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越瘋人院》——麥克墨菲一定要死嗎

2020-12-05 一隻迷途的貓mi

《飛越瘋人院》導演米洛斯·福爾曼,於1975-11-19在美國上映。獲得第48屆奧斯卡,獲5項大獎,分別是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

60年代的美國,美越戰爭正是激烈的時候,而那時的年輕人反對戰爭,追求和平,追求個性解放。反體制、不把權力和金錢放在眼裡,是60年代年輕人的特徵,這種無視成規的顛覆性思維不僅在影視、文學作品中,在現實生活中也有皮具代表性的人物,比如早年生活離經叛道的賈伯斯,大學中途休學,去印度靈修等。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賈伯斯傳》,看完你會不禁感嘆,原來他是這樣的賈伯斯。

回到電影主題,《飛躍瘋人院》這部在40多年前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直到今天看來也不免令人驚嘆,畢竟放在40年前也是屬於比較超前的影視作品。電影主人公麥克墨菲,所代表的就是打破體制的那個人。

影片開頭,當麥克墨菲被警察帶至精神病院後,麥克墨菲高興地給了警察一個吻,他如此歡呼雀躍,是因為他認定自己可以天衣無縫地逃避監獄的強制勞動,卻不知一切禍福旦夕。

麥克墨菲的到來,打破了精神病院按部就班的生活節奏,也簡介挑戰了護士長瑞秋在病人以及整個精神病院的權威,尤其對於護士長瑞秋來說,前期他對麥克墨菲是有過觀察的,對於一個在精神病院工作那麼長時間的人來說,麥克墨菲是否真的有精神疾病,她也應該是清楚的。

生性自由放蕩不羈的麥克墨菲經過在精神病院的短期生活後,發現醫院墨守陳規、極其嚴格的管理制度壓抑得讓人無法忍受。所以他一再通過自己的方式,為大家爭取自由的時刻。但是,在他給這些病人朋友帶去歡樂的同時,也給自己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傷害。

影片中有兩個人物,非常耐人尋味,一個是內心非常脆弱說話結巴的比利,他恐懼的根源是他的母親,雖然影片並未交代母親對他有著怎樣的影響,但從護士長瑞秋以比利母親為威脅,間接害比例自殺而亡就能夠看出,比利的問題並不在他本身,更何況他的語言能力並非天生缺陷,不可恢復。

再者就是一直在瘋人院裝聾裝啞的尊長,在小說中有說明造成尊長這種行為的主要原因是兒時白人強奪家園的經歷所致。「從某種程度上看,尊長病態的人生正是白人為首的『聯合機構』對印第安族群無情碾壓的縮影。他悲慘的經歷就是對『聯合機構』罪行最有力地控訴」

而在影片中,尊長向麥克墨菲坦白他裝聾作啞是因為不想像自己的父親一樣,一生被人利用甚至間接害死了他。對於尊長來說,這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

麥克墨菲第一次出逃精神病院,帶著其他人一起出海,回歸的時候大家臉上都是掩飾不住的興奮和真正的開心,然而這對於權威來說無疑是一種挑釁,「他們」覺得麥克墨菲一再打破他們的專制,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人,而出於報復護士長瑞秋把麥克墨菲永遠的留在在精神病院。

這一點也凸顯出,在專制橫行的體制內,挑戰權威往往會被予以更權威的壓制和剝奪。

麥克墨菲在精神病院的懲罰對他進行電擊「治療」後再也無法忍受,精神病院治療方式非常單一,只有書和電擊,而所有人都害怕電擊治療。他準備出逃精神病院,他本是可以出逃成功了,但為了比利他耽誤了時間,也錯了出逃的機會。短暫的狂歡跟釋放後,面對自殺而亡的比利,麥克墨菲再也控制不住自己衝上去想要掐死護士長瑞秋,卻沒有成功。

