影片,與此不同的是電影中講述的是一個正常人在精神病院與一群精神患者想方設法逃離瘋人院的故事,這正是電影的高明之處,用正常人的角度與看待甚至去融入精神患者的世界這給影片帶來的很大的觀賞性與戲劇衝突。

這一點與史匹柏導演於1994年上映的《辛德勒的名單》很是相似,以德國人去解救猶太人,中國的《我不是藥神》也是借鑑的此類手法,以正常人去幫助白血病患者。影片中所刻畫的人物性格都具有十分明顯的特徵,每個角色內有蘊藏著十分重要的內核,相互牽連的推進影片的發展,爆發點也是十分準確,使影片的劇情達到十分出彩。

影片中的主角的一句話「至少我試過了」是整個影片所要表達的主旨所在。

這句話十分簡短在卻能使人最為印象深刻,裡面不僅包含主角抱怨、憤怒、無奈同時也是影片最想表達給觀眾們看一幕。

下面則是整部電影的解析

《飛越瘋人院》電影的劇情概況與細談

影片的開頭採用了一個遠景鏡頭,導演十分聰明的利用湖面倒影呈現出一個十分完美的比例,很有藝術感。背景音樂加入的透露著一絲的詭異感,通過山頂的雪和日落的黃昏的細節處理交代出了季節與時間 [圖片十分的唯美,完全可以當作手機壁紙] 隨後一輛汽車的車燈閃爍著並前行,可以說影片的開頭的便碾壓了一眾電影,後來也有很多電影去借鑑。

第一個出場的重要人物是這所精神病院的護士長瑞秋(路易斯.弗萊徹)她是影片中極為重要的一個角色,她身穿一身黑色走進了精神病院的走廊。

黑色的服裝與整個病院的白色牆壁包括保衛、護士、和病人的白色制服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對比,醫院的打掃的警衛挨個與瑞秋問好,便不難看出護士長在病院中的地位。

女護士配藥通過廣播通知病人們排隊服藥,每個人都很聽從,進行挨個服藥,也側面的體現出病人們在病院中的體制化嚴重。

接著一個被大家稱作「酋長」(威爾.薩姆森)的高大的印第安人,在排隊中停留了一下,緊接著被保衛推了一下去服藥。注意下這是一個細節,為後面劇情的轉變,稍微鋪墊了一下。

隨後汽車的抵達,兩名警察帶著一名戴著手銬同樣是身穿一身黑的一名男性進入了醫院,他就是本片的主角麥克墨菲(傑克.尼克爾森)ps:這名演員也是我個人很喜歡的一位。

進入病院的麥克墨菲四處張望,精神病院的其他人也都用異樣的眼光去看麥克墨菲,他是一個很聰明罪犯,他通過偽裝成精神病患者去逃脫法律的制裁,手銬打開的那一刻,他便徹底釋放自己,去扮演一個精神病患者。

下面是十分重要的一幕,在很短的時間線上,麥克墨菲與護士長瑞秋、酋長和比利(布拉德.道裡夫)這三位在影片中最重要的角色進行了接觸,互相的不同形式的接觸使得角色在影片中的特徵表達出來,同時也順帶交代了其他的角色的一些特徵。

(與護士長瑞秋的接觸)

(與酋長的接觸)

(與比利的接觸)

接著麥克墨菲被叫到醫生那裡進行測試,在哪裡麥克墨菲用他的機智來通過了測試。

在這其中也交代了麥克墨菲來到這的原因以及更進一步的設立了他的形象是暴力的、自大的

他們定期會開做熱身運動和開會討論,病人們在討論過程中會經常的產生矛盾,並且十分認真,只有麥克墨菲看著他們感覺十分好笑,護士長瑞秋對這種爭吵也已經習以為常。

這種會議在後面也將會成為逐漸積累然後到爆發的一個場景。

在自由活動時間麥克墨菲嘗試去接觸酋長。同時護士長也在樓上監視著麥克墨菲的一舉一動。

同時護士長也在樓上監視著麥克墨菲的一舉一動。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麥克墨菲很快就融入他們的生活,並掌握著主動權,在一次麥克墨菲與病友的賭注中,第二次的會議開始麥克墨菲開始為收看棒球賽與護士長瑞秋進行討價還價,他們選擇投票去決定。

