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中國翻譯界的一面旗幟

2020-12-01 中國新聞網

  季羨林:中國翻譯界的一面旗幟

  2009年7月11日上午9時,學界望百泰鬥季羨林先生走了。

  驚悉噩耗,我久望著早已準備好的、幾年裡累次為先生拍攝的照片——原計劃8月6日與中國翻譯協會同仁一起為先生祝壽時帶去的,心中竟悵然無措,握筆籤發以中國翻譯協會名義為季先生所寫唁電的手,微顫不止。

  中國翻譯界的一個老兵

  季先生是畢生致力於中外文化交流、推動中華文化傳播的著名文學家、教育家、翻譯家和社會活動家。就世界學術界而言,當少有人能與之頡頏。儘管他生前曾多次請辭罩在自己頭上的3項光環——「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但他在人們心中的分量絲毫沒有減輕。

  作為中國翻譯協會創始人之一,自1982年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中國翻譯協會的前身)成立起,先生曾先後擔任中國譯協副會長、名譽理事。2004年,他同愛潑斯坦、黃華一起,當選為中國翻譯協會名譽會長。自擔任中國譯協的領導工作以來,先生始終熱情積極,為協會的發展、為促進和推動協會的工作作出貢獻。

  先生一生高度重視翻譯工作和中西方文化交流,即使在生病住院期間,也始終關注中國翻譯事業和翻譯工作的發展。因為中國譯協工作的關係,近年來,我有機會幾次到北京301醫院拜望先生,或向先生匯報譯協工作、或為他祝壽、或給他送去出版的新作。先生每次都認真聽取我們的匯報,並對改善翻譯行業現狀、提高翻譯質量等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議。

  2004年9月25日上午,我和新世界出版社的同志到醫院看望先生,那是我第一次同先生近距離接觸。當時我同先生講起有一年中東學會召開換屆會議,自己作為新華社記者採訪,曾聆聽過先生的精彩講話。93歲高齡的先生饒有興趣地聽著並馬上說,是有那麼回事,但當時都講了些什麼記不住了,談不上精彩,但反正同中東有關、同阿拉伯有關。當得知我大學讀的專業是阿拉伯語後,精通梵文、巴利文、吐火羅語等語言的先生十分感慨:「阿語也難學啊!北大東語系是我國最早開設阿語課的院校之一,現在我國駐中東國家的外交使節不少都是北大畢業的。」先生還問起現在中國外文局有多少語種,翻譯力量如何。聽完我們匯報,先生欣然點頭。

  當時,新世界出版社出版過幾本先生的書,他都很滿意,這次先生當場允諾,將正在撰寫的《病塌雜記》仍交由他們出版,並拿出已完成的書稿給我們看。臨別前,他給前來的每個人籤名併合影留念。第一次見面,先生的謙和、平易、寧靜致遠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感覺不到一點大家的架子。正如有人對先生的評價:「偉大無須裝飾,也不可形容,偉大只能是它自身。」

  2006年8月6日是先生95歲華誕。那一天,溫家寶總理再次到醫院給季先生祝壽。兩天後,8日上午我和中國譯協秘書處的同志也去向先生祝賀生日。當先生聽說中國譯協已經獲得第十八屆世界翻譯大會的主辦權並正在積極籌備時,深感欣慰。先生不顧病體,欣然提筆為中國譯協題詞:「翻譯工作是跨學科、跨部門的,在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振興中華的事業中起著不可替代的橋梁作用。文明的社會,開放的國家,需要職業翻譯家。」

  先生還意味深長地對我們說:「中國擁有2000多年的翻譯史,翻譯作品的數量至今也是世界上最多的,這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需要。中國是世界第一翻譯大國,這是無可爭辯的事實,中國今天翻譯事業的進步有目共睹。2008年世界翻譯大會將在中國召開,這是中國翻譯界的光榮,我這樣的老兵為你們感到鼓舞。」

  然而今天,這一切唯有追憶和緬懷。

  一生講究學風,更講究學德

  先生曾多次說過:「我一生都在從事與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相關的工作,我深刻體會到翻譯在促進不同民族、語言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現在我們中國經濟蓬勃發展,文化也要跟上來。我們的5000年文化之所以久盛不衰、沒有間斷,是因為通過翻譯接受了外來文化的精華,通過翻譯外來典籍使舊文化中隨時注入了新鮮血液……。」

