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的《人生十講》:為善最樂,能忍自安

2020-12-06 榮振環

最近讀季羨林的《人生十講》。

在第一講,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他說,我覺得,我們「人」的「生」,都絕對是被動的。沒有哪一個人能先制訂一個誕生計劃,然後再下生,一步步讓計劃實現。

生的對立面是死。對於死,我們也基本上是被動的。

儘管我們能控死,那就是自殺,但這個權力不要輕易用。

我們人生的大多數人可能不會正經八百的考慮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這個問題。

但這確實是值得考慮的問題。

在第二講,做真實的自己中,他提到,古代一個皇帝說:「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之」。

這句話我額外認同。利用武力可以奪取天下做君主,但是卻不能只用武力來治理國家,含義是指要用文、用德、用科學的管理方法來治理國家。

有一個典故。相傳當年漢高祖劉邦剛剛奪得天下,還沒有從喜悅的心情中走出來,陸賈便常常在他的耳邊嘮叨《詩》、《書》如何如何好,應當讀一讀,惹得這位出身亭長的新皇帝不耐煩了,龍顏大怒,破口大罵:老子在馬背上奪得天下,讀這些書幹什麼。

陸賈也毫不相讓:你從馬背上奪得天下,難道你還要在馬背上治理天下嗎?古代的聖賢治國哪個不是「逆取而以順守之?」如果秦始皇奪得天下後不任刑法,而是認真總結前賢的治國之道,以仁義道德行之天下,你今天還能登上皇帝的寶座嗎?

劉邦聽後雖然不高興,但卻面有「慚色」。於是他下令陸賈總結秦亡漢興以及歷史上國家興衰的經驗教訓。陸賈撰成一篇便上奏一篇,史稱「高帝未嘗不稱善,左右呼萬歲,號其書曰《新語》」。陸賈的思想終於獲得了高層的讚賞,他的文章也被彙編成《新語》一書。陸賈的文章被稱為「新語」,說明它與當時流行的思想是不同的。

在第三講,不完滿才是人生。我印象最深的是季老說他一生寫作翻譯的高潮時期,恰恰是他最痛苦的十年浩劫期間。文革期間,季老被打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季老在這個時期被分配挖大糞、看門房、守電話,發信件。但是季老也獲得了餘裕和時間。他沒有了以前的會議,以前的發言,沒有人敢找她,甚至沒有人同他談話。一兩年內,他沒收到一封信。他服從任何人的調遣和指揮,規規矩矩,不敢亂動。但季老認為他的思想還在、理智還在,他不甘心做行屍走肉,必須幹點事情。於是二百多萬字的印度大史詩《羅摩衍那》,就是在這時候翻譯完的,「雪夜閉門寫禁文」,自謂此樂不減羲皇上人。

在第五講,一寸光陰不可輕。季老這句話最值錢,幹哪一行的,沒有勤奮,一事無成。

在第六講,天下第一等好事還是讀書。季老說,我是一個最枯燥乏味的人,枯燥到什麼嗜好都沒有。如果讀書也能算是一個嗜好的話,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讀書。

在第七講,容忍是一種美德。這一講,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故事。話說在唐朝,有一個姓張的大官,家庭和睦,美名遠揚,一直傳到了皇帝的耳中。皇帝讚美他治家有道,問他道在何處?這位大官一生氣就寫下了一百個「忍」字。這個故事很清楚地表明,家庭中要互相容忍,才能和睦。這個故事很有名。在舊社會,新年貼春聯,只要門楣上寫著「百忍家聲」就知道這家一定姓張。中國張家以祖先的容忍為榮。

所以,季老有個題字:為善最樂,能忍自安。

溫馨是家庭不可或缺的氣氛,溫馨則是需要培養的。培養之道,不出兩端,一真一忍而已。

在第九講和第十講,我覺得兩個點題金句濃縮智慧於其中。一句話是「人到無求品自高」,另外一句話是「養生無術是有術」,季老的養生之術是他推崇的三不主義,不鍛鍊、不挑食、不嘀咕。

最後,我想用季老的座右銘,也是陶淵明的四句詩作為結尾: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蔣勳《生活十講》:有自信的人,總是最安分地做自己