結果是麥克墨菲並沒有贏得觀看棒球賽的要求,與前面所說的一樣這便是第一次的爆發積累

接著便是影片第一個小高潮點,麥克墨菲再次與病友們打賭,賭注是麥克需要把帶有水槍的石墩搬起來去砸開玻璃,麥克嘗試去搬,但是石墩紋絲未動(這裡要為傑克.尼克爾森的演技點個讚)。

麥克失敗了但是整個影片內核以及想要表達的東西都在他所說的那句話中「至少我試過了」說完便憤然離去。

這裡的石墩將在影片中出現兩次,但是結果卻完全不同

另一方面醫院的保衛卻在辦公室裡收聽世界大賽的廣播,形成對比提升了戲劇性

在第三次會議中這次的重點仍舊是關於討論收看世界賽的問題,不過此次的會議以比利講述自己的故事為開頭,從比利的講述中是關於愛情方面的問題。

而護士長瑞秋聽完後的追問的話語中提到了比利的母親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點,愛情與比利母親的涉及將成為為影片後半段最大的矛盾衝突的導火線。

緊接著便是由鍥士提出關於收看世界賽的要求,再一次提出來投票表決,這一次病人們都舉起了手,獲得了9票,但是由於病院裡有18位病人,護士長瑞秋仍然拒絕。

但是麥克自導自演了一場棒球賽,病友們聽著麥克的解說紛紛走出來,這一次大家徹底歡呼了,(再一次為傑克.尼克爾森的臺詞功底點讚)這也是對護士瑞秋的一次反抗,這次的積累再一次上了一個高度。

在自由活動中麥克通過酋長的幫助成功的翻過了欄杆,這是麥克第一次逃出瘋人院。

他偷偷的藏在公交車上,等待著病友們上了公交車去放風時,他便開動公交車載著他們離開了瘋人院。

這是那些精神病患者第一次看見外面世界的美好,麥克去公寓找來了他的老情人帶上了公交車去前往海上釣魚。

其中有一句很耐人尋味的對話,麥克情人對著車上的病人們問道:「你們都是瘋子嗎。」病人們微笑的點點頭,病院外女人的出現也為接下來的劇情的發展與承接起了很大的作用。

他們抵達海岸假裝醫生偷開了一艘船,他們在船上第一次感受到了快樂,這是他們實現的第一次的飛越瘋人院(但並非是真正意義上的)。

緊接著他們回到岸上,此時病院裡的人和警察已經在岸邊等著他們。

回到病院他們開始討論關於麥克的行為如何處置,最終護士長瑞秋選擇留下他,這裡的留下並不是幫助而是護士長瑞秋對麥克之前的所做作為的一種報復,後面電影會提到。

緊接著在自由時間的球場上,麥克組織了一場球賽這裡再次涉及了酋長,然而這次的比賽是保衛們和精神病患者的一場比賽,再一次達到了我們開頭所提及的導演的高明之處。

那些精神病人的每一次的投中籃筐都引起了其他病人們的歡呼,這與之前的麥克剛進瘋人院的病人的狀態截然不同,此時病人們的體制化逐漸的淡化,然而在下面的會議中展現的更為明顯。

