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季羨林何以精通那些幾乎失傳的文字

2020-11-27 中國新聞網

  從一個出生於窮鄉僻壤的苦孩子,到人人敬仰的國寶級人物,季羨林一生的經歷極其複雜。他一生之中有著眾多頭銜,但是,他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懂12門以上的語言。這似乎得益於他10歲開始學英文,高中開始學德文,並對外國文學產生興趣。

  作為我國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季羨林在學術上造詣精深。

  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部長程鬱綴說:「他是國內外為數很少的能真正運用原始佛典進行研究的佛教學學者;他的吐火羅語研究打破了『吐火羅文發現在中國,而研究在國外』的欺人之談;他研究翻譯的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國的多部經典名著,已彙編成24卷的《季羨林文集》……」

  本期介紹季羨林對語言的研究,讓我們共同表示對一代大師學術成果的崇敬……

  【備註】

  「到現在我都不敢相信季老去世了。」11日晚上9時許,當記者把電話打給遠在美國的蔡德貴教授時,他聲音沙啞地說,季先生的去世,不光使身邊的人悲痛,也是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損失。2008年10月1日,季羨林先生給溫家寶總理寫信,稱自己需要一位助手,並希望助手是山東大學《文史哲》雜誌的原主編、博士生導師蔡德貴。從此以後,蔡德貴教授就成了季先生的助手,專門負責給季老做「口述歷史」。蔡德貴曾著有《真情季羨林》一書

  懂12門語言奠定他的泰鬥地位

  季羨林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5年考取清華大學與德國的交換研究生。從1935年到1945年,他在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羅文等古代語言。在哥廷根的日子裡,季羨林飽受轟炸、飢餓、鄉愁的煎熬。其自述曰:「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他懂12門以上的語言,其中吐火羅文據說今世已不足30人掌握。

  季羨林是北大歷史上最年輕的正教授,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35歲的季羨林放棄優厚的條件回國,立即被北大校長胡適聘為教授。以後歷任東語系主任、北京大學副校長。此後半個多世紀的燕園教學生涯裡,季老在東西比較文學、原始佛教語言學、印度中世紀語言學、吐火羅語義學、梵語文學諸多方面作了深入研究,奠定了泰鬥地位。

  季羨林為什麼選擇這些「絕學」?

  問:季老研究的有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這都是絕學,很少有能知道的,季老為什麼要選擇大家都很少知道的這種文字作為研究對象?

  蔡德貴:在清華大學他讀的是西洋文學系德國語言專門化專業,就是學德語的,但是到了柏林,和交換處的一個女職員對話,德文既聽不懂又不會說,原因是什麼呢?原因是清華大學的德語教學用英語教的,和交換處這麼一交流,聽不懂、說不出,人家感到很奇怪,你德語專門化怎麼專門化的?沒有辦法,你們必須進加強班。他跟喬冠華兩個人就被安排到柏林大學進德語專門強化班培訓了半年,把口語過關了。這時面臨著選擇專業。有半年時間他選了拉丁語學了一段,希臘語學了一段,各種語言他幾乎都有淺嘗輒止的經歷。

  大概過去了半年,他在教務處門口看到了一張表,上邊出現了一個人的名字,這位年輕的教授36歲,叫瓦爾德·施米特,他開的語言是印度語言,其中就有梵文、巴利文,這時他忽然找到了感覺,這正是自己在清華大學想跟著陳寅恪先生學而沒有學到,而居然在這裡找到,就下定決心跟著瓦爾德·施米特學巴利文,施米特作為剛剛升值為教授的年輕教授,接收了他唯一一個學生。

  季羨林的「吐火羅文之謎」

  問:梵文和巴利文的基礎是在德國打下的。您說到的吐火羅文是怎麼樣的文字?其實我們也是第一次聽說。

  蔡德貴:吐火羅文實際上本來不是季羨林先生計劃當中學的語言,但是後來二戰爆發以後,施米特是年輕教授,他被徵從軍,上戰場了,這時季羨林先生準備跟著他讀博士論文,而且施米特幫助他確定了一個論文的題目,從語言現象談的一篇博士論文,題目選定之後,施米特就上了戰場,這時季羨林用了一年時間查閱了大量資料,非常細心、非常用功寫了一篇博士畢業論文的導言,就是引言部分,自己非常得意,覺得應該會成為傳世之作。

