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陳寶國的白景琦、斯琴高娃的白文氏、劉佩琦的白三爺、何賽飛的楊九紅……電視劇《大宅門》在央視首登螢屏,一舉創下收視率神話,這段深宅大院裡的往事,已是一代人心中的經典。
12年後,由電視劇導演郭寶昌親自執導、中國國家話劇院創排,話劇版《大宅門》於2013年終於誕生。排演多年來,話劇版《大宅門》仍口碑爆棚,在演出足跡所到之處均一票難求。
現在,話劇《大宅門》將再一次重啟它的旅程。11月20日-21日,「國字號」話劇《大宅門》將作為上海東方藝術中心今年話劇板塊的壓軸大戲隆重登場,一段社會、人生恩恩怨怨、生生死死飽含愛恨情仇的傳奇故事即將展開。
《大宅門》是郭寶昌的命
《大宅門》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成為經典,不得不提到該劇的導演兼編劇郭寶昌。郭寶昌曾說,他一生做的最有意義的一件事,就是把這個形象呈現給觀眾。因此他認為,《大宅門》就是他的命。
劇中的百草廳以鼎鼎大名的百年中藥老字號「同仁堂」為原型,所再現的百年風雲故事,正是郭寶昌的家族史。郭寶昌自幼在大宅門裡成長,整個大家族裡的恩怨情仇,幾度興衰他都是耳聞目睹、親身經歷。他曾經在節目中表示:「我生活在宅子裡幾十年,我寫的這上百個人物,都是我身邊一起生活過的、我親眼所見的,也都是跟我打過交道的」。
16歲那年,郭寶昌開始動筆書寫以「同仁堂」為故事原型的作品《大宅門》,經過一次又一次無情的修改,手稿4次被燒毀,歷經40年艱辛方才完成。最終因他的執著,《大宅門》成了中國戲劇史上無法逾越的經典之作。觀眾們通過電視劇,隨著白七爺走過青年、中年、壯年與暮年,身邊的女人從二老太太白文氏到大太太黃春、姨太太楊九紅、二太太香秀,時經清末、民國、軍閥混戰、解放時期的浮沉變化,種種目不暇接的變更讓時空流轉的洪流更加兇猛,愛憎在其中掙扎得越發入骨,但戲面上又有著京腔京韻的氣定神閒。
2013年,郭寶昌執導出了話劇《大宅門》。他坦言:「自幼嚮往話劇舞臺,對這塊變化萬千的方寸之地充滿了敬畏,但始終無緣進入,這次了了個心願。」
兩小時濃縮百年浮沉
將一部電視劇改成話劇,《大宅門》有著幸福的煩惱。原作經典橋段太多,取捨成了關鍵。為此,主創團隊動了很多腦筋。他們不光擔心觀眾的接受度,也擔心演員的接受度。
正如郭寶昌所說:「演員面對這樣的戲很容易就會變成模仿電視劇裡的人物。那就一點兒意思都沒有了,藝術就是要有個性,有獨特的東西才珍貴。所以我一開始就和演員說,我想做一個全新的東西,不想翻刻一遍電視劇。」
於是,話劇版《大宅門》把白家的精彩故事濃縮在短短兩個半小時中。話劇版雖和電視劇版是同一部作品、同樣的戲眼和人物,卻讓人仿佛在另一個平行時空的洪流裡,隨著解放時期的浮浮沉沉看到另一個白家。
從18歲到80歲,演繹白景琦的跌宕一生。人物的氣節依然如故,核心的戲眼依然如故,但精簡的故事更有一種讓人無處走神的濃度。劇院中響起的郭寶昌串場詞,既承上啟下,又勾勒人物、渲染氣氛,從戲劇技巧的角度來講,還能起到間離作用,讓觀眾反覆出戲入戲。劇組不僅沿用了電視劇中趙季平創作的原聲音樂,恰當地烘託了劇情氛圍,更是加入了不少京劇元素,讓人在歷史與現實交錯中,看到、聽到炎黃子孫大義凜然的氣節與錚錚鐵骨,以及風流瀟灑和狂放不羈的人性。
作為10月下旬以來推出的四個重磅大IP話劇的最後一部,《大宅門》的上演也將標誌著東方藝術中心新演出季在今年的完美收官。從《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到《大宅門》,我們目睹了書中、電影中的精彩故事變成「現實」,也對不同的故事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懷。讓人期待的是,明年還有多部大IP的明星話劇將要登場。
文/記者 吳翔
來源/新民晚報
內容來自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