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越瘋人院》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正常人治療成了真正的痴呆!

2020-12-05 丫丫9527

關於自由的電影,比較經典的有《肖申克的救贖》《楚門的世界》,這部《飛越瘋人院》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唯一不同的是,前兩部是喜劇的結局,而後一部雖然有人自由了,但更多的是主角的悲劇。

《飛越瘋人院》改編自美國作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說,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經歷過二戰的小說作者藉以文字來表達對60年代美國體制的失望和不滿。

該片於1975年11月19在美國上映。1976年在第48屆奧斯卡頒獎禮上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等5項獎項。

影片中傑克·尼克爾森扮演的麥克默菲,因逃避監獄裡的強制勞動,裝瘋賣傻被送往精神病院。

他的到來打亂了醫院一成不變的規則,大家原本以為是聾啞的病人酋長,在麥克的影響下開始講話。

麥克還帶領病人飛越瘋人院出海捕魚、要求醫院調低音樂的聲音、開放電視播放球賽、開派對大鬧醫院、帶女性來醫院給病友比利發生關係……

槍打出頭鳥,護士長瑞秋無法忍受麥克如此挑戰醫院權威的行為,利用自己的權力懲罰了麥克。

原本一個正常人被吃藥電擊,最終被手術切除了腦前額葉,成為真正的痴呆。

看片名,原本我以為這是一個喜劇的結局。《飛越瘋人院》嘛,肯定是像《肖申克的救贖》裡的安迪和《楚門的世界》裡的楚門一樣,飛越了監獄,獲得了自由。

然而獲得自由的不是主角麥克,而是你萬萬沒想到的酋長。

在六十年代,如何判定一個人為精神病患者,並沒有清晰正確的方法,很多無辜的人就被這樣殘害了。

像片中的比利,並不是精神病患者,他只是一個口吃懦弱、有戀母情結的正常人。

由於比利曾經被喜歡的女性拒絕,長期壓抑形成的口吃病。比利和麥克帶來的女性發生關係後,瑞秋護士長質問比利時,他的口吃突然好了。心底的欲望被滿足後自我壓抑解除了。

原本這是一件開心的事,可是死板的瑞秋無法忍受醫院被當成了比利發生性行為的場所。都說身邊人傷害人那叫一個穩狠準,瑞秋當然是最了解比利的。

她和比利的母親是多年好友,瑞秋認為比利做了這麼無恥的事肯定是要告訴他母親的。有戀母情結的比利無法接受母親的失望,割腕自殺了。

而人高馬大的酋長也並不是真正的精神病患者,他只是受父親的影響,對自我產生了懷疑,長期自我壓抑。

是麥克把他當正常人看待,拯救了酋長。他們成了無話不說的知心好友,並打算一起逃脫這個沒有自由的地方。

當比利死後,麥克憤怒了,用力撲向瑞秋掐住她的脖子。麥克的行為直接把自己送上了鬼門關。瑞秋命人把麥克做了慘無人道的腦前額葉手術。

酋長看著真正痴呆的麥克,用枕頭悶死了麥克。也許酋長知道麥克是一個多麼熱愛自由的人,與其如此沒有尊嚴的活著,還不如為他找回真正的自由。

是的,自由了。比利自由了,麥克也自由了,人活著有太多束縛,難道只有死亡才是唯一的自由?

酋長砸開鐵窗,獨自一人跑向遙遠的樹林。醒來的病人為他歡呼,為自由喝彩。但是這些病人沒有跑,就像他們曾經對麥克說的:「離開瘋人院,我還沒準備好。」

為麥克惋惜,如果他當初呆在監獄裡勞教,可能還有釋放的機會。他以為自由的精神病院,卻是比監獄更可怕的存在。

好在這個社會在不斷進步,對精神病的判斷再也不是從前那些落後的觀念了。

像資料顯示說,以前的同性戀者、暴力罪犯、政治犯都被視為精神病患者。活生生的正常人被摧殘成了真正的患者。

精神病患者一直是我們忽略存在的群體,是這部電影讓我們知道,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他們竟然經受過那樣痛苦的折磨。