  虛心向學的先生指出:「要想做好翻譯,懂外語、會幾個外語單詞、拿本字典翻翻是不行的,必須下真功夫、下大功夫。」

  先生一生講究學風,更講究學德。在這方面,季先生有專門的論述:「大家常說,學術是老老實實的東西,不能摻半點假。通過個人努力或集體努力,老老實實地做學問,得出的結果必然是實事求是的。這樣做,就算是有學術良心。剽竊別人的成果,或者為了沽名釣譽創造新學說或新學派而篡改研究真相、偽造研究數據,這是地地道道的學術騙子。在國際上和我們國內,這樣的騙子亦非少見。」

  筆耕不輟、思考不止的先生曾多次請辭自己頭上的「3項桂冠」,他說:「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先啟後的責任感。」

  在病榻上仍用高倍放大鏡讀書的先生依然率真樸厚。他告訴我們:「我在這兒是『冒牌的病人』。我可以再努力10年,我有這個信心。」先生是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中國翻譯事業和文化事業啊!有鑑於此,中國翻譯協會於2006年國際翻譯日前夕授予先生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這是對他卓越的學術成就、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崇高的敬業精神的充分認可。先生獲此殊榮,當之無愧。

  要把翻譯工作做好、做實

  2007年元旦前夕,我再一次到301醫院給先生送去新出版的《病榻雜記》並恭賀新年。當得知這本新作在內地和香港簡、繁兩種版本幾乎同時出版時,先生輕撫著尚散發著新墨清香的封面,語樸情醇:「我對這本書特別關心。什麼原因呢?繁體字寫的、在香港發行的,這兩條非常有意義。從香港1個小時就到臺灣,臺灣再到夏威夷、舊金山和美國其他城市,再一條路就是到歐洲。這次繁體本先出,後又出簡體本,非常得體,僅繁體字這一條,影響就大好多倍。」

  那一天,先生格外開心,談興甚濃。本來約定半個小時的會面,持續了1個多小時,直到在一旁忙碌的生活秘書楊女士不得不一次次提醒。未料想,這次竟成了與先生的最後一面!原本2008年8月初成功舉辦世界翻譯大會後,是要去向先生匯報的,但當時正值北京奧運會開幕前後,關心、拜訪先生的人很多,就未忍前往再去打攪,僅通過其他方式轉達了敬意和問候。 

  先生走了,中國翻譯界痛失一面光輝的旗幟。我們再無機會聆聽先生談翻譯、談寫作、談人生的真諦,但先生生前「要把翻譯工作做好、做實」的一再叮囑,卻是我們每一個翻譯工作者要用心聆聽的。先生說過:「如果沒有翻譯,社會溝通就無法進行。和諧社會建設,離不開翻譯的重要作用。從事翻譯工作的同志任務艱巨、任重道遠,因此要加倍努力。未來是你們的,希望看到翻譯事業人才輩出、蒸蒸日上。」

  「做人要老實,學外語也要老實。學外語沒有什麼萬能的竅門。俗語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就是竅門。」先生之言猶如在耳,寄託著他對中國翻譯事業的關懷與厚望、對全國翻譯工作者的激勵與鞭策。

  斯人遠去,然風骨猶存。先生以兼有諸家同能、獨秀孤芳的百年人生沉澱,以忠誠的愛國之心、卓越的造詣學識、堅定的良知品格,為身後每一個中國知識分子樹立起一面旗幟,一面觀照中國翻譯界的不朽旗幟。

  「浮花浪蕊豈真芳,語樸情醇是正行。」追憶以記錄,緬懷以沉思。最好的懷念,當以先生為榜樣,做人、做事、做學問。  

  (作者為中國外文局常務副局長、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 

  季羨林 字希逋,又字齊奘,中國著名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1911年8月6日出生於山東省臨清市康莊鎮。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5年考取清華大學與德國的交換研究生,赴德國學習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羅文等。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在德國期間發表的論文獲得了國際學術界的高度評價,奠定了其在國際東方學和印度學界的地位。1946年回國,後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創建東方語文系並任系主任。這是我國成立最早的東方語文系,培養了大量東方學專業人才。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78年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與北京大學合辦的南亞研究所所長。

