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越瘋人院》:一部充滿諷刺意味的電影作品

2020-12-07 High電影

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專注於不專業的電影解說小麥~

假如一個正常人被關進精神病醫院,如何證明自己根本沒有病?

我想很多人應該都思考過這個問題,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同樣也讓人細思極恐,因為似乎前後兩條路都行不通,如果你說自己有病,那麼精神病醫院正好敞開大門歡迎你,如果你說自己沒有病,精神病醫院裡的每個患者都這樣說過。

今天小麥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部電影裡的主人公麥克·墨菲就是一個「不經意」闖入精神病醫院的正常人,沒錯,那就是美國電影——《飛越瘋人院》

《飛越瘋人院》劇照

《飛越瘋人院》改編自美國著名小說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說,上映於1975年,一經上映便深受美國影迷們的追捧和好評,不僅在1976年包攬了第48屆奧斯卡金像獎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在內的5項大獎,更是榮獲了第33屆美國金球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6項大獎,國內豆瓣也給出了9.1分的高分,位列Top250排行榜第50名

該片可以說在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熱潮,當時的美國人民所缺失的正是片中主人公「麥克·墨菲式」的自由,於是許多美國人開始從日復一日的上班族向著自由職業轉化,崇尚高度的自由和自我存在感,並衝破思想的束縛。

《飛越瘋人院》劇照

其實《飛越瘋人院》的原著小說也非常精彩,甚至比起電影來說更加耐人尋味,可惜由於時長的限制不少細節在電影當中都被省略掉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但不管是原著小說還是電影,只有一個最主要的對立面存在,那就是精神病患者和精神病醫院的工作人員,它對於五六十年代的美國精神病醫院的描述可以說是非常真實的了,病人完全沒有人權可言,虐待時有發生,治療手段十分單一,最常見的就是令所有人都畏懼的電擊療法。而對於精神分裂症的最終治療方法就是片中麥克·墨菲最後所接受的額葉切除手術,術後的人會喪失很多功能,包括原有的很大一部分性格,幾乎就是一個行屍走肉,與正常人相比唯一相同的地方只不過是還能呼吸而已。

《飛越瘋人院》劇照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這項在現在看來絕對是極端不人道的手術,當年它的創始人莫尼茲卻因此獲得了1949年的諾貝爾醫學獎,並且廣泛應用於治療不服從管理的精神病人。

自從《飛越瘋人院》這本書問世以後,美國和歐洲掀起了一系列反對濫用電擊治療以及虐待精神病患者的運動,通過了限制精神病醫院權力的法律條文,精神病患者的生存狀況才得到很大改善。

《飛越瘋人院》劇照

一個怎樣的人能被診斷為精神病人?

如果是現在,或許我們可以說對於精神疾病的診斷已經系統化和規範化,有各種各樣的醫學手段和條文手冊供醫學工作者們參考,但在影片所處的那個年代,或許就不是這樣了。

就像麥克一樣,沒錯,他是一個極其不聽話也不守規矩的人,甚至我們可以把他具化成現實生活中的街頭流氓,那個讓你咬牙切齒、唾罵成人渣的人,甚至自作聰明,以為相比於監獄裡的強制勞動精神病醫院就是一個庇護所,可他終究是一個正常人。而印第安人「酋長」之所以沉默寡言,是因為在他內心深處一直對於自己父親的死難以釋懷。

《飛越瘋人院》劇照

然而就是這樣兩個我們以正常人的眼光去評判都覺得沒有什麼嚴重精神問題的人,卻身在精神病醫院裡。在影片的中間部分,當他們出海釣魚、輕鬆愉快的時候,我們能夠感受到他們就是一個鮮活的人,有著鮮明的性格和追求自由與快樂的嚮往,但不論如何,麥克終究還是鬥不過體制和規範,轉眼間就變成了一具沒有情感、不會表達的行屍走肉。

這不得不歸咎於護士長拉契特,她的諸多罪行不禁讓人毛骨悚然,用自己設計的一套強制手段對待病人,每天按時吃藥,定點起床、睡覺,去同樣的地方放風,一切按部就班,有時還會帶上威脅和折磨。在她的管理下,病人們如同木偶一般服從,毫無自己的思想,這也使她成為了醫療界認可的優秀工作者,哪怕病人們的病情沒有好轉,起碼也沒有變壞。

《飛越瘋人院》劇照

但在麥克到來以後,這樣「和諧」的局面很快就被打破了,他先是喚醒「酋長」,又喚醒了病人們對於體育賽事和社會時事的關注,拉契特的權威受到了挑戰。

為什麼麥克能夠喚醒他們呢?因為他用心與病人們相處,融入其中,挖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樂此不疲。而拉契特只會採用強制手段,因為在她眼裡,這些病人只是不同程度上的瘋癲罷了。

《飛越瘋人院》劇照

這個世界上有太多需要幫助的人群,也確實有很多願意幫助他們的人存在,有些甚至並不屬於自己的工作範疇,自己也得不到任何好處,完全是公益行為。可又有多少人打著拯救別人的旗號,卻用著強制手段來滿足自己內心的欲望和缺失呢?

