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一個人應該活得是自己並且乾淨

2020-12-02 桃子有事說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與饒宗頤並稱為「南饒北季」。2009年7月11日11時10分,季羨林逝世。

早年留學國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閱俄文、法文,尤精於吐火羅文(當代世界上分布區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為「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彙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

季羨林真正的學術成就

縱觀季羨林的治學生涯,可說之處很多,不必遷就到國學上。他是一位語言學專家,學術貢獻集中在語言學上,例如(以下例子參考《學海泛槎·總結》一書及北大東方學系張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

(1)對古印度語的研究。季羨林的論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動詞的變化》《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使用不定過去式作為確定佛典的年代與來源的標準》等就與此有關;

(2)對文化交流史的研究。1996年,季羨林完成文化交流史著作《糖史》,研究「糖」在全世界傳播的過程,收錄了《蔗糖製造在中國始於何時》《古代印度砂糖的製造和使用》《歐、美、非三洲甘蔗種植和砂糖製造》《cīnī問題──中印文化交流的一個例證》《唐太宗與摩揭陀──唐代印度製糖術傳入中國的問題》《再談cīnī》等論文;

(3)吐火羅語研究。比如他的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緣經〉吐火羅語諸本諸平行譯本》,還有對《彌勒會見記》的翻譯和研究等,都是開創性的學術成就;

(4)對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創作了《中國紙和造紙法輸入印度的時間和地點問題》《中國蠶絲輸入印度問題的初步研究》等論文,甚至提出《西遊記》部分素材源於印度的說法,成為一家之言;

(5)對印度古代史詩《羅摩衍那》的翻譯。

除此之外,季羨林在東方文化研究、保護古籍和散文創作上也有可說之處。他以學術為志業,但並沒有「躲進小樓成一統」,他不是一個獨善其身的學者,在學術之外,季羨林還對文革有過深刻反思。

九十年代末,季羨林出版《牛棚雜記》一書,對文革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他列舉了很多文革時期的荒誕景象,知識分子人格和身體受到的創傷,直指文革對知識生產和社會建設的破壞,呼籲學人反思文革的同時,警惕悲劇重演。這本書和巴金的《隨想錄》、韋君宜的《思痛錄》一併成為學界反思文革的三大力作。

季羨林反思文革,不僅僅是由於他目睹了文革對學術生產的巨大影響,也因為在文革期間,他的家庭也被捲入批鬥當中。在《我嘗過「噴氣式」批鬥的滋味》一文中,他寫道:「我就這樣被推推搡搡押上了講臺。此處是我二十年來經常站的地方,那時候我是系主任,一系之長,是座上賓;今天我是『反革命分子』,是階下囚。人生變幻不測,無以復加矣。此時,整個大教室裡喊聲震天。一位女士領唱。她喊一聲:『打倒××分子季羨林!』於是群聲和之。」

1970年,季羨林在北大東語系辦公室擔任一個小門房,正是在這段時間裡,他翻譯出了印度經典《羅摩衍那》。

文革結束後,季羨林於1978年7月被任命為北京大學副校長。1979年1月重回東語系主任的位置。他回到了平常的學術生活,但仍對「大字報」心有餘悸。作家張曼菱在北大讀書時,她的同班同學以「大多數革命群眾」的名義,貼出大字報,把她的「戀愛和宿舍夜話甚至上課早退等『劣跡』公之於眾」,季羨林看到後,擔心張曼菱承受不住壓力出意外,就叫人暗中跟著她夜行,有一次還鼓勵她,與她大談人生和學問。這件事被張曼菱銘記在心,後來寫在了書籍《北大回憶》裡。

《清華園日記》

季羨林

人民文學出版社

不喜吹捧,熱愛自由

在北大,季羨林深得學生的喜愛。他不擺架子,也不操持著權威學閥的腔調,在學子、友人的回憶中,他是極平和的一個人,就如他的文字一樣,春風化雨,不疾不徐。

在一篇叫《學生記憶裡的季羨林先生》的文章中,作者回憶道:「我還記得1969年秋冬,季先生和我們這些待分配的同學一起下放到京郊延慶縣新華營,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情景......在零下十幾度的曠野裡,年近六旬的季先生頂著凜冽的塞外北風,穿一件單薄的舊棉襖,腰裡系根草繩,臉凍得鐵青,鬍子茬和眉毛上結滿白霜;夜裡,他和幾個男生擠在一條土炕上,炕上的跳蚤不分誰是先生,誰是學生,夜夜騷擾,誰都無法倖免。」