球賽的結束由於保衛的透露,麥克知道自己將要被困在這了,在第四次會議上麥克提出了關於為什麼不能離開的問題。

在會議上,麥克了解到其他人都是自願進來精神病院的,這下,整個電影的調度又再次拉回到了正常人審視精神病人的局面,在此次會議上提問的人越來越多。

這一次積累的達到了極致,最終爆發,包括一直以來毫無表情的護士長瑞秋也在此刻爆發出來,一直控制大局麥克也逐漸失控,發生了動亂。

麥克與保衛發生了打鬥,酋長上去幫助麥克解圍,這並不是一次普通的解圍,導演不喜歡突然爆發的戲劇張力,他把每一條線都整理的十分緊密,都是積累式的爆發,包括酋長這條線,麥克之前與他的每一次接觸酋長都在改變,不會讓你看到後面的突然轉化感到很突兀。

在結束鬧局之後,麥克墨菲、酋長與鍥士被帶到治療房接受治療,第一個被帶走的是鍥士,他瘋狂地掙扎他之前知道這樣的治療方法是十分可怕的,這裡只是間接的表現了一下。

然後酋長與麥克進行了交流讓麥克十分激動,此時的導演埋下了很長的線也拉了出來,酋長是影片中最具智慧的人。

他看透了瘋人院的一切,他知道如何偽裝自己,由於前面各條線的鋪墊搭配,這樣的處理為影片的轉折增加的很大分數。麥克也提出要離開這的想法,酋長也同意了,這是他們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飛越瘋人院的想法。

麥克也提出要離開這的想法,酋長也同意了,這是他們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飛越瘋人院的想法。

第二個被帶進治療房的是麥克,這個地方的處理可以說是十分的優秀,麥克走進治療房中有五六個醫生等待著他。

是電擊懲罰,然而在電擊開始前的陣仗以及準備工作都足以讓觀眾感受到十分的可怕,不得不說傑克.尼克爾森表演十分具有感染力,包括這個片段的細節處理都很到位。

經歷過電擊後麥克一臉木訥的走到了病友身旁,病友們望著他眼中已經帶有驚訝、關心、無奈此時的他們幾乎已經擺脫體制禁錮,然而麥克只是戲弄一下他們。

麥克現在也已經成為了這些精神病人中的領導者與核心。麥克在經歷電擊之後已經厭倦了在這裡的生活。

他計劃決定逃走,麥克去與酋長商量關於逃跑的事情,而酋長卻告訴他我「不能,就是不能」(這裡的我不能並非說不想逃離,而是對自己的所說,是對被困在這的自己所說)酋長說起了關於他父親的故事,所說的一番話則是整部電影另一內核

整部電影想要通過話語表達的東西極少,這也是電影的成功之處。

麥克在想要逃跑前偷偷叫來了兩位情人,這是院外女人的第二次出現,作用與第一次差不多促進劇情走向與發展,麥克想要在臨走之際在進行最後一次的瘋狂。

通過廣播叫醒了所有人,開始了他們的party,每個人最真實的一面都在此刻抒發出來了,每個人都很開心,享受著這一切。

在party結束之後麥克決定要走,與大家告別,然後他發現比利的不對勁,比利表現都說明了他愛上了麥克帶來的那個女人,隨後麥克為了滿足他決定讓情人陪他一夜,這時導演之前隱藏在比利身上的兩個點,其中的關於愛情的點就浮現出來了。

