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妻子「偷梁換柱」,戀人等他六十年,兒子晚年與他和解

2020-12-04 玉人舊時光

01

他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是國際著名的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他精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閱俄、法文,是僅有的精於吐火羅文的幾位學者之一,是當之無愧的國學大師、學界泰鬥,被譽為「國寶」。

是的,他就是季羨林。那個博古通今,學貫中西,喜歡穿著中山裝、腳踏黑布鞋,經常提著個舊書包的老人,那個願意站在樹下給新生看行李的「北大校工」。

對季老的認識最初來自散文集《清塘荷韻》。透過那些質樸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的文字,我看到了一個滿腔赤誠的老人。異國他鄉,他滿懷惆悵遙望故土,念叨著「月是故鄉明」;他纏綿悱惻,一詠三嘆,訴說對第二故鄉哥廷根的思念。他愛滿塘「季荷」;他愛努力攀登的二月蘭,甚至連她喘氣的聲音都能聽到;他為孤獨的小兔子流淚,為風雨中的喜鵲揪心,感恩陪伴母親終老的老狗。他日思夜想遠在鄉下的母親,為自己不能盡孝心痛難當……

讀這些文字,就如同聽一個敦厚長者絮叨家常,讓人內心頓時柔軟無比。張中行先生贊其「一身而具三種難能:意識學問深,二是為人樸厚,三是有深情。」

雖說文如其人,透過文章,我們可以窺見作者的思想、立場和世界觀,但絕不能說就能了解作者的全部。我們都是不完美的人,季老當然也有缺陷。只是我沒有想到,在親情問題上,他的兒女不能原諒他,甚至在兒子筆下,他就是一個人生的失敗者,一個有國無家的浪人,一個孤獨、寂寞、吝嗇、無情的丈夫和父親。

而他,也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

02

1929年,作為季家獨苗肩負傳宗接代重任的季羨林年滿十八歲,奉叔父之命,與鄰家三姑娘彭德華成婚。

季彭兩家是鄰居。彭家兄弟四人共生了5男4女。彭德華是四大爺前妻留下的女兒。

季羨林當年和四位姑娘雖然是前後院,但交往並不少。他認為長相最漂亮的是「小姐姐」(二姐彭冠華),但和「荷姐」(四姐彭蓉華後來改名叫彭龍華)關係最好。四姐「雖然比不上她姐姐的花容月貌,但看上去也賞心悅目,伶俐,靈活,頗有些耐看的地方」,經常到前院和季羨林聊天說笑,二人相處非常愉快。在年輕的季羨林心裡,四姐就是他心裡嚮往的理想夫人。在《憶念荷姐》一文中他寫道:「我的第一選擇對象就是荷姐。她是一個難得的好媳婦:漂亮、聰明、伶俐、溫柔。」

但當時的叔叔並不發達,也不知道侄子已經有了意中人。再加上季羨林貌不出眾,鄉土氣未消,當季家求親時,偏心眼的彭二大娘將親生女兒「荷姐」嫁給了殷實富戶子弟劉少言,而把自幼喪母的三姐彭德華嫁給了季羨林。

只有小學文化水平的彭德華比季羨林大四歲,二人毫無共同語言。

彭德華長相雖然不及二姐和四姐,但端莊耐看,是個敦厚樸實、善良柔順的女孩。她打心眼裡愛著丈夫,結婚以後她操持家務,不管受什麼委屈,從來沒有發過脾氣,侍奉公婆如父母,對丈夫呵護備至。

季羨林是季家的獨苗,為了讓他有一個好的前程,叔叔將六歲的他從山東臨清老家帶到濟南讀書。從小接受中國傳統教育的季羨林很孝順,儘管對這段包辦婚姻不滿意,但仍然努力維持,因此他們的生活在外人眼裡是安樂與祥和的。

但精神上的孤獨和無愛的婚姻是令人窒息的。婚後第二年彭德華生下兒子之後,季羨林再也無法忍受這樣的痛苦,於是選擇了遠赴德國求學。這一去就是十年整。

在德國哥廷根學習的日子雖然艱苦,但對於熱愛學習的季羨林來說,簡直如魚得水。這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有關心愛護他的教授,還有深愛他的德國女孩伊姆加德。伊姆加德為不會打字的季羨林列印論文。他一生中的重要學術成果——從博士論文到畢業後當教員的那段日子寫的論文,都是她在打字機上敲出來的。

