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泰鬥季羨林,和夫人相敬如賓65載,卻被兒子寫成無情寡義之人

2020-12-02 趣史研究社

季羨林是近代最有名的學者之一,生前學術成就卓越,對國學、佛學、語言學都有很深的研究,通多國語言,也是世界上僅有的精通吐火羅文的幾位學者之一。被世人奉為學界泰鬥,國學大師。他給大家的印象大概是一個百歲老人,勤儉樸素,學識淵博,但又很接地氣,儒雅大方。

然而每個人都有他的兩面性,他與妻子相濡以沫60年,卻13年不與自己的親生來往,這究竟為何?網傳一是因為兒子季承不願出母親的喪葬;二是因為他不贊成兒子與保姆的婚姻,父子關係從此變僵。但筆者認為這後面還有更多不為人知的原因,因為這世上沒有真正的聖人,大家都是普通人。

包辦婚姻

季羨林1911年出生於山東省臨清縣,是山東有名的貧困地區,父母都是農民,家庭條件可以說是貧中之貧。父親是個好面子的人掙了錢就請鄉鄰吃飯,苦了家裡人,困難的時候一年只吃一兩次白面,多數時只有高粱飽腹,吃飯時母親為了能讓孩子吃飽,只是坐在旁邊,看著孩子吃,不吃一口。

季羨林六歲時不得已離開雙親,投靠叔父,過起了寄人籬下的生活,父親也在幾年後去世,所以季羨林沒有得到多少來自父親的關愛。叔父也沒有像親生兒子那樣對他,只是希望他能認真讀書,光宗耀祖。好在季羨林聰慧好學,十八歲就已經是前程大好的知識青年。

這時叔父就想著季羨林可以早點成婚,為季家傳宗接代了。那時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況且季羨林還要依靠叔父生活,哪有拒絕的餘地。在叔父的撮合下,季羨林娶了比自己小四歲的彭德華,彭德華只有小學文憑,也不識得幾個字,可想而知,他們之間的交流是話不投機半句多,即使之後有了一兒一女,依然沒有什麼精神上的交流,與其說他們相濡以沫,倒不如說相敬如賓。

成婚後季羨林進入清華學習更加肆無忌憚,沾花惹草。他在日記中寫道「我今生沒有別的希望,我只希望能多睡幾個女人,和各地方的女人接觸。」工作後,季羨林又與北大教授馬理小姐糾纏不清,這放到現在來說就是妥妥的渣男啊,可是在那個時代,大家都覺得這無可厚非。

十年留學

1935年,季羨林獲得一個機會來到德國的哥廷根大學留學,房東的女兒名叫伊姆加德,時年二十三歲。1937年,季羨林開始準備博士論文,但卻得知論文要列印成稿才能交給老師,可是這時他買不起打字機,更不會打字。

正當他苦惱時,伊姆加德造訪了他:「我父親工廠淘汰了一部打字機,而我正想練習打字。」季羨林高興地跳了起來,但他緊接著追問:「你該不會要很高的報酬吧,我可是個窮學生。」伊姆加德咯咯地笑了起來,用蹩腳的中文回答:「我要的報酬就是讓你陪我走遍哥廷根。」此後的四年他們在一起朝夕相處,過著浪漫又平淡的生活。

在此期間,伊姆加德幫助季羨林完成了數百萬字的論文。四年後季羨林完成學業,他既想留下來,又覺得愧對妻兒,思索再三,他決定回國,後來伊姆加德因此終生未嫁。季羨林的這段婚外情在別人看來是一個盪氣迴腸感人肺腑的愛情故事,卻不知這其實傷害了兩個女人。妻子彭德華在他留學十年期間,獨自照料兩個孩子還有公婆,十年沒有丈夫的慰藉,獨守空房,其中艱辛可想而知,而孩子更是沒有在最需要父親的年紀,得到來自父親的關愛和教育。

當季羨林回國時,不到四十歲的彭德華已滿臉皺紋,看起來竟比季羨林還要老。而伊姆加德小姐終身未嫁,搭上了一生的幸福。筆者對他的做法不敢苟同,以這樣不負責任的態度對待感情,如何能稱他為「聖人」,「大師」。

