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與季承七十四年父子情:不懂得交流,相愛相殺,晚年和解

2020-12-02 玉人舊時光

那一天,初相見

1945年10月某天,濟南佛山街柴火市。

一個老舊的四合院裡,一個端莊樸實的婦人不時給一雙兒女理理衣裳,指著掛在牆上的一幅照片,殷殷囑咐道:「十年了,終於回家了……待會兒別忘了叫爸爸啊。」

姐弟倆盯著照片,並沒有特別興奮,尤其是小季承。媽媽說,他出生還不到3個月,這個男人就去了德國留學。「爸爸」二字對他來說就是一個沒有情感的符號,一張沒有生命的照片。

自從聽說爸爸要回家,姐弟倆早就接受了無數次訓練。聽著媽媽不斷嘮叨,姐弟倆懂事地點點頭:「知道了,您就放心吧!」

「咚咚咚。」門外終於傳來了腳步聲,一聲聲敲著耳膜。一個清瘦的男子從二門走了進來。

「爸爸。」哦,這個人就是所謂的父親!好奇怪好陌生的感覺啊,姐弟倆像商量好了似的,站在西屋門口就齊聲喊了起來。

「嗯。」男子摸了摸兩個孩子頭,微微點了點頭,徑直往裡屋走去。看看母親,似乎也沒有期盼時的激動,姐弟倆便一溜煙玩去了。

10年未見面的父子,沒有像影視劇裡那樣擁抱,更沒有抱頭痛哭。一切顯得那麼平常,就像已經生活在一起無數年。

……

男子叫季羨林,婦人叫彭德華。姐弟倆是季婉如和季承。

說到季羨林,相信絕大多數人眼前都會是同樣的畫面:滿頭白髮,素樸得有點土的衣著,滿屋子的書籍,一隻可愛的貓。大家津津樂道的也多是先生的平易近人、學識淵博,以及耀眼的光環。

但卻很少有人談及他的家庭,更少有人知道他和兒子季承之間的恩恩怨怨。

照片裡的父親

季承又名季延宗,生於1935年。父親在季承的童年記憶裡遙遠而又模糊。在他剛剛3個月的時候,父親就被清華大學以交換生的身份派往德國求學。小季承的世界裡,只有爺爺奶奶、母親和姐姐。父親是什麼,他完全沒有概念。

看到別的小朋友追著叫父親、爸爸或者爹爹時,小季承也很奇怪,便問媽媽什麼叫父親,什麼叫爹,什麼叫爸爸,自己有沒有。

開始,彭德華對兒子說,你的爹爹在德國學習,離家很遠很遠。後來有了照片,彭德華就就指著照片說,你看,這就是你爹。

父親回國了,11歲的季承本以為一家人終於團圓,也會像隔壁唐家兄弟姐妹們一樣,可以和父親一起熱熱鬧鬧吃飯玩笑了。他還盼著媽媽給自己生一個小弟弟或小妹妹呢——奶奶早就說,等爸爸回來了,媽媽就會生小寶寶了。可誰知自己的父親和別的父親很不一樣。他不和媽媽睡一個屋,也沒抱過自己和姐姐,更沒有親過,甚至和自己拉拉手都沒有。

慢慢地,季承明白了,父親最喜歡的就是做學問。他有專門的書房,書房裡滿滿的都是書。可是有再多的書和他也沒有關係。做事嚴謹的父親把書排放得整整齊齊,任何人都不可以碰,姐弟倆根本不敢向父親借書看。

季羨林還喜歡收藏古畫、字。季承知道這些也是父親的寶貝,姐弟倆不去翻看,也不敢動,萬一不小心給碰壞了或者摔碎了,那可就惹了天大的禍。

有這樣一個學識淵博的父親,季婉如和季承姐弟讓無數同學羨慕不已。可誰知道,季羨林和兒女一直很疏遠,在學業上也從未給過他們指導。季承曾對採訪自己的許戈輝說,他青少年時期的成長几乎是自發的,完全靠自己努力。

也許,在季羨林心中,學習是自己的事。因為他小時候也很頑皮,小學階段並沒有好好讀書,但是後來領悟到讀書的重要性後,他學習異常刻苦,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1952年,17歲的季承遠赴北京俄文專修學校(今北京外國語大學)學習。這期間,他一直住校,和父親交流很少,季羨林對季承的指導和關心也非常有限。雖然後來季承取得了較為優異的成果,畢業後被聘為中科院翻譯,但他一直認為自己資質普通,小時候缺乏父親的指導,實在是一種缺憾。

