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賞析:《飛越瘋人院》瘋子也有尊嚴

2020-12-05 看淡這一切

人類的聰明莫過於,永遠可以為自己找到合情合理的立足點,可以在價值判斷的槓桿上表演花巧的體操,而且絕少失誤。一種挑釁體制的訴求冥冥中催生出下賤的移情作用,當McMurphy被瘋人院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時候,大家忽然又成了它的親密戰友,稱他為英雄,與他一同企盼起「自由」,勾劃著一次完美的越獄。

電影中的瘋人院裡,時刻帶著一種被遮蔽了的壓抑。不經意的看起來氣氛似乎是和諧的,光線也是柔和的,連吃藥治療時都放著輕柔的音樂。病人們充分自由的在醫院裡四處活動,打牌抽菸。表現良好的人,甚至有機會在醫護人員的陪同下外出。但只有麥克默菲看出了這看似完美的靜謐世界裡隱蔽的脆弱環節。

不得不悲傷的承認,在某些制度的束縛下,我們無法也無力去改變什麼,只能像其他的那些精神病人一樣,慢慢的習慣既定的時間表,習慣被壓制,習慣被束縛。直到變的自覺自愿,永遠也離不開這些束縛他們的制度。

在人道主義主宰社會主流價值觀的今天,或許像用麥克墨菲最後被強制實施的「前額葉摘除術」那樣手段來診治精神病人的歷史時期已經過去了,但是如何尊重精神病患者或者任何一類的「少數」人群作為一個人的權利仍然是我們需要思考的話題。

雖然麥克默菲沒有實現出逃的願望,這個殘酷的事實是一個不能抹去的傷痕,但酋長的出逃卻是「麥克默菲式精神」的傳遞。酋長被麥克默菲所喚起的人性原始的力量,促使他砸破鐵窗回歸到原始。回歸自由的願望實現了,「麥克默菲式的精神」也取得了勝利。

當追求自由的代價是死亡時,誰敢真正邁出這一步?只有天才和瘋子。比利為什麼而死,他甚至沒有觸到自由的裙角。也許是因為極樂和恐懼。和愛人的相處或許是他在這個牢籠裡初次與最後一次的快樂,再也沒有新的快樂了,再也不可能實現新的快樂了,生命中最美好的已經體驗過,就已生無所戀。

該走的都走了,剩下精神病院這一個空殼,還要像浩浩千年所有的鐵圈和枷鎖一樣,繼續把後來的人囚禁在裡面:給他們吃藥,給他們熄燈,要求他們按時睡覺起床,不讓他們看喜歡看的電視;他們和喜歡的姑娘上了床,一定要通報他們的家長。

面貌似理性卻殘酷的護士和醫院太可怕了,切除額葉手術簡直是合法的殺人。男主被電擊和殺死的那段真是演技炸裂,完全不像黃曉明了。最後只有印第安人的chief真正離開了瘋人院,還是感覺好沉重,就算付出那麼大代價,也不一定能得到更好的明天啊。

影《瘋人院》中人物情感與觀眾的溝通,瘋人院生活與現實生活的吻合,都使觀眾感到心靈的震撼。這時視點的建立就不僅僅限於單純滿足獵奇的意義層面上,而是具有了一種溝通戲裡戲外的嫁接作用。影片通過這個視點,直接將「向禁錮的生活挑戰,實現自由」的思想傳輸給觀眾。

也許很多人看了我的這篇感想後,禁不住的想罵人,也會有人覺得我的這篇感想脫離了當時的社會背景實際上就像是無根之水,無本之木,這樣的解讀毫無意義。不過,本人是本著記下自己真實感受的想法才寫的,並不想違心的去頌揚它的偉大。

我們可以解釋為:酋長殺死麥克默菲,意味著他徹底戰勝了麥克默菲,意味著自我的成熟,自我的力量戰勝了本我,但並沒有拋棄本我,這標誌著建立在強人自我 基礎上的新人已經具有了內心世界與外界世界進行聯繫的能力。正是這種心理上的成熟,酋長終於能夠成功地飛越了瘋人院,掙脫了內心枷鎖,開始了新生活。

