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口延續傳統,用筆描繪世界。精通十三門外語,他將神秘而古老的語言帶到我們面前;書寫二十四卷文集,他用真實又充沛的情感喚起人們內心最美好的回憶。是他讓一部部經典流傳後世,是他讓一份份真情流露人間。他便是著名東方學大師,季羨林。
「國寶級人物」
季羨林老先生出生於1911年,是我國著名學者。老先生身上背負著大大小小的榮譽稱號幾十個。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國學大師」、「文學家」這幾大稱號了。
季羨林早年留學國外。高超的語言學習能力使得其快速掌握了多門外語。不僅如此,出於對傳統語言文字的熱愛,他還學習了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極為稀少的語種,成為世界上僅有的幾位精通這項文字的學者之一。
為了使這些古老的文字更好的傳承與發展,季老先生筆耕不輟,先後發表了數十篇論文。留洋歸國後,他還出任了北大的文學系教授,親手將自己多年來研究文學的心得教給學生,他也因此而桃李滿天下。用他的話來總結他的研究生涯,那就是「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
除了研究文字,季老先生還喜歡寫隨筆。他的隨筆文章大多寫的十分隨性,但又不乏真情。到晚年時候,季羨林的隨筆多開始回憶舊事。他將自己的一段段經歷寫進書中,既是對自己過往人生的追憶,也讓我們感受到了那時的社會人情。可以說,季羨林先生的文章,雖不深邃卻用最為質樸的話語說出了人間最難道的真情。
2009年,季羨林老先生因病離開了我們,享年98歲。
與子女間的愛恨糾葛
季羨林老先生離世後,人們開始將關注的焦點放在了他的後人兒女身上。季羨林老先生膝下共有一兒一女,女兒名為季婉如,兒子名為季承。與世人想像的正相反,季老的兩個孩子長大後都沒有從事與父親有關的職業,而是紛紛投入工程業的懷抱。
季承
季婉如作為季羨林的女兒,其行為做派與季老先生極為相似,尤其是低調樸素的人生態度更是全部學去。她長大後選擇從事核工業的研究,這在當時那個年代是極為重要的研究事業。但這也意味著她需要隱姓埋名,需要忍受寂寞,也需要承擔身體疾病的風險。季婉如的一生都在為中國核能的建設默默付出著。1992年,年僅59歲的她因為癌症不幸離開人世。季老先生得知此事甚為悲傷。
季婉如
除了女兒季婉如,季羨林還有一個兒子季承。季承與姐姐一樣,也選擇了工程專業為自己的追求目標。他曾擔任過中科院高級的工程師,還與李政道進行了三十年的密切合作。
按理說兒子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季羨林應當是滿足的。但對於這個兒子,季羨林是又愛又恨。當年,季羨林在季承還小的時候便出國留學了,這使得季承從小便不與父親親近。長大後,季承不顧所有人的反對,毅然選擇與父親身邊的保姆結婚。此舉使得父子關係降到冰點。而後,當季羨林先生宣布將自己的遺產全部捐獻給北大之時,其兒季承第一個跳出來反對。父子因此離心,老死不相往來。
季承
但在2008年,身患疾病的季老先生已經逐漸走向生命的終點,此時儘管與兒子有過種種怨恨,但老先生也已經不願再去追究了。時隔十多年後,父子二人終於在最後迎來了和解。
不知不覺十年已過,老先生的音容相貌仿佛還在眼前,從未離去。這位老人用自己的一生幫助我們找尋那些遺失的、遺忘的美好。古老的文字,真實的情感,在季羨林的書中,我們一一尋覓,一一發現。他將生活的意義寫進書中,也將人生的道理寫進了我們心中。
文/史海觀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