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點評:《飛越瘋人院》要飛越的其實是我們的內心

2020-12-05 易幻奇葩秀

昨天晚上終於有空安靜下來,剛好也很有看部好片子的心情,於是翻出了這部《飛越瘋人院》。好電影就是這樣的,無論哪個時代何種社會背景都不會影響電影所能傳達給觀眾的思想,因為真理是永遠都不變的。

這個片子的原著和電影我都看了,對原著的印象大概更深一些,有些地方可能會記混,不過大致上應該差不太多。順便推薦大家去讀原著,從頭到尾都非常精彩,很多細節在電影裡都被省略了,畢竟時間有限。

《飛越瘋人院》是作家肯·克西發表於1962年的一篇小說。小說以瘋人院借喻美國式的社會形態,反體制意味濃烈。經移民導演米洛斯·福爾曼之手,其複雜的意識形態背景給影片帶來一層特殊的光澤。同時也給了觀眾更多的揣度空間。

我覺得,人們對於這部電影的口碑已經完全具備了社會學的研究價值。因為看完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的,十之八九是熱淚盈眶的模範觀眾——他們天性善良、追求自由、尊重個性、反對桎梏、對待頑劣孩童很萌很有愛。於是,烏託邦的敵人,似乎僅僅是一小撮冷血的護士長而已。

電影中的瘋人院裡,時刻帶著一種被遮蔽了的壓抑。不經意的看起來氣氛似乎是和諧的,光線也是柔和的,連吃藥治療時都放著輕柔的音樂。病人們充分自由的在醫院裡四處活動,打牌抽菸。表現良好的人,甚至有機會在醫護人員的陪同下外出。但只有麥克默菲看出了這看似完美的靜謐世界裡隱蔽的脆弱環節。

實際上,拋去各種影評和讚美之詞給我們戴上的有色眼鏡,我們可以感覺到,是「瘋人院」這個環境成就了麥克墨菲,因為他若在一個相對正常的環境裡,他能做的事就只有「至少五次因鬧事被逮捕」——無論以他所處的時代或者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這樣的人都無法被稱為英雄。

影片的結尾墨菲去世了。在比利因拉契特的刺激而自殺後,他襲擊拉契特,從而被切除了腦白質成了真正的白痴。此時已經尋回了自我的酋長不忍心見到墨菲如此痛苦且荒謬地活著,便用枕頭悶死了他,然後扛起水泥臺,砸開了窗戶,獨自一人,在晨曦中向遠方的樹林跑去。而在他身後,是其他病人遠眺他高大的背影時發出的陣陣歡呼。

不得不悲傷的承認,在某些制度的束縛下,我們無法也無力去改變什麼,只能像其他的那些精神病人一樣,慢慢的習慣既定的時間表,習慣被壓制,習慣被束縛。直到變的自覺自愿,永遠也離不開這些束縛他們的制度。

像很多人說的,其實我們「正常人」在社會中的處境,未見得就與這些精神病人有很大的區別。「護士長」所在皆是,被扼殺的McMurphy,也實在並不罕見。我非常喜歡這部書/電影,正是因為我能夠體會到他們的歡樂,痛苦,鬥爭,失敗,而感動於他們最後慘烈的勝利。要我總結它給我的感想,四個字:盪氣迴腸。