  在這個時候瓦爾德·施米特從戰場上回來探親,大概半個月的假,一看老師回來了,季羨林雙手端著這篇導言給施米特老師送過去。過了一個星期老師把季羨林叫過去了,把這個論文就還給季羨林,季羨林拿回來一看,論文上邊一個字沒改,老師說統統不要。季羨林如五雷轟頂,一年時間查閱那麼多資料居然統統不要,老師接著非常耐心地跟他說,你這篇論文下的功夫非常大,用的資料非常豐富,好多資料你用的都很準確,但是有一點,你季羨林自己的特點沒有。季羨林一反思,老師說得對,後來的一篇論文全部是新觀點,到答辯的時候,幾位答辯委員異口同聲。這是後話了。

  但是因為老師被徵從軍,季羨林那個時候在哥廷根大學已經小有名氣了,這麼勤奮的學生很難得,誰不想要一個好學生。這時出來一個80多歲已經退休的老教授,叫希克,他趁著施米特從軍把季羨林叫過來,說我要教你一門絕活。季羨林說我腦子裡已經裝了七八種語言了,別再讓我學語言了,老教授說我就讓你學語言,把要我最絕的絕活傳給你,別人我不傳,你學也得學,不學也得學。 80多歲的老先生,季羨林擰不過他,硬著頭皮學吧,結果一學才知道,這門學問叫吐火羅文,是新疆中世紀焉耆這地方的古文字,這樣季羨林在被迫之下學了這門吐火羅文,而且非常熟練地掌握了這門語言。

  【學界評價】

  季老過世是一個學術時代的結束

  北京大學中文系副主任瀋陽教授接受新浪教育連線時說:「季羨林先生對我最大的影響在於他精通眾多語言,深入研究從古到今語言的變化,這些成果大大推進了中國語言學的發展,也成為後輩們不可企及但卻會一直努力的奮鬥目標。」

  瀋陽教授也談到「季先生在世界語言學的地位也是全世界公認的,他提出的一些研究方向都是很重要的指導思想,他的辭世不僅是學界的損失,也是世界語言學的重大損失。」「季老的過世是一個時代的結束。」對話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趙仁珪時,他一直重複著這句話。季老是目前中國難得的幾位國學大師之一,趙仁珪教授感嘆,像季老這樣有著很高深的學術造詣的老師越來越少了。季老的去世不僅僅是一個個體生命的結束,更是一個學術時代的結束。

  【文化連結】

  他一生十大學術和語言息息相關

  (1)印度古代語言研究,在當時該研究領域內有開拓性貢獻;

  (2)佛教史研究;

  (3)吐火羅語研究,打破了「吐火羅文發現在中國,而研究在國外」的欺人之談;

  (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

  (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

  (6)翻譯介紹印度文學作品及印度文學研究,是我國翻譯史上的空前盛事;

  (7)比較文學研究;

  (8)東方文化研究;

  (9)保存和搶救祖國古代典籍;