伊姆加德

兩人相處非常默契,一起走過了哥廷根的每一個角落,很自然地產生了戀情。在那個時代,學者名流打著自由口號離婚早已不是新鮮事,在別人看來,留學德國的季羨林如果與彭德華離婚顯然再「正常」不過了。

但季羨林沒有這樣做。他知道,這麼多年來,自己對妻子沒有付出一點關愛,妻子獨自在老家,上有公婆,下有稚子幼女,公公又極難侍候,家裡又窮,經濟朝不保夕,為這個家付出了一切,卻從未有過一句怨言,反而默默支持著他,的確是無可挑剔的賢妻良母。雖然對自己的婚姻有些失望,也曾寫信給叔叔的女兒秋妹透露過離婚的想法,但出於責任和道義,儘管難捨難分,季羨林最終還是斬斷了這縷異國情,回到了中國老家。據說,伊姆加德等了他整整60年,終身未嫁,直到90高齡還保存著那臺打字機。

回國後,季羨林很快就到北大工作。他將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治學和研究中,並沒有和家庭完全融合,更沒有和愛人完全融合。直到1962年,季羨林的叔叔去世,彭德華和婆婆終於被接到了北京與丈夫同住。但一家人團聚後,也只是表面的和諧,因為季羨林一直單獨住一個屋,她則和婆婆住在另一間屋裡。夫妻二人分居長達31年。

這一切,彭德華默默承受了。除了事無巨細地操勞家中事務,她對丈夫的照料更是無微不至。在十年特殊時期,季羨林被關進牛棚,家中被抄查,她雖然不能用言語開導他,但始終默默陪伴在他身邊。

季羨林彭德華夫婦

1994年,彭德華去世。季羨林在《寸草心·我的妻子》一文中寫道:「如果中國將來要修『二十幾史』,而且其中又有什麼『婦女列傳』或『閨秀列傳』的話,她應該榜上有名。」 

我想,經歷了九死一生的他對她的離去應該是悲痛的。這份悲痛裡應該包含著感激和愧疚吧。因為,他從未給過她溫情;而她對他,自始至終都是絕對的忠誠和奉獻。

這份悲痛也應該包含著無助吧。因為,同樣是包辦婚姻,他雖然做不到胡適和江冬秀那樣和諧美滿,但也沒有魯迅把朱安當物件一樣的供養,更沒有徐志摩對張幼儀的冷酷無情。他所能做的,只有浸淫學術研究,活成世人眼裡的不離不棄。

03

季羨林與彭德華育有一子一女。長女季婉如,兒子季承。

作為季羨林的子女,姐弟倆是自豪的,卻也是痛苦的。因為在他們眼裡,父親對家庭是沒有感情的,他們感受不到父親的疼愛。用季承的話說,他們父子關係「表面上很好」,但的確存在「不和諧」的地方。

季羨林在德國的十年,姐弟倆一直在老家跟著母親和祖母生活。父親對他們而言,永遠是缺位的。相信季婉如和季承也曾在心中無數次描摹父親回來後的場景。

那會是怎樣一副溫馨的畫面呢?不由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時候,父親在離家一百多裡的地方上班,每個月騎腳踏車回來一趟。他回來從不帶好吃的糖果點心,但定會帶一些新奇的玩意兒,或是一盒跳跳棋,或是一本《少年文藝》,還會親自下廚忙好吃的。

在我看來,離家十年,見到一雙健康活潑的兒女,季羨林應該加倍地愛著孩子,才好彌補這麼多年對兒女的虧欠。

事實絕非如此。

在朋友同事眼裡,季羨林是一個大方熱情、樂善好施的人。他向國家捐獻貴重文物、書籍,向家鄉捐錢蓋小學,向黨組織捐稿費。但在嬸嬸、妻子和兒女眼中,季羨林與眾不同:對外親近,對裡冷淡;對外人大方,對家人小氣。

女兒季婉如

都說女兒是父親前世的情人,季婉如卻對弟弟說:「教授真獨。」(「獨」的意思是父親吝嗇、小氣。)。以季羨林的學術聲望,回國當教授的收入比普通職員高一個數量級。但她幾乎沒有在父親這裡得到過什麼,哪怕是別人送的茶葉、禮品,季羨林都會收起來,不會讓兒女碰到,等到拿出來的時候,不是變質就是生了蟲子。

那麼,季羨林果真對兒女無情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他對兒女的愛與所有父母一樣,只不過他不懂得如何愛而已。