季羨林經常幫助學生。六十年代那會,很多農村來的學生「買不起兩元一個的白搪瓷臉盆,只好用五毛錢一個的瓦盆洗臉」,季羨林知道後,「自掏腰包買了幾十個臉盆送到學生會」。有一次,當他知道一位叫章宗陽的學生還在堅持學術時,他主動寄過去一些印度語講義,後來又陸續寄了《羅摩衍那》等古籍。

季羨林做了很多事,但他不喜歡被學生吹捧。2005年,胡光利等人想出版一套文集,定名《此情猶思——季羨林回憶文集》,這部書的「編者前言」本來極盡讚頌之詞,「大師」「國寶級學者」「北大唯一的終身教授」等頭銜都用上了,但季羨林看到後不高興,他說:「我正在寫文章,『辭國寶』、『辭大師』,真正的大師是王國維、陳寅恪、吳宓,我算什麼?一個雜牌軍而已,不過生得晚些、活的時間長些罷了。是學者、教授不假,但不要提『唯一的』,文科是唯一的,還有理科呢?現在是唯一的,還有將來呢?我寫的那些東西,除了學術上有一些有一定分量,小品、散文不過是小兒科,哪裡稱得上什麼『家』?外人這麼說,是因為他們不了解,你們是我的學生,應該是知道的。這不是謙虛,是實事求是。」

季羨林是個享受生活的人,他的隨筆和日記,字裡行間流露著對生命的熱愛、對時間流逝的感慨,你以為他悶悶的,翻開《清華園日記》,才發現他可愛得很。有一次,一位訪客關心他的健康,他說:「我的身體還可以,唯一的變化就是頭髮沒有了,真是無法無天。」還有一回,大明星林青霞來看望季羨林,有朋友打趣問他,知道林青霞是誰不,季羨林使了個眼色,而後狡黠地回了一句:「全世界都知道。」

2009年,季羨林離開了人世。兩年後,作家張曼菱發文懷念。那篇文章有個細節讓我印象深刻,張曼菱說,有一次她去301醫院看望季老,季老對她提起《浮生六記》,說:「那一部是貴在心靈之自由的記錄,寫布衣寒窗的風月往事......所謂的『浮生』,不只是說生命的短促,更是指著生命不繫於任何龐然重物。生命處於自在自為的狀態。自由的渺小,渺小的自由,卻昭示了生命本質上的尊嚴。」

眨眼間,季羨林已去世十年,十年足以改變很多東西,但季羨林其人其事依然是公眾熱衷討論的話題。他不是國學大師,可是回顧他這一生,他擁有著比許多國學大師更寶貴的東西,關於處世,關於教育,還有身為一位學者的尊嚴和擔當,而這,才是我們今天紀念他的關鍵原因。

1911年8月6日,出生於山東省清平縣(現臨清市)康莊鎮官莊一個農民家庭,六歲以前在清平隨馬景恭老師識字。

季羨林校園照片

1917年,離家去濟南投奔叔父,進私塾讀書,學習了《百家姓》、《千字文》、《四書》等。

1918年、1920年,分別於濟南山東省立第一師範附設小學、濟南新育小學就讀。課餘開始學習英語。

1923年小學畢業後,考取正誼中學。課後參加一個古文學習班,讀《左傳》、《戰國策》、《史記》等,晚上在尚實英文學社繼續學習英文。

1926年初中畢業,在正誼中學讀過半年高中後,轉入新成立的山東大學附設高中,在此期間,開始學習德語。

1928年-1929年,日本侵華,佔領濟南,輟學一年。創作了《文明人的公理》、《醫學士》、《觀劇》等短篇小說,署筆名希道,在天津《益世報》上發表。

1929年,轉入新成立的山東省立濟南高中。

1930年,開始翻譯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婦》、《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麼美麗,多麼新鮮啊!》等,先後在山東《國民新聞》趵突周刊和天津《益世報》上發表。

高中畢業後考取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後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修方向是

