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面】美國如何「飛越瘋人院」?

2020-12-07 網易新聞

專題:美國如何「飛越瘋人院」?

導語:湖北許武事件一時引起各方關注,也延續了長期以來如何界定精神病患、如何保障精神病患權益的古老爭議,而作為世界上精神病學較為發達的美國,100年來精神病相關爭議甚至是黑幕也層出不窮,但靠著媒體和司法的共同努力,呈現出一個日趨人性化的過程。

一、精神病院:現代文明無法割除的「腫瘤」

「現代精神病院是文明社會的重要權力機構」——米歇爾·福柯《癲狂與文明》

中世紀以來對精神病人採取隔離等非人道方式,法國醫生開創現代精神病院療法

契訶夫小說《第六病室》中,描繪了一座陰森恐怖的精神病院。小說中的醫生因為同情病人,和病人交談,被其上司認定也患上了精神病,最終被強制關入院中,悲慘死去。

而契訶夫筆下的精神病院,實際上是19世紀以前的瘋人院(Lunatic asylum),中世紀以來,精神病患一直多被認為是惡魔附身,對其所謂的治療也多是打著「驅邪鎮魔」的酷刑或者巫術。更有甚者將其關入監獄或者乾脆活活燒死。直到18世紀,法國醫生皮內爾(Philippe Pinel)開創了對病人的「道德療法」(moral treatment),才使得殘酷冷漠非人道的「瘋人院」傳統得以初步改善。

隨著現代醫學進步,精神病也成為一種可以被診斷和治療的疾病,研究者開始尋求治療方法。精神病院廣為出現,開始收治各類精神病人。

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風險比正常人高4-7倍,公眾與社會離不開「瘋人院」

但由於一些重症精神病人有傷害自己或者他人的暴力行為,因此精神病院也成為強制性治療和隔離精神病人的場所。據20世紀90年代以來各國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精神病人比一般人更有暴力傾向,尤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行為比正常人高4至7倍。在發展中國家,精神病人的暴力行為比歐洲、美國和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更高。公眾對精神病人有恐懼,認為他們是危險群體,這也是強制性治療和隔離精神病人的公眾心理基礎。

因此,如何改進治療方式,使精神病人既能得到有效治療,又能最大保障精神病人權利和公眾利益便成為重點。這看似簡單邏輯背後,美國乃至歐洲付出了一個多世紀的代價,爭論和探討至今依然沒有停止。

二、好萊塢式瘋人院並非純屬虛構

1887年內莉·布萊「潛伏」瘋人院,紐約精神病院慘無人道的狀況被曝光

雖然有著精神病學科的進步和精神病診療的不斷探索,但由於歷史原因,游離於文明社會的精神病院長期存在監管問題和人道危機。電擊、毆打、暴力在19-20世紀的歐美瘋人院中頻繁上演,而在改變這一現象中,新聞媒體發揮了不可小覷的作用。

今天作為採訪手段之一的「記者暗訪」,正是起源於19世紀末一位女記者對精神病院的大膽「潛伏」。1887年,在普利茲手下工作的伊莉莎白·簡·科克倫得到消息稱,布萊克韋島瘋人院的病患們遭受非人待遇,為了增強報導的真實性,她經過不斷練習後,裝成瘋子,被送入瘋人院,並在那裡度過了10天。10天後,紐約世界報刊發了《在瘋人院鐵欄的背後》的特別報導,向全美公眾展示了一個醫生冷血無情、護士心狠手辣、食物令人作嘔、居住條件骯髒不堪,像監獄般的精神病院。此文轟動一時,迫使政府對瘋人院進行調查,並撥專款用以改善精神病院的條件。同時也讓科克倫的筆名,內莉·布萊(Nellie Bly)永遠地刻在了新聞傳播史上。