時候護士長瑞秋像什麼都沒有發生一樣,繼續著自己的工作,而麥克墨菲則被切除了額葉,成為了一個白痴。答應跟麥克墨菲一起出逃的尊長,在等到麥克墨菲回歸病房時十分開心,想要與對方再實施出逃計劃,而當他看到變成白痴的麥克墨菲之後,他非常的痛心,他用枕頭捂死了麥克墨菲,最終帶著他的靈魂一起出逃了精神病院,彰顯了這一特殊人群打破制度的枷鎖,迎接新生的渴望。

麥克墨菲一定要死嗎?如果那晚他成功出逃了,豈不是更符合電影主題?在我看來未必,反體制必有犧牲,犧牲越慘烈越能凸顯出這種畸形的形態有多殘忍,越能揭露出泯滅人性的極端權威。

尊長是最懂麥克墨菲的那一個人,所以最後他帶著無法平復的悲痛,親手結束了麥克墨菲的生命。因為他知道,對於生來不愛受束縛、追求自由的麥克墨菲來說,寧可死去也不願這樣苟活一世,況且還是在護士長瑞秋手裡。

影視來源於生活,這部電影同樣也是反應了當下時代美國精神病院的情況,病人沒有人權,虐待時有發生。在當時,額葉手術也是對精神分裂病人的終極治療,要知道人的大腦每個半球分為4個葉,而額葉時最大的一個,一旦被切除,人就會喪失很多功能,變得像一個呆滯的白痴。

可笑的是,這種極端不人道的手術創始人Moniz卻因此獲得了1949年的諾貝爾醫學獎,是不是非常的諷刺。

反觀現實社會,無論是沒有詩和遠方,一畢業就因為房貸、車貸過上中年人背債的生活,還是職場裡不可避免的各種「潛規則」,人們對於成功的定義等等,生活中出現的各種體制化生活,於我們而言,我們的人生是否也正在被一種無形的力量專制呢?

最後想問一句,什麼是正常?什麼又是不正常?既然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那麼自己的人生是不是不應該被任何人定義。

