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老話常說:「多子多福」,在我國古代,不管有錢的家庭還是沒錢的家庭,那孩子都是一個接一個的生,原因很簡單,除了「多子多福」,還因為古代兒童死亡率太高了,為了延續後代,就不停生。
1953年,處於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人口的增長基本處於自發和無計劃狀態,由於醫療水平、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口出生率持續升高,截止到1953年6月30日中國人口已經達到了6億,並預計每年的人口至少增長1200萬人,增長率為20%,這個速度對一個國家來說可是「頭疼」的事情。
這一切引起了一個人的注意,他發表了名為「控制人口與科學研究」的文章,還提交給一屆人大四次會議,它就是著名的《新人口論》,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計劃生育」。
然而讓所有人吃驚的是,這位第一個提出「計劃生育」的人,自己娶了2個妻子,生了8個孩子,引發熱議,他究竟是誰呢?
馬寅初,出生於1882年,浙江嵊州人,是中國當代經濟學家、教育學家和人口學家,上文中提到的《新人口論》被稱為是「卓有見地的不朽之作」,然而提出這個理論的馬寅初,還是沒有逃過「傳宗接代、多子多福」的傳統理念。
1901年,年僅19歲的馬寅初就在父母的安排下和同鄉的姑娘張團妹結婚了,對於這樁包辦婚姻,馬寅初還比較滿意,雖然張團妹目不識丁,但是一個溫柔、能幹的傳統女子,婚後的生活很滋潤,不久,張團妹就懷孕了。
1903年,張團妹順利生下一個兒子,馬家上上下下特別高興,然而當年醫療條件還不算好,孩子出生幾個月便夭折了,夫妻二人悲痛欲絕,馬寅初選擇用讀書來麻痺自己,但是母親一直勸他們趁著年輕努力生一個,沒多久,張團妹又懷孕了。
這一次生了一個女兒,取名馬仰班,兩口子很開心,但母親顯然沒那麼開心,她表示自己想要一個孫子,沒辦法,兩個人又努力懷上個孩子,1908年,張團妹又生了,不過還是女兒,馬家並不是很滿意。
在這種情況下,馬寅初選擇遠赴海外留學,整整讀了7年書才回國,1917年,張團妹又懷孕了,生的依舊是女兒,這回馬寅初選擇了找一個新老婆。
1917年,馬寅初(35歲)與小自己22歲的姑娘王仲貞(13歲)結婚,說來也尷尬,王仲貞是自己女兒的同學。1921年,王仲貞也懷孕了,次年生下一個女兒,取名為馬仰蘭,一家人仿佛「著了魔」,硬是要生一個兒子。
終於,1925年王仲貞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為馬本寅,霎時間,馬家上下張燈結彩,熱鬧非凡,馬母表示,不如趁熱打鐵,再生一個男娃,於是王仲貞立馬懷孕了,1926年生下第2個兒子,馬本初,兩位媳婦兒終於可以停下來了。
然而擁有7個孩子(大兒子夭折)的馬寅初卻在1957年提出了「計劃生育」,當時就遭到了不少人的指指點點。看來即使是著名的人口學家,當年也沒能逃過「傳宗接代、多子多福」的舊觀念。
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