百科上說精神病是由於人腦功能的紊亂,而導致患者在感知、思維、情感和行為等方面出現異常。

在藥物無法控制患者的時候會實行電擊治療。遺憾的是,在如今醫療技術如此發達的時代,精神病還是幾乎無法治癒。

相關焦點

  •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最近在看英國作家毛姆的長篇小說,《月亮與六便士》算是一本較為獨特的書了。但思特裡克蘭德的獨特就在於他沒有受過正規繪畫教育,在窮困潦倒行為乖張近乎瘋子的狀態下,卻畫出了許多超越時代的天才作品。這不得不讓人深思:難道真是「不成魔、不成活」?難道瘋子與天才真的只是一步之遙?我查閱資料,結果是目瞪口呆,因為大量的事實表明,天才與瘋子確實只有一步之差,所謂「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毫不過分。
  • 書籍推薦|《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天才也是瘋子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也是一樣,如果不是突然想看《夢的解析》,搜索到高銘的《人人都能夢的解析》,算法又一併推薦了這本書,我都不知道原來幾年前大火的這書是他寫的。矜持地看完《人人都能夢的解析》,愛屋及烏地把天才瘋子也買來一併看了。
  •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從2004年至2008年的4年間,高銘通過各種渠道,利用所有的閒暇時間,探訪精神病院、公安部等機構,對一百多名「非正常人群」進行近距離接觸,2010年2月出版國內第一本精神病人訪談手記――《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內容引起劍橋物理研究院等機構的關注。「有人說這本書有意思,我覺得這本書不好玩,我在寫一個大悲劇。
  • 副刊|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
    從2004年至2008年的4年間,高銘通過各種渠道,利用所有閒暇時間,探訪精神病院、公安部等機構,對一百多名「非正常人群」進行近距離接觸2010年2月出版國內第一本精神病人訪談手記――《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內容引起劍橋物理研究院等機構的關注。這個世界,究竟是什麼樣的呢?這是一個看似很簡單的問題.不過必須注意的是:看似簡單,實則複雜。
  •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人人都有精神病
    [導讀]在看了《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之後,我才知道,原來這是精神病的一種表現。當然,比起書中把所有人都看成動物的小姑娘,我的病情算是比較輕。《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你有過這樣的體驗麼?在看了《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之後,我才知道,原來這是精神病的一種表現。當然,比起書中把所有人都看成動物的小姑娘,我的病情算是比較輕。《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是一本精神病人的訪談手記。除了這個與我「同病相憐」的小姑娘,其它的故事說不上哪個更讓人印象深刻,因為,幾乎所有的故事都讓人印象深刻!
  •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書少的最大好處,就是容易被震撼
    從高智商的神經病特別容易吊打正常人來看,讀書少的最大好處,就是特別容易被別人的言論和新奇觀點所震撼。言論越古怪,越奇特,越容易震出顛覆三觀的快感。例如《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就能很隨意的震撼到你。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名「精神病」控,他花了4年時間,在精神病院訪談了50個天才型瘋子。基本上,這就是一個正常人被幾十個高智商神經病調戲和羞辱的故事。
  • 《飛越瘋人院》這個世界需要更多瘋子
    《飛越瘋人院》上映45周年了。我是2011年看的這部電影,那時候一是對這部電影的名字感到好奇,二是很希望領略尼克爾森精湛的演技,但沒想到這樣一個看上去有幾分荒誕、黑色的故事,最後卻能夠上升到人性與自由的主題。45年來,這部電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其實從那個時候開始就能看到,原來外人眼中的瘋子,才是真正地「眾人皆醉我獨醒」。
  • 電影賞析:《飛越瘋人院》瘋子也有尊嚴
    一種挑釁體制的訴求冥冥中催生出下賤的移情作用,當McMurphy被瘋人院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時候,大家忽然又成了它的親密戰友,稱他為英雄,與他一同企盼起「自由」,勾劃著一次完美的越獄。電影中的瘋人院裡,時刻帶著一種被遮蔽了的壓抑。不經意的看起來氣氛似乎是和諧的,光線也是柔和的,連吃藥治療時都放著輕柔的音樂。病人們充分自由的在醫院裡四處活動,打牌抽菸。
  • 高銘《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書筆記