相愛相殺的父子

如果說青少年時期,季氏父子間的疏遠是因為距離太過遙遠,那麼後來近距離相處的矛盾則是日積月累的瑣碎。

他們也曾有過一段愉快的回憶。

1962年,叔爺爺去世,季承便將母親和叔祖母接到了北京。這一年他有了自己的兒子,第二年又生了女兒。在他的記憶中,一家人經常相聚,其樂融融,是一段「最美好的時光」。但不幸的是,一場浩劫的到來打破了來之不易的和諧。不久季羨林被批鬥關進了「牛棚」。由於種種原因,季承沒有敢去見父親,好容易融洽的父子關係又有了疏離感。

一切恢復正常後,父子間的隔膜越來越深。在季承記憶中,父親情感細緻,過於敏感,經常會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瑣事生氣,尤其是母親生病住院的那段時間。

季承印象特別深的是1994 年2 月8 日(農曆12 月28 日)。因為母親已經住院兩個多月,那天從早晨到下午四點,他和李慶芝、小阿姨一起把母親住的客廳打掃得乾乾淨淨,還稍稍布置了一番。

房間裡本來有一盆君子蘭,是樓上人家遺棄後被他們栽在花盆裡的。季承知道父親憐惜它,便把花盆搬到了對門單元的書房。可是季羨林並不知道,他沒看見花,劈頭就問:「我的花哪裡去了?」了解原委後,他立即去尋找,但仍然沒找到,便在堂屋裡發威:「誰把我的花扔了?!」

見沒人回答,季羨林又跑到廚房追問。正在做飯的季承也來了脾氣,賭氣說:「我把它扔了。」

這一來,季羨林勃然大怒:「誰給你的權力扔我心愛的東西?!」季承回:「是老天爺。」季羨林頓時語塞,臉脹得通紅,激動地吼道:「這是我的家!我不指望你養老。」

此刻,激動的父子誰都不讓誰,爭吵繼續升級。季承覺得自己為了這個家累死累活卻被父親無端指責太憋屈,季羨林卻認為兒子所做的一切只不過是孝順母親,甚至對兒子說:「咱倆的關係就到此為止。」

後來阿姨把花搬了過來,父子在秘書李錚的勸解下也停止了爭吵。可第二天(除夕)晚上季承包了水餃,準備好了菜餚,季羨林餘怒未消,拒絕用餐,直接躲到鄰居家去了,以致例行的年初二親友聚會也因此終止。直到年初三,父子倆才在李錚的撮合和參與下交換了意見,相互做了檢討。

這以後,季承一邊忙工作,一邊一如既往地跑醫院照顧母親,同時還要伺候父親。但1994年12 月4 日,在妻子去世前兩天的時候,季羨林卻突然讓兒子不要再來北大。季承不知道什麼原因,只好每天從很遠的地方來看護母親。

2004年,70歲的季承和分居多年的妻子離婚,與30歲的保姆馬曉琴結為了夫妻。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他們父子的矛盾是由於這樁婚姻。

但季承卻否認了這一點。他在《我與父親季羨林》中說,父親其實是在吃母親的「醋」。因為彭德華重病住院期間,季承一直不遺餘力地照顧,無形中對父親的關心就少了。

而最讓季承無法理解是,他向父親匯報母親住院花費時,父親立即拿出了幾張沒到期的存單(這期間季羨林曾把錢捐給山東老家),而後卻對人說兒子逼他拿錢付住院費。事實上,母親的住院費都是季承負擔的,他也從沒有向父親要過錢。

斯人已去,孰是孰非,我們無法得知真相。但我想,也許的確如季承所言,老爺子這樣「折騰」,是自覺對妻子「無情」,不能確定兒子能否像對待母親那樣對待自己,一顆敏感的心無處安放吧。

而季承從小就與父親感情疏遠,加之常年操勞,身心疲憊,父子間的誤會越來越深,矛盾一觸即發。1995年彭德華去世後,父子徹底決裂,斷絕往來整整13年。

但血溶於水,這份父子情畢竟無法割斷。也許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總會不斷反思,更能理解親情的內涵。古稀之年,季承常憶起父親的點點滴滴。2008年3月,老來得子的他帶著幼子去看望住院的老爺子,父子終於握手言和。生命的最後一年,季羨林在幼孫的笑聲裡,幸福而安詳。

季氏父子關係的冷思考

一個是博古通今、學貫中西的國學大師、學界泰鬥,一個是與李政道有著長達三十年緊密合作的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高級工程師,如此優秀的一對父子,為何在感情處理上如此令人費解?

