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承:與父親決裂13年,70歲娶30歲保姆,婚後生下大胖小子

2020-12-02 豈止史實

"父子不信,則家道不睦"。

古往今來,父母與兒女的關係一直是個問題。其中父與子之間矛盾衝突是最大的,因為彼此都是男性,很難有溫情的溝通。父愛如山,往往堅毅而沉默,兒子卻時常粗心大意,將父親的愛視若無睹。而這使得二者很難溝通到位。

季羨林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他在文學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他與兒子的關係卻不怎麼和睦,他與兒子曾決裂十三年。雙方再無聯繫。他們之間有太多的矛盾,季羨林的兒子季承不滿父親從小到大對家庭的忽視,認為季羨林沒有做到父親的責任。季羨林則不滿兒子娶了年齡那麼小的妻子。父子二人的相處時間並不多,缺乏應有的溝通,導致隔閡越來越大。

季承與父親之間的矛盾是長期積累的,他們決裂了十三年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不過在最終,季羨林晚年病重的時候,兩人重歸於好了。但那時已經很晚了,在和兒子重逢四年後季羨林就離開了人世。

1、 從小缺乏父愛

季羨林出生於1911年山東的一個普通家庭,在父母的安排下,十八歲的季羨林娶了彭德華為妻,彭德華是傳統的封建女性,她沒有文化,但是卻很孝順季羨林的父母,對季羨林也很好。在婚後不久,季羨林與彭德華生下來一兒一女,可是季羨林卻與兒女沒有什麼接觸,因為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季羨林就去了歐洲國家留學。

在季羨林出國讀書的時間,彭德華一個人辛辛苦苦地支撐著家庭的一切,照顧年老的公公婆婆,還有兩個嗷嗷待哺的小孩。在季承年幼的記憶中,永遠是母親忙碌的場景,而父親的字眼都很少出現。

對那個男人,季承抱著牴觸心理。童年的父愛長期處於缺位狀態,季承曾經有過想像父親的形象,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漸漸適應沒有父親的存在。長時間的分離還是在季承的心靈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遺憾與怨憤,對母親的感情越深厚,也越心疼母親一人辛苦支撐著家。

季承與父親第一次見面是在他十一歲那年,他聽到廣播中播放父親要回國的消息,一直以來只在照片上看過的父親突然就要在現實中見面,季承更多的是慌張無措。而留學歸來的季羨林為他和姐姐一人一支鋼筆。當時時髦的鋼筆還沒來得及捂熱季承的心,他與這個陌生的父親也沒來得及熟悉起來,季羨林就又啟程去了北京。

原來季羨林回國主要是因為被北京大學聘為教師,他在濟南的老家沒有待幾天就走了。季承就在11歲那年和自己的父親季羨林有了一次短暫的接觸,而後又了無音訊。直到17歲的時候,季承考到了北京的一所學校讀書,二人的見面才多了一些,但是季承對季羨林的感情卻並沒有增加多少。

17歲的季承在上學期間並沒有跟父親住在一起,而是選擇住校。在這個年少輕狂的年紀,他不再對父親產生過多的親情,他對父親僅抱有基本的尊敬。對生活或學習上遇到困難,他也不會去求助父親,而是努力著自己解決或找別人。而季羨林也對季承疏於管教,沒有對季承的生活進行一定的關心。兩人與其說是父子,其實更像熟悉的陌生人。

季羨林忙於自己的事業和文學創作,一直忽視家庭。在去德國留學期間,他與家人從未有過聯繫,一封信也沒有寄往濟南老家。對於自己的孩子,他也從未盡到父親的職責。季承自小就是在這樣父愛缺失的環境中長大的,他接觸到最多的只有奶奶,母親和姐姐。

他對於季羨林這個父親,一開始或許有期待,但隨著長大,這種期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對他作為人夫和人父的不滿。

季羨林並不是一個合格的父親,他在兒子年幼時就離開了家,也沒有給兒子應有的關係和照顧,最後父子關係淡漠是必然的結果。父母小時候的陪伴對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這有利於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如果從小就疏遠自己的孩子,等孩子長大如何彌補也是於事無補。

