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越瘋人院》導演米洛斯·福爾曼,於1975-11-19在美國上映。獲得第48屆奧斯卡,獲5項大獎,分別是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
60年代的美國,美越戰爭正是激烈的時候,而那時的年輕人反對戰爭,追求和平,追求個性解放。反體制、不把權力和金錢放在眼裡,是60年代年輕人的特徵,這種無視成規的顛覆性思維不僅在影視、文學作品中,在現實生活中也有皮具代表性的人物,比如早年生活離經叛道的賈伯斯,大學中途休學,去印度靈修等。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賈伯斯傳》,看完你會不禁感嘆,原來他是這樣的賈伯斯。
回到電影主題,《飛躍瘋人院》這部在40多年前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直到今天看來也不免令人驚嘆,畢竟放在40年前也是屬於比較超前的影視作品。電影主人公麥克墨菲,所代表的就是打破體制的那個人。
影片開頭,當麥克墨菲被警察帶至精神病院後,麥克墨菲高興地給了警察一個吻,他如此歡呼雀躍,是因為他認定自己可以天衣無縫地逃避監獄的強制勞動,卻不知一切禍福旦夕。
麥克墨菲的到來,打破了精神病院按部就班的生活節奏,也簡介挑戰了護士長瑞秋在病人以及整個精神病院的權威,尤其對於護士長瑞秋來說,前期他對麥克墨菲是有過觀察的,對於一個在精神病院工作那麼長時間的人來說,麥克墨菲是否真的有精神疾病,她也應該是清楚的。
生性自由放蕩不羈的麥克墨菲經過在精神病院的短期生活後,發現醫院墨守陳規、極其嚴格的管理制度壓抑得讓人無法忍受。所以他一再通過自己的方式,為大家爭取自由的時刻。但是,在他給這些病人朋友帶去歡樂的同時,也給自己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傷害。
影片中有兩個人物,非常耐人尋味,一個是內心非常脆弱說話結巴的比利,他恐懼的根源是他的母親,雖然影片並未交代母親對他有著怎樣的影響,但從護士長瑞秋以比利母親為威脅,間接害比例自殺而亡就能夠看出,比利的問題並不在他本身,更何況他的語言能力並非天生缺陷,不可恢復。
再者就是一直在瘋人院裝聾裝啞的尊長,在小說中有說明造成尊長這種行為的主要原因是兒時白人強奪家園的經歷所致。「從某種程度上看,尊長病態的人生正是白人為首的『聯合機構』對印第安族群無情碾壓的縮影。他悲慘的經歷就是對『聯合機構』罪行最有力地控訴」
而在影片中,尊長向麥克墨菲坦白他裝聾作啞是因為不想像自己的父親一樣,一生被人利用甚至間接害死了他。對於尊長來說,這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
麥克墨菲第一次出逃精神病院,帶著其他人一起出海,回歸的時候大家臉上都是掩飾不住的興奮和真正的開心,然而這對於權威來說無疑是一種挑釁,「他們」覺得麥克墨菲一再打破他們的專制,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人,而出於報復護士長瑞秋把麥克墨菲永遠的留在在精神病院。
這一點也凸顯出,在專制橫行的體制內,挑戰權威往往會被予以更權威的壓制和剝奪。
麥克墨菲在精神病院的懲罰對他進行電擊「治療」後再也無法忍受,精神病院治療方式非常單一,只有書和電擊,而所有人都害怕電擊治療。他準備出逃精神病院,他本是可以出逃成功了,但為了比利他耽誤了時間,也錯了出逃的機會。短暫的狂歡跟釋放後,面對自殺而亡的比利,麥克墨菲再也控制不住自己衝上去想要掐死護士長瑞秋,卻沒有成功。
時候護士長瑞秋像什麼都沒有發生一樣,繼續著自己的工作,而麥克墨菲則被切除了額葉,成為了一個白痴。答應跟麥克墨菲一起出逃的尊長,在等到麥克墨菲回歸病房時十分開心,想要與對方再實施出逃計劃,而當他看到變成白痴的麥克墨菲之後,他非常的痛心,他用枕頭捂死了麥克墨菲,最終帶著他的靈魂一起出逃了精神病院,彰顯了這一特殊人群打破制度的枷鎖,迎接新生的渴望。
麥克墨菲一定要死嗎?如果那晚他成功出逃了,豈不是更符合電影主題?在我看來未必,反體制必有犧牲,犧牲越慘烈越能凸顯出這種畸形的形態有多殘忍,越能揭露出泯滅人性的極端權威。
尊長是最懂麥克墨菲的那一個人,所以最後他帶著無法平復的悲痛,親手結束了麥克墨菲的生命。因為他知道,對於生來不愛受束縛、追求自由的麥克墨菲來說,寧可死去也不願這樣苟活一世,況且還是在護士長瑞秋手裡。
影視來源於生活,這部電影同樣也是反應了當下時代美國精神病院的情況,病人沒有人權,虐待時有發生。在當時,額葉手術也是對精神分裂病人的終極治療,要知道人的大腦每個半球分為4個葉,而額葉時最大的一個,一旦被切除,人就會喪失很多功能,變得像一個呆滯的白痴。
可笑的是,這種極端不人道的手術創始人Moniz卻因此獲得了1949年的諾貝爾醫學獎,是不是非常的諷刺。
反觀現實社會,無論是沒有詩和遠方,一畢業就因為房貸、車貸過上中年人背債的生活,還是職場裡不可避免的各種「潛規則」,人們對於成功的定義等等,生活中出現的各種體制化生活,於我們而言,我們的人生是否也正在被一種無形的力量專制呢?
最後想問一句,什麼是正常?什麼又是不正常?既然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那麼自己的人生是不是不應該被任何人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