天亮之後,麥克與酋長因為等待比利的事情導致睡著了錯過了逃跑的機會,護士長瑞秋也已經來到病院,瑞秋也不再隱藏自己的虛偽,徹底發怒了。

緊接著找到了比利在護士長瑞秋的逼問下,比利身上關於母親的另一個點也徹底爆發出來了,比利在害怕與驚恐時被警衛帶走。

麥克和酋長仍然努力想要打開窗戶去逃跑。

隨著護士的一聲尖叫,比利自殺了,這一劇情的安排使電影走向完全調轉了個頭。

麥克再也按耐不住他把所有怨恨都歸結於護士長瑞秋,他死死的掐住了護士長的脖子,最後被警衛擊倒。

鏡頭一轉病院又恢復了與開頭一樣的氣氛,麥克也被單獨的帶到別處。

終於一天夜裡警衛把麥克帶了回來,酋長一直等待著,走向麥克的病床卻發現他的額前葉被切除掉了。

酋長明白了一切說要帶他離開,便用枕頭悶死了麥克,只有這樣才是讓麥克墨菲唯一能離開的辦法。

酋長走向之前麥克搬過的那個水槍石墩,用盡全力去搬動了石墩,這裡是石墩第二次出現,代表的結果是不同的,最終砸向了鐵窗,酋長逃了出去。

這便是影片中真正意義上的飛越瘋人院的實現的一次

影片最後被驚醒的泰伯嘶喊起來,這是麥克的與被困在病院中的所有人的嘶喊,象徵著對自由的渴望

謝謝您的觀看,如果您有問題或者建議可以在評論下提問哦,我一定會吸取意見去做到更好。如果您喜歡的話可以推薦給朋友!