季羨林老年

德文。在清華大學四年中發表散文十餘篇,譯文多篇。

1934年,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畢業。應母校山東省立濟南高中校長宋還吾先生的邀請,回母校任國文教員。

1935年,清華大學與德國籤訂了交換研究生的協定,報名應考被錄取。同年9月赴德國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學,主修印度學。先後師從瓦爾德史米特(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1937年,兼任哥廷根大學漢學系講師。

1941年,哥廷根大學畢業,獲哲學博士學位。以後幾年,繼續用德文撰寫數篇論文,在《哥廷根科學院院刊》等學術刊物上發表。

季羨林散文隨筆作品

1946年,回國後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系主任職任至1983年(「文化大革命」期間除外)。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結束,季羨林就輾轉取道回到闊別10年的祖國懷抱。同年秋,經陳寅恪推薦,季羨林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創建東方語文系。季羨林回國後,著重研究佛教史和中印文化關係史,發表了一系列富有學術創見的論文。解放後,繼續擔任北大東語系教授兼系主任,從事系務、科研和翻譯工作。

1956年2月,被任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1954年、1959年、1964年當選為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並以中國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後出訪印度、緬甸、東德、前蘇聯、伊拉克、埃及、敘利亞等國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幫"及其北大爪牙的殘酷迫害。

1978年復出,繼續擔任北京大學東語系系主任,並被任命為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南亞研究所所長。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外國文學會副會長。

1979年,任中國南亞學會會長。

1980年,中國民族古文字學會名譽會長。

1981年,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

季羨林出版書目

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兼任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

1984年,任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兼任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

1985年,任中國作家學會理事、中國比較文學會名譽會長。

1988年,任中國文化書院 院務委員會主席。並曾以學者身份先後出訪德國、日本、泰國。

1990年,任中國亞非學會會長。

2009年7月11日11時10分27秒,季羨林逝世。

季羨林在大陸被許多人尊重,並被一些人奉為中國大陸的「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

溫家寶曾五次看望季羨林。他稱:「您最大的特點就是一生筆耕不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寫的作品,如行雲流水,敘事真實,傳承精神,非常耐讀。」「您寫的幾本書,不僅是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難的時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信仰。」「您一生坎坷,敢說真話,直抒己見,這是值得人們學習的。」(溫家寶評)

賀劍城稱自己「為老搭檔的逝世感到悲痛」,賀劍城道:「季先生對待學術、工作非常嚴謹,對自己和別人要求都非常嚴格。他精力過人,每天到單位非常早,有時竟然會提前三個小時到。」賀老稱,季先生一生對待學問十分刻苦,提及他在德國同時學三門語言的情況,笑稱「簡直是自我折磨」。(賀劍城評)

