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越瘋人院》:那些自作聰明,看似風光的人,最後都是犧牲品

2020-12-05 唐言奚

開始,當這一部《飛越瘋人院》看過之後,一個非常大的想法是,自由它是一直隨處存在,當你意識到可能被困,但又不可逃脫之時,也許你僅僅是去試著去走出第一步,就可以掙扎出去,找到自由。

倘若依著您的想法,觀眾在最初就曉得不少的瘋人,他們都是被強而抓進那裡的話,那麼相信大部分觀眾都會覺得護士他是壞人。

而麥克墨菲他將是一位英雄,這還有啥意義呢?在《飛越瘋人院》中一個地方很特別的是,當你悠悠地看完整部影片後,大家就會明白那個看似很優秀的護士長,他只不過是一位很冷酷的「權力者」,那個看起來有些混蛋的麥克墨菲,反而是一個很有人性的人。

倘若您在最初就能夠曉得社會背景又怎麼會有結尾的恍然大悟呢?如果是這樣的話,又怎麼可以讓觀眾感受到那個表面看起來有些理所當然的事情或是人物,但又是非常危險的呢?

倘若在故事的開頭就講出一些有關什麼聯合機制,這些非常現實的一些東西,那麼影片就會減少了比較多的藝術性,少了很多活力和夢幻般的色彩。

再者,影片裡拿出二個小細節對此作給出了諷刺,在前者中它會不停地給後者輸入一些東西,僻如音樂之類,而讓後者沒有辦法去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思考與交談。

當有人站出來抗議的時候,前者馬上就會出來解釋,這些音樂它是給所有人聽的,如果聲音小會有老人聽不見,講的看起來挺有道理的。又比如藥,麥克墨菲他會覺得這是安眠的。

是的,他就是鎮定藥,他可以抑制行動與精神,這就是在精神之上對人們進行懲罰,與接下來的藥療(電擊)什麼的有著一樣的屬性,還會對你說這是對你好的藥。如果不去控制,它會傷害到自己的,更會傷及到別人。

整部影片拿出這兩個隱喻,對國家制度和團體協定做出了非常明顯深刻的辛辣嘲諷,那些所謂的一些民主不過是專制的面具而已。

影片裡的瑞秋他其實是偽善,開頭到結速撐著拯救病人的旗號,然後去傷害別人肉體和心靈。而墨菲後來被摘掉「腦前額葉」和影片裡末尾瑞秋對病人虛假善良,有著非常鮮明對比諷刺。

在她駁倒大家釋放了麥克默菲的提議,完全不去思考留下他的意義。只不過是強行將他想進行改造。瑞秋她一點都不愚蠢,最可惡的莫過於,那些愚蠢的傢伙能夠左右人們的命運和去留。

如果麥克將她掐死,也許就結局就不是悲劇。瑞終最終還是沒被掐死,這樣的劇情影射了那時社會背景是那樣的無力。

影片裡酋長和麥克他們間的情節發展的也很有趣。先前去砸掉瘋人院想逃出的點子是由麥克來提出的,然而結果是強壯可又很怯懦的酋長去最後完成的。

他倆的處境與態度的變化細味起來值得回味。故事到了結局的時候,瘋人院依然沒變。而統治也沒變,逃避的人依然在繼續,導致麥克悲劇的比爾也包括在內。

最開始麥克他怎麼勸說酋長,最後還是逃走了,藍白相間的衣服越來越遠,直至消融在暮色的森林裡,而就在走之前他幹掉了被真正整瘋的麥克,鬥士得到了最後的尊重。酋長其實隨時可以離開這裡。為什麼不走?為什麼?因為之前他沒有認識到他可以去外邊接受更自由的生活吧可能。

自由它當然也是代價的,在追逐自由時付出的代價仍不停止的人他們都值得被尊敬。麥克他還是為了自由做出了很大犧牲。可精神將會影響身邊人,如同塔勒布曾經說的那樣,敢在真實世界掙扎的人,並勇敢的能承擔責任的人們都將值得被尊敬。