相關焦點

  • 飛越瘋人院:極具反諷意味的經典佳片
    註:本文是我的第一篇影評,寫於2017年,發布時有所修改! 麥克·墨菲:你們一直抱怨這個地方,但是你們卻沒有勇氣走出這裡! 有幸能夠看到這部極具反諷意味的經典佳片!因為看完電影《飛越瘋人院》後我不僅被主演傑克·尼克爾森精湛的演技所折服,還被影片營造的壓抑氛圍,以及悲劇式結尾所震撼。同時,看完該片後我不僅深深地同情影片中的角色,還對我所身處的現實社會有了別樣的感觸!
  • 《飛越瘋人院》:對集權與專制發出野性的狂叫
    有這樣一部電影,誕生於1975年,但仍然對我們現在的世界有著巨大的影響,它用時間證明了真正的經典是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褪色,反而會愈加香醇。優秀的導演、演員與作品如何評價一部電影的好壞,除了觀眾的感性評價,從它的奧斯卡獲獎記錄總是最直觀的。在第48屆奧斯卡頒獎禮上《飛越瘋人院》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等5項獎項。
  • 百老匯&奧斯卡雙料經典劇作《飛越瘋人院》講述可憐人的心酸故事
    想必你一定聽過,甚至是看過電影版的《飛越瘋人院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雖然這部電影拍攝於1975年,但是國內各大電影評分網站對這部電影紛紛給出9.0分的高分。並且在第48屆奧斯卡頒獎禮上攬獲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等5項獎項。
  • 《飛越瘋人院》「鄭」式回歸,逃離束縛,自由與你共享
    《飛越瘋人院》中文版首演劇照儘管讓《飛越瘋人院》在世界範圍內享有大名的是電影版,但其原著首先是由美國作家肯·克西創作於20世紀60年代的同名小說。並且,小說在1963年就被搬上舞臺在百老匯演出。在電影改編大獲成功之後,《飛越瘋人院》又回到了百老匯,並獲得了當年的託尼獎最佳復排話劇獎。
  • 《飛越瘋人院》如同社會的縮影,尋找生命意義是本片最大亮點
    大家好,這裡是影視界新說,我是阿新。今天要推薦的電影是——《飛越瘋人院》這是一部反映人性的經典劇情片。電影是根據美國作家肯·克西創作於20世紀60年代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飛越瘋人院》中,根本沒有一個人去真的理解精神病人,精神病院中許多細節和語言刻畫都很明顯的表達出人們對精神病人的歧視,而麥克在影片中就是一個反對這些歧視,反對無人性的治療的一個角色。主人公麥克墨菲為了逃避監獄裡的強制勞動,裝作精神異常,被送進了精神病院,他的到來,給死氣沉沉的精神病院帶來了劇烈的衝擊。
  • 《飛越瘋人院》:一部充滿諷刺意味的電影作品
    今天小麥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部電影裡的主人公麥克·墨菲就是一個「不經意」闖入精神病醫院的正常人,沒錯,那就是美國電影——《飛越瘋人院》。《飛越瘋人院》劇照其實《飛越瘋人院》的原著小說也非常精彩,甚至比起電影來說更加耐人尋味,可惜由於時長的限制不少細節在電影當中都被省略掉了
  • 影視點評:《飛越瘋人院》要飛越的其實是我們的內心
    昨天晚上終於有空安靜下來,剛好也很有看部好片子的心情,於是翻出了這部《飛越瘋人院》。好電影就是這樣的,無論哪個時代何種社會背景都不會影響電影所能傳達給觀眾的思想,因為真理是永遠都不變的。這個片子的原著和電影我都看了,對原著的印象大概更深一些,有些地方可能會記混,不過大致上應該差不太多。順便推薦大家去讀原著,從頭到尾都非常精彩,很多細節在電影裡都被省略了,畢竟時間有限。
  • 「飛越瘋人院」卻難以飛越出命運的掌控
    最近看了一部由米洛斯·福爾曼在1973年執導,美國影壇上最富有個性男演員傑克·尼科爾森,以及女演員路易斯·弗萊徹主演的經典電影《飛越瘋人院》,此片囊括1975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演員及最佳女演員五項最大的獎項,風靡全球,直至目前各大媒體平臺對此片的影評打分還是很高。
  • 《飛越瘋人院》:當我們在談論自由,我們在談論什麼
    今天分享給大家的是話劇版《飛越瘋人院》——同名的電影相信多數人都很熟悉啦,原著小說也同樣是一部經典之作,那麼話劇版又有怎樣的獨到之處呢?快往下看看吧。儘管讓《飛越瘋人院》在世界範圍內享有大名的是電影版,但其原著首先是由美國作家肯·克西創作於20世紀60年代的同名小說。並且,小說在1963年就被搬上舞臺在百老匯演出。在電影改編大獲成功之後,《飛越瘋人院》又回到了百老匯,並獲得了當年的託尼獎最佳復排話劇獎。
  • 電影賞析:《飛越瘋人院》瘋子也有尊嚴
    一種挑釁體制的訴求冥冥中催生出下賤的移情作用,當McMurphy被瘋人院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時候,大家忽然又成了它的親密戰友,稱他為英雄,與他一同企盼起「自由」,勾劃著一次完美的越獄。電影中的瘋人院裡,時刻帶著一種被遮蔽了的壓抑。不經意的看起來氣氛似乎是和諧的,光線也是柔和的,連吃藥治療時都放著輕柔的音樂。病人們充分自由的在醫院裡四處活動,打牌抽菸。
