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是否把自己對待佛教的真實觀點隱藏起來了?

2021-01-09 一流書中的一流觀
季羨林年輕的時候

終於把《季羨林談佛》這一本書讀完了。與此同時,摘抄了幾篇季羨林先生關於佛教的一些觀點發到網上,倒引起了一些網友的熱議。此時把書本合上,閉上眼睛,想:我從這本書中得到了什麼樣的知識,受到了什麼們樣的啟示,還有什麼樣的疑惑?

通過季羨林先生的論述,我知道了佛教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影響之大。從公元前傳入中國以後,佛教經歷了試探、適應、發展、改變、滲透、融合許許多多階段,最終成為中國文化、中國思想的一部分。同時,我也了解了佛教是繼承了沙門的傳統和原始宗教的教義是十二因緣、四聖諦、八正道,其實,佛教之初的教義沒那麼複雜和玄乎。對釋迦摩尼的認識如同孔子一樣,把他當成一個人而不是一個神會更接近歷史的真實,這種認識有助於我們不迷信、不偏執,這樣對於佛法的理解會更加客觀和深入。當然,我們也知道了佛在早期戒律方面的一些趣聞,例如佛祖吃肉的問題的討論,例如佛祖和其堂兄提婆達多鬥爭的來龍去脈。還有佛祖出家前的『』窈窕淑女姿,瑰豔若天后」的美麗皇后,讓我們確信,佛祖是一個人而不是一個神。在這本書裡,看到了季先生對於「浮屠」和「佛」的叫法的考證以及所蘊含的歷史意義,「浮屠」是印度方言的譯音,而「佛」是西域高僧而傳過來的譯法……

原來我非常迷信《心經》《金剛經》的世俗功用之說,但看完了這本書後,我得到的最大啟示是:對待任何事情、任何人,不迷信、不偏執、不盲從。

有許多佛教徒和佛教愛好者,他們在網上激烈的批判季羨林是一個不懂佛教、不懂佛法的人,對待這一點,我淺談一下我的看法。他1935年到德國,開始學習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羅文,從那以後,他對佛學的研究鍥而不捨,一直到他的晚年興趣始終沒有降低。一個自稱唯物主義者,一個無神論者,對佛學的研究長達半個世紀之久,這本身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季羨林的許多文章發表在解放初期和八十年代初期,那個時候,人的言論和思想受時代的局限很大,季羨林能在這個時段上把佛談的那麼透、那麼多、那麼廣,實在不易。也許他用唯物主義論和鬥爭學說作為一種憑藉,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把自己的歷史考證和對佛的見解寫出來、說出來,影響更多的後人,讓更多的後人參與到佛的研究,這本身就是一個大智慧。