    圖片/網絡文字/高銘《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導語《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是由高銘寫的一本書,以訪談錄的形式記載了生活在另一個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礙者等邊緣人)深刻、視角獨特的所思所想,讓人們可以了解到瘋子抑或是天才真正的內心世界。這個世界,究竟是什麼樣的呢?作者發現,誰也說不清這個世界到底是怎樣的。
  •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是天才還是瘋子,測了就知道!
    左半球是管人的右邊的一切活動的,一般左腦具有語言、概念、數字、分析、邏輯推理等功能;右半球是管人的左邊的一切活動的,右腦具有音樂、繪畫、空間幾何、想像、綜合等功能。想知道你是左腦更發達還是右腦更發達,你是適合做科學家還是藝術家。那就做一做,下面的測試吧!是天才還是瘋子,測了就知道!
  • 《飛越瘋人院》所謂的「瘋」不是真正的瘋,一段觸目驚心的故事
    大家好, 我是帶你們看電影的,樹懶看看~今天為大家帶來的電影是《飛越瘋人院》,這部電影榮獲了1976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編劇、導演、男女主角等多項大獎的電影,改編自美國作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說,由米洛斯·福爾曼執導,傑克·尼科爾森、路易絲·弗萊徹
  •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等……比你想像的還要好看得多!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作者:高銘該書由一篇篇小故事組成,講述的是第一視角的「我」與精神病患者之間的交流,記錄患者的精神世界,每一篇故事都不長,思維的角度都很扭曲很奇特(雖然一般也不會)這裡放上其中的一篇:《四維蟲子》文字來源於《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 《飛越瘋人院》若有一天,我們被強制壓抑自由,該怎麼辦?
    《飛越瘋人院》如果我們自己有一天被強制壓抑自由,我們該怎麼辦?這部電影的內涵真的很豐富,經典電影永不過時,因為它精彩的不僅僅是劇情,而是他所傳達的精神內涵以及引人深思。這個世界有多少人能衝出社會這個巨大的瘋人院啊?
  • 《飛越瘋人院》:當我們在談論自由,我們在談論什麼
    他不斷惹是生非,最終惹怒了醫院,他們給麥克·墨菲做了前額葉切除手術,使他變成了一個真正的廢人。儘管讓《飛越瘋人院》在世界範圍內享有大名的是電影版,但其原著首先是由美國作家肯·克西創作於20世紀60年代的同名小說。並且,小說在1963年就被搬上舞臺在百老匯演出。
  • 【另一面】美國如何「飛越瘋人院」?
    專題:美國如何「飛越瘋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風險比正常人高4-7倍,公眾與社會離不開「瘋人院」但由於一些重症精神病人有傷害自己或者他人的暴力行為,因此精神病院也成為強制性治療和隔離精神病人的場所。
  •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極簡海報:你看懂了嗎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開創電影級營銷先河,拋開傳統海報形式,推出「點線面」相結合的極簡海報,選取了劇中最有特色的故事情節,用圖案詮釋劇情的內涵。每一張海報的背後故事,你看懂了嗎?    從熱門IP改編、全新的網際網路思維模式拍攝,搭配創新的營銷模式,該劇勢必刷新網劇新的高度。
  • 飛越瘋人院:極具反諷意味的經典佳片
    因為看完電影《飛越瘋人院》後我不僅被主演傑克·尼克爾森精湛的演技所折服,還被影片營造的壓抑氛圍,以及悲劇式結尾所震撼。同時,看完該片後我不僅深深地同情影片中的角色,還對我所身處的現實社會有了別樣的感觸!
  • 天堂在左,瘋子在右,5部關於天才的電影
    導語天堂在左,瘋子在右,5部關於天才的電影今天給大家整理了5部關於天才的電影,天堂在左,瘋子在右,天才往往都是最孤獨的。一起來看看都有哪幾部吧!NO.5——《她比煙花寂寞》93405人評價,豆瓣評分:8.3主演: 艾米麗·沃森 / 瑞切爾·格裡菲斯 / 詹姆斯·弗萊恩 / 大衛·莫瑞瑟 / 查爾斯·丹斯有的天才,將這份瘋狂灌注到了自己的作品裡,成就了人類文明史上最璀璨輝煌的篇章。
  • 讀《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才知道別人的世界真那麼難懂
    閒暇時,偶爾看看書,《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真的看了很久,很認真,這本書的作者也說過不太容易理解。讀到快一半的時候,才開始明白書名的意義,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如果中間有一條線,那麼天才與瘋子的鑑別,就真的來源於時代了。如歌德所說:真理屬於人類,謬誤屬於時代!
  •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你在哪呢?
    把整個蟻群視為生命,單個螞蟻自然成了細胞。不同部位的細胞負責不同的職務,分工合作,才能確保蟻群這一生命形式的正常運行。 由此類推,秋天的時候,大雁南飛,我們也可以將雁隊視為整個生命,單只大雁就成了細胞。社會也是如此。如果把一個國家視為生命體,那麼單個家庭,還有各個機構組織就是細胞。不同的系統、部門負責具有不同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