  (10)散文創作,從17歲寫散文起,幾十年筆耕不輟,已有80餘萬字之多。」

  本版稿件均為本報綜合整理

相關焦點

  • 季羨林何以精通多門"絕學"?
    季羨林為什麼選擇這些「絕學」?  問:季老研究的有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這都是絕學,很少有能知道的,季老為什麼要選擇大家都很少知道的這種文字作為研究對象?  蔡德貴:在清華大學他讀的是西洋文學系德國語言專門化專業,就是學德語的,但是到了柏林,和交換處的一個女職員對話,德文既聽不懂又不會說,原因是什麼呢?
  • 史上最神秘的六種文字,全部失傳,精通一種你就成國寶級專家!
    後人知道他們的存在,一方面依靠中華文明的歷史記載,一方面是因為這些文明留有文字記錄。但是,這些文明的文字已經徹底失傳,或只有極個別的人才真正精通,讀懂這些文明曾經的風雲歷史。當然,這些文字的存在,也在訴說著他們曾經的輝煌。只是,很多文字的失傳,和文字自身息息相關,利於承載信息的同時,也要利於傳承。因為這些文字不具備這樣條件,所以現在成為「天書」了。
  • 「國學泰鬥」季羨林:精通12國語言,子女後代今何在?
    「國學泰鬥」季羨林:精通12國語言,子女後代今何在?如果小編突然問諸多網友你們認識一個叫季承的嗎,肯定很多人會一臉懵圈的直搖頭,但是如果小編再問問大家是否聽聞「國學泰鬥」季羨林先生,大家肯定是一臉敬佩連連點頭。
  • 季羨林:一個在80多歲才厚積薄發的北大教師,精通吐火羅文和梵文
    他不僅梵文精通,他還精通一種十分罕見的文字,叫「吐火羅文」。即使在全球,也沒幾人能懂。當年,北大校長胡適和師大校長陳垣,二人就爭論浮屠與佛是誰先誰後?於是,季羨林利用自己精通的吐火羅文,對此進行了考證,很快發表了題為《浮屠與佛》的文章,解決了二人爭論的難題。在學術界轟動一時,也讓胡適對年輕的季羨林,更加刮目相看。
  • 國學大師季羨林是山東臨清人,精通12國語言,還會古老的吐火羅文
    在古運河畔,臨清人建起一座紀念館,來寄託一代大師季羨林的思念,館裡的收藏記錄著他輝煌的一生。1911年,季羨林在這裡出生,他從小看著運河上來來往往的船隻,接受著來自五湖四海的信息。受此影響,他的眼界極為開闊,對世界始終保持著好奇心。少年時代,他一邊學習傳統文化,一邊開始學習英語,接觸西方文化。
  • 東方學大師季羨林98歲因病逝世,留下2個子女,如今現狀如何
    精通十三門外語,他將神秘而古老的語言帶到我們面前;書寫二十四卷文集,他用真實又充沛的情感喚起人們內心最美好的回憶。是他讓一部部經典流傳後世,是他讓一份份真情流露人間。他便是著名東方學大師,季羨林。「國寶級人物」季羨林老先生出生於1911年,是我國著名學者。
  • 中國傳統文化大師季羨林,精通12種民族語言,被兒子評為失敗者
    出生於季羨林是山東聊城人,他是中國著名的中國傳統文化大師,他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也是北京大學終身教授。如果僅用國學大師的一句話來概括,其中有些還不夠詳細,無法體現季羨林和影響力的偉大成就。總之,他是文學、語言學、漢學、佛教、歷史學、哲學、教育學等方面的大師。
  • 季羨林配得上「國學大師」稱號?實際上他的學術貢獻在於語言學
    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季羨林是以語言學家的身份著稱於世的,他精通漢語、德語、英語、法語、俄語、阿拉伯語、吐火羅語、南斯拉夫語、梵語等12種語言,是當代不多見的語言學天才。能掌握這麼多語言,源於他在20歲就考取了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大學四年主修德語,課餘時間一邊堅持用德語寫作,一邊翻譯德語作品。
  • 語言大師季羨林的那些英語學習經驗
    語言大師季羨林就是其中一位鮮明的代表,季羨林先生一生是傳奇的,他是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具有多重身份,不過最令我讚嘆的是他語言學家身份。在百度上的介紹中,他掌握了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法文、南斯拉夫語,能閱俄文等,如此算下來,他可謂是掌握了八門語言。那麼,同樣是一個每天只有二十四小時的中國人,為什麼他能夠掌握如此多門語言,而我們更多的人只是學習一門外語(英語),卻要這般苦苦掙扎呢?
  • 中國歷史上那些語言大神
    玄奘幾乎學遍大小乘學說,融會貫通。後回那爛陀寺主講《攝大乘論》和《唯識抉擇論》等。此後住長安弘福寺大慈恩寺主持譯經,19年間譯經論75部,1335卷。 歷史上真正的玄奘大師是怎麼學會梵語的呢?梵語那麼難,季羨林當年在德國最好的大學梵語專業學習了那麼多年才掌握了梵語,玄奘大師沒有上過專門的外國語學校,沒有教材,沒有教授啥的,玄奘是怎麼學會梵語的啊?