其實這種精神正是美國的主流價值文化一部分。如果一個人這種價值觀都不復存在的時候,不知道還剩下什麼了。

末尾,在這個壓抑人性的地方。這裡的人只在做一件事情,每星期都在提問同個問題來反省自已。麥克說出想看棒球賽時,護士講出用民主方式來表決。一大半的人高舉雙手時,她用結束投票來否定。

看似為精神病院中所有病人考慮的合理要求。不知道他們所說的自由幸福是在她們營造的氛圍下才擁有的。只有對錯,而沒有要還是不要,那些自作聰明,看似風光的人,最後都是犧牲品。這部影片它是上世紀70年代美國影片。當時美國迅速掀起了思想解放的熱潮,此片當時拿了奧斯卡5項大獎。雖是上個世紀的影片,然而在今天看,仍然是讓人熱淚盈眶。

相關焦點

  • 《飛越瘋人院》:一部充滿諷刺意味的電影作品
    我想很多人應該都思考過這個問題,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同樣也讓人細思極恐,因為似乎前後兩條路都行不通,如果你說自己有病,那麼精神病醫院正好敞開大門歡迎你,如果你說自己沒有病,精神病醫院裡的每個患者都這樣說過。
  • 《飛越瘋人院》評價高是因為什麼?
    上映於1975年的電影《飛越瘋人院》是當年度電影界當之無愧的贏家,影片於當年一舉斬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劇本五項大獎。除了獲得了專業評論家的青睞,電影同時收穫了大眾的口碑,時至今日,都被認為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在時間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 飛越瘋人院:極具反諷意味的經典佳片
    我並不僅僅是在談論一個人,我是在談論每一個人。我在談論形式,我在談論內容。我在談論相互間的關係。我在談論上帝、魔鬼、地獄、天堂,你究竟明白了嗎? 有幸能夠看到這部極具反諷意味的經典佳片!因為看完電影《飛越瘋人院》後我不僅被主演傑克·尼克爾森精湛的演技所折服,還被影片營造的壓抑氛圍,以及悲劇式結尾所震撼。
  • 影視點評:《飛越瘋人院》要飛越的其實是我們的內心
    昨天晚上終於有空安靜下來,剛好也很有看部好片子的心情,於是翻出了這部《飛越瘋人院》。好電影就是這樣的,無論哪個時代何種社會背景都不會影響電影所能傳達給觀眾的思想,因為真理是永遠都不變的。《飛越瘋人院》是作家肯·克西發表於1962年的一篇小說。小說以瘋人院借喻美國式的社會形態,反體制意味濃烈。經移民導演米洛斯·福爾曼之手,其複雜的意識形態背景給影片帶來一層特殊的光澤。同時也給了觀眾更多的揣度空間。
  • 《飛越瘋人院》這個世界需要更多瘋子
    《飛越瘋人院》上映45周年了。我是2011年看的這部電影,那時候一是對這部電影的名字感到好奇,二是很希望領略尼克爾森精湛的演技,但沒想到這樣一個看上去有幾分荒誕、黑色的故事,最後卻能夠上升到人性與自由的主題。45年來,這部電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其實從那個時候開始就能看到,原來外人眼中的瘋子,才是真正地「眾人皆醉我獨醒」。
  • 「飛越瘋人院」卻難以飛越出命運的掌控