相關焦點

  • 《飛越瘋人院》:麥克墨菲是英雄還是反英雄?
    作為獨攬九項奧斯卡獎項的最佳影片,《飛越瘋人院》無論是從題材選取,還是整體製作來說,都堪稱美國電影史上的難得佳作。影片以追求人的自由為主題,展現了人性泯滅和社會兩極分化的殘酷現實。某一天,一個瘋人院送來一個不速之客:麥克墨菲。麥克墨菲是個偽罪犯,他為逃避勞動改造而假裝精神失常。來到瘋人院後,麥克墨菲以自己的魅力和獨立性,帶領患者做各種「違規」的事,最終打破了「統治者」護士長專制的日常秩序,同時也因此付出了慘痛代價。很顯然,麥克墨菲是電影導演肯定的正面人物。
  • 中國版《飛越瘋人院》:個人與自己的對抗
    攝影/ 郝晨光中國版《飛越瘋人院》個人與自己的對抗本刊記者/毛翊君精神病人比利在舞臺上跳了樓,「死」在觀眾面前。這是中國版話劇《飛越瘋人院》第二輪演出時的一幕,死亡被直接地呈現。其實,中國觀眾對於《飛越瘋人院》並不陌生,更多的人已通過電影知道了這個故事:麥克墨菲為了逃避監獄裡的強制勞動,裝作精神異常被送進了精神病院,他的到來,給死氣沉沉的精神病院帶來了劇烈的衝擊。他挑戰嚴格的管理制度,開始計劃著帶領一眾病人逃離瘋人院。
  • 飛越瘋人院,那個有著頑強,不服輸信念的麥克墨菲
    《飛越瘋人院》絕對是我看過的最震撼心靈的影片,這個故事病態,瘋狂,也有著一種魔力,深深的吸引著你的目光,讓你沉迷其中的劇情裡,並且讓你欲罷不能,時不時的想讓你翻出來,再看一遍。精神病院裡的護士長是這裡的王,是這裡的主宰者,她有一套自己的規則,並強制這裡的人都要遵守這個規則。而這裡沒有一個人敢當著她的面反駁她。同時她也是個惡魔,喜歡折磨她的病人,有時候會拿言語來侮辱她的病人,更甚者,會把病人送到電擊室裡,狠狠的電擊這些可憐的病人。
  • 影史最經典電影之一《飛越瘋人院》影評
    《飛越瘋人院》是於1973年,由米洛斯.福爾曼根據坎.凱西同名暢銷小說改編拍攝的電影[小說發表於20世紀60年代,當時的年代是美國十分動亂的年代,造成了當時大多的一些報紙,小說與電影所表達多是具有批判性的,小說中的諷刺意味更加的明顯]《飛越瘋人院》可以說的是美國電影歷史上最經典的影片之一。
  • 電影賞析:《飛越瘋人院》瘋子也有尊嚴
    在人道主義主宰社會主流價值觀的今天,或許像用麥克墨菲最後被強制實施的「前額葉摘除術」那樣手段來診治精神病人的歷史時期已經過去了,但是如何尊重精神病患者或者任何一類的比利為什麼而死,他甚至沒有觸到自由的裙角。也許是因為極樂和恐懼。和愛人的相處或許是他在這個牢籠裡初次與最後一次的快樂,再也沒有新的快樂了,再也不可能實現新的快樂了,生命中最美好的已經體驗過,就已生無所戀。
  • 轟動一時的高分電影《飛越瘋人院》看了只能叫人「無語凝噎」
    電影《飛越瘋人院》又叫《飛越杜鵑巢》,改編自美國作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說。原著小說發表於1962年,是美國六十年代反傳統、反體制的發聲之作,這部小說與《在路上》、《麥田裡的守望者》一同被稱作「美國垮掉一代」的文學聖經。
  • 話劇《飛越瘋人院》首演 主創解讀「麥克墨菲的結局」
    中新網5月31日電 由佟欣雨執導的話劇《飛越瘋人院》5月30日在北京海澱劇院進行了首場演出。劇中,麥克墨菲的結局以死亡告終,主演馬仁傑認為這是預料之中的。「他本身的性格有悲劇色彩,從一開始他就在賭,從小賭到大,最後賭上了性命」。
  • 2分鐘帶你看完《飛越瘋人院》,他想逃離瘋人院卻被切除腦白質
    麥克墨菲呢,是一個新來的瘋子,第一次踏進瘋人院的時候,他就笑的痞痞的。從那之後,瘋人院似乎就被注入了一股新鮮的力量。他帶大家去釣過魚,帶大家看過比賽,帶大家打過籃球。而這個號稱是最好的護士長,她用銳利的眼光,審視著她掌管範圍內的所有病人,他們什麼時候吃藥,什麼時候睡覺,在哪裡活動,都在她的安排之下。
  • 從《飛越瘋人院》到《小丑》,是對社會現實的批判還是反饋?
    這樣的場景讓人想到了上世紀70年代電影《飛越瘋人院》。由米洛斯·福爾曼導演,傑克·尼科爾森主演的《飛越瘋人院》是奧斯卡獎中一部劃時代意義的作品。有一個曾多年研究奧斯卡最佳影片獲獎篇目的學者指出,在《飛越瘋人院》這部作品獲獎之前,事實上所有奧斯卡的最佳影片,不管類型如何,始終是一個對美國社會、美國主流文化的全面肯定。
  • 飛越瘋人院:極具反諷意味的經典佳片
    我在談論上帝、魔鬼、地獄、天堂,你究竟明白了嗎? 有幸能夠看到這部極具反諷意味的經典佳片!因為看完電影《飛越瘋人院》後我不僅被主演傑克·尼克爾森精湛的演技所折服,還被影片營造的壓抑氛圍,以及悲劇式結尾所震撼。同時,看完該片後我不僅深深地同情影片中的角色,還對我所身處的現實社會有了別樣的感觸!
  • 《飛越瘋人院》「鄭」式回歸,逃離束縛,自由與你共享