精神病人鑑定令人堪憂,1973年羅森汗實驗中8位正常人"裝瘋賣傻"卻順利入院

提到瘋人院,就很難不提1975年奧斯卡大獎的影片《飛越瘋人院》,它改編自美國著名小說家肯·克西(Ken Kesey)的同名小說,故事本身描寫了精神病院這一陰暗角落裡不人道的種種細節,雖然它絕不是單純的精神病院故事,其意義也遠在黑幕爆料之上,但作品中主人公假裝精神病卻順利入院的情節卻並非沒有現實寫照。

1973年,史丹福大學的研究者羅森汗(Rosenhan)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他招募了8位健康的自願者,假扮精神病人前往精神病院尋求診斷和治療。8位假病人對醫生詳稱有幻聽(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狀之一),結果他們先後在五個州的12家精神病院都順利住院,其中7位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平均住院19天。羅森汗將這個看似荒謬的研究結果以《當正常人在不正常的地方》(On being sane in insane places)為題,發表在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上,引起心理學界和精神病學界的轟動和強烈關注。雖然學術界對這個研究有爭議,卻也難免讓人憂慮——若精神疾病診斷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也不是那麼困難的事情。

爭議實驗被廣為採用,20餘年5萬例精神病人被切除腦組織

另一部好萊塢著名影片《禁閉島》中,主角殺死妻子後,因被鑑定患有「被害妄想症」及「精神分裂症」,雖被採取強制措施,精神病學界打算利用他試驗最新的精神病診療方法「角色扮演」。不得不提的是,這種診療革新的產生,是為了替代另一種被認為「慘無人道」的手術:腦前額葉切除術。

20世紀30-50年代,美國患有嚴重暴力傾向的精神病患,會被強制執行「腦前額葉切除手術」,該手術源自1935年,富爾頓和雅克布森對黑猩猩的手術試驗,試驗後的猩猩攻擊性大幅降低。它引起了葡萄牙醫生安東尼奧·莫尼斯的興趣,被其推廣到人類臨床試驗上,並獲得成功。莫尼斯也藉此獲得了1949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受到莫尼斯啟發,美國醫生沃爾特·弗裡曼發明了一種更為迅速便捷的手術方式,這種手術開始被美國精神病院廣泛採用,在1936到50年代期間,美國約實施了4-5萬例手術,僅弗裡曼本人就做了3500例。

但由於當時的技術條件和科學認識的不足,因併發症嚴重,腦科學研究的進步也使得學界意識到,該手術缺乏明確的神經生理依據,屬於「邊研究邊改造」高風險手術。它開始受到社會輿論的強烈指責和批評。

三、曝光過後,是不斷進步的精神病治療體系

1960年甘迺迪推動人性化的社區治療模式,精神病治療不再單靠精神病院

1960年,甘迺迪當選美國總統。值得一提的是,其妹原本被認為是智能發育障礙,後被確診為精神分裂症,並接受了額葉切除手術。肯氏當選總統後,十分熱衷於修訂針對精神病患的國家政策。61年,在精神疾病及健康委員會(JCMH)法案中,政府授權國家精神健康研究院(NIMH)主導全國精神疾病的防治工作,美國精神病治療開始從精神病院等機構治療轉向旨在使精神疾病患者維持正常生活的社區治療。

63年,甘迺迪政府決定,將醫院中的慢性精神病患轉移至社區,希望其能夠接受以社區為基礎的照顧,並由聯邦政府大量撥款, 推動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法案(Community Menta-Health Centers Construetion Act)。該法案中特別強調,精神分裂病患在六個月內可被治療, 應將機構中所收留的病患放回社區之中。這種精神病診療的社區化潮流,一直延續至今。

精神病鑑定日漸細化,腦部掃描和醫師診斷相互配合  

而在技術層面,精神病研究歷經一個多世紀的不斷探索,結合了心理學、病理學、生物學以及精神病學等多學科的更新成果,形成了今天精神病診療的兩套通行參考標準:世衛組織(WHO)推薦的國際標準和美國精神病學會的診斷標準。根據這些權威的診斷標準,精神疾病主要包括器質性精神障礙,藥物性精神障礙,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礙(比如狂躁症、抑鬱症),癔症,心理引起的生理障礙(比如厭食、失眠等)和兒童心理髮育障礙等。在這些精神疾病中,以精神分裂症最為嚴重,而抑鬱症、癔症、心理障礙等屬於輕症精神疾病。