2、 父子決裂十三年

季承與父親關係破裂的第一個大的隔閡就是母親彭德華的去世。一直以來,彭德華都是作為與季羨林關係的潤滑油,兩人雖然關係平淡但也不至於決裂。

而在彭德華去世後,父與子就爆發了第一場矛盾,彭德華與季羨林夫妻多年,季羨林對彭德華對家的貢獻是知道的,她的去世對季羨林的打擊很大。而當他向兒子提出拿兩萬元給彭德華辦喪葬時,卻遭到了季承的拒絕。季羨林對於兒子的拒絕十分不滿,於是父子關係裂痕加深。

季承與父親的另一個隔閡來自於季承的感情生活。季承在畢業後,去了中科院工作,在那裡去自己的第一任妻子相識相知,後來兩人也順利結婚生子。可是婚後生活並不美滿。柴米油鹽的生活讓季承和妻子慢慢的產生摩擦,最終他與妻子離婚了,他的妻子帶著孩子去了國外。

季承的第一段婚姻長達六十年,最後還是在季承的暮年潦草收場。在離婚那年,季承遇到了比自己小四十歲的馬曉琴。馬曉琴原是季承家的保姆,她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很會照顧人。把季承的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條。季承被溫柔似水的馬曉琴重新點燃起了愛情。

當時的季承已經七十多歲,而馬曉琴才三十歲。馬曉琴在季承的不斷追求中也對季承產生好感,再加上她自小就對知識分子很崇拜,於是和季承在一起了。當季羨林得知這件事後,對這段感情十分不看好,堅決反對這段忘年戀。一是年齡差距,二是馬曉琴的家世太低微,季羨林讓兒子馬上斷了一份情。

可是這激發了季承對季羨林的不滿,逆反心理也讓季承決定與馬曉琴儘快結婚。季羨林在得知季承與馬曉琴結婚後,勃然大怒。至此,季承與季羨林父子二人關係破裂,而這一次,季承整整十三年未見父親。

3、 父子久後重逢

馬曉琴的出身雖然不高,但是為人溫柔體貼,季承能在她身上看到母親的影子。而且馬曉琴與前妻不同,她把生活中的瑣碎事情都包攬下來,讓季承盡情的寫作。婚後兩人過著和和美美的生活。雖然年紀相差很大,但是兩人都不是在意這些的人,相處的十分融洽。

當時這件事在北京城引起了不小的風波,這對老少戀被很多人不看好,他們認為馬曉琴是貪圖季承的財產和地位,對季承並沒有愛,而季承也不過是看上了保姆的年輕貌美。兩人一個為財,一個為色,遲早要散。可是時間證明,兩個人是彼此相愛的。二人和尋常夫妻一樣,舉案齊眉,相敬如賓,並不在意世人對他們的評價,馬曉琴也陪伴著季承走完了最後的一生。

確實,愛情是不論高低貴賤的,性別,年齡都不應該成為兩個相愛的人的阻礙。或許不被理解,但是只要兩個人真心相愛,在一起就是甜。不應該用世俗的眼光去捆綁愛情,哪有什麼對和錯,愛情是兩個人的事情,與他人無關。那些用自己狹隘的眼光去傷害別人的人是可恥的。每個人都值得擁有美好的愛情,任何人都沒有立場去指責他們的選擇。

婚後的第三年,馬曉琴在打掃家裡的時候突然噁心作嘔,到醫院檢查後發現是懷孕。季承老來得子,喜出望外。而這個孩子也成了季承與父親和好的契機,在孩子出生後,季承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漸漸體會到了做父親的不容易,他的思想發生了轉變。

此時季羨林已經是耄耋之年,季承也知道父親的身體也越來越不好,他明白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於是在內心掙扎過後,季承帶著媳婦和孩子去找父親和解。季羨林看到白白胖胖的孫子,再也硬不下心腸。終於,時隔十三年的父子又重歸於好。

在季承與季羨林修復父子關係後,為了讓病床上的父親享受天倫之樂,季承時常帶著兒子去看望他。過這樣幸福的時光對季羨林來說有點遲,在與兒子和好後的第四年,他就與世長辭了。季承在餘生中也會後悔與父親和好的時間太晚了,但是也無力改變。

季承與父親季羨林因為矛盾決裂了十三年,錯過了許多美好的親子時光。而時間是不等人的,最後兩人和解後留給他們愉快的時間也不多了。但是同時他們也比一些人幸運,有的父子直到死也沒能解開隔閡,他們最後能夠互相理解,互相原諒是難能可貴的。否則"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人生中很大的遺憾。