也許,季羨林是把自己對待佛教的真實觀點真的隱藏起來了。

相關焦點

  • 國學大師季羨林簡介
    季羨林先生為人所敬仰,不僅因為他的學識,還因為他的品格。他說: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良知。他在他的書,不僅是老先生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季羨林先生備受關注的《病榻雜記》近日公開發行。
  • 翻譯大師季羨林
    長期從事印度古代語言文學、印度佛教史、中印文化關係史及吐火羅語的研究。 季羨林的學術研究,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
  • 季羨林:一個人應該活得是自己並且乾淨
    除此之外,季羨林在東方文化研究、保護古籍和散文創作上也有可說之處。他以學術為志業,但並沒有「躲進小樓成一統」,他不是一個獨善其身的學者,在學術之外,季羨林還對文革有過深刻反思。九十年代末,季羨林出版《牛棚雜記》一書,對文革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 吐火羅學:季羨林文化成就的象徵
    正是這位吐火羅文之父,看上了來自吐火羅文出土國的季羨林。其實,季羨林學習吐火羅文是非常偶然的。如果不是因為戰爭阻斷了季羨林的回國行程,如果不是季羨林的梵文老師瓦爾德施米特教授被徵從軍,如果不是西克教授來接任瓦爾德施米特教授的教職,如果不是西克教授覺得季羨林是一位可塑的語言天才而近乎武斷地硬要將自己的看家本領全部傳授給這位異國學子,那麼,季羨林可能壓根就與吐火羅文無關。
  • 季羨林配得上「國學大師」稱號?實際上他的學術貢獻在於語言學
    季羨林國學大師就像延綿不絕的山脈,不但崇高,在多個獨門學科上創造了讓人仰視的高峰,而且胸懷博大,包羅萬象,審視起來有縱深感以後的研究成果也證明,季羨林一生的重要學術貢獻,多集中於語言學方面,在古印度語研究,吐火羅語研究,佛教史研究,比較文學的研究,以及印度語文學名著的翻譯等領域,他都拿出了令人信服的成果。
  • 季羨林何以精通多門"絕學"?
    此後半個多世紀的燕園教學生涯裡,季老在東西比較文學、原始佛教語言學、印度中世紀語言學、吐火羅語義學、梵語文學諸多方面作了深入研究,奠定了泰鬥地位。  季羨林為什麼選擇這些「絕學」?  問:季老研究的有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這都是絕學,很少有能知道的,季老為什麼要選擇大家都很少知道的這種文字作為研究對象?
  • 季羨林:這一本小書是用血換來的,是和淚寫成的
    季羨林:我是有幸進入牛棚的少數人之一,幾乎把老命搭上才取得了一些難得的經驗。我認為,這些經驗實在應該寫出來的。我自己雖非作家,卻也有一些舞筆弄墨的經驗。自己要寫,非不可能。但是,我實在不願意再回憶那一段生活,一回憶一直到今天我還是不寒而慄,不去回憶也罷。
  • 世紀難題:季羨林之後,吐火羅語怎麼辦?
    陳寅恪、王國維等學者當時已經意識到,新疆吐火羅語殘卷的出土數量雖然不大,但足以衝擊比較語言學、新疆古代民族史、佛教在中亞的傳播史、佛教入華史等領域中的既有陳說了。同時,他們也認識到,中國學術界已經處於落後的位置了。吐火羅語文獻雖發現在中國,研究卻在世界。  正如錢文忠所言:「幸運的是,季羨林先生在德國學會了這門語言,並且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 季羨林的「世界文化中心轉移說」
    季羨林是一位著名的語言學家、外國文學家和東方學大師。他通曉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言和德、法、英、俄、拉丁語、阿拉伯語等多種現代語言;他在中印佛教史、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較文學、文藝理論、東方文化、敦煌學、唐史等諸多學術研究領域成就卓著;他還是一位傑出的文學翻譯家,他出版的英文、德文、梵文的譯著近四百萬字。
  • 佛教傳入中國第六階段——從人生佛教、人間佛教到三和理論的提出
    值得一提的是,太虛大師晚年出國考察回來後,認為中國傳統佛教宗派都有其局限性,並認為中國佛教未來的發展,要把八大宗派、三大語系都融會貫通起來,把各宗各派的長處匯通起來,把三大語系的優良傳統吸收進來,適應未來世界的發展,而構築一種新佛教。
  • 揭秘:季羨林何以精通那些幾乎失傳的文字