    這種在護士長和病人一問答一中看似在幫助病人解開內心的困惑,其實是無形中在加重病人傷痛回憶,無助於問題的解決。雖然大家都很有意見,但是沒有一個人敢直接提出抗議,但是新來的麥克卻對護士長拉契特的行為十分不滿地表現出來,並不時以冷嘲熱諷的方式對她加以攻擊,無疑是讓護士下定決心把他關進瘋人院不允許他自由離開,以後再慢慢給他穿小鞋。
  • 衝突與和解——以黑格爾悲劇理論評析《飛越瘋人院》
    ,居然把他的那些瘋子病友帶出了瘋人院,並且到海上去釣魚,結果瘋人們用自己釣到的大魚證明了自己並是不比普通人差。此外,不少人把黑格爾的普遍性倫理力量的對立衝突理解為兩種善的衝突,這也未必是正確的。事實上,黑格爾所認為的倫理力量的衝突是以其辯證法為基礎的,這兩種倫理力量無所謂善惡之分,因為在這樣的矛盾衝突中雙方都是善的,但在行動中雙方又都是惡的;也即是雙方的行動都有其合理性,但是又都具有不合理性的成分。
  • 《飛越瘋人院》:麥克墨菲是英雄還是反英雄?
    作為獨攬九項奧斯卡獎項的最佳影片,《飛越瘋人院》無論是從題材選取,還是整體製作來說,都堪稱美國電影史上的難得佳作。影片以追求人的自由為主題,展現了人性泯滅和社會兩極分化的殘酷現實。他以生命為代價,為瘋人院帶去了一絲人性光輝。他勇敢激勵那些沒有勇氣走出牢籠的精神病患者,帶領他們尋找精神上的自由。從西方文化意義上講,麥克具備傳統意義上的英雄特質。他崇尚自由,天性樂觀,敢於質疑權威,具有反抗專制霸權的精神和勇氣。
  • 電影賞析:《飛越瘋人院》瘋子也有尊嚴
    電影中的瘋人院裡,時刻帶著一種被遮蔽了的壓抑。不經意的看起來氣氛似乎是和諧的,光線也是柔和的,連吃藥治療時都放著輕柔的音樂。病人們充分自由的在醫院裡四處活動,打牌抽菸。表現良好的人,甚至有機會在醫護人員的陪同下外出。但只有麥克默菲看出了這看似完美的靜謐世界裡隱蔽的脆弱環節。
  • 《飛越瘋人院》:對集權與專制發出野性的狂叫
    而筆者看來,《飛越瘋人院》這部電影,它都做到了。尼科爾森每一個角色都大不相同,角色跨度也非常大,每一個角色都給觀眾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電影》雜誌評價道:在電影《飛越瘋人院》中,傑克·尼科爾森飾演的邁克·墨菲動作幅度很大,卻沒到歇斯底裡的地步,粗魯的言行裡有讓人看到細膩的感情。尤其是那雙細小的眼睛,不時流露出深思、憧憬或絕望的眼色。
  • 1949:飛越瘋人院
    趙承淵  北京大學醫學博士 精神病人顯然並不都是瘋子公元15世紀,西班牙出現了最早的專業化瘋人院,用以收容那些家庭成員無法照顧的瘋子。此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們厭惡、取笑、愚弄、囚禁瘋子,視瘋癲的病人為動物,肆意踐踏剝奪瘋子的人權。瘋子取得病人的地位,並享有相應的權利已經是19世紀以後的事情了。1949年,當諾貝爾獎評委會將當年的醫學獎授予埃加斯·莫尼斯(Egas Moniz )時,這位獲獎者卻沒有出現在領獎臺上。
  • 轟動一時的高分電影《飛越瘋人院》看了只能叫人「無語凝噎」
    電影《飛越瘋人院》又叫《飛越杜鵑巢》,改編自美國作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說。原著小說發表於1962年,是美國六十年代反傳統、反體制的發聲之作,這部小說與《在路上》、《麥田裡的守望者》一同被稱作「美國垮掉一代」的文學聖經。
  • 中國版《飛越瘋人院》:個人與自己的對抗