很顯然,拉契特就是屬於這種人。就比如說她利用自己和比利母親的關係威脅比利,滿口仁義道德,不過是道德綁架罷了,內心脆弱的比利只好選擇自殺來結束一切。然而比利的死卻沒有喚醒拉契特的良知,她繼續統治著精神病醫院,並對反抗她的麥克實施了額葉切除手術。

《飛越瘋人院》劇照

在觀眾看來,這所精神病醫院裡最瘋狂的人莫過於身為護士長的拉契特,她看似一本正經,兢兢業業,認真工作,實際上只不過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控制欲罷了。讓所有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方式按部就班活下去,這本身就是一種瘋狂的行為。

精神病醫院的工作人員是比精神病患者更加瘋狂的人,這是多麼大的諷刺啊。

所以當最後「酋長」逃出瘋人院之前才會殺死麥克,因為他知道,如果麥克還「活著」,他一定想要和自己一樣逃出瘋人院,唯一讓他不再深受折磨的辦法,就是死去,因為只要有拉契特在,麥克就會一輩子生不如死。所以「酋長」殺死麥克,只不過是幫助他解脫和做出最後的抗爭,然後帶著他的思想和期望,去外面的世界尋找自由。

《飛越瘋人院》劇照

總而言之,《飛越瘋人院》是一部充滿諷刺意味的電影作品,十分精彩,值得一看,也值得反覆思考。

(本文由小麥撩電影原創,如需借鑑,請務必標識!)

