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終於有空安靜下來,剛好也很有看部好片子的心情,於是翻出了這部《飛越瘋人院》。好電影就是這樣的,無論哪個時代何種社會背景都不會影響電影所能傳達給觀眾的思想,因為真理是永遠都不變的。
這個片子的原著和電影我都看了,對原著的印象大概更深一些,有些地方可能會記混,不過大致上應該差不太多。順便推薦大家去讀原著,從頭到尾都非常精彩,很多細節在電影裡都被省略了,畢竟時間有限。
《飛越瘋人院》是作家肯·克西發表於1962年的一篇小說。小說以瘋人院借喻美國式的社會形態,反體制意味濃烈。經移民導演米洛斯·福爾曼之手,其複雜的意識形態背景給影片帶來一層特殊的光澤。同時也給了觀眾更多的揣度空間。
我覺得,人們對於這部電影的口碑已經完全具備了社會學的研究價值。因為看完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的,十之八九是熱淚盈眶的模範觀眾——他們天性善良、追求自由、尊重個性、反對桎梏、對待頑劣孩童很萌很有愛。於是,烏託邦的敵人,似乎僅僅是一小撮冷血的護士長而已。
電影中的瘋人院裡,時刻帶著一種被遮蔽了的壓抑。不經意的看起來氣氛似乎是和諧的,光線也是柔和的,連吃藥治療時都放著輕柔的音樂。病人們充分自由的在醫院裡四處活動,打牌抽菸。表現良好的人,甚至有機會在醫護人員的陪同下外出。但只有麥克默菲看出了這看似完美的靜謐世界裡隱蔽的脆弱環節。
實際上,拋去各種影評和讚美之詞給我們戴上的有色眼鏡,我們可以感覺到,是「瘋人院」這個環境成就了麥克墨菲,因為他若在一個相對正常的環境裡,他能做的事就只有「至少五次因鬧事被逮捕」——無論以他所處的時代或者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這樣的人都無法被稱為英雄。
影片的結尾墨菲去世了。在比利因拉契特的刺激而自殺後,他襲擊拉契特,從而被切除了腦白質成了真正的白痴。此時已經尋回了自我的酋長不忍心見到墨菲如此痛苦且荒謬地活著,便用枕頭悶死了他,然後扛起水泥臺,砸開了窗戶,獨自一人,在晨曦中向遠方的樹林跑去。而在他身後,是其他病人遠眺他高大的背影時發出的陣陣歡呼。
不得不悲傷的承認,在某些制度的束縛下,我們無法也無力去改變什麼,只能像其他的那些精神病人一樣,慢慢的習慣既定的時間表,習慣被壓制,習慣被束縛。直到變的自覺自愿,永遠也離不開這些束縛他們的制度。
像很多人說的,其實我們「正常人」在社會中的處境,未見得就與這些精神病人有很大的區別。「護士長」所在皆是,被扼殺的McMurphy,也實在並不罕見。我非常喜歡這部書/電影,正是因為我能夠體會到他們的歡樂,痛苦,鬥爭,失敗,而感動於他們最後慘烈的勝利。要我總結它給我的感想,四個字:盪氣迴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