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看了《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之後,我才知道,原來這是精神病的一種表現。當然,比起書中把所有人都看成動物的小姑娘,我的病情算是比較輕。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你有過這樣的體驗麼?在你無聊的時候,竟然可以在一個人身上看到一張動物的臉?
比如語文老師,在朗讀一篇課文到動情之處,就忍不住眨眨眼、用手撓撓脖子,像極了只山魈;溫厚的政治老師則是頭牛,每當他回首微笑時,嘴裡就仿佛嚼著草料;沉重而優雅的數學老師,一出現就地動山搖,當他龐大的身軀堵住黑板的時候,我看到的是一隻駱駝。
這種「能力」(姑且稱其為能力)並未隨著年齡增長就消失。一次單位開會,滔滔不絕的領導突然在我眼裡變成了一隻發情的黑臉琵鷺,我下意識用目光掃了一下他旁邊,另一位沉默不語的領導原來是只吐泡泡的巴西龜。
在看了《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之後,我才知道,原來這是精神病的一種表現。當然,比起書中把所有人都看成動物的小姑娘,我的病情算是比較輕。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是一本精神病人的訪談手記。除了這個與我「同病相憐」的小姑娘,其它的故事說不上哪個更讓人印象深刻,因為,幾乎所有的故事都讓人印象深刻!有人相信石頭有生命,有人宣稱自己見過外星人,有人認為自己是魔鬼的化身,有人在等待四維蟲子的降臨,有人則發現了瑪雅文化的秘密……他們都是瘋子,但他們無一例外的邏輯清晰、信念強大。負責任地說,這是本好看、通俗而且顛覆性極強的書,但決不是本適合青少年的讀物……因為它距離我們的常識太遠了。正是這本書已受到的熱烈追捧讓我深感不安,所以才覺得有必要討論一下從哪個角度來對待它才更合理。
雖然人們賦予了其心理學、哲學的種種標籤,我仍然想說不能當它是心理學的專業書。我相信作者高銘的確實地採訪過很多精神病人,若無一手採訪,不可能搜集到如此精彩的故事。但正是因為故事太強悍了,同時缺乏規範的專業知識說明,心理不夠健全的讀者極有可能接受作者和精神病人們所共同描述的「現實」。
其次,最應該得到啟發的,應是小說家和劇作家。甭管它是什麼「訪談手記」,我就是把這本書當小說讀的。高銘講故事的能力一流,精神病人們所「虛構」的世界更是精彩絕倫,為創作者的想像力能提供很豐厚的養分,這是它最大的價值。
再次,這本書是不錯的新聞採訪教材,推薦給正為採訪不暢而困惑的年輕記者們。我的理解,採訪一個精神病人和採訪一個正常人,技巧上有出入,方向卻一致。都需要謙卑而平等的態度,要獲得對方的信任,才能勾起採訪對象的表達欲望;然後,巧妙的引導和心理暗示,有時勝過直截了當的提問,做一個搶奪話語權的提問者,不如做個耐心的傾聽者。
當然,至於本書所強烈暗示的瘋子有可能同時是天才,正常人都有精神病等等結論,我認為觀點雖漂亮,卻經不起證偽。在當下的社會語境裡,與其暗示正常人有病,還不如讓社會對待精神病人們更加平等、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