相關焦點

  • 飛越瘋人院:極具反諷意味的經典佳片
    有幸能夠看到這部極具反諷意味的經典佳片!因為看完電影《飛越瘋人院》後我不僅被主演傑克·尼克爾森精湛的演技所折服,還被影片營造的壓抑氛圍,以及悲劇式結尾所震撼。同時,看完該片後我不僅深深地同情影片中的角色,還對我所身處的現實社會有了別樣的感觸!
  • 從《飛越瘋人院》到《小丑》,是對社會現實的批判還是反饋?
    當《小丑》首次2019年9月首次在威尼斯電影節上播放時,這部色調陰暗、暴力、血腥、瘋狂的作品,幾乎讓整個西方社會都為之瘋狂點讚。這樣的場景讓人想到了上世紀70年代電影《飛越瘋人院》。由米洛斯·福爾曼導演,傑克·尼科爾森主演的《飛越瘋人院》是奧斯卡獎中一部劃時代意義的作品。有一個曾多年研究奧斯卡最佳影片獲獎篇目的學者指出,在《飛越瘋人院》這部作品獲獎之前,事實上所有奧斯卡的最佳影片,不管類型如何,始終是一個對美國社會、美國主流文化的全面肯定。
  • 《飛越瘋人院》:對集權與專制發出野性的狂叫
    優秀的導演、演員與作品如何評價一部電影的好壞,除了觀眾的感性評價,從它的奧斯卡獲獎記錄總是最直觀的。在第48屆奧斯卡頒獎禮上《飛越瘋人院》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等5項獎項。縱觀影史,同時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劇本的電影的只有三部,另外兩部是《一夜風流》和《沉默的羔羊》。並且任何人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後,都會覺得這個獲獎絕對是名副其實的。一個好的作品的誕生不僅依賴於好的劇本,但需要好的演員和導演。而筆者看來,《飛越瘋人院》這部電影,它都做到了。
  • 學習《飛越瘋人院》,質疑阿波羅計劃,這部電影太敢了
    對於這樣一部沒有大卡司、大製作的影片,選擇網絡播出無疑是最好的歸宿。但是這樣一部電影的確是被名字給耽誤了。咋看,《阿菠蘿計劃》難道不是模仿阿波羅登月計劃嗎?實則不然,沒有模仿,倒是有所關聯。誰讓,這些影視作品都是前不久的作品,並且取得了不錯的口碑效果。當然隨著劇情推進,馬上就讓人重新回歸到了《阿菠蘿計劃》中。對於該片看完之後,只是覺得有野心欠火候,夠大膽缺深度。不過整體上,放在網絡電影中,還算一部優秀的影片。
  • 看完《飛越瘋人院》這部電影,一部老電影,現在竟還是如此貼切
    看完《飛越瘋人院》這部電影,一部老電影,現在竟還是如此貼切最近回顧電影,點到了這部,突然覺得還是如此切合時代 ,這個不多說,也發現了,一些小小細節,就比如邁克衣服從剛進瘋人院的彩色,到套上白色外罩,還能看出一些色彩,
  • 影史最經典電影之一《飛越瘋人院》影評
    《飛越瘋人院》是於1973年,由米洛斯.福爾曼根據坎.凱西同名暢銷小說改編拍攝的電影[小說發表於20世紀60年代,當時的年代是美國十分動亂的年代,造成了當時大多的一些報紙,小說與電影所表達多是具有批判性的,小說中的諷刺意味更加的明顯]《飛越瘋人院》可以說的是美國電影歷史上最經典的影片之一。
  • 《楚門的世界》《飛越瘋人院》好萊塢的「社會良心電影」政治片
    以下以《楚門的世界》、《迷牆》、《天生殺人狂》、《飛越瘋人院》四部電影為例論述社會政治片中的一些共同特徵。《飛越瘋人院》裡,設定了一個瘋人院的場景,實際上是對現實生活的影射,瘋人院裡的制度就是現實生活中的制度,護士長拉契特作為制度的維護者和執行者,剝奪了病人的娛樂的權利和其他許多正當的權利,是對人正常的生理和心理要求的壓抑和剝奪。第二,體制是迷惑大多數的,唯利是圖的。《飛越瘋人院》中,麥克默菲很久之後才得知所有病人都是自願進入瘋人院的,病人們是自願屈從於體制的。
  • 轟動一時的高分電影《飛越瘋人院》看了只能叫人「無語凝噎」
    電影《飛越瘋人院》又叫《飛越杜鵑巢》,改編自美國作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說。原著小說發表於1962年,是美國六十年代反傳統、反體制的發聲之作,這部小說與《在路上》、《麥田裡的守望者》一同被稱作「美國垮掉一代」的文學聖經。
  • 《飛越瘋人院》:麥克墨菲是英雄還是反英雄?
    作為獨攬九項奧斯卡獎項的最佳影片,《飛越瘋人院》無論是從題材選取,還是整體製作來說,都堪稱美國電影史上的難得佳作。影片以追求人的自由為主題,展現了人性泯滅和社會兩極分化的殘酷現實。電影故事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某一天,一個瘋人院送來一個不速之客:麥克墨菲。麥克墨菲是個偽罪犯,他為逃避勞動改造而假裝精神失常。來到瘋人院後,麥克墨菲以自己的魅力和獨立性,帶領患者做各種「違規」的事,最終打破了「統治者」護士長專制的日常秩序,同時也因此付出了慘痛代價。
  • 《飛越瘋人院》:當我們在談論自由,我們在談論什麼
    今天分享給大家的是話劇版《飛越瘋人院》——同名的電影相信多數人都很熟悉啦,原著小說也同樣是一部經典之作,那麼話劇版又有怎樣的獨到之處呢?快往下看看吧。儘管讓《飛越瘋人院》在世界範圍內享有大名的是電影版,但其原著首先是由美國作家肯·克西創作於20世紀60年代的同名小說。並且,小說在1963年就被搬上舞臺在百老匯演出。在電影改編大獲成功之後,《飛越瘋人院》又回到了百老匯,並獲得了當年的託尼獎最佳復排話劇獎。
  • 《飛越瘋人院》評價高是因為什麼?