回國時,他曾給姐弟倆每人送了一支叫「金筆」的鋼筆。這個在當時可是稀罕物件,11歲的季承感到很新鮮,父子間的相互接納應該算開了個好頭。可還沒來得及熟悉,季羨林就回到北大教書了,只有寒暑假才能回濟南的家。等到1952年,17歲的季承到北京俄文專修學校讀書,卻又住校,和父親根本沒有交流。一直等季承到了中關村工作後,父子倆見面才多了起來。雖然之後季羨林對兒子的工作學業多有指點,但父子間仍然不親近,以致於面對外界,季承常用「季先生」來稱呼父親。

當然,姐弟倆也感受過一段「其樂融融」的美好時光。1962年母親和祖母搬到北京後,一家人經常相聚,非常溫馨。只可惜不久季羨林被批鬥關進了「牛棚」,季承不敢與父親見面,本就不夠親密的父子關係又有了疏離感。

兒子季承

後來年,彭德華生病住院,因為一盆君子蘭,父子間爆發了一場爭吵,隔膜漸深。起因很瑣碎,因為春節將至,季承就和何巍媳婦李慶芝、小阿姨一起打掃布置母親住的客廳,將君子蘭搬到搬到了對門單元父親的書房。可是季羨林以為兒子把花扔了,大發雷霆。勞累了一天,到頭來卻被父親大吼:「這是我的家!我不指望你養老。」季承很憋屈,父子間的誤會越來越深。

1995年,彭德華去世後,因為住院費的問題,父子關係進一步惡化。季羨林贈兒子「身敗名裂,眾叛親離」;季承為自己辯護,並針對有些人的作為說出「冠冕堂皇,男盜女娼」。(詳見《我與父親季羨林》)

至此,父子二人徹底決裂,季羨林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女兒季婉1992年因癌症不幸去世,追隨了他幾十年的秘書李錚也被人排擠走),實現了他做悲劇性人物的宏大願望。

有人猜測,他們父子絕交,是因為季承和照顧父親多年的小保姆相好(2004年,70歲的季承與分居多年的妻子離婚,與30歲的保姆馬曉琴結為夫妻),但季承卻認為是由於父親的感情「創傷」和扭曲了的心理。