我與父親季羨林

《我與父親季羨林》是季羨林兒子季承所寫,書中季羨林被兒子描述為無情、自私、寡義之人,控訴父親沒有給母親真正的愛,他和姐姐更是沒有得到來自父親應有的關心和愛護

裡面有一個片段,寫季羨林與兒子吃飯,小孩說爸爸我要喝牛奶,季羨林冷冷地看著兒子,之後不斷倒牛奶,牛奶溢出杯子了還要繼續倒,太可怕了,這是有多刺痛他兒子的心啊。季羨林作為一個學者或許是優秀的,但他作為一個丈夫,一個父親,卻是不合格的。生了兒子卻不承擔養兒子的責任,耽擱妻子一輩子的幸福,筆者只感到一種冷漠和無聲的殘忍。從小沒得到父親的愛的人,又怎會知道如何去當好一個父親呢,這就是他的可悲之處吧,偉人也有冰冷醜陋的一面。

有國無家

對學問是那麼地投入,他把自己的一生心血,包括他的謙和,包容都給了這個國家和社會,而他把自己最不好的一面都留給了家庭。他寧願十三年的時間一個人在北京過著冷清寂寞的生活,也不把老家的夫人接過來;寧願給外孫女買一套新的《安徒生童話》也不把自己的書借給她;他對貓、烏龜比對妻兒還要好;對保姆說過的感人肺腑的話卻從來未曾對家人說過……

筆者理解他對妻子沒有感情,那大可以離婚,讓兩個人都解脫,他也沒有,他怕背上無情無義的罵名,為了保全自己的名譽,拒絕離婚,也不肯愛妻子和孩子。可憐他的妻子做了一輩子的賢妻良母卻換來了這樣的結局。從這個層面來講,季羨林不過是一個道德上的偽君子。

由於家庭積怨已久,加上季羨林又強烈反對季承與季家保姆的婚事,1995年季羨林與兒子的關係徹底僵化,之後十三年都不曾來往。直到2007年季承老年得子,促使他體諒了父親,兩人關係得已緩和,並在季羨林生前最後一年侍奉左右。

然而另世人沒想到的是,季羨林一死,兒子季承就將北京大學告上法庭,原來季羨林死前將自己大部分收藏都捐給了北京大學,留給兒子家人的東西寥寥無幾。他就是死的時候也沒想到自己的兒子,沒想到給家人留一條後路。這也難怪季承會失望,會去爭。站在兒子的角度來說,面對這種薄情寡義之人,還要考慮他的面子嗎?

如今提到季羨林說得最多的不是他的學術研究而是他死後的遺產爭奪風波,生前受多少外人尊重,死後卻不得安寧,這結局不免讓人唏噓。筆者不免感嘆一句他事業的成功不過是用做人的失敗換來的。

