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越瘋人院》若有一天,我們被強制壓抑自由,該怎麼辦?

2020-12-05 聖哲漲姿勢大全

《飛越瘋人院》如果我們自己有一天被強制壓抑自由,我們該怎麼辦?這部電影的內涵真的很豐富,經典電影永不過時,因為它精彩的不僅僅是劇情,而是他所傳達的精神內涵以及引人深思。這個世界有多少人能衝出社會這個巨大的瘋人院啊?在烏託邦實現之前,自由主義是人類永恆的主題,但實現的過程需要智慧、勇敢、隱忍和不斷的努力,追尋內心渴求的自由,喚醒內心沉睡的思想。

看到最後比利自殺,麥克真正的被變成一個瘋子的時候很難過,也痛恨護士長所謂對病人的救贖,更痛恨的是生活在當下。我們有時候又不知不覺成了那個護士長,最後麥克被悶死,酋長出逃,真是最解氣的時候了。飛躍瘋人院是一種展現自我天性,略帶有反叛色彩的嚮往自由的電影,其中委婉的描述了瘋子們機械般的的生活,就連吃藥也是無比溫柔的音樂做襯託。

從男主來到瘋人院起,他與生俱來帶有質疑反叛的性格,給其他瘋人帶來前所未有的新鮮感和觸動,對醫院長期的規律而機械化的生活,帶來的挑釁的意思。男主是可以治療瘋子的最佳醫生,實際醫生和護士長只是了解瘋人們的弱點,給人的感覺是醫院每天只是在柔和的維護看起來很好的秩序,很壓抑人的自然天性。

即便正常人在那種條件下待上一個月也會變得不正常,人們待久了懼怕或不敢獲得自由。直到男主的出現才讓酋長發現了自己的力量,讓酋長產生獲得自由的欲望。很遺憾的是帶有反叛和自由天性的男主卻因為那次派對被醫院弄傻了,酋長逃跑前是實在不忍心看著傻了的男主在瘋人院受罪,殺死了他逃離醫院。

自由、激情、對強權醜惡嘴臉的反抗,那個女院長毫無笑意的、冷漠的、直直的、空洞的眼睛,對稱不難看卻能讓人討厭的臉,選角導演眼光真毒。麥克是不能逃出去的,他是不克制的自由,但是酋長和麥克的那次談話,說酋長爸爸的問題的時候,酋長是克制的自由,這是真正的自由。殺了麥克,卻也帶著麥克的激情。瘋人院更像是我們身處的社會大環境,所謂的正常,就是權威的代表;飛越瘋人院其實就是挑戰權威。但感覺還是太殘酷了,瘋子和正常人的界定,自由和束縛,就是悶得有些壓抑了,似乎誰也無法逃離,結局真的挺讓人震撼的。

旁觀者往往是最清醒的,院方輸給了麥克,麥克輸給了那些思想不正常的病友,最後自殺的比利輸給了代表壓制政策的瑞秋醫師,就只有酋長看在眼裡。最後解放了被電療致殘的麥克,自己逃跑成功,當然,也是麥克給酋長鋪了不少的路。影片屬於那種細細回味,引人自省的電影,餘味無窮。講的是社會對人的同化與扁平化,對自由與自我的追求。

文明的建立就是在於規則的制訂,可是文明只是人性的本能需求,而規則反倒成了人性的桎梏。所以無論文明如何不斷進步,規則如何不斷完善,人類總是在欲望與痛苦的兩端不斷撞壁掙扎,宇宙無意義的精妙絕倫盡顯於此。那種嚮往自由卻又被制度扼殺的反差確實足夠震撼,但是今天的我卻更多的是對這種狀況的理解,甚至會站在院方的立場。但是自由畢竟是個美好的東西,雖然主角自己失去了,卻傳遞給了酋長,也給牢籠裡面人們帶來了生機。

人性的每一個方面,都足夠複雜足夠深刻,只要把它們粗淺地結合在一起,就足夠過好一生。可惜了主人公的腦子,天馬行空,隨心所欲,但畢竟沒有約束的自由不是真的自由。一方面瘋人院代表的僵化體制和思想需要作出改變,接納新鮮事物;另一方面,理想需要貼合現實,超越時代的理想往往就是悲劇了。

剛開始看的時候還覺得該怎麼與這類人群交流接觸,看到男主用自己力量去改變他們,為他們帶來一番生機與活力,真的很敬佩,男主是一個有血有肉、有義有氣的人,這種人在哪裡都是受歡迎的。

人生而自由,卻時時刻刻處在枷鎖之中,最難得的不是暴力的反抗,而是精神的覺醒。我們都習慣於沉默,面對這平靜的絕望習以為常,所以那些真正的英雄永遠是在他人的故事中,而我們都忘了彼此都有著追求自由的權利。