  • 影史經典:50部偉大的好萊塢影片,沒錯,是偉大!
    《飛越瘋人院》(1975)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米洛斯·福爾曼愛情誠可貴,生命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60.《藍絲絨》(1986)Blue Velvet 大衛·林奇依舊是奇幻迷離,仿佛夢中一般!好在比《穆赫蘭道》要好懂很多。
  • 《拉契特》給影史最著名反派,做了最詳盡解讀
    原創 魚叔 獨立魚電影今天不急著講故事,先玩個猜謎遊戲:一個影史經典角色;借行醫之名,實虐待之歡,讓人心慌肝顫;被美國電影學院評為「第五大電影反派」。初次登場,是在1975年上映的影史經典《飛越瘋人院》。作為精神病院的護士長,她不苟言笑,滿口禁令。稍有不爽,就開始PUA,精神施虐。甚至強制病人做額葉切除手術,淪為行屍走肉。簡直就是遊走在人間的魔鬼。魚叔今天提她,不是想給她翻案。
  • 中國版《飛越瘋人院》:個人與自己的對抗
    這是中國版話劇《飛越瘋人院》第二輪演出時的一幕,死亡被直接地呈現。其實,中國觀眾對於《飛越瘋人院》並不陌生,更多的人已通過電影知道了這個故事:麥克墨菲為了逃避監獄裡的強制勞動,裝作精神異常被送進了精神病院,他的到來,給死氣沉沉的精神病院帶來了劇烈的衝擊。他挑戰嚴格的管理制度,開始計劃著帶領一眾病人逃離瘋人院。
  • ...精神病患者的狂想曲,一場重節奏的搖滾音樂會,《飛越瘋人院》來了
    勇氣,是當下社會的關鍵詞,奧斯卡經典電影《飛越瘋人院》講述正是關乎與自己對抗的勇氣。7月26日,百老匯經典話劇《飛越瘋人院》中文版即將登陸南京保利大劇院,這個夏日,來這場重節奏的搖滾音樂會,最合適不過了。
  • 《楚門的世界》《飛越瘋人院》好萊塢的「社會良心電影」政治片
    以下以《楚門的世界》、《迷牆》、《天生殺人狂》、《飛越瘋人院》四部電影為例論述社會政治片中的一些共同特徵。《飛越瘋人院》裡,設定了一個瘋人院的場景,實際上是對現實生活的影射,瘋人院裡的制度就是現實生活中的制度,護士長拉契特作為制度的維護者和執行者,剝奪了病人的娛樂的權利和其他許多正當的權利,是對人正常的生理和心理要求的壓抑和剝奪。第二,體制是迷惑大多數的,唯利是圖的。《飛越瘋人院》中,麥克默菲很久之後才得知所有病人都是自願進入瘋人院的,病人們是自願屈從於體制的。
  • 《飛越瘋人院》評價高是因為什麼?
    上映於1975年的電影《飛越瘋人院》是當年度電影界當之無愧的贏家,影片於當年一舉斬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劇本五項大獎。除了獲得了專業評論家的青睞,電影同時收穫了大眾的口碑,時至今日,都被認為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在時間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 《飛越瘋人院》的主題:瘋狂與文明、監禁與秩序、話語與權力
    《飛越瘋人院》的主題:瘋狂與文明、監禁與秩序、話語與權力不難從影片《飛越瘋人院》中發現福柯所關注的幾個基本主題:瘋狂與文明、監禁與秩序、話語與權力。同樣是這些集體治療的討論表現了現代精神病的醫療實踐的特徵:「以永無止境的審問」取代「粗暴武斷的判決」,「他們逃脫不了每時每刻受到譴責,受到無任何證據的指控因為他們在瘋人院中的生活就構成了被指控的內容。」至此,似乎影片《飛越瘋人院》確乎成了福柯批判、揭露性寓言的電影版—部反體制影片。
  • 衝突與和解——以黑格爾悲劇理論評析《飛越瘋人院》
    《飛越瘋人院》是美國作家肯凱西1963年寫的一部小說,作者本人因這部小說一舉成名。1975年它被流亡美國的捷克導演米洛斯福曼改編成電影,隨即該片獲得當年奧斯卡獎的五項主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而這之前只有一九三四年的《一夜風流》曾取得這樣的成就,《飛越瘋人院》因而也成為好萊塢70年代電影的經典之作!
  • 話劇《飛越瘋人院》中文版上海首演:看過電影版,話劇版有哪些不同?
    在上月結束了北京第二輪演出後,話劇《飛越瘋人院》中文版,昨晚在人民大舞臺迎來了上海站首輪演出。除了話劇迷,不少原作小說和改編電影的粉絲也走進劇院,一探究竟。圖說:《飛越瘋人院》劇照 官方圖《飛越瘋人院》講述了囚犯麥克墨菲為了逃避監獄的強制勞動裝瘋進入精神病院,鼓動病友們反抗院內刻板的規章制度。但在護士長拉齊德的統治下,他最終被施行了前額葉切除手術,病友「酋長」在捂死了他之後逃出病院。
  • 轟動一時的高分電影《飛越瘋人院》看了只能叫人「無語凝噎」
    電影《飛越瘋人院》又叫《飛越杜鵑巢》,改編自美國作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說。原著小說發表於1962年,是美國六十年代反傳統、反體制的發聲之作,這部小說與《在路上》、《麥田裡的守望者》一同被稱作「美國垮掉一代」的文學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