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把《季羨林談佛》這一本書讀完了。與此同時,摘抄了幾篇季羨林先生關於佛教的一些觀點發到網上,倒引起了一些網友的熱議。此時把書本合上,閉上眼睛,想:我從這本書中得到了什麼樣的知識,受到了什麼們樣的啟示,還有什麼樣的疑惑?
通過季羨林先生的論述,我知道了佛教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影響之大。從公元前傳入中國以後,佛教經歷了試探、適應、發展、改變、滲透、融合許許多多階段,最終成為中國文化、中國思想的一部分。同時,我也了解了佛教是繼承了沙門的傳統和原始宗教的教義是十二因緣、四聖諦、八正道,其實,佛教之初的教義沒那麼複雜和玄乎。對釋迦摩尼的認識如同孔子一樣,把他當成一個人而不是一個神會更接近歷史的真實,這種認識有助於我們不迷信、不偏執,這樣對於佛法的理解會更加客觀和深入。當然,我們也知道了佛在早期戒律方面的一些趣聞,例如佛祖吃肉的問題的討論,例如佛祖和其堂兄提婆達多鬥爭的來龍去脈。還有佛祖出家前的『』窈窕淑女姿,瑰豔若天后」的美麗皇后,讓我們確信,佛祖是一個人而不是一個神。在這本書裡,看到了季先生對於「浮屠」和「佛」的叫法的考證以及所蘊含的歷史意義,「浮屠」是印度方言的譯音,而「佛」是西域高僧而傳過來的譯法……
原來我非常迷信《心經》《金剛經》的世俗功用之說,但看完了這本書後,我得到的最大啟示是:對待任何事情、任何人,不迷信、不偏執、不盲從。
有許多佛教徒和佛教愛好者,他們在網上激烈的批判季羨林是一個不懂佛教、不懂佛法的人,對待這一點,我淺談一下我的看法。他1935年到德國,開始學習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羅文,從那以後,他對佛學的研究鍥而不捨,一直到他的晚年興趣始終沒有降低。一個自稱唯物主義者,一個無神論者,對佛學的研究長達半個世紀之久,這本身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季羨林的許多文章發表在解放初期和八十年代初期,那個時候,人的言論和思想受時代的局限很大,季羨林能在這個時段上把佛談的那麼透、那麼多、那麼廣,實在不易。也許他用唯物主義論和鬥爭學說作為一種憑藉,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把自己的歷史考證和對佛的見解寫出來、說出來,影響更多的後人,讓更多的後人參與到佛的研究,這本身就是一個大智慧。
也許,季羨林是把自己對待佛教的真實觀點真的隱藏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