  季羨林精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閱讀俄文、法文,尤其精於吐火羅文。他研究翻譯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國經典,諸如梵文名著《沙恭達羅》和印度兩大史詩之一《羅摩衍那》等。在佛典語言、中印文化關係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學和比較文學等領域著作等身,成為享譽海內外的東方學大師。著作已彙編成《季羨林文集》(24卷),內容包括印度古代語言、中印文化關係、印度歷史與文化、中國文化和東方文化、佛教、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吐火羅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與其他語種文學作品的翻譯。

  □郭曉勇

相關焦點

  • 郭曉勇:季老辭世使中國翻譯界失去了一面旗幟
    季羨林先生走了,離開我們永遠地走了,走得那樣突然,那樣匆忙。季老的辭世是中國翻譯界的重大損失,使中國翻譯界失去了一面旗幟。中國翻譯協會和全國廣大翻譯工作者將永遠懷念他……  2009年7月11日上午9時,我國著名翻譯家、國學大師、中國翻譯協會名譽會長季羨林先生在北京301醫院辭世,享年98歲。
  • 翻譯大師季羨林
    季羨林(1911- )北京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山東清平(今臨清)縣人。193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41年獲德國格廷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
  • 國學大師季羨林簡介
    他在他的書,不僅是老先生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季羨林先生備受關注的《病榻雜記》近日公開發行。在書中,季羨林先生用通達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頭上的「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這三項桂冠的,他表示:「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
  • 季羨林獲獎,卻說:「提到翻譯,我感覺慚愧」
    9月的北京,溫煦的陽光照進解放軍總醫院的一間病房裡,身著病號服、精神矍鑠的季羨林說:「提到翻譯,我感覺慚愧」。  站在季羨林老先生面前的是中國譯協會長劉習良和北京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吳志攀。他們在病房舉行了一次特殊的頒獎儀式,授予季老「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 季羨林的「世界文化中心轉移說」
    季羨林是一位著名的語言學家、外國文學家和東方學大師。他通曉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言和德、法、英、俄、拉丁語、阿拉伯語等多種現代語言;他在中印佛教史、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較文學、文藝理論、東方文化、敦煌學、唐史等諸多學術研究領域成就卓著;他還是一位傑出的文學翻譯家,他出版的英文、德文、梵文的譯著近四百萬字。
  • 語言文學的泰山北鬥——真正的大師季羨林
    有人說當代的中國是一個大師泛濫的時代,隨便某某人講幾篇論語,就冠以國學大師;會說幾段傳統相聲《大保鏢》《賣布頭》,就成了相聲大師;賣茶的品茶大師,做菜的烹飪大師,居然國足也有任意球大師,說到這裡頭上真的汗涔涔的,臉頰一陣一陣發燒。
  • 季羨林何以精通多門"絕學"?
    作為我國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季羨林在學術上造詣精深。  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部長程鬱綴說:「他是國內外為數很少的能真正運用原始佛典進行研究的佛教學學者;他的吐火羅語研究打破了『吐火羅文發現在中國,而研究在國外』的欺人之談;他研究翻譯的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國的多部經典名著,已彙編成24卷的《季羨林文集》……」  本期介紹季羨林對語言的研究,讓我們共同表示對一代大師學術成果的崇敬……  懂12門語言奠定他的泰鬥地位
  • 季羨林:一個人應該活得是自己並且乾淨
    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季羨林真正的學術成就縱觀季羨林的治學生涯,可說之處很多,不必遷就到國學上。創作了《中國紙和造紙法輸入印度的時間和地點問題》《中國蠶絲輸入印度問題的初步研究》等論文,甚至提出《西遊記》部分素材源於印度的說法,成為一家之言;(5)對印度古代史詩《羅摩衍那》的翻譯。除此之外,季羨林在東方文化研究、保護古籍和散文創作上也有可說之處。
  • 季羨林被關牛棚翻譯印度史詩 險釀出異國戀(圖)