    這是中國版話劇《飛越瘋人院》第二輪演出時的一幕,死亡被直接地呈現。其實,中國觀眾對於《飛越瘋人院》並不陌生,更多的人已通過電影知道了這個故事:麥克墨菲為了逃避監獄裡的強制勞動,裝作精神異常被送進了精神病院,他的到來,給死氣沉沉的精神病院帶來了劇烈的衝擊。他挑戰嚴格的管理制度,開始計劃著帶領一眾病人逃離瘋人院。
  • 從《飛越瘋人院》到《小丑》,是對社會現實的批判還是反饋?
    當《小丑》首次2019年9月首次在威尼斯電影節上播放時,這部色調陰暗、暴力、血腥、瘋狂的作品,幾乎讓整個西方社會都為之瘋狂點讚。這樣的場景讓人想到了上世紀70年代電影《飛越瘋人院》。由米洛斯·福爾曼導演,傑克·尼科爾森主演的《飛越瘋人院》是奧斯卡獎中一部劃時代意義的作品。有一個曾多年研究奧斯卡最佳影片獲獎篇目的學者指出,在《飛越瘋人院》這部作品獲獎之前,事實上所有奧斯卡的最佳影片,不管類型如何,始終是一個對美國社會、美國主流文化的全面肯定。
  • 《飛越瘋人院》:遺忘就是背叛
    奧斯卡最佳電影《飛越瘋人院》,像極了生活寫照,看到故事結尾,我甚至沒看明白為什麼酋長會這樣做,於是我去找了資料,看了別人的文章才深深明白,內心受到極大的震撼以及難過。後來他帶著病人們逃出看管去海上釣魚,每個人都開心的歡呼。
  • 《飛越瘋人院》:當我們在談論自由,我們在談論什麼
    今天分享給大家的是話劇版《飛越瘋人院》——同名的電影相信多數人都很熟悉啦,原著小說也同樣是一部經典之作,那麼話劇版又有怎樣的獨到之處呢?快往下看看吧。我們又有多少人有這樣的勇氣去破除自己內心為自己設置的囚籠?想必你一定聽說過電影版的《飛越瘋人院》(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 看完《飛越瘋人院》這部電影,一部老電影,現在竟還是如此貼切
    看完《飛越瘋人院》這部電影,一部老電影,現在竟還是如此貼切最近回顧電影,點到了這部,突然覺得還是如此切合時代 ,這個不多說,也發現了,一些小小細節,就比如邁克衣服從剛進瘋人院的彩色,到套上白色外罩,還能看出一些色彩,
  • 《楚門的世界》《飛越瘋人院》好萊塢的「社會良心電影」政治片
    以下以《楚門的世界》、《迷牆》、《天生殺人狂》、《飛越瘋人院》四部電影為例論述社會政治片中的一些共同特徵。《飛越瘋人院》裡,設定了一個瘋人院的場景,實際上是對現實生活的影射,瘋人院裡的制度就是現實生活中的制度,護士長拉契特作為制度的維護者和執行者,剝奪了病人的娛樂的權利和其他許多正當的權利,是對人正常的生理和心理要求的壓抑和剝奪。第二,體制是迷惑大多數的,唯利是圖的。《飛越瘋人院》中,麥克默菲很久之後才得知所有病人都是自願進入瘋人院的,病人們是自願屈從於體制的。
  • 《飛越瘋人院》若有一天,我們被強制壓抑自由,該怎麼辦?
    《飛越瘋人院》如果我們自己有一天被強制壓抑自由,我們該怎麼辦?這部電影的內涵真的很豐富,經典電影永不過時,因為它精彩的不僅僅是劇情,而是他所傳達的精神內涵以及引人深思。這個世界有多少人能衝出社會這個巨大的瘋人院啊?
  • 百老匯&奧斯卡雙料經典劇作《飛越瘋人院》講述可憐人的心酸故事
    但是說起舞臺劇《飛越瘋人院》,未必人人都知曉,但是舞臺劇版相比於電影版早問世12年,在百老匯的劇目中屬於經典中的經典,幾十年來長盛不衰。電影版《飛越瘋人院》的火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舞臺劇版吸引的大批的觀眾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