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莫名的習慣,不愛追流行。每每正當紅的爆款文學或者影視作品上線的時候,任人推薦都兀自不動。而時隔半年甚至幾年以後,再想起來才回過頭找那些記得名字的作品。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也是一樣,如果不是突然想看《夢的解析》,搜索到高銘的《人人都能夢的解析》,算法又一併推薦了這本書,我都不知道原來幾年前大火的這書是他寫的。矜持地看完《人人都能夢的解析》,愛屋及烏地把天才瘋子也買來一併看了。
不能說哪本書給我的驚喜更多,但《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是近幾年第一次愛不釋手的一本書,連四天都不到就連軸看完了全本。
雖然也有文字通俗易懂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是宛如掀起一場頭腦風暴的刺激。
有些挑戰慣性思維,比如四維蟲子、顱骨穿孔、超級進化論、迷失的旅行者、偽裝的文明、還原一個世界、果凍世界,也有些質疑人性認知,如薩滿、孤獨的守望者、朝生暮死、轉世預見未來、控制問題。
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具有產生或情感共鳴或思想波動的力量,在我的讀書經歷極少有書能夠如此,太愛這種感覺了。
它激發了我很多的靈感和想像,也收穫了不小的震撼與質疑。看完回顧一番,我恍然發現最刺激的還是有關世界觀和人性人生方面的思維。
一、「人人都是精神病。」
就像我們一直說:現在已經沒有完全心理健康的人了,所有人都是亞健康狀態。每個人的心理都或多或少有些「不健康」的狀態,嚴格計較來說強迫症和偏執狂也可以算得上。
只不過一般這些輕微的表現可以用性格或者習慣來遮蓋,而到了無法隱藏也無所遮蓋的程度就可能會被歸類為精神疾病。
在這個意義上,我覺得精神病也沒有以前認知當中的光那麼可怕或者遙遠。
所以在「精神病人」眼裡,「正常人」才是精神病。
這個觀點也很容易理解,我以前就覺得精神病人的判斷過於主觀,所謂評判不過是一群思想趨同的人給少數思想異類的區分,實際上哪種思想才是正確的,這虛無縹緲的對象實際上是難以驗證的。
而歷史上,曾被判斷為瘋子的天才經由時間的沉澱才終得清白,卻在時人眼裡不過一個瘋子而已。
時代或許會慶幸他們的存在,但他們或許厭惡所處的時代。
因為生不逢時,天才便成了瘋子。
或許就像這本書裡智商頂級的門薩會員所說:主導這個社會的,是不聰明的人。
即便聰明如他,也需要在這個社會裡找到合適自己的位置。而精神病人的劃分,就是大多數不聰明的人為了限制少數的聰明人立下的社會法則。
從這個意義上說,在這些天才或瘋子眼裡,所謂的正常人才是真正的瘋子。
二、人間一事五十年,我不願為了完成活著而活著,我願為了夢想而活。
這句話來自於一位自認為命運的解讀者——通過概率預測未來的女患者,她說自己在一本書上看到這句話。
這也是全書當中我看過一遍就能牢牢記住的文本,因為它太貼合我對於自己活著的定義了。
不是為了從牙牙學語的嬰幼兒成為歷練社會的成年人,也不是為了讀書工作結婚生子養老,我不願為了完成大多數人對於活著的定義,只願為了自己的夢想而活。如果沒有夢想,那麼先為了自己而活著,直到找到夢想。
人生可以為了完成活著按部就班,也可以為了自我夢想而與世不同。
當然,這種認知來自於這位女患者,也來自我的自我認知,卻並不來自大多數人的共同認可。
更多的人從來不思考這二者的區別。
所以諷刺也有趣的是,這樣的知己卻是位「精神病」。
三、世界之大,無奇不美
不知是有意還是湊巧,我覺得天才瘋子這本書裡保留了相當一部分關於世界觀的文字。
有人認為夢中的世界是真實的,現實世界才是虛假的;也有人認為地球存在我
們看不見的四維世界,而我們在時間線上來看只是一條長蟲;有小女孩眼裡可以「看見」這世上每個人身體裡的飛禽走獸;也有人認為地球屬於生化細菌,而我們不過是作為載體的奴隸;也有人認為每個人眼裡的世界都不一樣,所以真實的世界從未被看見;還有男人認為從那一條不同的染色體就可以預見,地球將要被女人統治;還有人認為目前的地球是偽裝的文明,是更高文明的人類對外星人所展現的低級面具;還有人用果凍的比喻來驗證世界,從而推翻多宇宙、平行世界、全息宇宙和超弦等等理論……
且不論這些世界學說或假設的科學性,光是這些內容便足夠有趣,不是嗎?
普通或者說正常人的眼裡,世界就那麼一個罷了。
無需思考或想像,也就更無需質疑或否定。
而這些有趣的假說或設想,更多都來自於這些或懂量子物理或學歷史哲學的天才瘋子。
多麼美妙且大膽的想像啊。
我覺得看這本書最大的收穫,就是對自己精神的保護。因為除了正常人相對乏善可陳的精神以外,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更多的精神及思想。
從而知道,這世上有那麼多與眾不同的精神,所有的思想都是真正存在的。
我相信,每個人對於自己或這個世界都有多多少少的一些疑問,只不過有些人在意並追求答案,而有些人選擇默認並忽視問題。
但這些都無傷大雅,追求答案的人或許會有探索冒險的精神,默認現狀的人或許會有簡單快樂的生活。無論是哪一種,都應當得到尊重和認可。
比如,保持懷疑態度的我,會在這本書裡找到一些相似的觀點和看法;而興趣缺缺的家人,會它當故事書或靈異說等消遣讀物來看。這兩種都沒什麼不好。
通過這本書我更加堅定一個信念:我們沒必要因為與大多數人的認知不同而否定自己,也沒必要因為與大多數人的認知趨同而質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