直到2008年11月7日, 73歲的季承帶著剛出生的兒子到北京301醫院看望季羨林。13年未見面的父子互相道歉,終於冰釋前嫌,握手言和。

次年7月11日,一代大師季羨林辭世,享年98歲。

父子和解,天倫之樂

相關焦點

  • 季羨林捐出上億家產給北大,親生兒子跳出反對,還將北大告上法庭
    但他為人卻十分樸素低調。他的學生經常說,季羨林老師在自己的生活中,並不像一個專家學者,甚至也不太像一個大學教授,倒像個出門遛彎的鄰家大爺。二、晚年「孤苦」,髮妻逝世,兒女何在季羨林雖然博學多識,但妻子卻是個白丁婦人。
  • 季羨林與季承七十四年父子情:不懂得交流,相愛相殺,晚年和解
    1962年,叔爺爺去世,季承便將母親和叔祖母接到了北京。這一年他有了自己的兒子,第二年又生了女兒。在他的記憶中,一家人經常相聚,其樂融融,是一段「最美好的時光」。但不幸的是,一場浩劫的到來打破了來之不易的和諧。不久季羨林被批鬥關進了「牛棚」。由於種種原因,季承沒有敢去見父親,好容易融洽的父子關係又有了疏離感。
  • 結婚7年漂泊異國,髮妻苦等11年,他拋棄戀人,願守一世無愛婚姻
    同許多民國才子一樣,季羨林也是被包辦婚姻的其中一人。可他又與一些風流才子不同,至少他是真正擔起了婚姻的責任,他的一生也只有一位妻子,那便是彭德華,一位典型的傳統女子。不過,這齣國也不是那麼容易出的,且不說要耗一大筆費用,就香火問題,還沒有解決,季叔父怎麼可能放季羨林走,若是他這一去,便是個幾十年,那季家不就沒人接代了?於是,身為一家之主的季叔父便開口了,要想出國留學,必須先生個兒子,為季家延續香火,否則休想離家。自幼便不敢違抗叔叔命令的季羨林對此也只好點頭答應。
  • 季羨林兒子季承:父子決裂長達13年,75歲出書批判父親絕情刻薄
    可事實並非如此,就連知名的文學大師季羨林也沒有處理好和兒子季承的關係。季承和父親季羨林的關係很差,父子間幾乎沒有任何深入的交流,父子兩人曾經決裂13年,直到季羨林晚年才緩和。年輕時的季羨林曾在外國留學,精通多國語言,同時還懂幾個非常稀少的語言,為我國文學研究做出很多貢獻。季羨林在很多方面都很傑出,在相關領域的的評價也非常高,但是他的感情生活卻很少被提到。季老先生一生潔身自好,對感情也非常認真。但是因為天性冷淡,所以很多時候表達感情的方式並不明顯。他只娶過一任妻子,叫彭德華。
  • 季羨林遺產案二審再開庭 季承願與北大和解
    季羨林遺產案二審再開庭 季承願與北大和解 2017-03-27年過八旬的季承親自出庭應訴,他表示,仍願意與北京大學就本案進行友好協商,如能和解,文物仍可保存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內。  2008年12月5日,季羨林手書聲明,稱已經捐贈給北大120萬元,今後不再捐贈,保存在北大圖書館的文物只是保存並非捐贈。12月6日,季羨林書囑「全權委託我的兒子季承處理有關我的一切事物」。  季承認為,這份書囑表明父親全權委託自己處理撤銷捐贈協議的事宜。
  • 國學大師因兒子與保姆結婚,長達十三年不來往,晚年才冰釋前嫌
    他與妻子育有一兒一女,現如今過得怎樣呢?少時家貧 為求學寄人籬下季羨林出生於山東省清平縣(今山東省聊城市臨清縣)的一個小村莊,父母都是當地的農民。季羨林雖然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但小小年紀的他卻喜歡讀書,從小便跟著村裡的先生學習認字。
  • 漂泊異國遇真愛,8年後無奈放棄,戀人餘生未嫁,38年後擦肩而過
    他與文學界泰鬥饒宗頤並稱為「南饒北季」。1911年,季羨林出生於山東省清平縣(現臨清市)的一個貧苦農家。6歲那年他來到叔父家居住。季羨林的叔父很重視教育,他把季羨林送進了私塾讀書。在婚戀的選擇上,季羨林同樣沒有擺脫包辦婚姻的束縛,而結婚對象就是比他大四歲的彭德華,當時季羨林18歲,彭德華22歲。
  • 季羨林兒子季承:70歲時娶30歲保姆,婚後還生了一個大胖小子
    而作為季羨林的兒子季承雖然沒有投身於寫作界,但也是一位非常優秀的科研工作者,季承畢業後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是我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的高級工程師。雖然說季承是季羨林的兒子,但是其實季承父子兩人的關係並不好。因為季承的成長之路中,季羨林都不曾教導過他。
  • 學術泰鬥季羨林,和夫人相敬如賓65載,卻被兒子寫成無情寡義之人
    然而每個人都有他的兩面性,他與妻子相濡以沫60年,卻13年不與自己的親生來往,這究竟為何?網傳一是因為兒子季承不願出母親的喪葬;二是因為他不贊成兒子與保姆的婚姻,父子關係從此變僵。但筆者認為這後面還有更多不為人知的原因,因為這世上沒有真正的聖人,大家都是普通人。
  • 「國學泰鬥」季羨林:精通12國語言,子女後代今何在?
    是的,季羨林先生可以說是近現代歷史上知名國學大師,他對中國國學研究做出過巨大的貢獻,精通12國語言,甚至對於最難懂的吐火羅文也很精通,堪稱國寶級大師。季承個人婚姻生活方面經歷十分坎坷,他是24歲結婚,婚後兩口子也是整天吵吵鬧鬧的,最終兩人感情破裂其妻子也帶著移居海外,雙方於2004年最終離婚,在此之後,季承娶了三十歲的馬曉琴為妻,馬曉琴之前曾在季承家做過保姆,結婚時季承已經70餘歲。四年後,其第二任妻子馬曉琴懷孕,這讓年老孤獨,老來得子的季承十分的高興。