文/趣史研究社

相關焦點

  • 季羨林兒子季承:父子決裂長達13年,75歲出書批判父親絕情刻薄
    彭德華是父母給季羨林早就安排好的妻子,他們的結合完全是雙方家長一手包辦的。彭德華是一位非常善良的女子,雖然自幼喪母,文化水平也不高,但是父親卻將她培養成了一位知書達禮的人。嫁給季羨林後,彭德華完全做到了一位妻子應該盡的責任。1929年彭德華和季羨林結婚,婚後不久季羨林就得到出國留學的機會,留下彭德華一人照顧兩個孩子和公公婆婆。
  • 「國學泰鬥」季羨林:精通12國語言,子女後代今何在?
    「國學泰鬥」季羨林:精通12國語言,子女後代今何在?如果小編突然問諸多網友你們認識一個叫季承的嗎,肯定很多人會一臉懵圈的直搖頭,但是如果小編再問問大家是否聽聞「國學泰鬥」季羨林先生,大家肯定是一臉敬佩連連點頭。
  • 季羨林:這一本小書是用血換來的,是和淚寫成的
    季先生的學術研究領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語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羅文譯釋、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較文學、文藝理論、東方文化、敦煌學等,範圍之廣,國內外罕見。他的100多部著作已彙編成24卷《季羨林文集》。他主持編纂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神州文化集成》、《東方文化集成》等大型叢書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中國傳統文化大師季羨林,精通12種民族語言,被兒子評為失敗者
    對此,季羨林先生回答說:我以前不是聖人,現在也不是,將來也不會是聖人。可見,他回歸自然,對假名毫不在乎。即使他不承認自己是學者泰鬥和中國傳統文化大師,在很多人看來,這些頭銜還是名副其實的。然而這樣一位國寶級大師,卻被自己的兒子季承評價:是一個一生失敗者,一個孤獨、無情的文人。從我們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評估似乎丟失了偏頗,甚至「大逆不道」。
  • 季羨林捐出上億家產給北大,親生兒子跳出反對,還將北大告上法庭
    一代大師季羨林,如今被談論得多的,不是他的學術研究,而是關於他遺產的爭奪。這既是一筆難以理清的糊塗帳,也是一個家庭令人唏噓的悲歡離合。在季羨林「裸捐」的背後,是他與家人的分道揚鑣。2001年,季羨林與北大籤署了《關於季羨林先生向北京大學捐贈個人所藏圖書、手稿、字畫等物品的協議書》。季羨林所藏字畫共計649件,估價在一億元以上。這一舉動在當時十分轟動,季羨林因此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讚譽。他一生身上光環頗多,被賦予「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等等頭銜。
  • 季羨林配得上「國學大師」稱號?實際上他的學術貢獻在於語言學
    如,近一百年來,王國維、章太炎、梁啓超、胡適、蔡元培、馮友蘭等人,在各自的學術領域都是開宗立派的人物,他們通過觸類旁通,熔古鑄今,打通了不同學問之間的界限,創造出許多耀眼的學術高峰,他們被公認為國學大師,沒有什麼異議。
  • 國學大師季羨林簡介
    季羨林在哥廷根大學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學,學梵文、巴利文。選英國語言學、斯拉夫語言學為副系,並加學南斯拉夫文。季羨林師從"梵文講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學者瓦爾德施米特教授,成為他唯一的聽課者。一個學期40多堂課,季羨林學習異常勤奮。佛典《大事》厚厚3大冊,是用混合梵文寫成的,他爭分奪秒,致力於讀和寫,"開電燈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
  • 季羨林:妻子「偷梁換柱」,戀人等他六十年,兒子晚年與他和解
    季羨林當年和四位姑娘雖然是前後院,但交往並不少。他認為長相最漂亮的是「小姐姐」(二姐彭冠華),但和「荷姐」(四姐彭蓉華後來改名叫彭龍華)關係最好。四姐「雖然比不上她姐姐的花容月貌,但看上去也賞心悅目,伶俐,靈活,頗有些耐看的地方」,經常到前院和季羨林聊天說笑,二人相處非常愉快。在年輕的季羨林心裡,四姐就是他心裡嚮往的理想夫人。
  • 季羨林何以精通多門"絕學"?
    作為我國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季羨林在學術上造詣精深。  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部長程鬱綴說:「他是國內外為數很少的能真正運用原始佛典進行研究的佛教學學者;他的吐火羅語研究打破了『吐火羅文發現在中國,而研究在國外』的欺人之談;他研究翻譯的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國的多部經典名著,已彙編成24卷的《季羨林文集》……」  本期介紹季羨林對語言的研究,讓我們共同表示對一代大師學術成果的崇敬……  懂12門語言奠定他的泰鬥地位