社會學認為,影響一個人成長過程的包括家庭、社區、學校和社會。而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無疑又是巨大的。

所謂「原生家庭」指一個人從小成長的家庭。它塑造人的個性,影響人格發展,培養人管理情緒的能力,為個人成年後人際互動的模式定型。

季羨林的原生家庭比較特殊。因為特殊的時代和家庭背景,他六歲便離開父母,跟隨叔叔來到濟南念書。

本應該在父母懷中撒嬌打滾的人兒,一下子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那種寄人籬下的悽惶無助,那種錐心刺骨思念母親的痛苦,非有親身經歷不能體會。在《我的童年》裡季羨林寫:「我曾有幾次從夢裡哭著醒來。儘管此時不但能吃上白面饅頭,而且還能吃上肉,但是我寧願在鄉下啃紅高粱餅子就苦鹹菜。」

更讓他難以忍受的是精神上的痛苦。

季羨林到叔叔家並沒有履行過繼手續,這在感情上本就顯得有點「見外」。加之叔叔脾氣「乖張」,為人極端嚴肅刻板,接侄子到濟南的目的就是「望子成龍」,要求十分嚴格,整天難得見笑臉。

嬸母是一個心眼狹小的人,對待侄子和親生女兒當然天壤之別。比如很少給他做衣服,即便做了也只是粗布,而給親生女兒用的卻是府綢。雖然夥食比鄉下好很多,但每天都要餓著肚子,因為他每天要花三個銅板才能吃飽,可嬸母偏只給他兩個。

一個人在原生家庭成長時經歷過的情緒體驗,會在成年後與新生家庭中的配偶或子女相處時不受意識控制的重複出現

雖然叔嬸並沒有虐待他,但日常生活中這些小小的歧視,不能不說對其性格的塑造有著重要影響。而這一切又將在未來的生活中反過來影響著子女。

心理學認為,一個情感受到壓抑的人,更容易封鎖自己,對別人缺乏足夠的信任,情感變化無常不能自己,甚至會有攻擊傾向。從這個角度看,季羨林的一些令人費解的舉動的確比較符合上述特徵。因為,從季氏父子的爭吵中我們也不難發現,產生這些矛盾的原因多是雞毛蒜皮甚至不值一提,完全可以好好交流就可以化解。

但他沒有。

季羨林喜好安靜,在同事朋友甚至陌生人眼裡是敦厚熱情的,應該說這與他所結識的良師益友、人文氛圍濃厚的學習和工作環境以及自我修煉分不開。但這一切畢竟都是在一個公共交際環境中的外在表現(說得直白一些,這是都具有指向性)。當一個人處於相對封閉的家庭環境中時,他的行為和內在情感才會不受約束自然流露。我想,他對子女的感情如此淡漠,除了無愛的婚姻和長時間的父子分離,與他幼時的經歷不無關係。