文/史海觀復

相關焦點

  • 季羨林兒子季承:70歲時娶30歲保姆,婚後還生了一個大胖小子
    以至於出現了很多七老八十的老人和年輕的保姆在一起的愛情故事。這樣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季羨林的兒子季承身上,也就是一個30歲的女保姆和一個70歲的老人在一起相愛的故事,而且他們在一起結婚後還生下了一個孩子,這樣結合的一個家庭後來到底如何了,過的幸福不幸福呢?
  • 季羨林兒子69歲和髮妻離婚,娶小40歲的保姆,71歲生下一大胖兒子
    他1911年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一九二九年,十八歲的季羨林,娶了比自己年長四歲的妻子彭德華,從此開始包辦婚姻。彭德華溫柔賢淑,上孝父母,下慈子,中愛夫,盡其所能,這都是中國傳統妻子的本色。所以,儘管季羨林對她沒有感情,表面上還是和睦相處,相安無事。一九三五年,彭德華為季羨林生下一個孩子,即上面所說的季承。
  • 季羨林兒子季承:父子決裂長達13年,75歲出書批判父親絕情刻薄
    可事實並非如此,就連知名的文學大師季羨林也沒有處理好和兒子季承的關係。季承和父親季羨林的關係很差,父子間幾乎沒有任何深入的交流,父子兩人曾經決裂13年,直到季羨林晚年才緩和。季羨林與兒子季承關係冷淡,甚至13年不復相見季羨林回國時他的兒子季承已經十歲了,但是對父親卻沒有什麼印象。彭德華原以為季羨林再也不會回來,結果丈夫卻意外地回到自己身邊,這讓她很驚喜。彭德華是一個比較傳統的女子,情緒沒有很大波動,在某種程度上她和季羨林很是相似。
  • 叫季羨林70年先生,與小40歲保姆結婚,為爭父親遺產與北大打官司
    季承出生於1935年,這是父母結婚後的第六個年頭,母親彭德華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婦女,文化低,賢惠順從,對長輩和兒女都照顧得很好。季承對母親是十分依賴和感恩的。但是對於父親,季承曾說過與其並沒有太過深厚的情感,甚至從出生至今,都沒有對他叫過一聲父親。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呢?
  • 國學大師因兒子與保姆結婚,長達十三年不來往,晚年才冰釋前嫌
    季羨林在讀中學期間,便在父母的安排下,娶了彭德華。彭德華自幼喪母,小學讀完就沒再上學了,兩人之間學歷差距很大。但彭德華是一位特別善良的傳統女子,默默地忍受著與丈夫的分離,妥帖地照顧著公婆,養育著孩子。季羨林對她的評價也是很中肯的,他說如果以後還有人要修史的話,彭德華肯定能上個傳。
  • 數學天才陳景潤,47歲娶29歲妻,生一子卻拒學數學,如今現狀怎樣
    但兒子想不想走父親的路,就屬於個人意願了。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47歲娶了29歲的由昆為妻,生下一子拒學數學,如今39歲的他怎樣了呢?說起陳景潤,他的貢獻可謂巨大。世界上有3大近代數學難題,其中之一叫做「哥德巴赫猜想」,這個猜想是1742年提出來的,幾百年來,世界各國的數學家都想證明它。但是,不少人窮盡畢生之力,也拿不出什麼重要成就。
  • 近親結婚,李嘉誠娶了表妹,生下2個天才兒子
    論起生意頭腦,沒有人比得過他,論起感情生活,更是沒有人能夠比得過他,香港的富豪圈裡,哪一個沒有點緋聞八卦,劉鑾雄累得都換腎了,何鴻燊更是直接娶了四個女人回家
  • 揭秘新生兒分量那些事:大胖小子更聰明?體重和智商還真的有關係
    孕期裡,總是能聽到很多老人對孕婦說:「多吃點,給我生一個白白胖胖的大孫子。」大胖小子永遠是老人們口中的最佳生育標杆,大胖小子真的如民間傳說一樣智商很聰明嗎? 大胖小子更聰明?
  • 翁帆父親翁雲光:比女婿小21歲,理解女兒,嫁給楊振寧是她的福氣
    翁帆出生於上世紀70年中期,廣東潮州人,在2004年之前,她的名字並沒有被大家廣而熟知,但在2004年12月24日,28歲的翁帆與82歲的楊振寧結婚了,引起了網友們的廣泛討論,給予祝福的人相對較少,大多數人認為這段婚姻並不「單純」。