對於腦血管疾病或者大腦損傷導致的痴呆等,可以通過腦部掃描(CT和MRI)來確定病理性改變。還有一些由特殊病症引起的精神障礙,比如梅毒感染、甲狀腺病、腦瘤、腎衰竭等也可導致精神疾病,通過針對性的生理檢測便可。對於吸食毒品和管制藥物導致精神障礙的病人,可以做藥物篩查。然而,對於更多即沒有器質性病變也沒有服用迷幻劑等藥物的精神病人,醫師則主要根據病人的自我陳述,憑其專業知識與經驗,判斷當事人罹患何種精神疾病。在美國,對於精神病醫師的要求也非常嚴格。

只有在危機人身安全時才能強制入院,強制超過3個月由監委會自動監管

只有在精神病人病情極為嚴重,如果不進行治療會危害到自己或者他人的人身安全時,才能對病人採取強制性治療措施。戰後美國對精神病人進行強制性治療形成了一套嚴格的法律法規,並有相應的監管機構。根據精神衛生法規定,必須向審查委員會遞交治療機構資料、診斷證明、病人意見書(無論同意或者拒絕)、保護人(監護人、家屬)意見書,經過審查委員會批准,才能對病人進行強制性治療。審查委員會的成員必須包括精神專科醫師、心理醫師、護理師、社會工作者、病人權益促進團體代表、法律專家等。值得一提的是,此種模式已經被推廣開來,臺灣也有類似的監委會,在芬蘭,病人的意願要得到充分考慮,病人甚至有權向監委會提出申訴;當對某位精神病人的強制性治療超過3個月,該病例由監委會自動監管。

結語:美國精神病百年曆程有過發生過種種悲劇,精神病相關的故事還有很多。科學研究的進步,加之媒體揭黑不斷帶來倫理思考,不但減少了正常人「被精神病」的可能,還促成了精神病患的權益保障的不斷提高。(出品:網易另一面 編輯:馮成)