相關焦點

  • 《飛越瘋人院》:當我們在談論自由,我們在談論什麼
    我們又有多少人有這樣的勇氣去破除自己內心為自己設置的囚籠?想必你一定聽說過電影版的《飛越瘋人院》(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創作小說《飛越布穀鳥巢》,這部被稱為嬉皮時代美國反文化運動的經典之作,正是是我們所熟知的《飛越瘋人院》的濫觴。
  • 《飛越瘋人院》:一部充滿諷刺意味的電影作品
    今天小麥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部電影裡的主人公麥克·墨菲就是一個「不經意」闖入精神病醫院的正常人,沒錯,那就是美國電影——《飛越瘋人院》。《飛越瘋人院》劇照其實《飛越瘋人院》的原著小說也非常精彩,甚至比起電影來說更加耐人尋味,可惜由於時長的限制不少細節在電影當中都被省略掉了
  • 中國版《飛越瘋人院》:個人與自己的對抗
    《飛越瘋人院》劇照。這是中國版話劇《飛越瘋人院》第二輪演出時的一幕,死亡被直接地呈現。其實,中國觀眾對於《飛越瘋人院》並不陌生,更多的人已通過電影知道了這個故事:麥克墨菲為了逃避監獄裡的強制勞動,裝作精神異常被送進了精神病院,他的到來,給死氣沉沉的精神病院帶來了劇烈的衝擊。他挑戰嚴格的管理制度,開始計劃著帶領一眾病人逃離瘋人院。
  • 衝突與和解——以黑格爾悲劇理論評析《飛越瘋人院》
    在《飛越瘋人院》中,瘋人院的醫生護士和瘋人之間的對立其實就是這樣一種關係,也許很多讀者觀眾在作品的欣賞中往往會抱著同情主角的心態,站在瘋人們的一方;但其實這是狹隘的,因為對瘋人院的醫生護士而言,他們的責任就是負責看管照料那些瘋人們,這種責任是正當的,只是在執行的過程中,像瑞秋護士長這樣的執行者由於自私和偏見偏離了他們的職責;而對瘋人們而言,他們的反抗固然是有其合理一面的,但是我們必須注意到他們本身之所以進入瘋人院都是有緣由的
  • 《飛越瘋人院》若有一天,我們被強制壓抑自由,該怎麼辦?
    《飛越瘋人院》如果我們自己有一天被強制壓抑自由,我們該怎麼辦?這部電影的內涵真的很豐富,經典電影永不過時,因為它精彩的不僅僅是劇情,而是他所傳達的精神內涵以及引人深思。這個世界有多少人能衝出社會這個巨大的瘋人院啊?
  • 《飛越瘋人院》評價高是因為什麼?
    上映於1975年的電影《飛越瘋人院》是當年度電影界當之無愧的贏家,影片於當年一舉斬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劇本五項大獎。除了獲得了專業評論家的青睞,電影同時收穫了大眾的口碑,時至今日,都被認為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在時間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 從《飛越瘋人院》到《小丑》,是對社會現實的批判還是反饋?
    這樣的場景讓人想到了上世紀70年代電影《飛越瘋人院》。由米洛斯·福爾曼導演,傑克·尼科爾森主演的《飛越瘋人院》是奧斯卡獎中一部劃時代意義的作品。有一個曾多年研究奧斯卡最佳影片獲獎篇目的學者指出,在《飛越瘋人院》這部作品獲獎之前,事實上所有奧斯卡的最佳影片,不管類型如何,始終是一個對美國社會、美國主流文化的全面肯定。
  • 《飛越瘋人院》「鄭」式回歸,逃離束縛,自由與你共享
    關於·飛越瘋人院1962.Ken Kesey創作小說《飛越布穀鳥巢》,這部被稱為嬉皮時代美國反文化運動的經典之作,正是是我們所熟知的《飛越瘋人院》的濫觴。《飛越瘋人院》回到百老匯,並獲得了當年的託尼獎最佳復排話劇獎。
  • 話劇《飛越瘋人院》即將登陸上海:衝破牢籠,活出自己
    受他精神感染的「酋長」在捂死了麥克以後,搬起了之前麥克搬不動的洗手臺,砸碎窗戶逃離了瘋人院。當被問到排演此戲的契機時,導演佟欣雨是這樣回答的:「當時先做完了《燃燒的瘋人院》,在製作人的建議下決定做『瘋人院三部曲』系列。說到瘋人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部作品——《飛越瘋人院》。後來我們找到了原版劇本,看完之後覺得非常精彩,結構很規矩,但是又充滿了戲劇衝突。
  • 《飛越瘋人院》——麥克墨菲一定要死嗎
    《飛越瘋人院》導演米洛斯·福爾曼,於1975-11-19在美國上映。獲得第48屆奧斯卡,獲5項大獎,分別是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60年代的美國,美越戰爭正是激烈的時候,而那時的年輕人反對戰爭,追求和平,追求個性解放。
  • 「飛越瘋人院」卻難以飛越出命運的掌控