    上映於1975年的電影《飛越瘋人院》是當年度電影界當之無愧的贏家,影片於當年一舉斬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劇本五項大獎。除了獲得了專業評論家的青睞,電影同時收穫了大眾的口碑,時至今日,都被認為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在時間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 影視點評:《飛越瘋人院》要飛越的其實是我們的內心
    昨天晚上終於有空安靜下來,剛好也很有看部好片子的心情,於是翻出了這部《飛越瘋人院》。好電影就是這樣的,無論哪個時代何種社會背景都不會影響電影所能傳達給觀眾的思想,因為真理是永遠都不變的。這個片子的原著和電影我都看了,對原著的印象大概更深一些,有些地方可能會記混,不過大致上應該差不太多。順便推薦大家去讀原著,從頭到尾都非常精彩,很多細節在電影裡都被省略了,畢竟時間有限。
  • 百老匯&奧斯卡雙料經典劇作《飛越瘋人院》講述可憐人的心酸故事
    想必你一定聽過,甚至是看過電影版的《飛越瘋人院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雖然這部電影拍攝於1975年,但是國內各大電影評分網站對這部電影紛紛給出9.0分的高分。並且在第48屆奧斯卡頒獎禮上攬獲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等5項獎項。
  • 中國版《飛越瘋人院》:個人與自己的對抗
    《飛越瘋人院》劇照。這是中國版話劇《飛越瘋人院》第二輪演出時的一幕,死亡被直接地呈現。其實,中國觀眾對於《飛越瘋人院》並不陌生,更多的人已通過電影知道了這個故事:麥克墨菲為了逃避監獄裡的強制勞動,裝作精神異常被送進了精神病院,他的到來,給死氣沉沉的精神病院帶來了劇烈的衝擊。他挑戰嚴格的管理制度,開始計劃著帶領一眾病人逃離瘋人院。
  • 《飛越瘋人院》「鄭」式回歸,逃離束縛,自由與你共享
    《飛越瘋人院》,來鄭州啦!全城各大公交車站牌、商場戶外大屏都已經安排上了。想必你一定聽說過電影版的《飛越瘋人院》(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1975年上映的這部影片,在當年的奧斯卡頒獎禮上狂攬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等5項獎項,至今仍在各種電影排行榜上高居前列。
  • 這部電影《飛越瘋人院》完全看下來並非是一個愉悅的過程!
    觀看《飛越瘋人院》的過程並非是一個愉悅的過程相反電影是枯燥的,聒噪的,乏味的,甚至是沒有中心的,無法吸引人的注意力的。如果不是那個令人震驚出類拔萃的結局,潮汐會毫不猶豫地給這部電影冠以爛片的名號。所以,麥克·墨菲最後成為了一具行屍走肉,一具沒有精神的行屍走肉,電影中假裝失聰的酋長看到如此情形十分痛苦,沒有自我意識的麥克·墨菲並不是麥克,酋長憑藉著自己強大的身體素質,用枕頭捂死了被改造過的麥克·墨菲,搬起了那個麥克無法搬動的水箱,重重地砸向瘋人院的玻璃窗。他高大修長的身影在晨曦的微光之中,在灰濛濛的天空下的荒原上大步向前,漸行漸遠,至此電影結束。
  • 《飛越瘋人院》的主題:瘋狂與文明、監禁與秩序、話語與權力
    《飛越瘋人院》的主題:瘋狂與文明、監禁與秩序、話語與權力不難從影片《飛越瘋人院》中發現福柯所關注的幾個基本主題:瘋狂與文明、監禁與秩序、話語與權力。同樣是這些集體治療的討論表現了現代精神病的醫療實踐的特徵:「以永無止境的審問」取代「粗暴武斷的判決」,「他們逃脫不了每時每刻受到譴責,受到無任何證據的指控因為他們在瘋人院中的生活就構成了被指控的內容。」至此,似乎影片《飛越瘋人院》確乎成了福柯批判、揭露性寓言的電影版—部反體制影片。
  • 話劇《飛越瘋人院》首演 主創解讀「麥克墨菲的結局」
    中新網5月31日電 由佟欣雨執導的話劇《飛越瘋人院》5月30日在北京海澱劇院進行了首場演出。劇中,麥克墨菲的結局以死亡告終,主演馬仁傑認為這是預料之中的。「他本身的性格有悲劇色彩,從一開始他就在賭,從小賭到大,最後賭上了性命」。
  • 衝突與和解——以黑格爾悲劇理論評析《飛越瘋人院》
    《飛越瘋人院》是美國作家肯凱西1963年寫的一部小說,作者本人因這部小說一舉成名。1975年它被流亡美國的捷克導演米洛斯福曼改編成電影,隨即該片獲得當年奧斯卡獎的五項主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而這之前只有一九三四年的《一夜風流》曾取得這樣的成就,《飛越瘋人院》因而也成為好萊塢70年代電影的經典之作!
  • 《飛越瘋人院》所謂的「瘋」不是真正的瘋,一段觸目驚心的故事
    大家好, 我是帶你們看電影的,樹懶看看~今天為大家帶來的電影是《飛越瘋人院》,這部電影榮獲了1976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編劇、導演、男女主角等多項大獎的電影,改編自美國作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說,由米洛斯·福爾曼執導,傑克·尼科爾森、路易絲·弗萊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