    195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長期致力於梵文文學的研究和翻譯,翻譯了印度著名大史詩《羅摩衍那》。此外創作許多散文作品,已結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潤集》以及《季羨林散文集》等。  幸運農家子屢遇名師  從旁聽偷聽被「請」出門到絕學的繼承者  季羨林6歲時到濟南投奔叔父季嗣誠。
  • 季羨林配得上「國學大師」稱號?實際上他的學術貢獻在於語言學
    在當今學界,若論起學問,季羨林(1911年——2009年)絕對稱得上是最有分量的著名學者之一,從語言學、翻譯、佛學、歷史學,再到文學、國學和教育,跟人文學科有關的許多領域,他多有涉獵,並且成就斐然,著作等身,當今學界能跟他相提並論的學者,確實寥寥無幾。
  • 揭秘:季羨林何以精通那些幾乎失傳的文字
    從一個出生於窮鄉僻壤的苦孩子,到人人敬仰的國寶級人物,季羨林一生的經歷極其複雜。他一生之中有著眾多頭銜,但是,他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懂12門以上的語言。這似乎得益於他10歲開始學英文,高中開始學德文,並對外國文學產生興趣。  作為我國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季羨林在學術上造詣精深。
  • 翻譯界浮華中有危機(圖)
    從1995年到2003年,8年間出版翻譯作品達9.44萬種,年均新版譯著上萬本,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數倍。  然而,專家學者們卻在一片浮華中看到了中國翻譯界暗藏的危機。  《時間簡史》差錯特高  翻譯界繁榮的表面下,是高端翻譯人才匱乏。
  • 一首紅歌一段歷史 一首紅歌一面旗幟
    一首紅歌一段歷史 一首紅歌一面旗幟 2020-07-03 04: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警醒「翻譯的危機」
    在翻譯圖書出版迅猛發展,一些高質量翻譯圖書樹立品牌的今天,部分翻譯圖書質量滑坡,粗製濫造的作品急劇增多。早在1994年,季羨林先生就對「翻譯的危機」提出警告,現在,翻譯質量下降已成為出版界及廣大讀者廣泛議論的話題,同時也是出版界與翻譯界無可迴避、亟待解決的問題。
  • 中國粒子物理理論界的一面旗幟—新聞—科學網
  • 季羨林當年為何舍北大而取清華
    才高八鬥學富五車——季羨林先生訪談  一生影響最大的時期和人物  高慧斌: 您出生在山東農村,小時候艱苦的生活對您日後的影響是不是很大?  季羨林: 我6歲離開山東農村老家官莊。  季羨林: 我受益最大的不是正課,而是朱光潛先生的「文藝心理學」選修課和陳寅恪先生的「佛經翻譯文學」旁聽課,這兩門課對我日後發展影響深遠,可以說直至現在。我搞一點比較文學和文藝理論顯然受朱先生薰陶,而搞佛教史、佛教梵語和中亞古代語言則與陳寅恪先生分不開。吳宓先生的「中西詩之比較」課和「英國浪漫詩人」課我印象最為深刻。
  • 中國在月球插上一面旗,拍到美國51年前插上的旗幟,引發人們質疑
    中國的嫦娥5號完成任務之後,也給世界國家展現出了來自中國的航天實力,這一次的成功探月活動,也讓人類又一次完成了一次在月球上的採樣過程,並且可以進行更多的相關研究,因為中國嫦娥5號帶來了大量的月壤。不過在這一過程當中也有一些爭議存在,這種爭議主要針對的就是,美國的阿波羅號登月問題。
  • 【地評線】太陽鳥時評:浦東30年,一個奇蹟,一面旗幟,一個轉型
    30年,一面旗幟。開發開放浦東,有著非常特殊的時代背景:上世紀90年代初,蘇東劇變使世界社會主義發展遭受挫折,國內改革發展面臨新的挑戰。同時,全球產業結構和分工面臨重大調整,經濟全球化態勢進一步顯現。在這樣重大挑戰、重大機遇、重大抉擇的歷史關頭,黨中央作出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重大決策,向世界表明中國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的決心和信心。
  • 中國翻譯界最高獎項在北京頒出
    中新社北京11月9日電 (記者 應妮)2019中國翻譯協會年會9日在北京舉行,現場頒出了中國翻譯界最高獎項——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蒙語翻譯家曹都、俄語翻譯家顧錦屏、波蘭語翻譯家林洪亮、英語翻譯家王弄笙和俄語翻譯家王智量獲此殊榮。
  • 季羨林:這一本小書是用血換來的,是和淚寫成的
    1978年後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期間還先後擔任過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中國南亞學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學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等。季先生的學術研究領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語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羅文譯釋、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較文學、文藝理論、東方文化、敦煌學等,範圍之廣,國內外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