雖然最終他與兒子和解了,但畢竟只有短短的一年多時間。這一切對於季氏父子來說,實在是有些遺憾,有些殘忍。

相關焦點

  • 季羨林:妻子「偷梁換柱」,戀人等他六十年,兒子晚年與他和解
    這個在當時可是稀罕物件,11歲的季承感到很新鮮,父子間的相互接納應該算開了個好頭。可還沒來得及熟悉,季羨林就回到北大教書了,只有寒暑假才能回濟南的家。等到1952年,17歲的季承到北京俄文專修學校讀書,卻又住校,和父親根本沒有交流。一直等季承到了中關村工作後,父子倆見面才多了起來。雖然之後季羨林對兒子的工作學業多有指點,但父子間仍然不親近,以致於面對外界,季承常用「季先生」來稱呼父親。
  • 季羨林兒子季承:父子決裂長達13年,75歲出書批判父親絕情刻薄
    父子不信,則家道不睦。——武則天古代皇室中的父子關係像君臣,更多的是威嚴與敬重,卻少了許多父子間的溫情。和他們相比,普通人家的父子之間沒有權力制衡的需要,相處起來應該會更容易。可事實並非如此,就連知名的文學大師季羨林也沒有處理好和兒子季承的關係。
  • 季羨林遺產案二審再開庭 季承願與北大和解
    季羨林遺產案二審再開庭 季承願與北大和解 2017-03-27年過八旬的季承親自出庭應訴,他表示,仍願意與北京大學就本案進行友好協商,如能和解,文物仍可保存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內。  2008年12月5日,季羨林手書聲明,稱已經捐贈給北大120萬元,今後不再捐贈,保存在北大圖書館的文物只是保存並非捐贈。12月6日,季羨林書囑「全權委託我的兒子季承處理有關我的一切事物」。  季承認為,這份書囑表明父親全權委託自己處理撤銷捐贈協議的事宜。
  • 季羨林兒子季承:70歲時娶30歲保姆,婚後還生了一個大胖小子
    這樣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季羨林的兒子季承身上,也就是一個30歲的女保姆和一個70歲的老人在一起相愛的故事,而且他們在一起結婚後還生下了一個孩子,這樣結合的一個家庭後來到底如何了,過的幸福不幸福呢?在季承還是個嬰兒的時候,季羨林就因為遠赴他鄉求學,在國外一待就是整整十三年。等到十三年後季羨林回國時,季承早已經長成了青少年,季羨林錯過了與孩子培養感情的最佳年齡,季承也不再需要季羨林的教導。
  • 季羨林捐出上億家產給北大,親生兒子跳出反對,還將北大告上法庭
    他的學生經常說,季羨林老師在自己的生活中,並不像一個專家學者,甚至也不太像一個大學教授,倒像個出門遛彎的鄰家大爺。二、晚年「孤苦」,髮妻逝世,兒女何在季羨林雖然博學多識,但妻子卻是個白丁婦人。1929年,季羨林與彭德華結為夫妻。
  • 季承:與父親決裂13年,70歲娶30歲保姆,婚後生下大胖小子
    季羨林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他在文學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他與兒子的關係卻不怎麼和睦,他與兒子曾決裂十三年。雙方再無聯繫。他們之間有太多的矛盾,季羨林的兒子季承不滿父親從小到大對家庭的忽視,認為季羨林沒有做到父親的責任。季羨林則不滿兒子娶了年齡那麼小的妻子。父子二人的相處時間並不多,缺乏應有的溝通,導致隔閡越來越大。
  • 《殺死伊芙》第三季更新了,相愛相殺的情節,實在是太刺激又懸疑
    《殺死伊芙》第三季更新了,趕緊看了前三集,果然精彩依舊。這部劇的設定非常帶感。小變態和Eve相愛相殺的情節,實在是太刺激又懸疑了。總的來說,這是一部近年來不可多得的雙女主劇。相愛相殺,剖析到一個個人物的微觀內心世界,每個觀眾都像是照鏡子一樣,看到了某些自己的影子。難怪第三季的評分高達9.1分了。雙女主,是每個女孩成長過程中的經歷覺得這種高質量的雙女主戲,比起那些無腦的小甜劇,不知道過癮多少倍。
  • 東方學大師季羨林98歲因病逝世,留下2個子女,如今現狀如何
    除了研究文字,季老先生還喜歡寫隨筆。他的隨筆文章大多寫的十分隨性,但又不乏真情。到晚年時候,季羨林的隨筆多開始回憶舊事。他將自己的一段段經歷寫進書中,既是對自己過往人生的追憶,也讓我們感受到了那時的社會人情。
  • 季羨林遺產紛爭:大師身後的一本糊塗帳
    在現實中,季羨林正在與自己唯一的兒子和整個家庭決裂。季承告訴本刊記者,1994年前後,母親彭德華病重住院許久,春節前,為了能讓母親回家過年,他和保姆從早晨一直收拾到下午四點,而父親一如既往地不聞不問,最後因為一盆花找不到了,父子二人吵了起來。「他生氣地說,『你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媽!』他覺得我們對母親比對他更好,這讓他很不高興。」季承說。