讀馮唐的短歌集《不三》,分享讓我感動的10個句子,字字珠璣

讀馮唐的《女神一號》,我總結了9條「馮氏理論」,重新理解女神

名著金句撈,小說《飄》名字的趣事,書中最打動我的10大金句

在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我看到了得到愛的小女人和生命的精靈

相關焦點

  • 季羨林:這一本小書是用血換來的,是和淚寫成的
    難怪考試的時候,季羨林的數學只考了4分,原來都是《金瓶梅》給害的(忠告:數學不想考低分,千萬別讀《金瓶梅》)。    或許正是那種寬鬆的環境,不用為考試所累,才讓季羨林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去培養自己的興趣與愛好,去挖掘那顆深藏內心的文化火種。大師出民國,也並非毫無道理。
  • 東方學大師季羨林98歲因病逝世,留下2個子女,如今現狀如何
    到晚年時候,季羨林的隨筆多開始回憶舊事。他將自己的一段段經歷寫進書中,既是對自己過往人生的追憶,也讓我們感受到了那時的社會人情。可以說,季羨林先生的文章,雖不深邃卻用最為質樸的話語說出了人間最難道的真情。2009年,季羨林老先生因病離開了我們,享年98歲。
  • 世紀難題:季羨林之後,吐火羅語怎麼辦?
    其中除梵文、佉盧文、回鶻文外,更有三種不可識之文字……其一種為粟特文,而他二種則西人假名之曰第一言語、第二言語。後亦漸知為吐火羅語及東伊蘭語……當時粟特、吐火羅人多出入於我新疆,故今日猶有其遺物。惜我國尚未有研究此種古代語者,而欲研究之,勢不可不求之英、法、德諸國。」
  • 季羨林遺產案一時難了
    對於這些問題,季羨林的獨子季承給出了答案。談起父親的遺產,季承稱,根據他個人的統計,父親的主要遺產為明清字畫、古代書籍、佛像、玉石等。如果按照目前的市場價值計算,這些遺產價值至少達到數億元。據季承介紹,季羨林先生的遺產目前主要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以古書和字畫為主。目前暫時保存在山東臨清的季羨林紀念館和陝西西安的季羨林國學院。
  • 季羨林經典語錄9句,深藏大智慧,收藏常看看
    ——季羨林 2.越是看慣了的東西, 便越是習焉不察,美醜都難看出。 ——季羨林 《槐花》 3.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其中滋味,實不足為外人道也。
  • 泉邊|他曾是濟南四大名醫,5次登門為季羨林嬸母治病
    文|韋欽國今年7月是季羨林先生去世十周年,他在濟南讀書期間留下過許多軼事,與當時許多名人都有交集,其中一位便是王蘭齋。上世紀30年代他曾為季羨林的嬸母治病,給季先生留下過深刻印象,季先生在日記中記下了此事。季羨林著有一套《清華園日記》,記述的是他在清華大學學習期間的相關事情。其中,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暑假期間的幾篇的日記,就記下了延請王蘭齋先生為其嬸母治病一事。
  • 季羨林遺產分配再成焦點
    此時,季羨林與獨子季承已斷絕關係6年未見。但去年10月,這部分藏畫遭遇被盜風波。收藏愛好者、季羨林友人張衡稱,在拍賣會上發現了季羨林私人收藏的16幅書畫作品,矛頭直指北大為季羨林安排的秘書楊銳盜畫流入市場。11月5日,北大聲明未發現季老藏品外流。5天後,北大再稱清點的結果表明,秘書楊銳保管的季老藏品未外流。
  • 【百廿英才】行者無疆——記外國語學院季羨林教授
    叔父對季羨林的期望很高,正是叔父的嚴格教育,使季羨林從小養成了勤奮學習的習慣,並且堅持終生,為他在學術上的巨大成功的打下堅實基礎。在季羨林的青少年時代,叔父為他創造各種學習條件,使他接受到很全面的教育。從初中一年級開始,季羨林每天從學校下課後,就先去古文學習班讀古文,晚飯後,再到「尚實英文學社」去學英文,一直要到晚上十點才能回家。這樣的日子,大概堅持了八年。
  • 季羨林:啥也敢說,啥也不怕
    讀書時他是毫不吃力的,先生在上面講,他在課桌底下偷偷看《金瓶梅》。1930年,季羨林參加考試,填志願只填了清華與北大,被兩家頂尖名校同時錄取。季羨林嘻嘻一笑:「我這輩子考試的運氣好。」季羨林知識淵博,學貫中西,精通多國語言:英文、德文、法文、俄文、梵文……連世界上罕見的鮮有人知的吐火羅文也照樣爐火純青。「幽默」這個詞,正是季羨林將英文Humor翻譯並引入中國。
  • 國學大師季羨林簡介