相關焦點

  • 上遊•文薈丨夜讀丨乾淨,是對一個人極高的評價
    三千年前,古人很喜歡用蘭草、美玉形容君子,因為蘭草素雅而高潔、美玉純粹而乾淨。時至今日,乾淨,仍然是對一個人極高的評價。而乾淨,也藏著一個人最深的福氣!真正乾淨的人,不僅有潔淨的儀表、乾淨的圈子,更有澄澈的心靈。它是一個人最好的底牌、最大的福氣,更是一個人最佳的氣質!
  • 季羨林是否把自己對待佛教的真實觀點隱藏起來了?
    季羨林年輕的時候終於把《季羨林談佛》這一本書讀完了。與此同時,摘抄了幾篇季羨林先生關於佛教的一些觀點發到網上,倒引起了一些網友的熱議。通過季羨林先生的論述,我知道了佛教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影響之大。從公元前傳入中國以後,佛教經歷了試探、適應、發展、改變、滲透、融合許許多多階段,最終成為中國文化、中國思想的一部分。同時,我也了解了佛教是繼承了沙門的傳統和原始宗教的教義是十二因緣、四聖諦、八正道,其實,佛教之初的教義沒那麼複雜和玄乎。
  • 季羨林經典語錄9句,深藏大智慧,收藏常看看
    ——季羨林 2.越是看慣了的東西, 便越是習焉不察,美醜都難看出。 ——季羨林 《槐花》 3.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其中滋味,實不足為外人道也。
  • 世紀難題:季羨林之後,吐火羅語怎麼辦?
    一位老人獨撐絕學幾十年  幸運的是,季羨林先生在德國學會了這門語言,並且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而遺憾的是,多少年來,季羨林先生獨自支撐著吐火羅語殘卷的出土地——中國在該領域的學術地位。  對於這門在地理位置上離我們很近,而在語言系屬上卻又離我們很遠的語言,我國學者早就有所關注了。
  • 不認識季羨林,怎敢說自已有文化
    這一下,兩位因為浮屠和佛爭論得火花四濺的教授,也不得不對季羨林寫個服字。後來胡適到臺灣教學,出任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還曾對自己的學生這樣說道,「做學問,就應該像北大的季羨林那樣。」季羨林也從未中斷過往肚子裡灌水、對鑽研學問始終有孜孜不倦的熱情。他從70歲開始,花了17年,完成了一部83萬字的《糖史》。說起這本巨著的創作,是一點也不簡單。
  • 吐火羅學:季羨林文化成就的象徵
    正是這位吐火羅文之父,看上了來自吐火羅文出土國的季羨林。其實,季羨林學習吐火羅文是非常偶然的。如果不是因為戰爭阻斷了季羨林的回國行程,如果不是季羨林的梵文老師瓦爾德施米特教授被徵從軍,如果不是西克教授來接任瓦爾德施米特教授的教職,如果不是西克教授覺得季羨林是一位可塑的語言天才而近乎武斷地硬要將自己的看家本領全部傳授給這位異國學子,那麼,季羨林可能壓根就與吐火羅文無關。
  • 季羨林何以精通多門"絕學"?
    大概過去了半年,他在教務處門口看到了一張表,上邊出現了一個人的名字,這位年輕的教授36歲,叫瓦爾德·施米特,他開的語言是印度語言,其中就有梵文、巴利文,這時他忽然找到了感覺,這正是自己在清華大學想跟著陳寅恪先生學而沒有學到,而居然在這裡找到,就下定決心跟著瓦爾德·施米特學巴利文,施米特作為剛剛升值為教授的年輕教授,接收了他唯一一個學生。
  • 他是語言上的鬼才,著名的國學大師:季羨林
    記得上小學的某一天,突然老師進來告訴我們季羨林老先生去世的消息,當時還在疑惑季羨林是誰,直到自己的課本上出現越來越多他的名字,它既是國際上最著名的國學大師,一生中掌握英語,德語,梵語,巴利文,更能夠閱讀法文和俄文,簡直就是語言上的鬼才。
  • 季羨林遺產爭奪戰
    從去年的字畫流失,到遺體告別儀式上的烏龜被偷,再到季、李隔空罵戰,針對季羨林先生的這場遺產紛爭,如同一場電視劇,人物相繼登場,情節波瀾起伏。季老的兒子、弟子、秘書、好友、看護,甚至好友的義女、秘書的乾女兒都牽涉其中。他們每個人都宣稱自己站在正義的一方,代表了季老,可是每個人都逃脫不了利益的嫌疑。
  • 揭秘:季羨林何以精通那些幾乎失傳的文字
    2008年10月1日,季羨林先生給溫家寶總理寫信,稱自己需要一位助手,並希望助手是山東大學《文史哲》雜誌的原主編、博士生導師蔡德貴。從此以後,蔡德貴教授就成了季先生的助手,專門負責給季老做「口述歷史」。
  • 92歲老人哭訴,「活得太久,末必是福,其中滋味只有自己清楚」