  • 叫季羨林70年先生,與小40歲保姆結婚,為爭父親遺產與北大打官司
    與父親過少的交流和相處,讓季承一直都與季羨林有著幾分疏遠,而這樣的疏遠是在季承開始去北京上學,並且母親等人一起搬到北京,一家人終於長久住到一起後才慢慢有所緩解。但是季承卻把父親這兩個字叫不出口,一直都稱其為季羨林先生。
  • 季羨林遺產風波讓「季門」蒙羞
    經媒體調查,白衣女人名叫王如,是季羨林前任秘書李玉潔的乾女兒。錢文忠22日發表博文,借北大人士之口稱王如「就是一個混混」,並表示「100%會起訴她們誹謗」。23日,錢文忠再次發文,將矛頭直指季老生前的前任秘書李玉潔。錢文忠認為王如的行為是受李玉潔指使的。稱自己認識李玉潔起碼有20年以上,並知道她在季老家「極其不受歡迎」,季老曾評價她「滿嘴跑火車」。
  • 蘇東坡真跡,未曾想的千年曲折,還牽涉了季羨林諸人與北大的糾纏
    2009年12月,季羨林大師去世不滿半年,已故秘書李錚之子李小軍與季羨林大師之子季承前往北京大型朗潤園十三號公寓舊居,發現屋內數量很大的珍貴物品被洗劫,立即報警,即「國學大師季羨林居所被盜案」。不出一周,犯罪嫌疑人方鹹如、王如被抓獲,價值333萬餘元的被盜物品全部返還。方鹹如為季羨林大師家的管家,王如為季羨林大師前秘書李玉潔的乾女兒。
  • 「國學泰鬥」季羨林:精通12國語言,子女後代今何在?
    「國學泰鬥」季羨林:精通12國語言,子女後代今何在?如果小編突然問諸多網友你們認識一個叫季承的嗎,肯定很多人會一臉懵圈的直搖頭,但是如果小編再問問大家是否聽聞「國學泰鬥」季羨林先生,大家肯定是一臉敬佩連連點頭。
  • 季羨林遺產案一時難了
    按照季承起訴書中的內容來看,季承起訴要求法院判令北大原物返還季羨林先生的文物、字畫共577件。季承講,雖然北大保管的這些文物數量不多,但卻是季羨林先生最寶貴的藏品。這其中包括季羨林先生生前最愛的蘇東坡的《御書頌》在內的38類文物。北大保管的這部分價值在1億元左右。
  • 季羨林兒子69歲和髮妻離婚,娶小40歲的保姆,71歲生下一大胖兒子
    所以,儘管季羨林對她沒有感情,表面上還是和睦相處,相安無事。一九三五年,彭德華為季羨林生下一個孩子,即上面所說的季承。但是季承出生還不到三個月,季羨林就去了德國。因此從那以後的11年裡,季羨林和季承都沒有見到過他。成長中的季承只能從照片中了解到他父親的模樣,卻從來沒有得到過父親的關愛,因此,1946年季羨林回國後,父子之間沒有任何感情可言。
  • 國學大師因兒子與保姆結婚,長達十三年不來往,晚年才冰釋前嫌
    1935年,在母校山東省立濟南高中任國文教員的季羨林,不滿足於僅當一個小小教員的現狀,報考了清華大學與德國籤訂了交換研究生項目。他的兒子出生後,他也收到了錄取通知書。於是,他便遠赴德國,在哥廷根大學主修印度學,彼時季承剛滿三個月。
  • 閨蜜相愛相殺的句子,妙語連珠,有趣又好玩
    閨蜜相愛相殺的句子,妙語連珠,有趣又好玩 4.我長得胖可能就是想卡在你心裡出不來,可是在你的心裡 閨蜜相愛相殺的句子,妙語連珠,有趣又好玩 7.兄弟處好了,就是水滸裝,處不好就是上海灘,
  • 季羨林遺產爭奪戰
    2006年,季羨林秘書李玉潔腦溢血中風住院後,楊銳被推薦為季羨林的秘書,掌管了季老家中的一切鑰匙。 站在風口浪尖的楊銳選擇了不回應。迫於壓力的北大,則於11月3日撤掉楊銳的秘書身份,並成立字畫被盜調查組。 3天後,北大調查組公布了調查結果:季老秘書楊銳保管的季老藏品並未外流。
  • 不存在的,鐵血戰士與異形相愛相殺14年
    正逢七夕節來臨,不知不覺鐵血戰士和異形已經打打鬧鬧度過了兩個「七年之癢」,如果能用一個詞來形容這對冤家的話,那必定是「相愛相殺」。今年的8月13日,是鐵血戰士和異形攜手度過的第14個紀念日。為了慶祝這一對璧人,二十世紀福斯在官博發布了紀念日賀圖。鐵血戰士溫柔的環抱著「親愛的」異形,和諧美好的畫面讓人忘記了他們曾經揪著對方互毆的場面。
  • 水瓶座和誰戀愛會變慫,相愛相殺,吃定他!
    但是在面對有些人的時候,卻能一物降一物,相愛相殺,吃定他,下面就一起來看水瓶座和誰戀愛會變慫吧。不過,他們也有很多不一樣的特點,天蠍座毅力十足,目標明確,有心計有計謀,為實現目標不斷努力,水瓶則是追求一種自由的精神,喜歡革新和創造。如果水瓶遇到天蠍的話,還是被天蠍吃定,天蠍思維縝密邏輯清晰,想做就一定能夠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