    選英國語言學、斯拉夫語言學為副系,並加學南斯拉夫文。季羨林師從"梵文講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學者瓦爾德施米特教授,成為他唯一的聽課者。一個學期40多堂課,季羨林學習異常勤奮。佛典《大事》厚厚3大冊,是用混合梵文寫成的,他爭分奪秒,致力於讀和寫,"開電燈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
  • 翻譯大師季羨林
    選英國語言學、斯拉夫語言學為副系,並加學南斯拉夫文。季羨林師從"梵文講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學者瓦爾德施米特教授,成為他唯一的聽課者。一個學期4O多堂課,學習了異常複雜的全部梵文文法。接著部分著作年輕時的季羨林讀梵文原著,第5學期讀吐魯番出土的梵文佛經殘卷。第6學期準備博士論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動詞的變化〉》。
  • 季羨林採訪回顧三:拒絕「兩頭唬」,追憶牽念一生的德國姑娘
    採訪季羨林先生的前期聯絡工作頗費周折。考慮到先生的身體,秘書最初只同意給15分鐘的採訪時間,但季先生那天興致很高,翻看著我們準備的相冊,聊了將近兩個小時。相冊由紀錄片拍攝過程中收集到的大量影像集結而成,涵蓋了季先生人生的各個階段。
  • 季羨林遺產風波讓「季門」蒙羞
    季羨林遺產糾紛案一直爭議不斷。日前,季羨林弟子錢文忠在博客中稱,季羨林兒子季承已查出,其父在中國銀行一家就有20多筆存款,但存單被季羨林前任秘書李玉潔隱匿。同時,還查出李玉潔掌握一處相關人員無法進入的房門鑰匙,在此房內發現30多幅藏畫精品。無論存款還是這批藏畫,李玉潔都沒有交給繼任秘書楊銳。
  • 蘇東坡真跡,未曾想的千年曲折,還牽涉了季羨林諸人與北大的糾纏
    季羨林大師因其購藏不還價的好品性而深受琉璃廠、西單文物商店等店員的歡迎,自動將藏品送上門。比如琉璃廠某店職員劉仁普,三十來歲,長袍,圍巾,背一個大包袱總來給季羨林大師送字畫。在季羨林大師剛巧遇到《御書頌》手書時,經過其仔細查看乾隆的多處題跋和鈐印,大膽斷定其非為贗品,進而慨然大手筆斥500元「天價」將其買下,一時被書畫業界稱頌為「善舉」。
  • 季羨林:中國翻譯界的一面旗幟
    季羨林:中國翻譯界的一面旗幟   2009年7月11日上午9時,學界望百泰鬥季羨林先生走了。當時我同先生講起有一年中東學會召開換屆會議,自己作為新華社記者採訪,曾聆聽過先生的精彩講話。93歲高齡的先生饒有興趣地聽著並馬上說,是有那麼回事,但當時都講了些什麼記不住了,談不上精彩,但反正同中東有關、同阿拉伯有關。當得知我大學讀的專業是阿拉伯語後,精通梵文、巴利文、吐火羅語等語言的先生十分感慨:「阿語也難學啊!
  • 季羨林:一個人應該活得是自己並且乾淨
    除此之外,季羨林在東方文化研究、保護古籍和散文創作上也有可說之處。他以學術為志業,但並沒有「躲進小樓成一統」,他不是一個獨善其身的學者,在學術之外,季羨林還對文革有過深刻反思。九十年代末,季羨林出版《牛棚雜記》一書,對文革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 季羨林《孤獨到深處》:6歲離家求學20多年,學成卻沒幾個人懂
    如同大師季羨林的《孤獨到深處》。《孤獨到深處》是季先生的一本散文集,內容涉及他98年漫長人生的經歷和感悟。孤獨感深刻其中。成長的孤獨作為同輩中唯一的男孩子,季羨林六歲就被叔叔帶到濟南,離開父母離開家鄉,開始求學生涯。少小離家踽踽獨行。
  • 語言文學的泰山北鬥——真正的大師季羨林
    有人說當代的中國是一個大師泛濫的時代,隨便某某人講幾篇論語,就冠以國學大師;會說幾段傳統相聲《大保鏢》《賣布頭》,就成了相聲大師;賣茶的品茶大師,做菜的烹飪大師,居然國足也有任意球大師,說到這裡頭上真的汗涔涔的,臉頰一陣一陣發燒。
  • 季羨林:一個在80多歲才厚積薄發的北大教師,精通吐火羅文和梵文
    於是,季羨林利用自己精通的吐火羅文,對此進行了考證,很快發表了題為《浮屠與佛》的文章,解決了二人爭論的難題。在學術界轟動一時,也讓胡適對年輕的季羨林,更加刮目相看。1929年,季羨林有一次聽了陳寅恪的佛經文學課,他找到了自己一生的學問方向。當時,他深深地被吸引,他甚至跟同學一起希望陳寅恪開個梵文班,但陳寅恪說:自己教不了。
  • 季羨林遺產爭奪戰
    2006年,季羨林秘書李玉潔腦溢血中風住院後,楊銳被推薦為季羨林的秘書,掌管了季老家中的一切鑰匙。 站在風口浪尖的楊銳選擇了不回應。迫於壓力的北大,則於11月3日撤掉楊銳的秘書身份,並成立字畫被盜調查組。 3天後,北大調查組公布了調查結果:季老秘書楊銳保管的季老藏品並未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