  • 季羨林兒子69歲和髮妻離婚,娶小40歲的保姆,71歲生下一大胖兒子
    作為我國近現代著名的文學大家,季羨林在語言學、國學、史學等方面都頗有造詣,他的許多作品都被收錄進現在的教材,是名副其實的中華棟梁。而季老先生一向以謙虛和善示人,到底有什麼人能使季老先生如此動心呢?,因為這個「他」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兒子季承。所有的事情都得從頭開始。他1911年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
  • 中國傳統文化大師季羨林,精通12種民族語言,被兒子評為失敗者
    即使他不承認自己是學者泰鬥和中國傳統文化大師,在很多人看來,這些頭銜還是名副其實的。然而這樣一位國寶級大師,卻被自己的兒子季承評價:是一個一生失敗者,一個孤獨、無情的文人。從我們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評估似乎丟失了偏頗,甚至「大逆不道」。然而事實上作為自己的兒子,季承能做出這樣的評價,當然不是漫無目的和惡意的。
  • 東方學大師季羨林98歲因病逝世,留下2個子女,如今現狀如何
    精通十三門外語,他將神秘而古老的語言帶到我們面前;書寫二十四卷文集,他用真實又充沛的情感喚起人們內心最美好的回憶。是他讓一部部經典流傳後世,是他讓一份份真情流露人間。他便是著名東方學大師,季羨林。「國寶級人物」季羨林老先生出生於1911年,是我國著名學者。
  • 季承:與父親決裂13年,70歲娶30歲保姆,婚後生下大胖小子
    父愛如山,往往堅毅而沉默,兒子卻時常粗心大意,將父親的愛視若無睹。而這使得二者很難溝通到位。季羨林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他在文學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他與兒子的關係卻不怎麼和睦,他與兒子曾決裂十三年。雙方再無聯繫。他們之間有太多的矛盾,季羨林的兒子季承不滿父親從小到大對家庭的忽視,認為季羨林沒有做到父親的責任。
  • 叫季羨林70年先生,與小40歲保姆結婚,為爭父親遺產與北大打官司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人,名為季承,是國學大師季羨林的兒子,季羨林大師的成就有多高我們在這裡就不再重複講述,今天要說的是頂著父親巨大光環的季承的一些精彩人生經歷。季承出生於1935年,這是父母結婚後的第六個年頭,母親彭德華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婦女,文化低,賢惠順從,對長輩和兒女都照顧得很好。季承對母親是十分依賴和感恩的。
  • 季羨林遺產紛爭:大師身後的一本糊塗帳
    2001年,季羨林與北大籤署了《關於季羨林先生向北京大學捐贈個人所藏圖書、手稿、字畫等物品的協議書》,這一舉動在當時非常轟動,季羨林因此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讚譽。在季羨林「裸捐」的背後,則是他與家人的分道揚鑣。1995年,季羨林與兒子季承斷絕了往來,直到13年後,也就是他去世前一年,才重新和兒子恢復了往來。
  • 他是語言上的鬼才,著名的國學大師:季羨林
    他出生在1911年,出身是一個農民的家庭,在自己六歲之前都是跟著一個老師學習寫字,後來離開家去投奔自己的叔父,那個時候他參加的還是古文學習班,學習的都是傳統文化,像是左傳那樣的書籍後來在新的高中裡開始學習德語,日本侵華戰爭的時候,他就開始在一些報紙上發表小說闡明自己的看法,畢業之後又進修語言方面的知識,並且也開始翻譯國外的作品,畢業之後就在清華大學教國文,抗日戰爭結束之後
  • 季羨林遺產爭奪戰
    季老曾在《季羨林自傳》裡寫,「張衡是我山東大學的小校友。」 按張衡的敘述,早在2007年4月,他在北京拍賣會場見到季老的藏畫,以6.1萬元拍下其中14件藏品。但他與季老見面時,季老說,字畫的事情我知道了,我也不要這些了,就想換個秘書,拿你這個取個證。
  • 泉邊|他曾是濟南四大名醫,5次登門為季羨林嬸母治病
    文|韋欽國今年7月是季羨林先生去世十周年,他在濟南讀書期間留下過許多軼事,與當時許多名人都有交集,其中一位便是王蘭齋。王蘭齋(1878—1942),江蘇揚州人,1910年,攜夫人來到濟南,善治溫熱病。在上世四十年代與吳少懷、韋繼賢、王玉符並稱民國年間濟南「四大名醫」。上世紀30年代他曾為季羨林的嬸母治病,給季先生留下過深刻印象,季先生在日記中記下了此事。
  • 吳鎮宇的氣氛帶他兒子去看電影溫馨,婚後,他的妻子不僅做飯連
    由吳鎮宇執導和主演的新片《轉型團夥》上映,他還宣布將與流行歌手王琳凱一起表演《友情歲月》,說起這首歌,應該會有很多關於吳鎮宇在電影《古惑仔》中扮演梁坤的經典角色的回憶,在這首歌中他感覺有點不好陰森森,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