  • 國學大師季羨林簡介
    國學大師季羨林簡介  季羨林,字希逋,又字齊奘。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他精通12國語言。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
  • 吐火羅學:季羨林文化成就的象徵
    正是這位吐火羅文之父,看上了來自吐火羅文出土國的季羨林。其實,季羨林學習吐火羅文是非常偶然的。如果不是因為戰爭阻斷了季羨林的回國行程,如果不是季羨林的梵文老師瓦爾德施米特教授被徵從軍,如果不是西克教授來接任瓦爾德施米特教授的教職,如果不是西克教授覺得季羨林是一位可塑的語言天才而近乎武斷地硬要將自己的看家本領全部傳授給這位異國學子,那麼,季羨林可能壓根就與吐火羅文無關。
  • 他是語言上的鬼才,著名的國學大師:季羨林
    記得上小學的某一天,突然老師進來告訴我們季羨林老先生去世的消息,當時還在疑惑季羨林是誰,直到自己的課本上出現越來越多他的名字,它既是國際上最著名的國學大師,一生中掌握英語,德語,梵語,巴利文,更能夠閱讀法文和俄文,簡直就是語言上的鬼才。
  • 翻譯大師季羨林
    季羨林被錄取,隨即到德國。在柏林,和喬冠華同遊。10月,抵哥廷根,結識留學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學,"我夢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讀一點書,讀點古代有過光榮而這光榮將永遠不會消滅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這個夢。」(《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羨林選擇了梵文。他認為"中國文化受即度文化的影響太大了。
  • 季羨林當年為何舍北大而取清華
    才高八鬥學富五車——季羨林先生訪談  一生影響最大的時期和人物  高慧斌: 您出生在山東農村,小時候艱苦的生活對您日後的影響是不是很大?  季羨林: 我6歲離開山東農村老家官莊。  高慧斌: 您精通數門外語,學習外語始於什麼時候?  季羨林: 父輩老季家就我一個男孩,我是季家唯一的希望。6歲投奔在濟南生活的叔叔,在那兒上學。外語也是從那時開始學的。我萬萬沒想到,望之如海市蜃樓般可望不可及的英文,於我居然唾手可得了。
  • 季羨林獲獎,卻說:「提到翻譯,我感覺慚愧」
    9月的北京,溫煦的陽光照進解放軍總醫院的一間病房裡,身著病號服、精神矍鑠的季羨林說:「提到翻譯,我感覺慚愧」。  站在季羨林老先生面前的是中國譯協會長劉習良和北京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吳志攀。他們在病房舉行了一次特殊的頒獎儀式,授予季老「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 論文化的「淘汰」與「失傳」
    一個是「失傳」, 由於文化斷代,能夠理解這個深刻懂得的人少了,能夠願意繼承它的人漸漸沒了。但是這個文化,對於現在生活仍然有意義。還有一個叫「淘汰」。就是說一個文化現象隨著時代發展,已經變得沒落了。社會不願意它再繼續存在下去了。比如「跳大神」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有很多病我們去醫院拿點藥就可以看好的 誰還去找人來家裡跳大神呢?因此這個職業消失了。
  • 季羨林:一個人應該活得是自己並且乾淨
    除此之外,季羨林在東方文化研究、保護古籍和散文創作上也有可說之處。他以學術為志業,但並沒有「躲進小樓成一統」,他不是一個獨善其身的學者,在學術之外,季羨林還對文革有過深刻反思。九十年代末,季羨林出版《牛棚雜記》一書,對文革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 季羨林:妻子「偷梁換柱」,戀人等他六十年,兒子晚年與他和解
    是的,他就是季羨林。那個博古通今,學貫中西,喜歡穿著中山裝、腳踏黑布鞋,經常提著個舊書包的老人,那個願意站在樹下給新生看行李的「北大校工」。對季老的認識最初來自散文集《清塘荷韻》。透過那些質樸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的文字,我看到了一個滿腔赤誠的老人。
  • 季羨林散文裡的書影
    【光明書話】    季羨林先生散文用情極深,或賦花草貓狗以靈性,或寄天地以悲憫,或追述母愛,或抒發一以貫之的愛國情懷。這在東方出版中心新近出版的季羨林散文合集《園花寂寞紅》裡得到了一定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