相關焦點

  • 《飛越瘋人院》這個世界需要更多瘋子
    《飛越瘋人院》上映45周年了。我是2011年看的這部電影,那時候一是對這部電影的名字感到好奇,二是很希望領略尼克爾森精湛的演技,但沒想到這樣一個看上去有幾分荒誕、黑色的故事,最後卻能夠上升到人性與自由的主題。45年來,這部電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其實從那個時候開始就能看到,原來外人眼中的瘋子,才是真正地「眾人皆醉我獨醒」。
  • 飛越瘋人院:極具反諷意味的經典佳片
    因為看完電影《飛越瘋人院》後我不僅被主演傑克·尼克爾森精湛的演技所折服,還被影片營造的壓抑氛圍,以及悲劇式結尾所震撼。同時,看完該片後我不僅深深地同情影片中的角色,還對我所身處的現實社會有了別樣的感觸!
  • 電影賞析:《飛越瘋人院》「逃」與「困」的漩渦
    哪怕是從當代中國人的角度來看,這也是一部值得思考的電影,特別是其中對於民主和體制的思考,想必這部電影對於60年代那群,憧憬著革命的暴動青年,以及同情史達林主義者的人們,無益於澆下了一盆冰水。 麥克墨菲為了躲避監獄裡的強制勞動,偽裝成神經病人,並被扭送到了神經病院。但這樣一個社會異端分子的動機,很快就被精神病院的院長看穿。不過院長還是很樂意,留墨菲下來進行測試。
  • 《飛越瘋人院》:當我們在談論自由,我們在談論什麼
    今天分享給大家的是話劇版《飛越瘋人院》——同名的電影相信多數人都很熟悉啦,原著小說也同樣是一部經典之作,那麼話劇版又有怎樣的獨到之處呢?快往下看看吧。儘管讓《飛越瘋人院》在世界範圍內享有大名的是電影版,但其原著首先是由美國作家肯·克西創作於20世紀60年代的同名小說。並且,小說在1963年就被搬上舞臺在百老匯演出。在電影改編大獲成功之後,《飛越瘋人院》又回到了百老匯,並獲得了當年的託尼獎最佳復排話劇獎。
  • 話劇《飛越瘋人院》首演 主創解讀「麥克墨菲的結局」
    中新網5月31日電 由佟欣雨執導的話劇《飛越瘋人院》5月30日在北京海澱劇院進行了首場演出。劇中,麥克墨菲的結局以死亡告終,主演馬仁傑認為這是預料之中的。「他本身的性格有悲劇色彩,從一開始他就在賭,從小賭到大,最後賭上了性命」。
  • 《飛越瘋人院》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正常人治療成了真正的痴呆!
    關於自由的電影,比較經典的有《肖申克的救贖》《楚門的世界》,這部《飛越瘋人院》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唯一不同的是,前兩部是喜劇的結局,而後一部雖然有人自由了,但更多的是主角的悲劇。《飛越瘋人院》改編自美國作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說,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經歷過二戰的小說作者藉以文字來表達對60年代美國體制的失望和不滿。
  • 《飛越瘋人院》:對集權與專制發出野性的狂叫
    《飛越瘋人院》改編自美國作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說,由米洛斯·福爾曼執導,傑克·尼科爾森主演的電影講述了罪犯麥克為了逃避監獄裡的勞動裝作精神病來到了瘋人院,而他的到來卻為原來專制黑暗統治下的精神病院帶來光明的故事。而瘋人院之外,是對禁錮下人性與自由的深層反思,具有絕對的反叛主義與超前意識。
  • 《飛越瘋人院》「鄭」式回歸,逃離束縛,自由與你共享
    《飛越瘋人院》,來鄭州啦!全城各大公交車站牌、商場戶外大屏都已經安排上了。想必你一定聽說過電影版的《飛越瘋人院》(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1975年上映的這部影片,在當年的奧斯卡頒獎禮上狂攬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等5項獎項,至今仍在各種電影排行榜上高居前列。
  • 1949:飛越瘋人院
    趙承淵  北京大學醫學博士 精神病人顯然並不都是瘋子,而真瘋子則無一例外患有精神病。關於如何對待精神病患者,尤其是瘋子,人類社會可是走了一段相當曲折的道路。公元15世紀,西班牙出現了最早的專業化瘋人院,用以收容那些家庭成員無法照顧的瘋子。此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們厭惡、取笑、愚弄、囚禁瘋子,視瘋癲的病人為動物,肆意踐踏剝奪瘋子的人權。瘋子取得病人的地位,並享有相應的權利已經是19世紀以後的事情了。
  • 《飛越瘋人院》如同社會的縮影,尋找生命意義是本片最大亮點