本文來源:網易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飛越瘋人院》:當我們在談論自由,我們在談論什麼
    儘管讓《飛越瘋人院》在世界範圍內享有大名的是電影版,但其原著首先是由美國作家肯·克西創作於20世紀60年代的同名小說。並且,小說在1963年就被搬上舞臺在百老匯演出。在電影改編大獲成功之後,《飛越瘋人院》又回到了百老匯,並獲得了當年的託尼獎最佳復排話劇獎。
  • 《飛越瘋人院》:一部充滿諷刺意味的電影作品
    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專注於不專業的電影解說小麥~假如一個正常人被關進精神病醫院,如何證明自己根本沒有病?今天小麥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部電影裡的主人公麥克·墨菲就是一個「不經意」闖入精神病醫院的正常人,沒錯,那就是美國電影——《飛越瘋人院》。
  • 從《飛越瘋人院》到《小丑》,是對社會現實的批判還是反饋?
    這樣的場景讓人想到了上世紀70年代電影《飛越瘋人院》。由米洛斯·福爾曼導演,傑克·尼科爾森主演的《飛越瘋人院》是奧斯卡獎中一部劃時代意義的作品。有一個曾多年研究奧斯卡最佳影片獲獎篇目的學者指出,在《飛越瘋人院》這部作品獲獎之前,事實上所有奧斯卡的最佳影片,不管類型如何,始終是一個對美國社會、美國主流文化的全面肯定。
  • 《飛越瘋人院》的主題:瘋狂與文明、監禁與秩序、話語與權力
    《飛越瘋人院》的主題:瘋狂與文明、監禁與秩序、話語與權力不難從影片《飛越瘋人院》中發現福柯所關注的幾個基本主題:瘋狂與文明、監禁與秩序、話語與權力。而且不難從影片的故事層面中發現福柯所描述的現代瘋人院的基本模式:不同於人們對於瘋人院的恐怖想像,這裡沒有繩索和拘束衣,甚至沒有美國影片《弗朗西斯》中的迫害與殘忍,這是些「解放了」的瘋子,他們中的大部分是自願來「住院治療」的。
  • 《飛越瘋人院》「鄭」式回歸,逃離束縛,自由與你共享
    《飛越瘋人院》中文版首演劇照儘管讓《飛越瘋人院》在世界範圍內享有大名的是電影版,但其原著首先是由美國作家肯·克西創作於20世紀60年代的同名小說。並且,小說在1963年就被搬上舞臺在百老匯演出。在電影改編大獲成功之後,《飛越瘋人院》又回到了百老匯,並獲得了當年的託尼獎最佳復排話劇獎。
  • 中國版《飛越瘋人院》:個人與自己的對抗
    《飛越瘋人院》劇照。這是中國版話劇《飛越瘋人院》第二輪演出時的一幕,死亡被直接地呈現。其實,中國觀眾對於《飛越瘋人院》並不陌生,更多的人已通過電影知道了這個故事:麥克墨菲為了逃避監獄裡的強制勞動,裝作精神異常被送進了精神病院,他的到來,給死氣沉沉的精神病院帶來了劇烈的衝擊。他挑戰嚴格的管理制度,開始計劃著帶領一眾病人逃離瘋人院。
  • 《飛越瘋人院》:對集權與專制發出野性的狂叫
    《飛越瘋人院》改編自美國作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說,由米洛斯·福爾曼執導,傑克·尼科爾森主演的電影講述了罪犯麥克為了逃避監獄裡的勞動裝作精神病來到了瘋人院,而他的到來卻為原來專制黑暗統治下的精神病院帶來光明的故事。而瘋人院之外,是對禁錮下人性與自由的深層反思,具有絕對的反叛主義與超前意識。
  • 《飛越瘋人院》:麥克墨菲是英雄還是反英雄?
    作為獨攬九項奧斯卡獎項的最佳影片,《飛越瘋人院》無論是從題材選取,還是整體製作來說,都堪稱美國電影史上的難得佳作。影片以追求人的自由為主題,展現了人性泯滅和社會兩極分化的殘酷現實。電影故事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某一天,一個瘋人院送來一個不速之客:麥克墨菲。麥克墨菲是個偽罪犯,他為逃避勞動改造而假裝精神失常。來到瘋人院後,麥克墨菲以自己的魅力和獨立性,帶領患者做各種「違規」的事,最終打破了「統治者」護士長專制的日常秩序,同時也因此付出了慘痛代價。
  • 衝突與和解——以黑格爾悲劇理論評析《飛越瘋人院》
    《飛越瘋人院》是美國作家肯凱西1963年寫的一部小說,作者本人因這部小說一舉成名。1975年它被流亡美國的捷克導演米洛斯福曼改編成電影,隨即該片獲得當年奧斯卡獎的五項主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而這之前只有一九三四年的《一夜風流》曾取得這樣的成就,《飛越瘋人院》因而也成為好萊塢70年代電影的經典之作!
  • 《飛越瘋人院》評價高是因為什麼?
    上映於1975年的電影《飛越瘋人院》是當年度電影界當之無愧的贏家,影片於當年一舉斬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劇本五項大獎。除了獲得了專業評論家的青睞,電影同時收穫了大眾的口碑,時至今日,都被認為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在時間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 ...精神病患者的狂想曲,一場重節奏的搖滾音樂會,《飛越瘋人院》來了
