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自由的電影,比較經典的有《肖申克的救贖》《楚門的世界》,這部《飛越瘋人院》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唯一不同的是,前兩部是喜劇的結局,而後一部雖然有人自由了,但更多的是主角的悲劇。
《飛越瘋人院》改編自美國作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說,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經歷過二戰的小說作者藉以文字來表達對60年代美國體制的失望和不滿。
該片於1975年11月19在美國上映。1976年在第48屆奧斯卡頒獎禮上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等5項獎項。
影片中傑克·尼克爾森扮演的麥克默菲,因逃避監獄裡的強制勞動,裝瘋賣傻被送往精神病院。
他的到來打亂了醫院一成不變的規則,大家原本以為是聾啞的病人酋長,在麥克的影響下開始講話。
麥克還帶領病人飛越瘋人院出海捕魚、要求醫院調低音樂的聲音、開放電視播放球賽、開派對大鬧醫院、帶女性來醫院給病友比利發生關係……
槍打出頭鳥,護士長瑞秋無法忍受麥克如此挑戰醫院權威的行為,利用自己的權力懲罰了麥克。
原本一個正常人被吃藥電擊,最終被手術切除了腦前額葉,成為真正的痴呆。
看片名,原本我以為這是一個喜劇的結局。《飛越瘋人院》嘛,肯定是像《肖申克的救贖》裡的安迪和《楚門的世界》裡的楚門一樣,飛越了監獄,獲得了自由。
然而獲得自由的不是主角麥克,而是你萬萬沒想到的酋長。
在六十年代,如何判定一個人為精神病患者,並沒有清晰正確的方法,很多無辜的人就被這樣殘害了。
像片中的比利,並不是精神病患者,他只是一個口吃懦弱、有戀母情結的正常人。
由於比利曾經被喜歡的女性拒絕,長期壓抑形成的口吃病。比利和麥克帶來的女性發生關係後,瑞秋護士長質問比利時,他的口吃突然好了。心底的欲望被滿足後自我壓抑解除了。
原本這是一件開心的事,可是死板的瑞秋無法忍受醫院被當成了比利發生性行為的場所。都說身邊人傷害人那叫一個穩狠準,瑞秋當然是最了解比利的。
她和比利的母親是多年好友,瑞秋認為比利做了這麼無恥的事肯定是要告訴他母親的。有戀母情結的比利無法接受母親的失望,割腕自殺了。
而人高馬大的酋長也並不是真正的精神病患者,他只是受父親的影響,對自我產生了懷疑,長期自我壓抑。
是麥克把他當正常人看待,拯救了酋長。他們成了無話不說的知心好友,並打算一起逃脫這個沒有自由的地方。
當比利死後,麥克憤怒了,用力撲向瑞秋掐住她的脖子。麥克的行為直接把自己送上了鬼門關。瑞秋命人把麥克做了慘無人道的腦前額葉手術。
酋長看著真正痴呆的麥克,用枕頭悶死了麥克。也許酋長知道麥克是一個多麼熱愛自由的人,與其如此沒有尊嚴的活著,還不如為他找回真正的自由。
是的,自由了。比利自由了,麥克也自由了,人活著有太多束縛,難道只有死亡才是唯一的自由?
酋長砸開鐵窗,獨自一人跑向遙遠的樹林。醒來的病人為他歡呼,為自由喝彩。但是這些病人沒有跑,就像他們曾經對麥克說的:「離開瘋人院,我還沒準備好。」
為麥克惋惜,如果他當初呆在監獄裡勞教,可能還有釋放的機會。他以為自由的精神病院,卻是比監獄更可怕的存在。
好在這個社會在不斷進步,對精神病的判斷再也不是從前那些落後的觀念了。
像資料顯示說,以前的同性戀者、暴力罪犯、政治犯都被視為精神病患者。活生生的正常人被摧殘成了真正的患者。
精神病患者一直是我們忽略存在的群體,是這部電影讓我們知道,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他們竟然經受過那樣痛苦的折磨。
百科上說精神病是由於人腦功能的紊亂,而導致患者在感知、思維、情感和行為等方面出現異常。
在藥物無法控制患者的時候會實行電擊治療。遺憾的是,在如今醫療技術如此發達的時代,精神病還是幾乎無法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