相關焦點

  • 《飛越瘋人院》:當我們在談論自由,我們在談論什麼
    我們又有多少人有這樣的勇氣去破除自己內心為自己設置的囚籠?想必你一定聽說過電影版的《飛越瘋人院》(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電影版《飛越瘋人院》劇照。《飛越瘋人院》講的是一個關於自由的故事:麥克·墨菲為了逃避農場勞改,假裝精神異常住進了精神病院。
  • 《飛越瘋人院》「鄭」式回歸,逃離束縛,自由與你共享
    《飛越瘋人院》中文版首演劇照《飛越瘋人院》講的是一個關於自由的故事:麥克墨菲為了逃避農場勞改,假裝精神異常住進了精神病院。他的到來給死氣沉沉的精神病院帶來了巨大的衝擊,給病友們帶來了自由和歡快,他把兩個女人帶進戒備森嚴的醫院,鬧得天翻地覆。
  • 影視點評:《飛越瘋人院》要飛越的其實是我們的內心
    昨天晚上終於有空安靜下來,剛好也很有看部好片子的心情,於是翻出了這部《飛越瘋人院》。好電影就是這樣的,無論哪個時代何種社會背景都不會影響電影所能傳達給觀眾的思想,因為真理是永遠都不變的。《飛越瘋人院》是作家肯·克西發表於1962年的一篇小說。小說以瘋人院借喻美國式的社會形態,反體制意味濃烈。經移民導演米洛斯·福爾曼之手,其複雜的意識形態背景給影片帶來一層特殊的光澤。同時也給了觀眾更多的揣度空間。
  • 《飛越瘋人院》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正常人治療成了真正的痴呆!
    關於自由的電影,比較經典的有《肖申克的救贖》《楚門的世界》,這部《飛越瘋人院》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唯一不同的是,前兩部是喜劇的結局,而後一部雖然有人自由了,但更多的是主角的悲劇。《飛越瘋人院》改編自美國作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說,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經歷過二戰的小說作者藉以文字來表達對60年代美國體制的失望和不滿。
  • 電影賞析:《飛越瘋人院》瘋子也有尊嚴
    一種挑釁體制的訴求冥冥中催生出下賤的移情作用,當McMurphy被瘋人院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時候,大家忽然又成了它的親密戰友,稱他為英雄,與他一同企盼起「自由」,勾劃著一次完美的越獄。電影中的瘋人院裡,時刻帶著一種被遮蔽了的壓抑。不經意的看起來氣氛似乎是和諧的,光線也是柔和的,連吃藥治療時都放著輕柔的音樂。病人們充分自由的在醫院裡四處活動,打牌抽菸。
  • 《飛越瘋人院》:一部充滿諷刺意味的電影作品
    就像麥克一樣,沒錯,他是一個極其不聽話也不守規矩的人,甚至我們可以把他具化成現實生活中的街頭流氓,那個讓你咬牙切齒、唾罵成人渣的人,甚至自作聰明,以為相比於監獄裡的強制勞動精神病醫院就是一個庇護所,可他終究是一個正常人。而印第安人「酋長」之所以沉默寡言,是因為在他內心深處一直對於自己父親的死難以釋懷。
  • 《飛越瘋人院》:麥克墨菲是英雄還是反英雄?
    作為獨攬九項奧斯卡獎項的最佳影片,《飛越瘋人院》無論是從題材選取,還是整體製作來說,都堪稱美國電影史上的難得佳作。影片以追求人的自由為主題,展現了人性泯滅和社會兩極分化的殘酷現實。他以生命為代價,為瘋人院帶去了一絲人性光輝。他勇敢激勵那些沒有勇氣走出牢籠的精神病患者,帶領他們尋找精神上的自由。從西方文化意義上講,麥克具備傳統意義上的英雄特質。他崇尚自由,天性樂觀,敢於質疑權威,具有反抗專制霸權的精神和勇氣。
  • 《飛越瘋人院》的主題:瘋狂與文明、監禁與秩序、話語與權力
    《飛越瘋人院》的主題:瘋狂與文明、監禁與秩序、話語與權力不難從影片《飛越瘋人院》中發現福柯所關注的幾個基本主題:瘋狂與文明、監禁與秩序、話語與權力。管理著、維繫著瘋人院中的秩序的,已「不再是強制,而是權威」,作為這一權威體現者的拉奇德護士長,並不猙獰可怖,她永遠端莊優雅,白制服與黑便裝水遠平展挺直、纖塵不染。她的永不褪色的微笑和飽含著無盡耐心的、從不提高聲調的嗓音,把所有對話者都變成了愚蠢、固執無理取鬧的頑童,對話者的全部要求之於她都成了哭喊吵鬧著的孩子索要的顆糖果。
  • 飛越瘋人院:極具反諷意味的經典佳片
    因為看完電影《飛越瘋人院》後我不僅被主演傑克·尼克爾森精湛的演技所折服,還被影片營造的壓抑氛圍,以及悲劇式結尾所震撼。同時,看完該片後我不僅深深地同情影片中的角色,還對我所身處的現實社會有了別樣的感觸!
  • 《飛越瘋人院》:對集權與專制發出野性的狂叫