    《飛越瘋人院》,來鄭州啦!全城各大公交車站牌、商場戶外大屏都已經安排上了。想必你一定聽說過電影版的《飛越瘋人院》(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1975年上映的這部影片,在當年的奧斯卡頒獎禮上狂攬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等5項獎項,至今仍在各種電影排行榜上高居前列。
  • 《飛越瘋人院》:一部充滿諷刺意味的電影作品
    今天小麥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部電影裡的主人公麥克·墨菲就是一個「不經意」闖入精神病醫院的正常人,沒錯,那就是美國電影——《飛越瘋人院》。《飛越瘋人院》劇照《飛越瘋人院》改編自美國著名小說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說,上映於1975
  • 衝突與和解——以黑格爾悲劇理論評析《飛越瘋人院》
    黑格爾這種「衝突說」在《飛越瘋人院》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飛越瘋人院》的故事基本圍繞這瘋人院裡的病人和醫生之間的矛盾衝突展開,其中麥克莫菲和護士長瑞秋小姐各自代表病人和醫生兩個陣營,他們之間的衝突也成為小說情節的發展線。
  • 看完《飛越瘋人院》這部電影,一部老電影,現在竟還是如此貼切
    看完《飛越瘋人院》這部電影,一部老電影,現在竟還是如此貼切最近回顧電影,點到了這部,突然覺得還是如此切合時代 ,這個不多說,也發現了,一些小小細節,就比如邁克衣服從剛進瘋人院的彩色,到套上白色外罩,還能看出一些色彩,
  • 《飛越瘋人院》:那些自作聰明,看似風光的人,最後都是犧牲品
    開始,當這一部《飛越瘋人院》看過之後,一個非常大的想法是,自由它是一直隨處存在,當你意識到可能被困,但又不可逃脫之時,也許你僅僅是去試著去走出第一步,就可以掙扎出去,找到自由。倘若依著您的想法,觀眾在最初就曉得不少的瘋人,他們都是被強而抓進那裡的話,那麼相信大部分觀眾都會覺得護士他是壞人。
  • 影視點評:《飛越瘋人院》要飛越的其實是我們的內心
    昨天晚上終於有空安靜下來,剛好也很有看部好片子的心情,於是翻出了這部《飛越瘋人院》。好電影就是這樣的,無論哪個時代何種社會背景都不會影響電影所能傳達給觀眾的思想,因為真理是永遠都不變的。《飛越瘋人院》是作家肯·克西發表於1962年的一篇小說。小說以瘋人院借喻美國式的社會形態,反體制意味濃烈。經移民導演米洛斯·福爾曼之手,其複雜的意識形態背景給影片帶來一層特殊的光澤。同時也給了觀眾更多的揣度空間。
  • 《飛越瘋人院》:當我們在談論自由,我們在談論什麼
    想必你一定聽說過電影版的《飛越瘋人院》(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1975年上映的這部影片,在當年的奧斯卡頒獎禮上狂攬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等5項獎項,至今仍在各種電影排行榜上高居前列。
  • 《飛越瘋人院》:對集權與專制發出野性的狂叫
    《飛越瘋人院》改編自美國作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說,由米洛斯·福爾曼執導,傑克·尼科爾森主演的電影講述了罪犯麥克為了逃避監獄裡的勞動裝作精神病來到了瘋人院,而他的到來卻為原來專制黑暗統治下的精神病院帶來光明的故事。而瘋人院之外,是對禁錮下人性與自由的深層反思,具有絕對的反叛主義與超前意識。
  • 「飛越瘋人院」卻難以飛越出命運的掌控
    最近看了一部由米洛斯·福爾曼在1973年執導,美國影壇上最富有個性男演員傑克·尼科爾森,以及女演員路易斯·弗萊徹主演的經典電影《飛越瘋人院》,此片囊括1975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演員及最佳女演員五項最大的獎項,風靡全球,直至目前各大媒體平臺對此片的影評打分還是很高。
  • 《飛越瘋人院》如同社會的縮影,尋找生命意義是本片最大亮點
    今天要推薦的電影是——《飛越瘋人院》這是一部反映人性的經典劇情片。電影是根據美國作家肯·克西創作於20世紀60年代的同名小說改編的。主人公「不自由毋寧死」的精神在當今社會仍有很大的現實意義。本片獲1975年第4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劇本五項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