    02 「活得太久是福嗎?我看未必」十年前,李大爺開始慢慢嘗到了孤獨的滋味。因為那一年,李大爺的老伴突發疾病走了。心梗,根本沒留給人們搶救的機會。老伴去世後,兒女們回家的次數明顯多了。李大爺知道,孩子們是在擔心他。為了讓孩子們安心工作,李大爺在他們面前極力掩飾,並且拿出自己最好的樣子。兩年後,小女兒身體不舒服。
  • 季羨林與季承七十四年父子情:不懂得交流,相愛相殺,晚年和解
    季承曾對採訪自己的許戈輝說,他青少年時期的成長几乎是自發的,完全靠自己努力。也許,在季羨林心中,學習是自己的事。因為他小時候也很頑皮,小學階段並沒有好好讀書,但是後來領悟到讀書的重要性後,他學習異常刻苦,取得了很好的成績。1952年,17歲的季承遠赴北京俄文專修學校(今北京外國語大學)學習。
  • 季羨林當年為何舍北大而取清華
    才高八鬥學富五車——季羨林先生訪談  一生影響最大的時期和人物  高慧斌: 您出生在山東農村,小時候艱苦的生活對您日後的影響是不是很大?  季羨林: 我6歲離開山東農村老家官莊。  季羨林: 1929年我轉入濟南高中學習,這在我一生中是個重要階段。國文方面,胡也頻、董秋芳、夏萊蒂、董每戡等幾位全國聞名的作家對我影響很大,使我在寫作中潛移默化地形成了自己對寫作的一套看法。而董秋芳先生的指導對我影響最大,他的指教決定了我一生的寫作活動。自那以後60多年來,我從事的一些稀奇古怪的研究與文章寫作雖風馬牛不相及,但一有靈感則拿筆寫點什麼。
  • 作為語言大師,季羨林的外語學習方法非常高效,推薦給同學們!
    季羨林在我國的名氣很大,很多平常老百姓都知道他的成就。他是我國近現代知名的大師,涉足的領域很多,比如文學、教育、歷史、佛學、語言類等,還是北大的終身教授。季羨林才華橫溢,知識淵博,喜歡國學,也喜歡外語。
  • 季羨林:這一本小書是用血換來的,是和淚寫成的
    季羨林:我是有幸進入牛棚的少數人之一,幾乎把老命搭上才取得了一些難得的經驗。我認為,這些經驗實在應該寫出來的。我自己雖非作家,卻也有一些舞筆弄墨的經驗。自己要寫,非不可能。但是,我實在不願意再回憶那一段生活,一回憶一直到今天我還是不寒而慄,不去回憶也罷。
  • 季羨林億元遺產案開庭
    原標題:季羨林億元遺產案開庭因對季羨林先生生前保存的書籍、字畫等物是否應由北京大學佔有存在爭議,季羨林之子季承將北京大學訴至法院,要求其返還季羨林文物、字畫等共計649件,涉案標的額高達1個億。昨日上午,北京市一中院公開開庭審理了此案。庭審持續了近5個小時,下午3時審判長宣布休庭。
  • 「國學泰鬥」季羨林:精通12國語言,子女後代今何在?
    「國學泰鬥」季羨林:精通12國語言,子女後代今何在?如果小編突然問諸多網友你們認識一個叫季承的嗎,肯定很多人會一臉懵圈的直搖頭,但是如果小編再問問大家是否聽聞「國學泰鬥」季羨林先生,大家肯定是一臉敬佩連連點頭。
  • 一個人最大的聰明,是厚道!
    季羨林當時身為北大校長,公務繁忙,但是他依然抽出一天的時間陪學生去了這個圖書館。果不其然,借閱很順利。學生錄卷子,季羨林做自己的工作。直到學生錄完,季羨林也沒有催促一句。2、厚道,做人真實季羨林一生做到了對自己真實,對別人真實。晚年的時候,有出版社要出版他的日記。裡面有很多青春期的躁動,什麼看美女、罵教授、做春夢,都不太符合「大師」的形象。出版社找人問他,是不是可以刪掉。
  • 季羨林遺產案一時難了
    季羨林先生第一任秘書的兒子李小軍,曾與季羨林先生交往甚密,他向記者講述了他所看到的、聽父親講到的季羨林父子糾葛的來龍去脈。據李小軍說,他聽父親講,季羨林先生在1929年,與彭德華結為夫妻,但是兩人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1935年,季承出生,原名季延宗,季承之上還有一個姐姐季婉如。李小軍回憶說,季承出生時,季羨林先生正好人在德國,這一走就是11年。
  • 願你活得像太陽,溫暖自己,也可以照亮別人
    仍然保持初心,不隨波逐流,不驕不躁,做自己。願你能活得像太陽,一直發光發熱,永遠不覺得寒冷。02.太陽,被需要,給予萬物光和熱,滋養萬物。如果人能活得像太陽,就不會常常感到沮喪,會覺得生活明朗,萬物可愛。活得像太陽,可以溫暖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偶爾也會莫名的難過。下雨天溼答答地跑回家,夜裡被打雷聲嚇醒,燈泡突然就燒壞。生病時候,一個人去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