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不信,則家道不睦"。
古往今來,父母與兒女的關係一直是個問題。其中父與子之間矛盾衝突是最大的,因為彼此都是男性,很難有溫情的溝通。父愛如山,往往堅毅而沉默,兒子卻時常粗心大意,將父親的愛視若無睹。而這使得二者很難溝通到位。
季羨林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他在文學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他與兒子的關係卻不怎麼和睦,他與兒子曾決裂十三年。雙方再無聯繫。他們之間有太多的矛盾,季羨林的兒子季承不滿父親從小到大對家庭的忽視,認為季羨林沒有做到父親的責任。季羨林則不滿兒子娶了年齡那麼小的妻子。父子二人的相處時間並不多,缺乏應有的溝通,導致隔閡越來越大。
季承與父親之間的矛盾是長期積累的,他們決裂了十三年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不過在最終,季羨林晚年病重的時候,兩人重歸於好了。但那時已經很晚了,在和兒子重逢四年後季羨林就離開了人世。
1、 從小缺乏父愛
季羨林出生於1911年山東的一個普通家庭,在父母的安排下,十八歲的季羨林娶了彭德華為妻,彭德華是傳統的封建女性,她沒有文化,但是卻很孝順季羨林的父母,對季羨林也很好。在婚後不久,季羨林與彭德華生下來一兒一女,可是季羨林卻與兒女沒有什麼接觸,因為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季羨林就去了歐洲國家留學。
在季羨林出國讀書的時間,彭德華一個人辛辛苦苦地支撐著家庭的一切,照顧年老的公公婆婆,還有兩個嗷嗷待哺的小孩。在季承年幼的記憶中,永遠是母親忙碌的場景,而父親的字眼都很少出現。
對那個男人,季承抱著牴觸心理。童年的父愛長期處於缺位狀態,季承曾經有過想像父親的形象,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漸漸適應沒有父親的存在。長時間的分離還是在季承的心靈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遺憾與怨憤,對母親的感情越深厚,也越心疼母親一人辛苦支撐著家。
季承與父親第一次見面是在他十一歲那年,他聽到廣播中播放父親要回國的消息,一直以來只在照片上看過的父親突然就要在現實中見面,季承更多的是慌張無措。而留學歸來的季羨林為他和姐姐一人一支鋼筆。當時時髦的鋼筆還沒來得及捂熱季承的心,他與這個陌生的父親也沒來得及熟悉起來,季羨林就又啟程去了北京。
原來季羨林回國主要是因為被北京大學聘為教師,他在濟南的老家沒有待幾天就走了。季承就在11歲那年和自己的父親季羨林有了一次短暫的接觸,而後又了無音訊。直到17歲的時候,季承考到了北京的一所學校讀書,二人的見面才多了一些,但是季承對季羨林的感情卻並沒有增加多少。
17歲的季承在上學期間並沒有跟父親住在一起,而是選擇住校。在這個年少輕狂的年紀,他不再對父親產生過多的親情,他對父親僅抱有基本的尊敬。對生活或學習上遇到困難,他也不會去求助父親,而是努力著自己解決或找別人。而季羨林也對季承疏於管教,沒有對季承的生活進行一定的關心。兩人與其說是父子,其實更像熟悉的陌生人。
季羨林忙於自己的事業和文學創作,一直忽視家庭。在去德國留學期間,他與家人從未有過聯繫,一封信也沒有寄往濟南老家。對於自己的孩子,他也從未盡到父親的職責。季承自小就是在這樣父愛缺失的環境中長大的,他接觸到最多的只有奶奶,母親和姐姐。
他對於季羨林這個父親,一開始或許有期待,但隨著長大,這種期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對他作為人夫和人父的不滿。
季羨林並不是一個合格的父親,他在兒子年幼時就離開了家,也沒有給兒子應有的關係和照顧,最後父子關係淡漠是必然的結果。父母小時候的陪伴對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這有利於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如果從小就疏遠自己的孩子,等孩子長大如何彌補也是於事無補。