    《飛越瘋人院》改編自美國作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說,由米洛斯·福爾曼執導,傑克·尼科爾森主演的電影講述了罪犯麥克為了逃避監獄裡的勞動裝作精神病來到了瘋人院,而他的到來卻為原來專制黑暗統治下的精神病院帶來光明的故事。而瘋人院之外,是對禁錮下人性與自由的深層反思,具有絕對的反叛主義與超前意識。
  • 從《飛越瘋人院》到《小丑》,是對社會現實的批判還是反饋?
    這樣的場景讓人想到了上世紀70年代電影《飛越瘋人院》。由米洛斯·福爾曼導演,傑克·尼科爾森主演的《飛越瘋人院》是奧斯卡獎中一部劃時代意義的作品。有一個曾多年研究奧斯卡最佳影片獲獎篇目的學者指出,在《飛越瘋人院》這部作品獲獎之前,事實上所有奧斯卡的最佳影片,不管類型如何,始終是一個對美國社會、美國主流文化的全面肯定。
  • 中國版《飛越瘋人院》:個人與自己的對抗
    這是中國版話劇《飛越瘋人院》第二輪演出時的一幕,死亡被直接地呈現。其實,中國觀眾對於《飛越瘋人院》並不陌生,更多的人已通過電影知道了這個故事:麥克墨菲為了逃避監獄裡的強制勞動,裝作精神異常被送進了精神病院,他的到來,給死氣沉沉的精神病院帶來了劇烈的衝擊。他挑戰嚴格的管理制度,開始計劃著帶領一眾病人逃離瘋人院。
  • 轟動一時的高分電影《飛越瘋人院》看了只能叫人「無語凝噎」
    電影《飛越瘋人院》又叫《飛越杜鵑巢》,改編自美國作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說。原著小說發表於1962年,是美國六十年代反傳統、反體制的發聲之作,這部小說與《在路上》、《麥田裡的守望者》一同被稱作「美國垮掉一代」的文學聖經。
  • 話劇《飛越瘋人院》即將登陸上海:衝破牢籠,活出自己
    7月18日-21日,話劇《飛越瘋人院》中文版即將登陸上海人民大舞臺。不久前,該劇結束了北京場的演出,吸引了眾多觀眾走進劇場,感受這部經典作品中對自由的詮釋和嚮往。圖說:《飛越瘋人院》上海站海報 官方圖該劇講述了男主角麥克·墨菲因為不想在監獄裡被強制勞動,所以選擇裝瘋進入瘋人院。他的到來,給死氣沉沉的精神病院帶來了自由與活力。然而這一切都被護士長拉齊德所代表的權威和秩序所制衡著。最終,麥克被強制實行了前額葉切除手術。
  • 衝突與和解——以黑格爾悲劇理論評析《飛越瘋人院》
    在小說中主角麥克莫菲由於想逃避服勞役而來到了精神病院(瘋人院),但是他發現醫院並非他想像中的那樣安逸,事實上,瘋人院很大程度上是一個自由和人性被壓抑的地方,冷酷的護士長瑞秋小姐掌握著每個「瘋子」的弱點,支使著一幫實際是瑞秋打手的看管,使得所有人乖乖臣服於她的權威。
  • 《飛越瘋人院》真正的自由不是任性勇敢,而是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利
    盧梭說,人生而自由,卻又無往不在枷鎖之中。電影《飛越瘋人院》就探討了關於自由的問題,影片改編自美國作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說,作者通過小說,向傳統文化和制度提出了反抗,也因此被稱為嬉皮時代的催生者和見證人。
  • 「飛越瘋人院」卻難以飛越出命運的掌控
    最近看了一部由米洛斯·福爾曼在1973年執導,美國影壇上最富有個性男演員傑克·尼科爾森,以及女演員路易斯·弗萊徹主演的經典電影《飛越瘋人院》,此片囊括1975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演員及最佳女演員五項最大的獎項,風靡全球,直至目前各大媒體平臺對此片的影評打分還是很高。
  • 《飛越瘋人院》如同社會的縮影,尋找生命意義是本片最大亮點
    今天要推薦的電影是——《飛越瘋人院》這是一部反映人性的經典劇情片。電影是根據美國作家肯·克西創作於20世紀60年代的同名小說改編的。主人公「不自由毋寧死」的精神在當今社會仍有很大的現實意義。本片獲1975年第4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劇本五項大獎。
  • 不自由,毋寧死——《飛越瘋人院》
    男主是想逃避勞作而裝瘋進入瘋人院,在外面的世界他至少五次坐牢,他為非作歹、隨心所欲,甚至與未成年人發生性關係;然而直到等他進了瘋人院,他才明白自己到底失去了什麼,調戲掌握他生殺大權的護士長,一日復一日地在瘋人院呆下去,然後匪夷所思的發現,裡面許多人都是自願進來接受失去自由的規則管制。
  • 【另一面】美國如何「飛越瘋人院」?
    專題:美國如何「飛越瘋人院」?小說中的醫生因為同情病人,和病人交談,被其上司認定也患上了精神病,最終被強制關入院中,悲慘死去。而契訶夫筆下的精神病院,實際上是19世紀以前的瘋人院(Lunatic asylum),中世紀以來,精神病患一直多被認為是惡魔附身,對其所謂的治療也多是打著「驅邪鎮魔」的酷刑或者巫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