    首先,《飛越瘋人院》有多經典——它是美國作家肯·克西創作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小說;1963年,被搬上舞臺在百老匯演出;1975年,電影改編大獲成功;2001年《飛越瘋人院》又回到了百老匯,並獲得了當年度託尼獎最佳復排話劇獎。先說說這部小說。
  • 《楚門的世界》《飛越瘋人院》好萊塢的「社會良心電影」政治片
    以下以《楚門的世界》、《迷牆》、《天生殺人狂》、《飛越瘋人院》四部電影為例論述社會政治片中的一些共同特徵。《飛越瘋人院》裡,設定了一個瘋人院的場景,實際上是對現實生活的影射,瘋人院裡的制度就是現實生活中的制度,護士長拉契特作為制度的維護者和執行者,剝奪了病人的娛樂的權利和其他許多正當的權利,是對人正常的生理和心理要求的壓抑和剝奪。第二,體制是迷惑大多數的,唯利是圖的。《飛越瘋人院》中,麥克默菲很久之後才得知所有病人都是自願進入瘋人院的,病人們是自願屈從於體制的。
  • 《飛越瘋人院》這個世界需要更多瘋子
    《飛越瘋人院》上映45周年了。我是2011年看的這部電影,那時候一是對這部電影的名字感到好奇,二是很希望領略尼克爾森精湛的演技,但沒想到這樣一個看上去有幾分荒誕、黑色的故事,最後卻能夠上升到人性與自由的主題。45年來,這部電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其實從那個時候開始就能看到,原來外人眼中的瘋子,才是真正地「眾人皆醉我獨醒」。
  • 飛越瘋人院:極具反諷意味的經典佳片
    因為看完電影《飛越瘋人院》後我不僅被主演傑克·尼克爾森精湛的演技所折服,還被影片營造的壓抑氛圍,以及悲劇式結尾所震撼。同時,看完該片後我不僅深深地同情影片中的角色,還對我所身處的現實社會有了別樣的感觸!
  • 2020年美國懸疑劇,莎拉保羅森主演飛越瘋人院前傳,網友:太驚豔
    劇集講述了瑞秋·拉契特如何由一位護士,變成了如片中怪物一般的惡毒人物。說到這個,自然要說起1975年的美國電影《飛越瘋人院》即使很多小夥伴雖然沒有看過,但應該都聽說過它的大名。該片曾獲1975年第4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最佳男、女主角獎,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劇本獎,共五項大獎。
  • 《飛越瘋人院》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正常人治療成了真正的痴呆!
    關於自由的電影,比較經典的有《肖申克的救贖》《楚門的世界》,這部《飛越瘋人院》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唯一不同的是,前兩部是喜劇的結局,而後一部雖然有人自由了,但更多的是主角的悲劇。《飛越瘋人院》改編自美國作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說,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經歷過二戰的小說作者藉以文字來表達對60年代美國體制的失望和不滿。
  • 轟動一時的高分電影《飛越瘋人院》看了只能叫人「無語凝噎」
    電影《飛越瘋人院》又叫《飛越杜鵑巢》,改編自美國作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說。原著小說發表於1962年,是美國六十年代反傳統、反體制的發聲之作,這部小說與《在路上》、《麥田裡的守望者》一同被稱作「美國垮掉一代」的文學聖經。
  • 影史最經典電影之一《飛越瘋人院》影評
    《飛越瘋人院》是於1973年,由米洛斯.福爾曼根據坎.凱西同名暢銷小說改編拍攝的電影[小說發表於20世紀60年代,當時的年代是美國十分動亂的年代,造成了當時大多的一些報紙,小說與電影所表達多是具有批判性的,小說中的諷刺意味更加的明顯]《飛越瘋人院》可以說的是美國電影歷史上最經典的影片之一。
  • 1949:飛越瘋人院
    關於如何對待精神病患者,尤其是瘋子,人類社會可是走了一段相當曲折的道路。公元15世紀,西班牙出現了最早的專業化瘋人院,用以收容那些家庭成員無法照顧的瘋子。此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們厭惡、取笑、愚弄、囚禁瘋子,視瘋癲的病人為動物,肆意踐踏剝奪瘋子的人權。瘋子取得病人的地位,並享有相應的權利已經是19世紀以後的事情了。
  • 話劇《飛越瘋人院》首演 主創解讀「麥克墨菲的結局」
    中新網5月31日電 由佟欣雨執導的話劇《飛越瘋人院》5月30日在北京海澱劇院進行了首場演出。劇中,麥克墨菲的結局以死亡告終,主演馬仁傑認為這是預料之中的。「他本身的性格有悲劇色彩,從一開始他就在賭,從小賭到大,最後賭上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