  • 不認識季羨林,怎敢說自已有文化
    學生校勘了大半天,季羨林就陪了大半天,沒有催促過學生。要知道,作為一個校長,工作和學術研究肯定也是非常繁忙的,但季羨林卻願意為了學生,將自己的辦公地點臨時改到了北圖。季羨林對學生的好,還有很多。2001年11月19日,北京已經零度以下,刮著四級北風,而一位學者在北京大鐘寺對著永樂鐘上銘刻的梵文在開學術報告會。
  • 季羨林遺產紛爭:大師身後的一本糊塗帳
    如今提到一代大師季羨林先生,說得最多的絕不是有關於他的學術研究,而是曠日持久的關於他遺產的爭奪。這既是一筆難以理清的糊塗帳,也是一個學者家庭令人唏噓的悲歡離合。爭產季羨林之子季承與北京大學之間關於季羨林部分遺產的爭奪仍在繼續。
  • 吐火羅學:季羨林文化成就的象徵
    季羨林先生曾經描述他的夫人彭德華一輩子都不知道他搞的這一套是什麼玩藝。其實全國敬仰先生的人,對先生在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又知道多少呢?不說別的,僅就季先生深入研究的吐火羅學,我想就沒有太多的人知道,而這恰恰是季先生文化成就的象徵。   吐火羅文是我國新疆地區一種失落的語文,重新發現到現在也不過100多年。
  • 揭秘:季羨林何以精通那些幾乎失傳的文字
    從一個出生於窮鄉僻壤的苦孩子,到人人敬仰的國寶級人物,季羨林一生的經歷極其複雜。他一生之中有著眾多頭銜,但是,他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懂12門以上的語言。這似乎得益於他10歲開始學英文,高中開始學德文,並對外國文學產生興趣。  作為我國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季羨林在學術上造詣精深。
  • 翻譯大師季羨林
    這是我畢生學術生活的黃金時期,從那以後再沒有過了。""博士後"的歲月,正是法西斯崩潰前夜,德國本土物質匱乏,外國人季羨林也難免"在飢餓地獄中"掙扎,和德國老百姓一樣經受著戰禍之苦。而作為海外遊子,故園情深,尤覺"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祖國之思和親情之思日夕索繞,"我悵望灰天,在淚光裡,幻出母親的面影"。
  • 季羨林:一個人應該活得是自己並且乾淨
    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季羨林真正的學術成就縱觀季羨林的治學生涯,可說之處很多,不必遷就到國學上。創作了《中國紙和造紙法輸入印度的時間和地點問題》《中國蠶絲輸入印度問題的初步研究》等論文,甚至提出《西遊記》部分素材源於印度的說法,成為一家之言;(5)對印度古代史詩《羅摩衍那》的翻譯。除此之外,季羨林在東方文化研究、保護古籍和散文創作上也有可說之處。
  • 國學大師因兒子與保姆結婚,長達十三年不來往,晚年才冰釋前嫌
    ——季羨林有這麼一位老人,由於出身貧寒,自小便離開父母遠赴外地求學;孩子出生沒多久,又遠渡重洋去德國深造;學成之後,面對劍橋大學的高薪邀請,毅然回到百廢待興的祖國。他就是國學泰鬥季羨林,一個被國人譽為「國寶」的老人。季老先生於2009年與世長辭,迄今已有十個年頭了。
  • 季羨林:一個在80多歲才厚積薄發的北大教師,精通吐火羅文和梵文
    即使在全球,也沒幾人能懂。當年,北大校長胡適和師大校長陳垣,二人就爭論浮屠與佛是誰先誰後?於是,季羨林利用自己精通的吐火羅文,對此進行了考證,很快發表了題為《浮屠與佛》的文章,解決了二人爭論的難題。在學術界轟動一時,也讓胡適對年輕的季羨林,更加刮目相看。
  • 季羨林兒子69歲和髮妻離婚,娶小40歲的保姆,71歲生下一大胖兒子
    而季老先生一向以謙虛和善示人,到底有什麼人能使季老先生如此動心呢?,因為這個「他」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兒子季承。所有的事情都得從頭開始。他1911年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一九二九年,十八歲的季羨林,娶了比自己年長四歲的妻子彭德華,從此開始包辦婚姻。
  • 被一些人奉為中國大陸的「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為「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彙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溫家寶曾五次看望季羨林。他稱:「您最大的特點就是一生筆耕不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寫的作品,如行雲流水,敘事真實,傳承精神,非常耐讀。」「您寫的幾本書,不僅是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
  • 季羨林被關牛棚翻譯印度史詩 險釀出異國戀(圖)
    季羨林:我只想當教書匠  95歲的學術大家,永遠的「紅衣少年」  他是農民的兒子,從小家裡沒有一本書;他的叔父決定培養他上學,令其命運有了轉折,但也給他一個包辦婚姻,在離家求學12年後,他依然跟妻子相濡以沫;他同時考上了清華和北大,為了能夠出國選擇了清華