2、 父子決裂十三年
季承與父親關係破裂的第一個大的隔閡就是母親彭德華的去世。一直以來,彭德華都是作為與季羨林關係的潤滑油,兩人雖然關係平淡但也不至於決裂。
而在彭德華去世後,父與子就爆發了第一場矛盾,彭德華與季羨林夫妻多年,季羨林對彭德華對家的貢獻是知道的,她的去世對季羨林的打擊很大。而當他向兒子提出拿兩萬元給彭德華辦喪葬時,卻遭到了季承的拒絕。季羨林對於兒子的拒絕十分不滿,於是父子關係裂痕加深。
季承與父親的另一個隔閡來自於季承的感情生活。季承在畢業後,去了中科院工作,在那裡去自己的第一任妻子相識相知,後來兩人也順利結婚生子。可是婚後生活並不美滿。柴米油鹽的生活讓季承和妻子慢慢的產生摩擦,最終他與妻子離婚了,他的妻子帶著孩子去了國外。
季承的第一段婚姻長達六十年,最後還是在季承的暮年潦草收場。在離婚那年,季承遇到了比自己小四十歲的馬曉琴。馬曉琴原是季承家的保姆,她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很會照顧人。把季承的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條。季承被溫柔似水的馬曉琴重新點燃起了愛情。
當時的季承已經七十多歲,而馬曉琴才三十歲。馬曉琴在季承的不斷追求中也對季承產生好感,再加上她自小就對知識分子很崇拜,於是和季承在一起了。當季羨林得知這件事後,對這段感情十分不看好,堅決反對這段忘年戀。一是年齡差距,二是馬曉琴的家世太低微,季羨林讓兒子馬上斷了一份情。
可是這激發了季承對季羨林的不滿,逆反心理也讓季承決定與馬曉琴儘快結婚。季羨林在得知季承與馬曉琴結婚後,勃然大怒。至此,季承與季羨林父子二人關係破裂,而這一次,季承整整十三年未見父親。
3、 父子久後重逢
馬曉琴的出身雖然不高,但是為人溫柔體貼,季承能在她身上看到母親的影子。而且馬曉琴與前妻不同,她把生活中的瑣碎事情都包攬下來,讓季承盡情的寫作。婚後兩人過著和和美美的生活。雖然年紀相差很大,但是兩人都不是在意這些的人,相處的十分融洽。
當時這件事在北京城引起了不小的風波,這對老少戀被很多人不看好,他們認為馬曉琴是貪圖季承的財產和地位,對季承並沒有愛,而季承也不過是看上了保姆的年輕貌美。兩人一個為財,一個為色,遲早要散。可是時間證明,兩個人是彼此相愛的。二人和尋常夫妻一樣,舉案齊眉,相敬如賓,並不在意世人對他們的評價,馬曉琴也陪伴著季承走完了最後的一生。
確實,愛情是不論高低貴賤的,性別,年齡都不應該成為兩個相愛的人的阻礙。或許不被理解,但是只要兩個人真心相愛,在一起就是甜。不應該用世俗的眼光去捆綁愛情,哪有什麼對和錯,愛情是兩個人的事情,與他人無關。那些用自己狹隘的眼光去傷害別人的人是可恥的。每個人都值得擁有美好的愛情,任何人都沒有立場去指責他們的選擇。
婚後的第三年,馬曉琴在打掃家裡的時候突然噁心作嘔,到醫院檢查後發現是懷孕。季承老來得子,喜出望外。而這個孩子也成了季承與父親和好的契機,在孩子出生後,季承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漸漸體會到了做父親的不容易,他的思想發生了轉變。
此時季羨林已經是耄耋之年,季承也知道父親的身體也越來越不好,他明白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於是在內心掙扎過後,季承帶著媳婦和孩子去找父親和解。季羨林看到白白胖胖的孫子,再也硬不下心腸。終於,時隔十三年的父子又重歸於好。
在季承與季羨林修復父子關係後,為了讓病床上的父親享受天倫之樂,季承時常帶著兒子去看望他。不過這樣幸福的時光對季羨林來說有點遲,在與兒子和好後的第四年,他就與世長辭了。季承在餘生中也會後悔與父親和好的時間太晚了,但是也無力改變。
季承與父親季羨林因為矛盾決裂了十三年,錯過了許多美好的親子時光。而時間是不等人的,最後兩人和解後留給他們愉快的時間也不多了。但是同時他們也比一些人幸運,有的父子直到死也沒能解開隔閡,他們最後能夠互相理解,互相原諒是難能可貴的。否則"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人生中很大的遺憾。
文/史海觀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