    今天要推薦的電影是——《飛越瘋人院》這是一部反映人性的經典劇情片。電影是根據美國作家肯·克西創作於20世紀60年代的同名小說改編的。主人公「不自由毋寧死」的精神在當今社會仍有很大的現實意義。本片獲1975年第4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劇本五項大獎。
  • 這部電影《飛越瘋人院》完全看下來並非是一個愉悅的過程!
    觀看《飛越瘋人院》的過程並非是一個愉悅的過程相反電影是枯燥的,聒噪的,乏味的,甚至是沒有中心的,無法吸引人的注意力的。如果不是那個令人震驚出類拔萃的結局,潮汐會毫不猶豫地給這部電影冠以爛片的名號。電影中的大家也不喜歡,於是大家合力把麥克·墨菲弄進了精神病院。麥克·墨菲向來不是一個安分的人,來到了精神病院一樣不安分,在這個瘋人院裡,住了各種各樣的「瘋子」。這裡的一切都是井然有序的,吃藥、開會,心理治療,所有的病人在護士長的帶領下,過著理所當然的生活。
  • 影史最經典電影之一《飛越瘋人院》影評
    《飛越瘋人院》是於1973年,由米洛斯.福爾曼根據坎.凱西同名暢銷小說改編拍攝的電影[小說發表於20世紀60年代,當時的年代是美國十分動亂的年代,造成了當時大多的一些報紙,小說與電影所表達多是具有批判性的,小說中的諷刺意味更加的明顯]《飛越瘋人院》可以說的是美國電影歷史上最經典的影片之一。
  • 《飛越瘋人院》:一部充滿諷刺意味的電影作品
    今天小麥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部電影裡的主人公麥克·墨菲就是一個「不經意」闖入精神病醫院的正常人,沒錯,那就是美國電影——《飛越瘋人院》。《飛越瘋人院》劇照《飛越瘋人院》改編自美國著名小說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說,上映於1975
  • 中國版《飛越瘋人院》:個人與自己的對抗
    這是中國版話劇《飛越瘋人院》第二輪演出時的一幕,死亡被直接地呈現。其實,中國觀眾對於《飛越瘋人院》並不陌生,更多的人已通過電影知道了這個故事:麥克墨菲為了逃避監獄裡的強制勞動,裝作精神異常被送進了精神病院,他的到來,給死氣沉沉的精神病院帶來了劇烈的衝擊。他挑戰嚴格的管理制度,開始計劃著帶領一眾病人逃離瘋人院。
  • 從《飛越瘋人院》到《小丑》,是對社會現實的批判還是反饋?
    這樣的場景讓人想到了上世紀70年代電影《飛越瘋人院》。由米洛斯·福爾曼導演,傑克·尼科爾森主演的《飛越瘋人院》是奧斯卡獎中一部劃時代意義的作品。有一個曾多年研究奧斯卡最佳影片獲獎篇目的學者指出,在《飛越瘋人院》這部作品獲獎之前,事實上所有奧斯卡的最佳影片,不管類型如何,始終是一個對美國社會、美國主流文化的全面肯定。
  • 《飛越瘋人院》:遺忘就是背叛
    奧斯卡最佳電影《飛越瘋人院》,像極了生活寫照,看到故事結尾,我甚至沒看明白為什麼酋長會這樣做,於是我去找了資料,看了別人的文章才深深明白,內心受到極大的震撼以及難過。我們是以什麼來評判一個人是否是瘋子的呢?除去醫學科學方面,多數人判斷都是以自己世界觀來判斷的。「他真是個瘋子,怎麼可以這樣做?」這些帶著諷刺的話太多了。
  • 《飛越瘋人院》若有一天,我們被強制壓抑自由,該怎麼辦?
    《飛越瘋人院》如果我們自己有一天被強制壓抑自由,我們該怎麼辦?這部電影的內涵真的很豐富,經典電影永不過時,因為它精彩的不僅僅是劇情,而是他所傳達的精神內涵以及引人深思。這個世界有多少人能衝出社會這個巨大的瘋人院啊?
  • 百老匯&奧斯卡雙料經典劇作《飛越瘋人院》講述可憐人的心酸故事
    想必你一定聽過,甚至是看過電影版的《飛越瘋人院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雖然這部電影拍攝於1975年,但是國內各大電影評分網站對這部電影紛紛給出9.0分的高分。並且在第48屆奧斯卡頒獎禮上攬獲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等5項獎項。
  • 衝突與和解——以黑格爾悲劇理論評析《飛越瘋人院》
    《飛越瘋人院》是美國作家肯凱西1963年寫的一部小說,作者本人因這部小說一舉成名。1975年它被流亡美國的捷克導演米洛斯福曼改編成電影,隨即該片獲得當年奧斯卡獎的五項主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而這之前只有一九三四年的《一夜風流》曾取得這樣的成就,《飛越瘋人院》因而也成為好萊塢70年代電影的經典之作!
  • ...精神病患者的狂想曲,一場重節奏的搖滾音樂會,《飛越瘋人院》來了
    勇氣,是當下社會的關鍵詞,奧斯卡經典電影《飛越瘋人院》講述正是關乎與自己對抗的勇氣。7月26日,百老匯經典話劇《飛越瘋人院》中文版即將登陸南京保利大劇院,這個夏日,來這場重節奏的搖滾音樂會,最合適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