    2008年10月1日,季羨林先生給溫家寶總理寫信,稱自己需要一位助手,並希望助手是山東大學《文史哲》雜誌的原主編、博士生導師蔡德貴。從此以後,蔡德貴教授就成了季先生的助手,專門負責給季老做「口述歷史」。
  • 他是語言上的鬼才,著名的國學大師:季羨林
    記得上小學的某一天,突然老師進來告訴我們季羨林老先生去世的消息,當時還在疑惑季羨林是誰,直到自己的課本上出現越來越多他的名字,它既是國際上最著名的國學大師,一生中掌握英語,德語,梵語,巴利文,更能夠閱讀法文和俄文,簡直就是語言上的鬼才。
  • 中國傳統文化大師季羨林,精通12種民族語言,被兒子評為失敗者
    出生於季羨林是山東聊城人,他是中國著名的中國傳統文化大師,他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也是北京大學終身教授。如果僅用國學大師的一句話來概括,其中有些還不夠詳細,無法體現季羨林和影響力的偉大成就。總之,他是文學、語言學、漢學、佛教、歷史學、哲學、教育學等方面的大師。
  • 網絡,這一件「隱形衣」真的能隱藏一個真實的自己嗎?
    網絡,這一件「隱形衣」真的能隱藏一個真實的自己嗎?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智能化。網絡早已進入了我們的生活,為我們提供了更多便利,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更加廣闊的自由空間。在快節奏的今天,我們需要一個可以放鬆自己情緒的地方,那麼網絡就正好契合了我們的需求。有人說:進入網絡就像小鳥獲得了天空,可以任意翱翔;有人說:進入網絡那就像是魚兒進入了大海,可以任意暢遊;更有人說:網絡就像是一件「隱形衣」,可以把真實的自己隱藏起來,可以脫離本真的自己,在網絡中肆意的去發揮、展示心目中更優秀的自己。
  • 【百廿英才】行者無疆——記外國語學院季羨林教授
    他信以為真,也想練成鐵砂掌,便在砂袋裡猛戳起來。結果把指頭戳破了,鮮血直流,疼痛難忍,知道自己與鐵砂掌無緣,才停止了練習。季羨林的初中是在正誼中學度過的。在正誼升入高中半年後,他轉入新成立的山東大學附設高中。據季先生後來的回憶,「在高中教讀經的有兩位老師,一位是前清翰林或者進士,一位綽號『大清國』,是一個頑固的遺老。
  • 季羨林當年為何舍北大而取清華
    才高八鬥學富五車——季羨林先生訪談  一生影響最大的時期和人物  高慧斌: 您出生在山東農村,小時候艱苦的生活對您日後的影響是不是很大?  季羨林: 我6歲離開山東農村老家官莊。小時候吃得極壞,那種艱苦的感覺現在想起來卻使人終生受用不盡。它有時激勵我前進,有時鼓舞我振作。一直到今天,我對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對吃喝從不計較,這與我兒時的生活經歷關係很大。現在看到一些獨生子女的父母溺愛孩子,頗不以為然。愛護兒童要得法,否則就是害孩子。  高慧斌: 您精通數門外語,學習外語始於什麼時候?  季羨林: 父輩老季家就我一個男孩,我是季家唯一的希望。
  • 季羨林遺產紛爭:大師身後的一本糊塗帳
    卞宜民說,在附件中的14類捐贈品中,字畫在第5類,並沒有明確寫出字畫的名目和性質,標的物不明確,交付的時間也不準確,只是籠統地說半年以後,這在法律上只能認定為是「預約」,而不是《合同法》中的「邀約」,不應以《合同法》來對待。另外,季羨林明確表示要撤換掉身邊秘書後,北大歸還了季先生保存在秘書手中的身份證、工資卡、存摺以及兩套房子的鑰匙。
  • 季羨林遺產案一時難了
    事情到了2008年有了轉機,由於季羨林先生寫信給總理求助,要求更換秘書,楊銳被撤換。在新老交接的空當內,季承得以與97歲的父親相見,並一直陪在父親左右。 □問案3季羨林藏品是否曾經有流失眾所周知,季羨林先生於2001年決定將自己收藏的大量字畫、書籍等捐贈給北京大學。
  • 學術泰鬥季羨林,和夫人相敬如賓65載,卻被兒子寫成無情寡義之人
    1937年,季羨林開始準備博士論文,但卻得知論文要列印成稿才能交給老師,可是這時他買不起打字機,更不會打字。正當他苦惱時,伊姆加德造訪了他:「我父親工廠淘汰了一部打字機,而我正想練習打字。」季羨林高興地跳了起來,但他緊接著追問:「你該不會要很高的報酬吧,我可是個窮學生。」
  • 季羨林遺產爭奪戰
    從去年的字畫流失,到遺體告別儀式上的烏龜被偷,再到季、李隔空罵戰,針對季羨林先生的這場遺產紛爭,如同一場電視劇,人物相繼登場,情節波瀾起伏。季老的兒子、弟子、秘書、好友、看護,甚至好友的義女、秘書的乾女兒都牽涉其中。他們每個人都宣稱自己站在正義的一方,代表了季老,可是每個人都逃脫不了利益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