    最近看了一部由米洛斯·福爾曼在1973年執導,美國影壇上最富有個性男演員傑克·尼科爾森,以及女演員路易斯·弗萊徹主演的經典電影《飛越瘋人院》,此片囊括1975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演員及最佳女演員五項最大的獎項,風靡全球,直至目前各大媒體平臺對此片的影評打分還是很高。
  • 《飛越瘋人院》:對集權與專制發出野性的狂叫
    《飛越瘋人院》改編自美國作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說,由米洛斯·福爾曼執導,傑克·尼科爾森主演的電影講述了罪犯麥克為了逃避監獄裡的勞動裝作精神病來到了瘋人院,而他的到來卻為原來專制黑暗統治下的精神病院帶來光明的故事。而瘋人院之外,是對禁錮下人性與自由的深層反思,具有絕對的反叛主義與超前意識。
  • 百老匯&奧斯卡雙料經典劇作《飛越瘋人院》講述可憐人的心酸故事
    想必你一定聽過,甚至是看過電影版的《飛越瘋人院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雖然這部電影拍攝於1975年,但是國內各大電影評分網站對這部電影紛紛給出9.0分的高分。並且在第48屆奧斯卡頒獎禮上攬獲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等5項獎項。
  • 飛越瘋人院:極具反諷意味的經典佳片
    因為看完電影《飛越瘋人院》後我不僅被主演傑克·尼克爾森精湛的演技所折服,還被影片營造的壓抑氛圍,以及悲劇式結尾所震撼。同時,看完該片後我不僅深深地同情影片中的角色,還對我所身處的現實社會有了別樣的感觸!
  • 《飛越瘋人院》:麥克墨菲是英雄還是反英雄?
    作為獨攬九項奧斯卡獎項的最佳影片,《飛越瘋人院》無論是從題材選取,還是整體製作來說,都堪稱美國電影史上的難得佳作。影片以追求人的自由為主題,展現了人性泯滅和社會兩極分化的殘酷現實。某一天,一個瘋人院送來一個不速之客:麥克墨菲。麥克墨菲是個偽罪犯,他為逃避勞動改造而假裝精神失常。來到瘋人院後,麥克墨菲以自己的魅力和獨立性,帶領患者做各種「違規」的事,最終打破了「統治者」護士長專制的日常秩序,同時也因此付出了慘痛代價。很顯然,麥克墨菲是電影導演肯定的正面人物。
  • 轟動一時的高分電影《飛越瘋人院》看了只能叫人「無語凝噎」
    電影《飛越瘋人院》又叫《飛越杜鵑巢》,改編自美國作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說。原著小說發表於1962年,是美國六十年代反傳統、反體制的發聲之作,這部小說與《在路上》、《麥田裡的守望者》一同被稱作「美國垮掉一代」的文學聖經。
  • 學習《飛越瘋人院》,質疑阿波羅計劃,這部電影太敢了
    誰讓,這些影視作品都是前不久的作品,並且取得了不錯的口碑效果。當然隨著劇情推進,馬上就讓人重新回歸到了《阿菠蘿計劃》中。對於該片看完之後,只是覺得有野心欠火候,夠大膽缺深度。不過整體上,放在網絡電影中,還算一部優秀的影片。
  • 《飛越瘋人院》這個世界需要更多瘋子
    《飛越瘋人院》上映45周年了。我是2011年看的這部電影,那時候一是對這部電影的名字感到好奇,二是很希望領略尼克爾森精湛的演技,但沒想到這樣一個看上去有幾分荒誕、黑色的故事,最後卻能夠上升到人性與自由的主題。45年來,這部電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其實從那個時候開始就能看到,原來外人眼中的瘋子,才是真正地「眾人皆醉我獨醒」。
  • 話劇《飛越瘋人院》首演 主創解讀「麥克墨菲的結局」
    中新網5月31日電 由佟欣雨執導的話劇《飛越瘋人院》5月30日在北京海澱劇院進行了首場演出。劇中,麥克墨菲的結局以死亡告終,主演馬仁傑認為這是預料之中的。「他本身的性格有悲劇色彩,從一開始他就在賭,從小賭到大,最後賭上了性命」。
  • 《楚門的世界》《飛越瘋人院》好萊塢的「社會良心電影」政治片
    以下以《楚門的世界》、《迷牆》、《天生殺人狂》、《飛越瘋人院》四部電影為例論述社會政治片中的一些共同特徵。《飛越瘋人院》裡,設定了一個瘋人院的場景,實際上是對現實生活的影射,瘋人院裡的制度就是現實生活中的制度,護士長拉契特作為制度的維護者和執行者,剝奪了病人的娛樂的權利和其他許多正當的權利,是對人正常的生理和心理要求的壓抑和剝奪。第二,體制是迷惑大多數的,唯利是圖的。《飛越瘋人院》中,麥克默菲很久之後才得知所有病人都是自願進入瘋人院的,病人們是自願屈從於體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