  • 季羨林:妻子「偷梁換柱」,戀人等他六十年,兒子晚年與他和解
    婚後第二年彭德華生下兒子之後,季羨林再也無法忍受這樣的痛苦,於是選擇了遠赴德國求學。這一去就是十年整。在德國哥廷根學習的日子雖然艱苦,但對於熱愛學習的季羨林來說,簡直如魚得水。這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有關心愛護他的教授,還有深愛他的德國女孩伊姆加德。伊姆加德為不會打字的季羨林列印論文。
  • 96歲大爺賣房娶55歲保姆背後:對於黃昏戀,你需要知道的3個真相
    55歲保姆用兩個月的時間,讓96歲老伯為其不惜與子女決裂,只為賣價值500萬的房子與其結婚,靠的是什麼?這場轟轟烈烈的糾結愛情裡,老人的愛義無反顧,保姆為情奮不顧身,在有房才結婚的現實面前,這個黃昏戀現象的背後隱藏有哪些問題?
  • 子女強行辭退 99 歲獨立老人的保姆:這意圖就差寫臉上了
    客觀來說這在高齡老人堆裡已經很罕見,有點良心的子女都該燒高香了,父親在這個年紀還能記得你,他還能感受到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 然而事實竟然如此陰暗,真為99歲高齡的曹爺爺感到不值。一個老人的生活起居能有多大動靜,有什麼可能會對鄰裡產生不好的影響?這點都說不清,什麼鄰裡傳言?不過藉口而已。 這個年紀還在獨立生活,外加就請了一個保姆。
  • 季羨林與季承七十四年父子情:不懂得交流,相愛相殺,晚年和解
    父親回國了,11歲的季承本以為一家人終於團圓,也會像隔壁唐家兄弟姐妹們一樣,可以和父親一起熱熱鬧鬧吃飯玩笑了。他還盼著媽媽給自己生一個小弟弟或小妹妹呢——奶奶早就說,等爸爸回來了,媽媽就會生小寶寶了。可誰知自己的父親和別的父親很不一樣。他不和媽媽睡一個屋,也沒抱過自己和姐姐,更沒有親過,甚至和自己拉拉手都沒有。
  • 納什曾與白人妻子生下黑人小孩!42歲二婚乾脆娶了位25歲黑人為妻
    生活中的納什也經歷了很多不順,其中納什曾與白人妻子生下黑人小孩更是成為很多人的笑柄,但是後來納什在42歲的時候二婚乾脆娶了位25歲黑人為妻,如今二人的生活非常幸福!對於很多NBA球星而言強悍的身體素質是他們立足於NBA的生存之道,但是對於納什來說他所依賴的並非身體的強悍程度而是那出眾的頭腦和運籌帷幄的臨場判斷,納什的出現讓很多身體天賦不足的籃球愛好者看到了他們在籃球場的生存之道。
  • 中國第一位倡導計劃生育的人,自己卻娶了2位妻子,生下8個孩子
    1953年,處於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人口的增長基本處於自發和無計劃狀態,由於醫療水平、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口出生率持續升高,截止到1953年6月30日中國人口已經達到了6億,並預計每年的人口至少增長1200萬人,增長率為20%,這個速度對一個國家來說可是「頭疼」的事情。
  • 達爾文29歲娶了漂亮表姐,生下了10個孩子,他晚年意識到危害了嗎
    這樣一個致力打破宗教神學枷鎖的男人,最後卻迎娶了大自己一歲的表姐,生下10個孩子,3個早夭、3個終身不孕不育,其餘的孩子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病。那麼,明知近親結婚的危害,達爾文為何選擇和表姐瑪麗結婚呢?
  • 7歲出家,12歲成國師,被囚禁17年,另一國率10萬大軍來搶
    公元344年,正值東晉建元二年,在最東邊的琅邪臨沂,大書法家王羲之,有了他的第七個兒子,日後與他並稱「二王」的王獻之。在最東邊的龜茲國,國王的妹妹生下了一個小王子。他的父親是天竺國的高僧鳩摩羅炎。作為天竺國宰相的長子,他不計榮華富貴,而是出家為僧,為弘揚佛法,他東度蔥嶺,至龜玆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